第三篇第二章3 严于律己,包容他人
完美主义者作为九型人格中的第一号,他们的性格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关注细节,力求完美。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极高,认为自身就是道德的楷模,与此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人也同样“高标准,严要求”,希望世界有更多“德才兼备”的人物。
愿望虽然美好,却常常无法实现。如果一号是一个领导者,那么他对下属的要求通常会“求全责备”,不太容易看见下属的能力,却喜欢挑剔下属的错误;如果一号是一个伴侣,那么他们对爱人往往喜欢控制,总认为自己的标准正确高尚,想要对方按照自己的生活准则来执行;如果一号是一个朋友,那么他不能够容忍“不够道德”的人,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与朋友绝交。
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完美的人与事物根本不存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于喜欢用放大镜来看周围人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却做不到。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他们的人生哲学多半是“抓大放小”,所谓大节不亏,小节不究。只要对方在大的原则上不犯错,那么其他小节问题都可以“坐下来”好好商量。这种宽容的气度正是一个大度的人,或者说幸福的人所应有的。生活上不拘小节才能让与你相处的人舒服;工作上“眼睛揉得下沙子”才能获得同事与下属的欢迎。没有人喜欢与一个爱挑剔的人相处,正如没有人喜欢总是随时准备听别人给自己提意见的道理一样。
所以,严于律己的一号完美主义者,首先要学会的是在追求完美的同时,学会宽容,即“宽以待人”。中国人喜欢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不仅是华夏民族的哲学,更是完美主义者亟待解决的为人原则。懂得大海之所以胸襟博大,能够海纳百川,就是因为它能够容纳泥沙俱下的现实,也懂得藏污纳垢的智慧,这种力量就是包容。
如果为了追求品德的完美与完善而把周围的朋友、家人、同事逼得每日与你相处都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那么就谈不上受欢迎,更无须说什么影响力了。允许别人犯错也允许他们有缺点,也允许他们有不好的小毛病,这是为人成功的重要元素。
三国时候曹操在这一方面可谓做得十分漂亮,求贤若渴的他为了得到有用之才,他不计较对方的出身也不在意下属的小毛病。所以他的周围一直聚集着一批能文能武的人才,帮助他完成了他的王霸之业。比如他的贴身谋士郭嘉行为不太检点,负责“纪律检查”的陈群就去检举揭发。曹操对此的处理是,他没有去过问下属的“私生活”,但是却表扬了陈群的做法。曹操的这种做法是要表明两个观点:一、郭嘉的才华如此之大,而他的一点私人生活并不影响他才华的发挥,所谓瑕不掩瑜,因而放过;二、陈群的秉公执法仍然要鼓励支持,否则无规矩,不成方圆。
曹操这种包容的智慧随处可见,这种大气与大度使得他成就了一番了不起的霸业。官渡之战前,袁绍的部下陈琳按要求写了一封讨伐曹操的檄文,把曹操的祖宗八代都骂上了,后来袁绍大败,所有人都为陈琳捏了一把汗,以为曹操一定不会放过他。孰料,曹操说:“你骂我可以,但是为什么要把我的祖先也骂上?”一句玩笑话过后,放了陈琳。
武则天的这种智慧和曹操颇有些相似。
武则天当政时期,曾下诏禁止天下屠杀生灵、捕捞鱼虾,弄得王公大臣宴请宾客只能吃素席,不敢带有一点荤腥。
朝中有个叫张德的人,官为左拾遗,一贯受到武皇的信任。在他儿子出生后的第三天,亲友、同僚纷纷前去祝贺。张德觉得席上都是素菜实在过意不去,便偷偷地派人杀了一只羊,做了一些带肉的菜,并包了一些羊肉包子让大家吃。
也许是这些亲朋好友与同僚好久没有吃到荤腥味了,见席上有肉,便来了兴致,把酒临风,猜拳行令,好不热闹。三个时辰过去,大家酒足饭饱,各自回去。张德心中自然也十分高兴。不料,在他的同僚中有个叫杜肃的,官拜补阙,见席上有肉,以为张德违犯了皇帝的诏旨,顿生恶意。临散席时,他悄悄将两个肉包子揣在怀中。散席之后,便去武皇那里告了黑状。
第二天早朝,武皇处理完政事之后,突然对左拾遗张德说:“听说你生了个儿子,我特向你表示祝贺。”张德叩头拜谢。武皇又说:“你那席上的肉是从哪里来的?”张德一听,吓得浑身哆嗦,他知道,违诏杀生是要犯死罪的,故连连否认道:“为臣不敢!为臣不敢!”武则天见状,微微笑道:“你说不敢,看看这是什么?”说着,便命人将杜肃写的告状奏章和两个肉包子递给了张德。张德一见,面如蜡纸,不住地叩头说:“臣下该死!臣下该死!”此时告状的杜肃,站在一旁洋洋得意,专等封赏。
武则天对这一切,早已看在眼中,稍稍一停,便对张德说:“张德听旨:朕下诏禁止屠杀牲畜,红白喜事皆不准腥荤。今念你忠心耿耿,又是初犯,也就不治你罪了。”
这种抓大放小的度量正是考验一个领导的标尺,同时也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参照物。因为生活相较工作更是琐碎,细节太多,如若不懂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哲学,只怕会落得不欢而散的结局。所以,对于不是大的原则问题,我们不妨“装聋作哑”,换来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