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心
《黑暗的心》是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02年。
小说描写了马洛在非洲之旅中发生的故事。马洛受雇于欧洲一家作象牙生意的公司去接管公司在中非的一艘蒸汽船。马洛搭乘法国海船到达中非的河口,再改乘内河船溯流而上,航行100英里后,抵达公司的贸易分站。在这里,他看到骨瘦如柴的土著工人挂着锁链在艰难地劳动,一群奄奄一息的黑人蜷缩在树阴下等死,伤痕累累的尸体上留着子弹窟窿;而贸易站里却成垛成垛地堆积着欧洲人从非洲大陆疯狂掠夺来的象牙。在这里马洛不断听说非洲腹地有一个名叫库尔兹的白人脱离了“文明世界”,被土著奉若神明、尊为领袖。原来库尔兹是一个英国青年,曾想到非洲冒险,教化野蛮蒙昧的土人。为了财富和权力,他抛弃了一切道德原则,变得异常的贪婪、凶狠、狡诈。经营一个贸易点,用明抢暗偷、巧取豪夺的手段,聚集了比贸易总数还多的象牙。马洛几经周折找到了库尔兹。将他找回,却目睹了他灵魂的堕落。一路上库尔兹仍念念不忘自己的雄心壮志,但当轮船中途抛锚之后,他的信心动摇了,他将一包私人信件委托给马洛。几天后他合上了双眼,临终前他连呼几声“可怕”。马洛回到了欧洲将信件送到库尔兹的未婚妻手里时,发现自己不得不以谎言安慰她,说库尔兹最后是呼唤着她的名字死去的。这个谎言使姑娘落下了泪水,给了她生活下去的希望。
作品里马洛的非洲之旅既是现实的,又是象征性的。作者将这两层意义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使小说成为百读不厌的佳作。作者要告诉世人,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身潜在的犯罪可能性并且调动自身的力量克服它,方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福尔赛世家
《福尔赛世家》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作品。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高尔斯华绥写了大量长篇小说,主要描绘资产阶级的庸俗虚伪和商品婚姻的不幸。与描写同类题材的前辈及同辈作家相比,高尔斯华绥特别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他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时,严格把握阶级分别对人的命运的制约,他从不任意地让穷人突然获得遗产或忽然发现是贵族后裔,人为地安排大团圆结局。他曾说作家面前有3条道路,第1条是用作品来表达普遍流行的能得到公认的观点;第2条是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而第3条则不是从表达这种或那种观点出发,而是努力去反映“不是为了迎合作家观点而歪曲了的生活现象和性格,同时毫无畏惧,毫无同情或毫无偏见地描写这一切,使观众自己吸取自然所暗示出的教训。”高尔斯华绥自己遵循第3条道路,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或同情倾向是由形象本身自然流露的。他强调人的性格中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不可分割的统一。同时他着力反映资本法则及拜金观念同人的美的本性的冲突,但他从人性和美的观点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因而并不根本否定资本主义制度。
代表作《福尔赛世家》是资产阶级从产生、发展到衰败没落的形象编年史,描写一个由农村手工业者发家为资产阶级的福尔赛家族几代人的生活、思想、爱情、婚姻及其与外界的纠葛。福尔赛世家的人们认定钱财是一切的基石,是立身处世的唯一杠杆。小说所说的“福尔赛精神”也就是金钱观念,拜金主义,财产占有欲。小说对被这种观念和法则压制和损害的人们满怀同情,对鄙视拜金观念、保持人性尊严的人们热情地加以肯定。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中社会意义最强的一部是《有产业的人》,它描写福尔赛世家的第4代索米斯·福尔赛如何坚信和遵循“福尔赛精神”,满身铜臭,拼命占有财产。他认定只要有财产便能换得一切。他收藏名画,娶了穷教师的女儿、20岁的美貌少女伊琳,把这二者当作以财产换得的两项“产业”而引以自豪。伊琳为摆脱后母的冷酷而同意出嫁,但对索米斯毫无爱情,尽管他千方百计从物质上满足她的一切需要,她仍然爱上了才华横溢、懂得艺术的设计师波辛尼。索米斯利用金钱的力量迫害波辛尼,导致后者死于车祸,但索米斯仍永远无法占有伊琳的心。
这部小说通过爱情婚姻上的日常悲剧写出了金钱至上观念同自由恋爱的冲突,占有欲与美的追求的冲突。作家通过这一冲突对资产阶级的意识、生活、道德、习俗、风尚进行了广泛的批判。用波辛尼和伊琳的悲剧,对资产阶级社会发出了控诉。《福尔赛世家》中的另外两部小说及三部曲《现代喜剧》继续描写了索米斯、伊琳及他们各自的下一代的生活、爱情及相互冲突,继续对资产阶级进行揭露批判。但这些作品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高尔斯华绥的批判性有所削弱,他在揭露资产阶级的年青一代更加堕落的同时,转而美化老一代资产者的美德。
高尔斯华绥创造了福尔赛世家的群像,他所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他的作品在现实主义描绘中渗透冷嘲热讽,但他从不追求夸张描写和离奇情节。他的文风严谨,语言精练,富于表现力。
穿破裤子的慈善家
《穿破裤子的慈善家》是罗伯特·特莱斯尔的作品。
罗伯特·特莱斯尔很早就当了工人,曾在南非居住,在布尔战争中加入布尔人一方,被俘至英国。1902年他定居英国南部小城海斯汀斯,当油漆房屋和写招牌的工人,并参加当地的社会民主同盟支部。《穿破裤子的慈善家》是他的唯一的一部小说。他患有严重的肺病,这部小说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写成的,历时3年。作者于1911年病死于一所贫民医院。
《穿破裤子的慈善家》这个书名是指不觉悟的工人。作者提醒他们不要受资本家的欺骗,心甘情愿地听任资本家剥削,把挣来的菲薄的工资象“慈善家”一样“慷慨”地塞进资本家的钱袋。
小说以英国南部某个小城为背景,描写了一些不同年龄、不同工种的建筑工人在一年不同季节里的遭遇。老工人林顿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被资本家无理解雇,后来病死在济贫院中。另一个老工人菲尔波特由于资本家不顾劳动安全,在工作时被一座扶梯压死。青年学徒勃特整天象牛马一样受老板和工头的驱使和斥责。青年工人伊斯顿因为贫困,受人欺骗,以致夫妻不和。作者描绘了失业的阴影时刻威胁着这些工人,画出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的一个侧面。
作者着重刻画了一个正在觉悟过来的英国工人形象——欧文。欧文的主要活动是在工人中间揭示工人贫困的根源,使他们觉醒起来,不再受资本家欺骗和压迫。资本家编造种种谬论,说什么资本家动脑,工人动手,工人天生就应该服从资本家指挥;说什么工人贫困是由于子女过多,由于机器代替了人工,由于工人酗酒懒惰等等。欧文戳穿这种谬论,指出这是要掩盖剥削,麻痹工人斗争意志。欧文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表、形象在工人中间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揭露宗教、慈善事业、新闻、教育等的欺骗实质。作者热情洋溢地描写了欧文对自己阶级兄弟的爱护和关心,歌颂了他热爱劳动的品质。欧文虽然一再受到贫困、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但他最终还是相信社会主义的胜利。那时升起的社会主义太阳所散发的金黄色光辉,将照耀整个快乐的世界。
特莱斯尔怀着无比的愤怒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性,指出资本主义英国是一座悲惨的人间地狱,要求变革英国社会,结束剥削制度,使英国工人永远摆脱受奴役的地位。但欧文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的活动还只停留在口头宣传的阶段,他本人的思想中也存在不少资产阶级的因素。工人们还处在不自觉或半自觉的状态,没有进行有组织的斗争。作者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时,借用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某些艺术手法,但他出身于工人阶级,对本阶级的疾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能比较深刻而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英国现实,他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是同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不能企及的。
儿子与情人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作品,为作家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小说以煤矿工人瓦尔特·莫莱尔一家的生活为中心,描述了主人公保罗从出生到成年的整个过程,其中交织着夫妻、父子、母子和情人间的复杂感情。小说具有很强的启传性,是作家早年生活的再现。瓦尔特与妻子葛楚德感情破裂,妻子在绝望之余,将爱转向儿子们。长子威廉首先成为这种畸形爱的受害者,他死后,次子保罗又取代了兄长的位置,人格发展失去平衡,导致了他与密里安初恋的失败。极度痛苦的保罗投入一个女工、有夫之妇克拉拉的怀抱,但他却为罪恶感所困扰,依然无法摆脱母亲的精神影响。小说结尾时葛楚德辞世,保罗神思恍惚,精神几致崩溃。小说有着双重的主题:一是与弗洛伊德学说相契合的心理探索主题;二是从属于弗氏学说的社会批判主题。
从第一个主题来看,保罗身上明显的存在“俄狄浦斯情结”。在极为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他与母亲产生了病态心理,母子关系是不正常的畸形关系。保罗仇视父亲,他每晚都在祷告:“上帝,让我的父亲死去吧。”在小说的一系列情节描写中,如保罗陪母亲逛集市的场景,这母子俩的言谈、举止都极似一对情人。特别是在保罗与密里安的恋爱过程中,母子之间的病态关系尤为突出。
劳伦斯创作《儿子与情人》时,并未真正接触到系统的弗洛伊德理论,事实上后来当他了解了弗氏学说时,又抱着激烈的否定态度。小说中的心理学观念,是他基于个人的生活体验自发产生的。尽管由于作品暗合弗氏理论,成为“俄狄浦斯情结”的形象说明,但它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从小说的第二个主题看,它是作家创作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对保罗的形象作心理学的进一步考察,我们会发现他的人格是分裂的,这集中表现在他对母爱控制一定程度的反叛上。
尽管小说的整体描绘对瓦尔特充满了敌意,但在某些情节和场面中,保罗对父亲的钦敬还是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特别是保罗与密里安分手后,并未按照母亲的意愿真正回到她的身边,而是转向了克拉拉。这一行动的意义在于他通过与异性肉体的接触,来确证自己的男性气质。劳伦斯后来曾赞扬父亲一代的矿工身上有一种野性难驯的阳刚之气,而子辈们则在崇尚“文明”的母亲们的教养下被异化为“半男人”,小说中的保罗就带有这一特点。因此,保罗与克拉拉的关系,实际上反映出了保罗对父亲所代表的自然力量某种程度上的肯定,这在客观上也就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
《儿子与情人》是作家早期的优秀作品,此时劳伦斯的创作思想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成型。这突出表现在作家在自然价值观与文明价值观之间的彷徨态度上。保罗对父母和情人的矛盾心态正源于此。葛楚德与瓦尔特的冲突,密里安与克拉拉的对立,本质上都是文明价值观与自然价值观的冲突。在《儿子与情人》之后,作家才明确站在自然价值观的立场上,对文明价值观予以彻底否定。这部成名作提出了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现代家庭中两性关系的危机等重要问题的雏形,它们在以后的作品中进一步发展,演变为劳伦斯以自然价值观为核心的创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儿子与情人》为代表的前期创作,只是劳伦斯哲学的一个前奏曲。
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现代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919年。
小说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写成。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原是伦敦一个证券经纪人,有一天忽然撒下老婆孩子,扔下了被人视为幸福的家庭,跑到巴黎去了。实际上他是为学绘画来到这里的。他的生活极为艰苦,有时靠借讨为生,但他仍刻苦地不间断地从事创作。有一位绘画平庸却有很高鉴赏力的画家施特略夫很崇拜他,经常周济他,在他生病时把他带到自己家疗养。施特略夫的妻子在护理思特里克兰德的过程中爱上了他,要与他一起生活。思特里克兰德最后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上定居。而且结了婚。在这里他的艺术天才得到了发挥,画出了震惊艺术界的许多作品。最后死在绘制巨幅壁画的住室里。
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反映西方文明对艺术家个性及创作的束缚、扼杀。
小说文笔质朴,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在各阶层都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是本世纪上半叶西方最受人欢迎的小说之一。
恋爱中的女人
《恋爱中的女人》是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作品。《恋爱中的女人》仿佛一纸现代人类罪恶的判决书,作家认为,西方文明的堕落导致了人类自身的腐败,人类新生的曙光只能如凤凰涅盘一样,在旧我的死亡中出现。
小说的情节在厄秀拉、古德伦姐妹与各自的情人伯金和杰拉尔德的关系中展开。矿主杰拉尔德是作家笔下第一个正面出现的工业巨子形象。他用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旧有的生产方式,把“机械原则”渗透到矿山的每个角落,人的因素则被彻底清除。然而,当整个煤矿按照他的意志成为一架飞速运转的机器后,杰拉尔德却落入极度的空虚和失落感中,最后冻死在阿尔卑斯山的皑皑冰雪中,象征了“机械原则”的破产。古德伦是小说中另一位与死亡主题相联系的人物,她与杰拉尔德之间是一种带有破坏性的关系,两人都企图通过征服或毁灭对方来寻求自我意志的实现和自我的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