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默默地望着摆满了宿舍的实验器具,发出一声深长的叹息。从这一声叹息中,似乎有一个超重的负荷从他精神上离开了。啊,多么怡然轻松!他定定地望着那只做过无数次实验的、凝结着 他的全部心血、也凝聚着他的理想和追求的烧杯,神情异样,感情的极峰在心头明光闪闪,他莫名奇妙地双手捧起,如同捧起那令人 神往的诺贝尔奖杯。蓦然,一滴滚烫的泪珠无声地掉进烧杯……是啊,这只小小的烧杯,似乎装满了一个三十三岁的男子汉从童年、 少年就早已萌发的那个长长的梦……东升研制黑液树脂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79年8月至10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河北日报》《森工科技》《河北科技报》等报刊相继报道了刘东升研制黑液树脂的成果和事迹,全国许多科技报 刊纷纷转载,东升收到来自全国七百六十余封来信和六百多人的来访。
1979年10月,刘东升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然而,这里却有一段最令人深思的风波。
1979年,河北省组织“文革”以后第一次科研成果表彰大会。本来,刘东升所研制的黑液树脂成果,邢台地区科委申报的是一等奖,河北省科委、省环保也都分别签字盖章。后来评定成果时 归口先评,黑液树脂这一项目归口到有关部门,由于不应有的原因,这一项目只获得了四等奖。
这是令人遗憾的。
在全国引起如此广泛影响的科研成果在省里只获得四等奖, 这是难以理解的。
然而,东升并没有花更多的精力“理解”这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他注重的不是这些。他的目光又紧紧地盯住了黑液树脂的产率上。能不能把产率提得更高呢?他经过反复分析,认为这是有 可能的,必须找到一条提高产率的新途径。
然而麻烦来了。这麻烦几乎误了大事。
他,这个在科学研究领域里智商很高的人,在另一个领域里却显得傻里傻气——他得罪了人。他怎么得罪人了?谁也说不清,他自己也说不清。但,他确确实实得罪了人。不然,为什么有人要 给他小鞋穿?为什么要给他使绊子?为什么要造他的谣?而且,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四处议论?
他苦苦地用脑,反复地思索。自己到底做了对不起谁的事 呢?他可以在迷宫一样的科学领域里寻找到难度极大的答案和结论,然而,在这个问题面前,他却百思不得其解,久久地困惑不 已……事实上,这非常简单:只因为他出了名,干出了成绩,有人便嫉妒了,便眼红了,便恨了,便受不了了。于是,流言蜚语来了,大大小小的麻烦来了。这确实是个既简单不过而又令人难以理解的奇怪现象,这现象时常在现实生活中出现。
于是,经费中断了。于是,研制工作停了下来。于是,刘东升目瞪口呆。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情况下,东升从朋友那里借来二百元钱,告事假出走湖南。
应该干的事情那么多却不能埋头去干,不该发生的事情却常常发生。那浪费的时间呢?那不可弥补的损失呢?这个拿着造纸厂三十九元工资的副业工,所研制的黑液树脂成果在全国同行业中引 起注目,其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不知要超过他三十九元工资的多少倍。然而,当时似乎没有人想到这点。东升想到了,但这没用,他 只得默默地踏上南去的征程。
湖南是全国造纸基地,他们懂得东升这颗“新星”的价值。在湖南洞庭造纸厂,东升受到少有的款待,他们提供优越条件让他进行黑液造纸树脂的进一步实验。洞庭造纸厂的一位负责人十分奇 怪:像刘东升这样一位难得的人才怎么会自投门下?按常规,像这样的人才是拿重金都难以聘来的,而东升只要求管顿饭吃。怪哉, 怪哉!
奇怪的事情太多了。多了,也就不再奇怪。好在,中国这块土地十分辽阔,总是有“识货”的地方。
东升在湖南三个多月,黑液树脂的研究得到出乎意料的进展,树脂产率由原来的200%提高到500%以上。
湖南省一位副省长亲自带领省计委、科委、环保、造纸公司等部门的三十多名技术人员到洞庭造纸厂观看刘东升的实验及树脂制件,当场拍板拨给充足资金进行生产,并在全省推广。
湖南速派人将东升的家属接到湖南。湖南从生活上给予东升全家优厚待遇。湖南通过各种关系、各种途径劝说东升留在湖南。
邢台地区专员了解这一情况后,当即批示:“刘东升同志之发明创造很有价值,却得不到支持或支持不够,尤其是出走湖南,刘东升同志没有责任,应立即派人把刘东升同志接回,工作问题可 以先安排在(邢台地区)科委,让他搞科研。”
湖南省委的一位负责同志向刘东升传达了中央首长王任重同志的批示(批示批在1981年元月份的中央大参考上):
这个项目很重要,湖南重视人才,做得很好,可以留人(刘东升)在湖南搞。
湖南省委拿出三点意见:
一是按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留(刘东升)在湖南工作。二是工作关系落在省科委、省环保都可以。三是住房在长沙,按专家对待。“这件事引起了河北省的重视,省长、副省长做了一系列亲笔批示,对刘东升研制黑液树脂给予肯定和高度评价,要求有关部门给予刘东升大力支持。
留在湖南还是回到河北?
东升还是东升。他忘不了那块养育他的土地,他忘不了家乡 的山山水水……东升回到了新河县造纸厂。
优秀的人才,高尚的品格,曲折的道路,创业的艰辛……东升懂得时间的价值。
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严格得近于苛刻:每天必须保证十二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如果只工作了十个小时,那么他就认为这是巨大的浪费。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便是他无穷的乐趣。
时间老人没有让这个奋斗者失望。东升在研制成功黑液树脂 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功一项新的成果:利用从造纸黑液中提出的树脂制出层压板材。
这又是一项令人振奋的成果。 邢台地区科委为这种树脂板举行了鉴定会。结论:
1.树脂层压板的技术指标,经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检验,达到或接近塑料贴面板的技术指标,符合民用家具的要求,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2.树脂层压板利用造纸黑液,减轻了环境污染,化害为利。
3.树脂层压板原料来源丰富,成本较低,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4.树脂层压板售价低于塑料装饰板等同类产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5.该板可以替代部分木材制作家具,是以塑代木,变废为宝的一种新途径,有广阔的销售市场。
1983年,缅籍侨商杨绍雄先生在回国经商时,从《云南科技报》看到刘东升压成树脂层压板的报道,立即来信要样品,并于1985年来新河造纸厂考察,对这个项目十分重视,而后于1986年、1987年分别带人五次来新河,签订了联营生产树脂及板材的协议书。
在这成绩面前,东升忘不了曾予自己大力支持和鼓励的《中国青年报》记者李鹏图、河北省环保局副主任贾敬先、邢台地区环保副主任张群襄等同志,也忘不了他出走湖南时王爱民副局长对自己的关怀与帮助。一个奋斗者在成功之后,往往想得更多的是帮助 过自己的人们,把他们永远记在心里。
1987年,随着承包责任制在全县的施行,装饰板车间从造纸厂分离出来,实行独立经营,正式办厂,刘东升被推上装饰板厂厂长的位置。
当厂长不是东升的目的,创业才是他的宏愿。上任后,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以一个优秀企业家的胆识和睿智,以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法,大胆改革,勇于开拓,很快使一个微利 小厂焕发了生机,展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是的,他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不断进取,不断创造新的价值,是他永远遵循的信条。他要借鉴马胜利靠企业管理组建中国造纸企业集团的做法,以造纸废水处理新工艺为基础,组建中国化 工造纸建材企业集团。
好大的口气!是吹牛吗?
不错,这对东升来说,不能说没有风险。但是,要干一番事业,平平安安的是不可能的。美国企业界巨子艾柯卡说过,一个新事物有了30%的把握就要干,当有了100%的把握再动手,时机怕早已错过。东升相信这句话。
是的,奋斗者的信念就是永远拼搏。东升在创业的大道上迈着坚实的步子。最近,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已接收他攻读硕士学位,然后,他还要攻读博士学位,他要在更高的起点上腾飞。
哦,硕士、博士,组建中国化工造纸建材企业集团!这是一个奋斗者的气魄和伟力。 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时代弄潮儿①
新河县职工篮球比赛冠亚军决赛
棉纺织厂队的后生们个个龙腾虎跃,身手不凡。他们闪电般的快攻,咄咄逼人的气势,精准的投篮技术,引起场外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呼声。
那位一米八二的瘦条个子中锋,高超的带球过人技 术,漂亮的三分球投篮,令黑压压的人们看得眼花缭乱。
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棉纺织厂队战胜对手,登上冠军宝座。然而,那位瘦条个子中锋的脸上并没溢出多少喜悦。此时此刻,他脑海里依然浮现着厂里积压的那一百万元的坯布……
于是,他带着这超重的负荷,也带着全厂三十四名职工的希冀与寄托,还有一个年轻企业家的胆识与睿智,开始了另一场更加激烈、艰难的竞争与拼搏……
于是,他累垮了。但,”跪着也得挣扎!“他咬紧牙关说。
于是,他赢得了胜利,在棉纺织厂面临困境、走投无路的情况,他出任厂长,1985年便初见成效,实现纯利五万元;1986年实现纯利十五万元;1987年实现纯利四十万元;1988年1—7月份,已完成纯利四十多万元,全年将突破百万大关。
①长城·报告文学,总第47期。
于是,他成了县城的新闻人物:荣立地区二等功、县一等功,领导接见,记者采访,名誉、地位如同一束束耀眼的光环将他照来照去……人说,他是个幸运儿。”这小子太顺了!“
可是,那艰辛的跋涉呢?那全部的心血呢?那不眠的日日夜夜呢……他叫张庆东,三十三岁。长得很帅。
采访手记一:危机感和爆发力几乎同时产生,推动着每个人去拼搏,去开拓,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起先,那秋水般平静的生活因竞争机制的引入,被彻底打乱了,新的观念,新的节奏,新的生 活,令过惯了清贫而宁静日子的人们骚动与不安,困扰与兴奋,也不乏希望与失望。
不能否认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变革与流动中的喜怒哀 乐和酸甜苦辣,冲掉了人们自身的惰性,随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推动自身的发展,整个社会便充满生机。
温柔的南风挟着春的气息,悄悄地爬过窗口,调皮地抚弄着 他那乱糟糟的头发。昏黄的灯光将他那高大的身躯放大了几倍,投在墙上,一动不动。他一直这样伫立着,沉思着,不时地叹出一口 口长气。
已是午夜两点。是的,这摊子撂在谁手里也得感到棘手。
新河县棉纺织厂是全县最大的一家企业,而张庆东是刚刚被任命的各家企业中最年轻的一位厂长。二十九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刻,可对于他来说,这”29“却显得那么沉重。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一跃而为厂长,这担子是很有些分量的。何况棉纺织厂正面临着难以摆脱的困境:一百万元的坯布积压在仓库,找不到销路。
如果再没有绝招,全厂一百六十台机车就得停产,三百多名职工就得喝西北风去。谁不着急!
顶着急的莫过于一家之主。血气方刚的庆东接手这个厂子, 心里也是嘀咕了一番的。温柔的妻子从来都支持庆东干一番事业,没有扯过他的后腿,可是这回却刮起了枕头风:”庆东,不是俺不 支持你,只是厂子的难处太大了,三百多人的厂长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就听俺这一回,别接这个烂摊子吧,我和孩子求求你了1 好心的朋友们也为他面带愁容:“庆东,你的犟脾气俺们知道,这回可不是光发犟的时候,砸了锅,咋能担当得起?还是明智
一点,甭当这个厂长。”
看哈哈笑的人发话了:“哼,就凭庆东这小子肚里那点水, 能救活棉纺织厂?屎壳郎驮土坯——够呛!”
说实在的,庆东接手这个厂子,心里也没底。二十九年来,风风雨雨、磕磕碰碰的虽说不是没有经过世面,但这是头一回担这样大的风险。
可是,就眼巴巴瞅着厂子垮下去吗?
自打1971年棉纺织厂建厂,庆东已经和它一起度过了十三个春秋、4680个日日夜夜,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青年时代全都撂在棉纺织厂了。想当初,他作为刚刚建厂的第一批工人,东张西 望地走进厂内,那时只有20台布机,36名工人,6万元资金,占地30来亩,只有150平方米的简易工房。如今,棉纺织厂已发展到300多人,占地面积37425平方米,固定资产108.42万元,拥有160台布机以及落纬机、槽筒机、整经机、合线机、发电机组、空调设施 等。哪一台机器不是他亲眼瞅着进厂的?哪一台机器他没用过、修过、凝结着他的汗水和心血?哪一名新工人不是他亲眼看着进的厂 门?这一切的一切和他有着多么深厚的、难以名状的感情啊!难道就这样让厂子垮下去吗?
“不!”他在睡梦中都这样大声喊叫。
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一股作为一个有出息的青年人特有激情和开拓意识,使张庆东坚定了信心。
“干!”他对着全厂300多名职工沉重而高亢地喊道。
这“干”字出口难,真正干起来更难。自己长着三头六臂吗?一百万的产品别人找不到销路,自己就能一夜之间把它变成现金吗?退一步说,即使积压的这批产品努筋拔力地推销出去,可往 后的日子呢?
是啊,既然眼下生产的坯布滞销,为什么不能上新的品种呢?现代企业管理,必须随时了解市场信息,掌握主动权,以新,以优,以廉取胜,这是一个企业家起码的常识,为什么非得抱住老 产品不放,一棵树上吊死呢?朦胧中,这位年轻的厂长心里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这设想令他亢奋,令他浑身震颤,令他充满信心。 庆东带着几分疲惫几分激动,走出办公室。东方刚有点蒙蒙亮。这是一个美妙苍茫的时刻,在深窈微白的天空,还稀稀拉拉地 散布着几颗星星。整个棉纺织厂似醒非醒,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纺织女工的咯咯笑声,晨风在微微颤动,四处都笼罩在神秘的薄明中。 大自然使得每一个新的日子的诞生,都充满了壮丽的庄严气氛,然而,这一天的诞生,却是我们刚刚上任的年轻厂长肩负重任,一展宏图,开始了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征程。
采访手记二:面对商品经济的新形势,如何搞好经营,对于每一个企业家来说,都是新课题。没有老本可吃,也没有新功可仗;没有老路可走,也没有捷径可寻,关键是更新观念,脚踏实地,从一做 起,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商品经济的无情挑战,以优秀企业家的品格和才智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