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化厅厅长张明亮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这些民间艺术、民间工艺,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记忆,它伴随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行程,是文明的印迹;作为地域文化演进传承的历史回声,它积淀并体现了三晋文化的精粹,是三晋儿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睿智的创造。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特别是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深深植根民间的艺术开始远离我们的生活,淡出我们的视线甚至面临危机。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们艰巨的历史责任。2004年,我国加入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山西四大梆子、平遥推光漆、绛州澄泥砚等138项文化遗产陆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个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正在构建,古老的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推介它,探究它的美,使之融入时代,融入现代生活是我们肩负的使命。这也是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初衷之一。
作为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丛书”的编写遵循以下原则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知识性。“丛书”在简洁的文字间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举凡所涉及的各艺术门类、各技艺形式,不仅介绍其历史渊源,勾勒其艺术特点,而且尽可能跳出具体艺术、具体技艺本身,发掘其文化内蕴及其与华夏文明演进的内在联系,探抉其间潜藏的历史文化元素,揭示其文化基质和美学特质,见微知著、征引有据,令人开视野、长见识。
二是实用性。“丛书”的编写着眼于“用”,力避虚浮说理,力求利学可用。它以贴近农民文化生活、贴近农村文化实际、贴近农民文化消费为原则,以满足农村读者文化娱乐、艺术鉴赏及文化生产需求为立足点,使“丛书”不仅读得懂而且用得上,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三是趣味性。“丛书”编写力求生动有趣,轻松耐读,具有可读性。它针对农村读者的欣赏特点、审美习惯,对读者阅读兴致给予充分关注。无论题材选择、编写体例、语言风格都特点鲜明。它内容集中、段落简短、文字精练、描述生动、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享受阅读的愉悦。
“丛书”即将付梓印行,这是一个良好开端。期待今后能有更多更好的农村文化读物问世。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