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含义是什么,言人人殊,至今为止,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大部分人都将幸福看作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近年来,幸福问题得到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主要涉及伦理学、哲学和心理学。首先,在伦理学和哲学领域,侧重于研究人的本质、幸福与道德。郭建新、杨文兵认为,幸福是主体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在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时感受到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以及客观外界对个体人的全部和某一阶段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肯定的道德评价。李志、彭建国、彭晓玲认为,幸福是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过程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自我得到某种心理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生活的肯定性评价。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中有关幸福的部分,是人们关于幸福目标、幸福动机、幸福手段、幸福标准、幸福效果等问题所持态度的观念系统。其次,在心理学领域,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学者主张快乐论,即幸福就是快乐或者持续的快乐,凡是痛苦的就是不幸福的。还有主张满足论的,即幸福就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和历史环境中的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另外,还有主张意义论的,即幸福是完全不同于产生快乐的另一种行动所产生的,快乐的积累无论多少都不可能产生幸福。欲望的满足通常是快乐的,但欲望的满足或重复的满足容易让人厌烦,而幸福则是多多益善,所以幸福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具有自成目的性、无限意义性、创造性和给予性的生活效果。
国外,幸福观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主观幸福的研究。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参与主观评价的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部分。对生活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体验越多,反之则越少。因此,国外学者将其视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另外,有些学者通过对外部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外部因素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有限,故而研究者将目标转向了内部因素研究,从而形成了四种理论,一是人格理论。人格理论认为,虽然外部因素对幸福感有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人格因素则是影响幸福感的最大因素;二是社会比较理论。这种理论倾向于相互之间的比较,例如与幸福的人比,个体的幸福感会降低,与不幸的人比,个体的幸福感会上升;三是期望值理论,即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关系,越接近就越容易体会到幸福;四是适应理论。适应是对重复出现的刺激的反应情况。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积极或者消极的事件,不至于特别情绪化。而这种调节能力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二、幸福观的分类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幸福观的分类也各有千秋。例如,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崇尚返归自然,逃避尘世,过原始质朴和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佛家则认为人生本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种各样的痛苦,而这些痛苦的根本来源在于"爱"与"痴",即人的贪求欲望,对佛理、佛性的无知,要摆脱痛苦的"生死轮回",达到幸福的彼岸即"涅槃",只有灭除贪爱欲望,修行念佛。儒家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良好的道德品质。向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西方幸福观,主要有以下几种:1.西方理性主义的幸福观。理性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传统,古代以苏格拉底、柏拉图、斯葛特学派等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理性主义强调理性作用,贬低感性与情感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他们认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于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乐只会玷污理性,荒废人生。理性主义的幸福观有两种:一种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和谐说,一种是以犬儒学派和斯多葛学派为代表的禁欲主义。2.基督教神学的幸福观。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要达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肉欲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只有对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归天国,获得真正的幸福。3.资产阶级的幸福观。资产阶级的幸福观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认为物质享受与个人私欲的满足是衡量幸福快乐的尺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每个人都在谋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分不开的。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结合起来,并把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因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可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社会劳动才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只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三个特点:一是认为幸福观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产物,各个阶级的幸福观是由不同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二是认为幸福的关键是人的志向、生活目的。真正的幸福在于铲除剥削制度,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创造崭新的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认为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紧密结合。强调集体幸福,但不否定个人幸福,把个人幸福融于集体、民族、阶级和人类的幸福之中。
三、理解把握幸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管各领域学者对于幸福的定义有多么不同,但本质上对于幸福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一点都是基本认同的。但积极的意义不是一个固定结果和最后结局,而是一个行为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因此正确理解幸福观,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积极主观感受有助于体验幸福
林肯认为,如果一个人决心获得某种幸福,他就一定能得到这种幸福。不能否认的是主观幸福体验对于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观幸福体验是个体以自己的标准为依据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行的综合性评价,他实质上是我们对自身生活状态是否满意的一种主观体验。因此,积极心态作为个体的主要心理面貌,将不可避免地将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进行认知和评价,进而产生积极的、正面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情感体验本身就是主观幸福感。例如,知足常乐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将促使个体更容易从平静的生活中获得幸福感。
(二)积极主观感受有助于内心和谐
积极心态是使其知、情、意三方面具有良好的协调性,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主观上的矛盾冲突、自我否定等不良感受和体验的产生。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内心是和谐的、安宁的。面对自己遭遇的失败时,积极心态者不是归因于自身,而是全方面分析原因,情感上也不是悲观和失望。因此,积极主观感受有助于内心和谐,也有助于人的成功。
(三)积极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
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是构成幸福的重要条件。相关科学数据表明,身心健康、乐观向上者,寿命更长。乐观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而形成,而积极的情绪对于幸福构成具有重要作用。
(四)积极心态有助于潜能的开发
积极心态是对自己、对人、对事物全方面的积极态度,带给人正确思考的力量,使我们不被失败、挫折、偏见所蒙蔽;积极心态带给我们创新思考的力量,使我们充满活力,不断地去激发自己的潜能。
四、幸福感的来源
在具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前提下,幸福来源于我们自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寻找并发觉到的。它包括积极乐观的心态、热情、爱和工作事业、个人兴趣等。这些元素如同万花筒一般,具有很多组合方式,但每一种组合都是富有意义的。
(一)幸福感来源于家庭和爱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和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家庭幸福的最大源泉之一。身为父母的幸福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基因遗传,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二是爱心的表达,来自父母的爱和关心是孩子得以健康成长的前提。和睦的家庭能够带给每一个家庭成员以快乐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家庭幸福感中,还有一种来源就是爱情所带来的情感体验。自己被人爱的感觉比其他任何情绪都能提高人的热情。几经波折的恋人,终成眷属是一种幸福感的重要体验。爱情是互相付出,而不是单项索取。爱情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恋的感情,是最美好的情感体验。
除此之外,友谊作为一种美好的关系,也可以带给人一定的幸福感。友情可以让人在失落的时候变得高兴,可以帮助人走出人生的低谷。友情可以带给人一种难以言明的喜悦感,纯真的友情是一种温暖,带给人莫大的幸福体验。
(二)幸福感来源于良好的生活态度
曾有媒体报道过,某癌症患者乐观地活到90岁高寿。经过调查发现,身患癌症却可以存活很久的例子并不鲜见,但其无一例外都是乐观主义者。乐观的心态能够带给人生活的满足感,因此产生幸福的主观体验,而幸福的主观体验在促进身心健康方面能赋予我们重要的力量。
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导向恰当的情绪情感。积极心态的认知方面包含了广泛合理的信念和价值,从而使个体对外界事物或自身遭遇做出合理的评价,因而个体体验到的是恰当的、合理的情绪体验。柳博米尔斯基研究发现,拥有积极的自我观念的人,他们有更为稳定的内在幸福和快乐的标准,能够以一种维持甚至提升其幸福感的自我观念的方式来做出反应,而拥有消极自我观念的人,其内在标准缺乏稳定性,更依赖于社会比较信息来评价自我,常常以一种坚持或增加其不快乐的方式做出反应。
(三)幸福感来源于激情和兴趣
夏洛特·凯瑟琳说过,一个人的激情与理想越多,越有可能幸福。激情的情感体验可以带我们找到幸福。除此之外,好奇心也是构成幸福感的元素之一。孩子般的好奇心是难能可贵的。孩子最懂得欣赏好奇,因为好奇能占据他们的心灵,他们从好奇之中发现生活的妙处。这种发现会带给人以快乐。
(四)幸福感来源于良好的事业
使工作变得有趣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技能的运用,另一个就是创造性。一个获得某种技能的人,往往乐于运用这种技能。一个干练的外科医生,即使在手术台上工作若干个小时,也能从成功的手术中获得快乐。只要技能不断地完善,并将之良好地运用到工作中,就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幸福感。工作中的另一个因素创造性,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为,在一些工作中,运用新颖的独特的方法去解决,会从创造性中得到满足感,让人体会到享受工作的快乐!
五、90后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
90后大学生面临的文化冲突、价值冲突给其幸福观的形成造成了一定影响。90后大学生都出生于1990年之后,一方面其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另一方面也前所未有地吸收了西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面临着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选择。因此90后大学生的幸福观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部分学生甚至存在幸福观误区。
(一)影响90后大学生幸福观的因素调查
在做这项调查时,我们得出了如下几个结论:
一是家庭环境对幸福感有影响。在回答"你认为家庭环境对你的幸福感有影响吗"的问题中,在450份有效问卷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了有影响,甚至有人在问卷后面做了备注,讲解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可见家庭环境是影响90后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二是大学生幸福观易受到大学生活的影响。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80%的大学生对大学的充实度感觉一般,仅有5%的大学生对大学的充实度感到极度不满。这个结果表示:大学生活是否充实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对大学生活课余时间的利用程度。若大学生活充满乐趣,则大学生必然获得幸福;若大学生活毫无意义,则大学生也无法获得幸福感。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二:大学生幸福观易受到大学生活的影响。
三是大学生幸福观易受到个人性格和世界观的影响。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人同意"世界上毕竟是快乐的人多"这个观点,仅有约4%的人认为世界上快乐的人少。显然,前一种人生活乐观,拥有积极的世界观,对生活充满幸福感,而后一种人生活悲观,拥有消极懈怠的世界观,对生活毫无幸福感。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三:大学生幸福观易受到个人性格和世界观的影响。
四是大学生幸福观易受到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有80%以上的人有亲密并值得信赖的朋友,这些人大多感觉自己生活幸福,约占25%的人没有亲密并值得信赖的朋友,这些人大多没有幸福感。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四:大学生幸福观易受到人际交往的影响。
五是大学生幸福观易受到恋爱状态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和深入探讨,我们认为:大学生是否恋爱容易对大学生的幸福观产生影响。在大学校园中,情侣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学生感觉到爱情的神圣,普遍向往一段经久不息的恋爱,这同时影响着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情感。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幸福观易受到恋爱状态的影响。对于以上五点,在调查问卷的第11题中,其结果也给了我们强有力的依据:有31%的人认为影响幸福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因素;有17%的人认为影响幸福的最大因素是家庭因素;有16%的人认为影响幸福的最大因素是社会因素;有12%的人认为影响幸福的最大因素是人际交往;有18%的人认为影响幸福最大的因素是恋爱状态。
(二)90后大学生的幸福观
在调查90后大学生的幸福观时,我们设计问卷着重从对幸福的看法、幸福感的产生途径以及生活对幸福的影响三个角度进行设计。
1.在对幸福感的看法中,设计了三个题目。
(1)您觉得以下几项失去哪一种会变得最不幸福?单选()
A.金钱B.亲情C.爱情D.友情E.自我
回收问卷,发现选择亲情的比例最大,达到73%,选择友情的比例最小为2%,选择爱情的比例和自我的比例不相上下,分别为9%和10%,选择金钱的为6%。
(2)您认为幸福的生活与金钱的关系是()
A.幸福的生活建立在金钱基础之上B.有一定关系,幸福生活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C.影响不大D.幸福生活与金钱全无联系
问题(2)的回答,选择B选项的最多,比例达到57%。选择A选项的其次,比例为27%,选择C的为10%,选择D的为6%。
(3)你认为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多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