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必须学会适应,而适应的关键是提高素质,完善自我,光凭热情不行,光凭良好的愿望也不行。
01在办公室搞文字
1977年7月,县委组织部一纸通知,我被调往县委办公室做文秘工作。当时我还莫名其妙,县委机关没有几个人认识我,只是送《钻井简报》时偶尔和大院的部门接触一下,这是谁提议让 我去的,后来才知道了其中奥秘,原来是我沾了办《钻井简报》的光。因为每期《钻井简报》均以编辑的名义签下我的姓名,特 别是我撰写的《苦水淀引出了幸福泉》——记八号钻井队在北陈海村打井成功的事迹通讯,在当时县委、县革委领导层引起重 视。当时任县委组织部主管干部的副部长朱立存同志、组织部秘书赵彦波同志,他们也看到了这篇文章,并记住了我的名字,当县委办公室要文秘人员时,他们自然而然想到了我,就这样,我 就”轻而易举“地被调进了县委办公室。
从外表上看,进县委机关,那绝对是一个让人羡慕不已、极其不错的地方。在县委领导身边工作,有时还随同领导同志下乡调研,好不风光。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才渐渐品尝 到其中的艰辛。工作中的累还好说,挺一挺也就过去了,主要还是工作上的压力,那种叫做”责任“的东西,那种”心累“的感 觉,经常压得我心力交瘁。尽管如此,我还是选择了坚持。选择了”别人能行,我也能行“,就这一个”坚持“,我一鼓作气竟 然干了六年。
在县委办公室搞文字工作,第一个压力是来自文字水平亟待提高的压力。在我搞文秘工作的人生路上,我忘不了范庆稳部长(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忘不了郑蓬江主任(时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忘不了车立成老师(文字水平较高者都习称其为老师),他们都是我文秘工作的良师益友,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在水利局工作,我还称得上是个”文人“,是个写材料的所谓”高手“,但在县委办公室就不行了,充其量是个刚刚入学的”小学生“,真是一级是一级的水平。记得领导让我去荆庄乡搞 了一个《关于党风状况的调查》,交给郑蓬江主任审定后,除了几个典型例子没动外,其他文字改得所剩无几,也就是我们搞文 字工作的内行话叫底稿成了”大花脸“。这是我进县委办公室后写的第一个稿子,也是令我终生难忘的一件事情,我将改后的稿 子和我原来撰写的稿子一比较,真使我眼界大开,受益匪浅,无论从选角度,乃至大小标题的命题,还是文字语言的表述真是相差甚远,足以看出自己的文字功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在是差 距悬殊。
为尽快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我坚持做到:”下苦功夫“,从细处着手,翻阅大量的写作书籍和文件文稿,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吃透上头“,对党报党刊及上级文件认真学 习,重要段落我都注意记录下来;”摸清下情“,各公社、各单位、各行业的情况注意平时积累,包括典型事例、数据乃至专业 用语;”勤于思考“,在思考中写作,在写作中”细心揣摩“。因为办公室搞文秘工作面对的不是一个领导,不仅仅是书记一个 人。他们的文化程度各有高低,脾气禀性各有差异,对材料风格的口味各有不同。所以,在为领导服务时,注意适应他们的不同 特点有针对性地撰写材料。包括是用清笔正楷抄写,还是草体字迹书写,这些细节,也都要注意到。
70年代有一个县委常委,老家南宫,是个文化不高的工农干部,他对文字内容不怎么讲究,但字迹潦草了万万不可。有一次,办公室为他起草了一个《关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讲话》。头一次给他送去,他翻了几页就给”枪毙“了。办公室两个文秘同志又费了一晚上的劲,第二天又呈送,这位领导仍不满意地 说,”不行,回去重写。“没办法了,我们只好换了一下笔体,一笔一画顶格重新誊写了一遍,字很大很清楚。第三次送去,这 位领导一看喜形于色,大加赞扬,说:”这个稿,写得很好!“其实文稿中的内容基本没动。由此不难看出,伺候领导除了提高 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文字水平外,还必须学会适应领导的风格特点,有针对性地搞好服务。
在县委办公室搞文字工作,第二个压力是来自政治责任方面的压力。因为县委办公室无论是给县委领导起草讲话,还是办公室发出的文字性东西,都是代表县委的,是县委发出的声音, 其中的政治责任有多大,分量有多重,我是心知肚明的。有一天下午,领导把我叫去,说明天上午要临时召开一个乡、局级干部 会议,要求连夜赶写一个讲话稿,我和办公室的两位文秘,连夜赶写出了一个近八千字的稿子,把我们个个累得要死,好在我们 写东西不用打草稿,否则再修改誊抄一遍,从时间上也是绝对不允许的;也好在我们有比较扎实的”平时积累“,写时往往大段大段地摞上去,否则,要临时组织素材,时间要求也是绝对不可 能的。这样最后没有误事,领导对起草的讲稿也比较满意,可给我的压力却是非常大的,我真不敢想象,报告稿子因为我们不 能及时完成而误事,政治后果会有多么严重。为此,那时我脑子中”政治责任“这根弦始终绷得紧紧的,所幸的是,我搞文字期 间,从来没有出现过政治方面的错误。凡经我手撰写送上或发出的文字性东西,都特别注意把好政治关,感到确实做到了万无一失才出手,就是有一个字表达不尽准确,我也从不放过。
在县委办公室搞文字工作,第三个压力是来自时间上的压力。以我的能力,若时间充裕,即便是那些文字分量很重的大材料我也是不怕的。
因为在办公室敢于吃苦,不怕返工是必备素 质,令我最怵头的是那些”端碗就要吃“,说了就立即拿出的材料。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年县里召开党代会,我和孙保祥、夏彦 瑞、张兴壮、牛五一四个同志分头撰写集中组合,给领导同志准备了一个一万八千字的稿子,送审后,领导同志当即表示”路子 太乱,必须推倒重写“,然后给我们大致念了一下修改的思路。要按领导的要求和涉及的内容,半个月也很难说能够拿下来,但党代会召开时间早已对外公布,按时限要求交稿没半点回旋余 地。从领导办公室出来后,我心中”一团乱麻,万分纠结“,压力太大了。我和我的伙计们坐在屋里立即动手,一熬就是两天两 夜,总算按时间要求完成了撰写任务。还有一次,县里要召开年终庆功表彰三级干部大会,因为程序多,涉及的表彰人员也多。 给刘民生常务副县长准备了一个主持稿,上午8点多,我们就把准备好的稿子送到本人手中,但快12点时,他却发现主持稿不见 了,下午2点就要正式开会。为确保准时用稿,我和孙保祥科长利用中午这两个小时的时间,抓紧重写。当时既没有现代办公工具,又没有留存底稿,一切重来,好在孙保祥科长脑子极其好 使,写字也非常利索。离开会时间还有十分钟时,终于将稿完成。刘民生常务副县长对我们俩竖起了大拇指,连声说”谢谢, 谢谢“。有压力,才能有动力,有动力才能促使提高与进步。也正是在县委办公室搞文字这几年,既锻炼了我,丰富了我,更提
02随县委书记下乡
1978年9月,王世岑同志调任新河县县委书记,当时,他的秘书是袁风彬同志。袁风彬同志因事请假,县委办公室主任贾英朝就让我临时为书记服务。县委书记是一个县里的全权代表, 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最大的官“。在跟随书记下乡一周的时间里,我处处小心谨慎,感觉到既光荣又辛苦。下乡的主要任务是 随同书记一起参加劳动,一起调查研究,记录书记讲话要点,传达书记交办的各项事宜。虽然跟随书记仅有一周的时间,却使我 终生难忘。
一次,我和王世岑书记骑自行车从机关出发,他在前我在后向荆庄公社方向行驶。那时书记下乡从不事先下通知,作为随从,领导不说,我也不好打问,这已是不成文的惯例和规矩。我 们走在弯弯曲曲坑洼不平的乡间小路上,先到了北陈海村查看了玉米生长情况,又到了平头楼看了一下植树造林情况。快晌午, 赶到荆庄公社吃饭。当时公社党委书记是陈桐顺,见县委书记来了,想改善生活,王书记执意不让。那顿饭,我们吃的是白面条 汤、杂交红高粱窝窝头。下午,我们骑自行车赶到王府乡的西李村。到西李村后,我们先看了红军将领董振堂的故居,而后,又到地里查看棉花生长情况。王书记的到来,可震动了这个村,因为这是该村有史以来县委书记第一次光临。全村党员都在集中等待,我随同书记从田间到大队部后,就地召开了一个农业技术推 广现场会。王书记从氮、磷、钾三要素到具体使用方法,讲得很在行,很细致。
事后,我才知道王书记在南宫任副书记时曾主抓 农业,他对农业、农村工作非常熟悉。讲完之后,有一个老农当场问:”王书记,你是哪个农业大学毕业的,懂得这么多?“王 书记笑吟吟地回答说,”我不是什么大学毕业,我是在工作中自学的。“一连几天,我随同王书记相继骑车调研查看了近十一个村,王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农业技术讲到哪里,赶到哪里就在哪里吃饭。晚上回到办公室,他常常睡得很晚,要么读书学习,要么就 是把一天所见所闻记在他那”万宝箱式“的笔记本上。
正是有了这一周的调查,才促使王书记做出了”要采取多种形式把科技送到千家万户“的决策,并随之采取靠思想推动、政策驱动、机制促动的办法,在不长时间内,全县十四个公社都建 立了技术辅导站,村村建立了技术夜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将王书记亲自到田间讲解推广农业技术的情况, 向县委报道组的同志作了详细介绍后,他们连夜行动,撰写新闻稿,没过三天,就在《邢台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县委书 记王世岑带头推广农业技术》的报道,在邢台地区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当时的地委副书记张士英在退休后的回忆录《汗滴禾下土》中,还记录了王世岑书记这段经历。
随县委书记下乡,我目睹了王书记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 益,夜以继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忘我情景,领略了他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在工作上不敢
03转干
我在水利局工作了六年,干得不错,领导在不同场合表扬我,还让我担任了钻井公司党支部委员、公司工会委员,并让我到机台磨练、到寻寨包村锻炼,想提拔我,但由于身份是工人, 因此与提拔副局长擦肩而过。1977年9月调县委办公室工作至1985年3月,当时的县委书记提议想提拔我,但由于是工人身份又与副 主任擦肩而过。我知道当时的县委常委兼办公室主任吴志芳、德高望重的张怀文同志为我做了很多工作。虽然未能如愿,主要是 自身硬条件不够,但吴主任等出了心,我至今非常感谢他们。即使这样,也没有影响我的工作热情和进取心,仍然像过去一样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
机会终于来了,1985年4月,县接到市里的通知,要解决一批以工代干人员的问题,对身份、年龄、学历、参加工作时间都划出了框框,但必须考试,凡达到规定的分数线即可转为正式国 家干部。我终于盼到这一天,那个高兴劲可以用欣喜若狂四个字来概括。但一想到要通过考试录取,心里又凉了半截,虽然名义 上是高中毕业,但在高中确实没学什么东西,离考试规定时间恰好一个月,我便向领导告假复习。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我自 己一直闷在小南屋里,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从初中的ABC学印象不深的地方,就找老师、找朋友、找亲戚求助。特别是我的妹夫王寿群、我的表哥张景芳,他俩都是在职的教师,教学业务都非常棒。他们在我人生的关键时点上帮了我的忙,我至今都非 常感谢他们。当时我的思想压力很大,时任组织部副部长的王更仁告诉我,如考试不过关,转不成干部身份,就要回到与工人身 份相匹配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去。我从小自尊心就极强,心想真要落到那一步,可就太惨了。因此,在重新学习、重新当学生的一 个月里,我体重下降了十一斤,因为睡眠不足,脸呈黄色,又是那位表哥张景芳帮我打开了郁闷烦躁之”锁“,帮我分析了”以工代干“这一特殊群体整体素质的共同性,和上级部门决定给这 伙人办好事的实际性,并鼓励我”要放下包袱,背水一战,万一失败,还有机会“,就是这简单的几句话,使我豁然开朗,以轻 松之心复习,以平常之心参试。考试成绩公布后,我竟然高出录取分数线十七分,一举成功。很快就办理了转干手续,成为了一 名国家正式干部。只隔了一个月,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让我担任县委研究组副组长(副局),时间不长又改任县委办公室副主 任。
04参加整党
打开我的《整党工作日记》,在第一页上就看到当年所记录的有关参加整党的感受小诗。时过境迁,我实在回忆不起此小诗了我的当年感悟,现抄录于此,权作本章的开头吧,诗曰:参加整党一年多,置身熔炉锻炼我,从少到多识党事,党性锻炼进一格,风雨来时不动摇,信仰坚定不变色。
1985年7月,县委从各单位抽调得力干部加强县委整党办公室,我是其中之一,而且还被任命为县委整党办公室副主任。因为是直接点名要的,事前并没有征求单位和我个人的意见,我和 单位只好服从命令,我交代工作后,便到县委整党办公室报到。
1985年整党是根据中央决定进行的,当时整党的时间段是:从1983年到1984年下半年是省级集中整党,从1984年下半年到1985年下半年是地(市)级集中整党,从1985年下半年至1986年下半年是县级集中整党。整党的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队伍。纯洁队伍的重点是清理”三种人“(指”文革“中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为加强这项工作的领导,县委书记任组长,主管副职任副组长, 组织部长郑俊良既是县领导小组成员,同时还兼任整党办公室主任。作为整党办公室副主任按照分工,我主要负责文字撰写工 作。当时整党在县里是头等政治任务,地委派出工作组,一行四人由一名县处级干部带队,住在新河监督、指导、盯办。所以县委也十分重视,当时我们资料组抽人可以说是抽谁是谁。宣传部 程雪生、组织部郎秀国、县直党委王圣秀、县妇联张淑申等一批能征善战、能文能武的”各路豪杰“,都被抽调到整党办公室搞 资料。另外还抽了张风西、宋世强、焦东尧、王书佩等一批后备干部苗子。当时,我们资料组的力量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