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把握内心的那道防线
1 闻谤不辩,让流言止于此
可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样子了;自从正月二十到泉州,这两个月之中,弄得不知所云。不只我自己看不过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说我以前如闲云野鹤,独往独来,随意栖止,何以近来竟大改常度,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了,这是我的朋友所讲的。啊!“应酬的和尚”这五个字,我想我自己近来倒很有几分相像。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在世时经常喜欢对弟子们说的一句话便是“遇谤不辩”,并且一再地告诫弟子们在面对诽谤时一定要保持应有的理智。当时有一段时间,弘一法师就因为忙于应酬而被人冠之以“应酬的和尚”这五个字,但他并没有去辩解什么,而是一方面检讨自己,一方面对此保持了沉默。弘一法师的这种方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理不必称扬,做人不必标榜。
有位修行很深的禅师叫白隐,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他,他都会淡淡地说一句:就是这样吗?
在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是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同一幢楼里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瞬间即逝!
白隐为给邻居女儿以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人受过,牺牲了为自己洗刷清白的机会,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但是他始终处之泰然,只有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这样吗?”
在现实生活中,口舌之交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沟通过程中,言来言去,自难免失真之语,诽谤就是失真言语中的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恶意伤害行为了。俗语云:明枪易对,暗箭难防。也许,在很多时候,诽谤与流言并非我们所能够制止的,甚至有人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于是我们对待流言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伟大的美国总统林肯说:“如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就无关紧要;如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这与弘一法师对待诽谤的态度——遇谤不辩——是如出一辙。
此时无声胜有声,当诽谤已经发生,我们一味地去争辩,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是越辩越黑,便是欲盖弥彰。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的确,对付诽谤最好的方法便是保持缄默,让清者自清而浊者自浊,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佛陀教导弟子,不要妄生“嗔”念,何必苦苦争辩,助长流言之风呢?其实说的就是不要和别人计较太多,太计较就会平添怨气,那烦恼就会不请自来,更何谈清静无为?弘一大师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从不予以辩护,其实正是修养的功夫所在。
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外界的闲言碎语当做耳边的一阵风一样,任它吹来,任它吹去,不为所动,就会省却很多烦恼,过一个清静圆满的人生。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被流言中伤的,因为他们懂得用缄默来对待那些毫无意义的流言、诽谤。
“缄默”是金,特别是应对突兀之言、突兀之事的有效招法。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沉默是最好的反抗。这种无言的回敬可使对方自知理屈、自觉无趣,获得比强词辩解更佳的效果。”
让我们善于用“缄默”来应对诽谤吧!在我们应用“缄默”处理问题时,我们的品德和人格也随之得到了提升。在现实生活中,有了“缄默”的胸襟,就不会与他人针尖对麦芒,睚眦必报;有了“缄默”的情操,自我所拥有的友谊,永远会多于怨恨。
一句“遇谤不辩”包含了多少为人的真谛。真正有修养的人在面对诽谤时的表现都是极具君子风度的。所谓浊者自浊、清者自清,诽谤是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