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0500000008

第8章 《西口在望》解说词(3)

解说:“结交广义”,或许是当年大多数山西商人的经商理念。广义桥直直通向了当年杀虎口的关卡,当年,可能每个经过这座石桥的人都是怀着像乔贵发一样的“黄金梦”,向自己的命运发起挑战。

采访:山西省右玉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德功

[同期]

晋商抓住了康熙西征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是在这个之前,也充分地展现了晋商的开拓进取、讲诚信、讲仁义的经商理念。

采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刘建生

[同期]

他们克服了常人一般难以克服的困难,他们承受着常人一般难以承受的重负,就是在这种艰苦创业、执著追求中铸就了自己的经传,带来了自己的富有。他们是靠自己的勤奋、节俭、艰苦创业、执着追求和不懈的奋斗而带来的。

解说:经历了歧路的选择,对于最终成功走西口的像乔贵发这样的人来说,从这里延伸展开的似乎是条致富路,因为他的大富大贵的梦想最终变为了现实。而事实上,像乔贵发一样幸运的人,仅仅是浩浩荡荡的走西口人群中的极少数,大多数为了生存,为了活命的山西人,艰难跋涉的是一条更加苦难的,充满变数的西口路。这条路就在离这里百余公里外的河曲古渡口。

(第三集)一日三省

“第一天住古城,路走七十里整。”陕西省府谷县古城乡,一个接壤晋陕蒙三省的小镇,曾是历史上著名的走西口的另外一个重要通道,俗称民道。成千上万的晋西北人从这里把目光投向黄河对岸辽阔的蒙古草原,更把眷恋留在这个寄托着他们对故土最后深情的小镇。每天古城城门一开,扑面而来的便是呼啸的蒙古风……

字幕:300年前,衣衫褴褛的山西两兄弟渡过黄河,一路艰辛地来到一片土壤肥沃的处女地谋生度日。300年后,他们的名字因两座村庄得以被今人知晓。

解说:这里是位于内蒙古包头市郊的一个村庄,叫留宝窑子,与它相邻的村庄叫留柱窑子,两个村的名字都是用人名而命名的,现在村上的人家虽然已经在内蒙古生活了四五代,但他们却都是地地道道的山西河曲人。

字幕:陕西省府谷县古城乡

解说:传说,当年山西河曲的留宝兄弟就是从这里偷跑到内蒙古谋生的,由于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留宝兄弟成功地绕开了官府控制的杀虎口等关口。

采访:山西省忻州市走西口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吕星亮

[同期]

古城它是过去府谷县的一个乡,这个地方你从地图上看上去,它是府谷版图伸向蒙古草原,狭长的这么一块。它不是大块的,是伸上去的,延伸上去的。历来古城这个地方,它在汉民族防务的作用和河曲的位置是一样的。河曲是一个以河防务,那个地方是陆地上河曲县、府谷县和准格尔旗这三个旗县交汇的一个地方。它也是长城、黄河交汇的一个地方。

解说:今年63岁的张海臻自小生活在古城,多年来他一直在收集当地走西口的相关资料。

采访:古城乡村民张海臻

[同期]

张海臻:“陕北人唱这个走西口,就是榆林以下的人唱走西口是这样的。”

记者:“您唱两句我听听?”

张海臻:“哥哥那走西口,妹妹那也难留,手拉住那个小手手,送到哥哥大门口。”

张海臻:“就从这儿上,这儿不好上,就怕路泥,就从上面走吧。这就是榆林的唱法。内蒙古的唱法是‘家住在太原,爹爹名叫孙朋安’。”

记者:“那会儿您知不知道有去内蒙古挖草根的?”

张海臻:“有的。你听不见过去有句古话叫‘到内蒙挖甘草,自打墓坑’。它这个沙漠里头,这苗草窜下来,一直窜一两里路,窜这么粗的根。到最后那个沙土、沙子塌下来就把人压死啦。”

记者:“那会儿从山西去内蒙古的人多吗?”

张海臻:“多了,可多了。过去,我们跟你讲讲,我拉上海红果子翻坝梁,这地方产的海红果子,从内蒙古换一点粮食。这就是过去那个古城墙。这就是西城墙,这就是北城墙。过去我来的时候,这城墙上下点雨以后,埋的箭头三棱子的箭头,能捡上一把一把的。是当年打仗时候的箭头。所谓古城它就是没有历史的真实记载,只有以后通过这里头挖出些木屑,经考古以后,才证明这里是个汉代古城,那年挖出来一个墓来,里面有一个印,写着‘丰州’。所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就认定这是西北地区镇守边关的口岸。”

采访:山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燕治国

[同期]

那么最早我想走西口到外蒙,跑到内蒙古地界,还应该是晋西北人。因为路近,大家一看蒙汉之间口子都松开了。那么我从黄河边,一过黄河,穿过陕西府谷的古城,35公里嘛,然后第二天再往前走两步就是内蒙古地界,这就很近了。然后到包头也就走7天。但是,这条路不是康熙时候开的,这个路早就有,在明代以前就有,明代嘉靖皇帝之前,这条小路就有,人们偷偷地往过跑。

解说:残破的土城墙,经老人断续的介绍,让这个连接山西、内蒙古的弹丸之地,瞬间回到狼烟四起的过去。而古城在西口历史中的闻名,却不在于它的战火,而在于它曾是晋西北人走口外的必经之地。由于地处蒙汉边界,这里不可避免地烙下了两民族相互往来的印迹。在古城大街上,至今还留有一个明朝末期搭建的戏台,而曾经在这里演出过的戏剧,大多讲述的是当年汉蒙两民族之间百姓往来的民间故事。

采访:古城乡村民张海臻

[同期]

张海臻:“汉人来了以后,用炭垛起来,把这个地方盖了个台子,为了纪念这个地方。”

记者:“这个戏台有多少年了?”

张海臻:“同治年间就是,清朝是统治200多年,距现在就是400年,过去大梁上都有记载,重修了一回,把记载都没有了,哪年修的、谁花的钱都没记载了。”

记者:“那原来在这么都唱的是什么戏啊?”

张海臻:“这个地方的赶庙日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三月十八日,这个地方就唱黑界戏。”

采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刘建生

[同期]

“黑界地”这在清代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因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驻中原,统一了全国。但它初期的时候,它是不安心的,好些人要反清复明的。这样的话,它既在融合过程当中,又有一种防御,心理防范。这样就在长城一线外面,就是长城边墙以外50公里作为封境之地。也就是说,蒙族人不能到黑界地来,那么汉人也不允许到黑界地里面去。这样,人为地把汉人和蒙族人割裂开来,因为它怕汉人和蒙族人联起手来推翻满清王朝,这就是黑界地的由来。

解说: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统治者采取了禁边政策。在古城之外,就是当年著名的黑界地。在宽达50公里的区域内,荒草萋萋,了无人烟,蒙汉民族之间的互需,就这样硬生生地被这条黑色地带割裂。

采访:山西省忻州市走西口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吕星亮

[同期]

你私自要到内蒙古种地也好,做买卖也好,那是违法的,是偷渡,偷渡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是要杀头的。把头杀下来,吊在树上,杆上,以警示以后的人不要偷渡不要犯法。

解说:尽管当时的朝廷严令禁止汉民进入蒙地,但是有些人还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经由古城偷跑到内蒙古。

采访:山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燕治国

[同期]

后来考证,最早去包头的是河曲的两兄弟,叫留宝、留柱。留宝、留柱弟兄俩背着7天的米,或者是10来天的米,背着米,提着锹头,然后冲着这个路,有那么七八天、八九天就走到包头。当时包头叫什么,叫包克图,包克图是蒙古语,是野鹿饮水的地方。森林非常茂密,野兽经常出没,到处是鹿、野鹿。所以,他们到那儿以后,一看土地那么肥沃,周围什么人也没有,兄弟俩一人占了一块地盘,这个就叫留宝村,那个就叫留柱村。所以两人各自占了一块地盘就开始垦荒,蒙族人一看汉族兄弟来了也示好,一边喊着“包克图”,还经常看望这两个人别叫野兽给吃了,所以这两个村现在还在,就叫留宝窑子、留柱窑子,就在包头附近。

解说:留宝兄弟是幸运的,他们不但得以在蒙地开荒谋生,还留下了现在的两个村庄。如今这个村子里的人,大多都是山西河曲人。据当地百姓讲,他们的先辈是留宝兄弟和当年投奔两兄弟来的河曲乡亲。

然而,并不是所有想去塞外的人,都能像留宝兄弟一样幸运,面对朝廷严苛的刑罚,为什么会有许多人要不惜代价地偷渡蒙地呢?

采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刘建生

[同期]

河曲、保德、偏关等山西的西八县,自然条件是很恶劣的,土地贫瘠,几乎没有什么平原,而且无霜期短,产量又不多,过去人们种植粮食是拿上种子撒,撒到地里边,老天不下雨,全部都死了。因此,在这样恶劣自然条件下,也迫使着他们走口外去,同时随着人口的增殖,每个人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更迫使他们必须走外面。

解说:“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泉水灌溉之益,无舟车渔米之利,乡民唯以垦种上岭下坂,汗牛痛仆,仰天续命”。这就是清朝初期晋西北人真实的生存状态。但是即使这样拼命地干,地里产出的粮食仍不够糊口。清朝一个叫任启运的人说:“江南二百四十步为亩,山西千步为亩,而田之岁入,不及江南米什一。”贫瘠的土地,常常使百姓食不果腹,而频繁的灾害,就更是让他们一年的希望化为泡影。

字幕:当翻开《河曲县志》,触目惊心的灾害记载说明了一切。

“明崇祯五年(1632年),大饥,斗米五钱,人相食。”

“清顺治四年(1647年),蝗蝻四月内自西北入境,食禾殆尽。”

“清顺治八年(1651年),饥,斗米八钱,饥民枕藉道路。”

“清嘉庆十六年至十九年(1811—1814年),大旱,饥。”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旱饥。”

“清道光十六年、十七年(1831837年),旱,蝗灾,大饥,斗米银一两有余。”

“清光绪四年(1878年),大旱,民饥,死亡甚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灾荒大饥,民皆食树皮、草根,饿殍遍野。”

解说:据不完全统计,在清朝的300年的时间里,山西全省性的灾害就达100多次。平均三年一次,其中最长的一次旱灾长达11年。这次旱灾据官方统计,死去的山西人超过了300万。

濒临绝境的晋西北人,不能也不会接受上苍如此苛刻的安排,他们转而将目光投向了那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

采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刘建生

[同期]

内蒙古地区它是作为草原文化、沙漠文化而存在的。既有大片的浩瀚沙漠,也有丰美的草原。尤其是像我们所知道的归化一带、包头一带,特别是河套地区,在那个地方由于黄河的灌溉,水草丰美,适应于农耕。我们知道要搞农业的话,没水是不行的,恰恰在那个地方形成了一个冲积平原,因此,适应于水利灌溉,适应于农业开发。正因为这样非常优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大批山西商人和大批的山西人到那个地方去开垦种地、修渠灌溉、乃至经商。

歌曲:头一天住古城,路走八十里整……

解说:这首至今流传在河曲一带的山曲儿,准确地记录了当年晋西北人走口外的行经路线。陕西的古城向西北与内蒙古的准格尔旗只隔一道城门,向东南与山西的河曲隔黄河相望。因此,走古城到口外不但是山西河、保、偏一带的百姓去往内蒙古的最近路线,也是必经之路。自古就有一日三省的说法。

采访:《西口大逃荒》作者马小林

[同期]

古城的位置很特殊,它在三个省的交界,为什么叫“一日三省”、或者叫“鸡鸣三省醒”?是因为河曲县城的对面是陕西府谷,也是陕西最边上的一个县。府谷的最北边,有一个镇叫古城,一出古城有一个城门洞,一出古城的城门洞,就是内蒙古的准格尔旗。这个三角地带相距很近,当年河曲人逃荒走西口的时候,过黄河,坐船过黄河,过了黄河以后,就进入陕西,从陕西再进入内蒙古。其实这条路并不远,但是恰好是三个省的交界。所以它叫“鸡鸣三省醒,也叫一日走三省”。

采访:古城村村民

[同期]

村民:“这个门是我们古城过去交界的门,这个门代表古城和内蒙古接壤,一出去这个城门它就是内蒙古了。咱们现在这是陕西,是陕西的最北边,比古城小,过去这个就是,现在叫准格尔旗,准格尔旗政府就是这么定的。”

记者:“那是不是当时走西口的人特别多?”

村民:“过去我也是听我们老人们说过,过去咱们山西走西口的人,从这儿住一晚上,陕西、河曲县一走开,到这儿刚好是25公里路。过去都是用骑骡子走或人步行,没有交通工具。他只是赶着牲口,这儿有一个店,我们这儿有一个大的店,赶着牲口都住在这儿。住上一晚上,第二天再走。”

记者:“他们那会儿从河曲走到这儿,大概要多长时间?”

村民:“河曲到这儿赶着牲口差不多就要八、九个小时,差不多一天,差不多一天就到这儿了。早晨走开到这儿就是下午的两三点钟,就已经能住了,是这么个情况。”

解说:随着清政府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日渐巩固,蒙汉边界也开始逐渐开放。始建于明朝末年的古城城门,完整地见证了数百年间,晋西北人大规模走口外的那段历史。

采访:古城村村民

[同期]

村民:“古城这个地方是个交通大道,所到内蒙古非走这个口子不行,所以叫西口子,就叫西口子。住在这儿休息一天,第二天再步走。”

记者:“他一天步走要走多少?”

村民:“要走20公里、30公里。”

记者:“那要是从这儿要到内蒙古的话,那还要走多长时间呢?”

村民:“半个月、15天才能到了那地方。打工、受苦才能吃了饭。一年下来挣了三四个银元,不过那时候三四个银元值钱了,量粮能量两三石粮了。”

解说:大量的晋西北人越过黄河向草原大漠出发,由于经过古城的人越来越多,久而久之,荒凉的边关小镇变得空前的热闹和繁华。

采访:古城村村民

[同期]

村民:“两面开生意就是这个地方,都是做买卖的。农户不在这街上,农民不在这个街上,这个街上全是做买卖的。”

记者:“有什么买卖了?”

村民:“有卖百货的、卖布匹的、卖杂货的都在这条街上。”

记者:“特别繁华是不是?都是什么人在这么做生意啊?”

村民:“哪个地方都有,山西的多。我们这儿山西的人比较多一点,河曲县也比较多一点,做买卖的是河曲来这儿做买卖的,过去就有七八家。”

解说:陕西古城对于决心口外谋生的晋西北人来说,就像即将出征的将士守望的最后一块热土。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在古城住上一晚,让时时眷恋故土的心,在这一晚的停留中能得到最后的慰藉。因为跨出城门,就意味着抛开了故土与亲人,意味着独自的担当与挑战。

采访:山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燕治国

[同期]

一开那个古城的门,当时作为陕西边境,人家要择点你出去多少人。门洞里边攒动的人,河曲的,姓什么的,都互相招呼,第二天早晨一开城门,那个风呼一下吹过来,那就是蒙古风。那蒙古风吹过来一往外看,那全是土和沙漠。土地一眼望不到头,那么你就沿着这条路往过走。

采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刘建生

[同期]

同类推荐
  • 中国四大玉石

    中国四大玉石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近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玉石文化保持着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其影响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难以比拟的,其地位在中国人心中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国玉器以其7000年的历史,与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一样,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誉,堪称东方艺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四大玉石》全面介绍了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四大玉石的文化故事。
  • 鱼凫文化论:首届温江鱼凫文化高端论坛文集

    鱼凫文化论:首届温江鱼凫文化高端论坛文集

    论文集包含方位系统与古蜀文化、鱼凫文化总论、鱼凫文化与考古遗存、蜀王鱼凫与历史文化、鱼凫文地理与名号考论、鱼凫文化与田园城市、鱼凫神话与传说掌故、等几部分,共收录42篇研究文章。
  •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作比较,分析客家文化在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分析四川客家教育发展模式与特色,从而勾画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轮廓。
  •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这是一本展示北京地域文化的知识性写实散文集,也可以说是《修志人眼中的北京——志说北京》的姊妹篇,是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北京晨报合作,由晨报编辑记者撰写,陆续在晨报《志书撷英》专栏发表,经两年多的辛勤劳作,在专栏刊出100期后,集结而成。
  • 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红巾军起义》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讲述了元朝末年张士诚和方国珍发动红巾起义的全过程,以及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并建立明朝的始末。
热门推荐
  • 鬼楼奇闻

    鬼楼奇闻

    我是个普通的大学生。我的梦想其实很平凡,不要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因为那样子会使人变得很累,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很少人能做到急流勇退。唯一希望的就是找份平淡的工作和我青梅竹马的爱人乐梦永远生活下去。有一天,乐梦告诉我“你们知道我们学校的鬼楼四号楼么。想到里面去看看么?”我跟着去了。本以为是增进感情的一次冒险,差点成了我和她之间的永别……
  • 吻上不乖妈咪(大结局)

    吻上不乖妈咪(大结局)

    她杨小妃当了五年的单亲妈妈,一直以为孩子他爸早去跟阎王喝茶聊天了,所以很痴情的为他守身又努力的带着孩子,根本没有想嫁人的意思。哇靠,有没有搞错,连孩子都要绑架——啊!?想救孩子的话,必须要去诱惑她从小就认识的竹马?有没有搞错啊!?什么?绑架孩子的是孩子他老爸!?哇咧,不会大白天见鬼了吧!?什么?绑架孩子的原因是要报复她,报复她当年害了他......!#@%&......她真的很想骂人,拿孩子威胁她,哼,孩子不是她一个人的,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她什么都不管了!
  •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3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3

    讲透一代商圣胡雪岩的天才与宿命,影响中国一代企业家的经典!马云读了两遍!胡雪岩传记小说至高经典,其他版本大多是这套书的删减版或改编版。高阳版《胡雪岩全传》出版40年来无可逾越,是商人必备的生存手册。胡雪岩从店伙计到大清巨富花了30年,倾家荡产只花了5天!“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武侠小说有金庸,历史小说有高阳!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又擅长讲故事,读起来轻松畅快,有读者评为“华语历史小说不可逾越的高峰”。翻开本书,看当代历史小说巨匠高阳,重现一代商圣胡雪岩的辉煌与宿命。
  • 人间耳录经(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人间耳录经(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甲申岁末,山西作家组团赴韩国作一周游访。作家们平日或有闲暇,不乏聚会,难得有十数同志如此多日朝夕相处,结伴共同休闲。男士离家,群雄麇集;长夜漫漫,旅途遥遥;口欲耳欲驱使,不约而有同好。故卧榻两侧、车辆上下,人人献艺,各各卖弄本事。说故事、讲笑话,侃黄色段子、来文字游戏,竟成旅途一大节目。韩国风景秀丽,所谓赏心悦目;而有“说部”相伴,同行诸君益发乐甚。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巧做五谷杂粮

    巧做五谷杂粮

    给您和家人最贴心的营养与健康。如何制作五谷杂粮更好吃?如何食用五谷杂粮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品味纯天然的美食,获取最健康的营养。《美食天下(第2辑):巧做五谷杂粮》教您粗粮细作五谷杂粮美食,让您吃得健康、营养、美味!
  • 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男孩

    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男孩

    《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男孩》共分16章,分别从品德、学习、财商、智商、领导能力、交际能力、自立自强等十多个方面,为父母设置了一套立体式的教育方案,帮助父母培养出最优秀的男孩。男孩好动,男孩好玩,男孩喜欢冒险,男孩不喜欢顺从……教养男孩是令很多父母头疼的事情。相对而言,男孩将来承担的压力和责任无疑要比女孩大得多。作为男孩子的父母更应该细心地引导,真诚地理解,把男孩身上的男子汉因素激发出来,把未来交到他们的手里。让男孩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才能把男孩培养成真正的男子汉。
  • 黄金投资实用全书

    黄金投资实用全书

    目前,世界黄金市场已从商品消费需求主导转向投资需求主导。黄金价格正处于周期性上升初期,投资投机正当时。为了帮助普通老百姓熟悉黄金投资,本书详细介绍了黄金、黄金市场、黄金投资分析、黄金投资风险控制等普通老百姓投资黄金最需要了解的知识和技能,从实务的角度指导读者进行黄金投资。
  • 主持人提高与进修指南

    主持人提高与进修指南

    从初入主持行当要注意的问题到提高与进修的路径指南;从化妆上镜到吐字发声;从口语表达到临场应变;从参与节目策划到现场调度驾驭;从工作配合、关系处理艺术到走出声屏、主持各类文体活动等,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是一套关于主持艺术的百科全书。
  • 少东的地下情人

    少东的地下情人

    第一卷,八岁,他夺了她的初吻。十七岁,他夺了她的初夜。他是她名义上的哥哥,她是这个家最遭人鄙弃的私生女。他的母亲,因她母亲的介入,割腕自杀。他将满腔的仇恨都发泄到她的身上,让她沦落为他的情妇。人前,她是光鲜靓丽的名模,是时尚界的新宠。人后,她却万劫不复,沦为他复仇的对象。他风流倜傥,英俊多金,费氏的总裁,金融界呼风唤雨的天之骄子。他有一个矜贵俏皮、门当户对的未婚妻,他还有一个金屋藏娇的妹妹情妇。她是私生女,但不是他父亲的私生女,一叠照片,摧残了她最后的信念。从小就见证了这个家从和谐走向覆灭,他变得冷血,变得无情---他掠夺她的一切,侵入她的人生,这个女人,他要她一辈子都在地狱中度过。他要她爱上他,等到他玩厌了,再狠狠一脚踢走。爱上他,是多么容易,明知道飞蛾扑火,明知道前方是地狱,她还是情不自禁沉沦。自甘堕落成了他的情妇,不是无力脱逃,而是想要感化他。但是她等来的是他的婚礼,心---撕心裂肺—第二卷在他婚礼举行的前一天,她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在他婚礼举行的这一天,她这个伴娘,还是无法承受腹中孩子的父亲要结婚的事实。她躺在冰凉的手术台上----顾元涛滴水似的关怀,让她重新开始振作。为了忘记心伤,她嫁给了顾元涛,嫁给这个一直站在自己身边的男人。----------------------------本书已经加入五折促销活动【感谢CC为本文做的视频哦】(过程虐,结局是喜,不写悲剧)喜欢的话,希望亲们能够点点按键,收藏一个,投几个票票,因为小乖想要无止尽的动力。★★★★★★★★★★★★★★★★★★★★★★★★★★★★★★★推荐傻猪囝的高干文《辱妻》绝对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