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
施耐庵,生于约1296年,死于1370年,是元末明初小说作家,《水浒传》的作者。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很少,且歧义甚多。明高儒《百川书志》称其为钱塘(今杭州)人;《兴化县续志》载明人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称其祖籍姑苏(今江苏苏州),后迁居兴化(今江苏兴化);吴梅《顾曲麈谈》记施耐庵即元末剧作家施惠。1949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曾组织调查,也未获确证。
相传,他原是元朝至顺进士,后因不满官场腐败,弃官归乡,从此自绝仕途,闭门着书。所作《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均属与人合着。从诸多材料来看,《水浒传》“非成于一时,作于一人之手”,自宋讫明,众多通俗文学家均曾对此增润修饰,其中,以施耐庵贡献最大,影响最大。
罗贯中
罗贯中,生于约1330年,卒于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东平(今属山东)人,也有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罗贯中撰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传》和杂剧剧本《风云会》等。
罗贯中小的时候,父亲经常给他讲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什么秦始皇统一天下,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讲得最多的是三国里的英雄关羽、赵云、张飞、诸葛亮。这些人物从小就在罗贯中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大后,罗贯中离开家乡,他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去增长知识和阅历。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许多三国时期的故事,而且大家说的都不一样,这使罗贯中非常糊涂。他找来一本陈寿写的《三国志》,耐心地读起来,从中他了解到三国人物的实际情况。但民间有关三国的传说却是十分精彩。罗贯中经过了长时间的摸索,决定写一部关于三国故事的书。
罗贯中拜访了许多文学家和诗人,向他们请教有关三国的一些问题。他还收集整理了大量民间传说和故事,这些都为他以后写《三国演义》打下了基础。罗贯中还特别注意向老人们请教。老人们生活阅历丰富,知道的传说故事自然比其他人多,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从一位老人那里听来的。
经过3年的搜集整理,罗贯中已经拥有很多资料了。他决定开始写《三国演义》,但他又开始发愁了,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写。最后他采用一种前人没有用过的“章回体”方式来进行写作。《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开了章回体小说的先河。
历经数十载,我国伟大的文学巨着《三国演义》终于完成了。罗贯中尊重历史但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他大胆地进行取舍和编排史实,虚拟和夸张了情节与人物。《三国演义》描写了自黄巾起义直到西晋统一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集中描写了魏、蜀、吴三国政权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上的矛盾与斗争。它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控诉了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动乱年代人民生活的灾难与痛苦。
《三国演义》的结构、构思宏伟严密,情节曲折变化而又脉络分明。它既以人物为中心,又描写出战争双方的战术战略,书中一些战争场面,如“三英战吕布”、“赵云七进七出”、“赤壁大战”、“火烧连营”等场面让人感到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书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狡猾奸诈的曹操、鲁莽的张飞、重义气的关羽、少年老成的周瑜等都栩栩如生,至今他们的形象还生动地留在人们心中。
罗贯中用他毕生的精力,给世人留下一部伟大的着作《三国演义》。他的名字将永远随着这部巨着流传千古。
吴承恩
吴承恩,生于约1500年,死于1582年,是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县)人。
吴承恩的曾祖、祖父皆为学官,父亲热衷功名,屡试不爽,弃儒经商。吴承恩自幼酷爱野史稗言,博览群书,名闻乡里。为人正直,性格“迂疏浪漫”,轻时傲世,颇有骨鲠之气。受开明官僚葛木思想影响,不满当时腐败政治,主张任用贤能。屡挫于科场,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种种弊端有着比较深的认识,对“欺伪之术日繁”、“奸诈之风日竞”的社会现实产生强烈不满,从此走上借神话鬼怪故事发愤懑之情,表达自己理想的道路。
吴承恩曾撰《禹鼎志》一书(已佚),在序言中明言目的:借明鬼志怪,“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作《二郎搜山图》诗,“借鬼言志”,希望出现一位像二郎神那样扫荡群魔的英雄来剪除人间的“五鬼”、“四凶”,创造一个永久“清宁”的世界。根据玄奘西天取经的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西游记》是其代表作。
小说《西游记》借神话故事反映社会现实,塑造了蔑视权威、敢于反抗、勇于战斗的孙悟空的英雄形象,集中表现了人民的反抗思想。另外,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等形象也刻画得鲜明生动。想象奇特,幽默风趣,成就巨大,影响深远,是中国神魔志怪小说最优秀的作品。
另有诗文集《射阳先生存稿》。生平详见天启《淮安府志》,今人赵景深《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年谱》(载1936年北新书局版赵着《小说闲话》),刘修业《吴承恩年谱》(载刘着《古典小说戏曲丛考》)及苏兴《吴承恩年谱》。
王世贞
王世贞,生于1526,卒于1590年,是明代诗人。字元美,号凤州,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今属江苏)人。
王世贞是嘉靖进士,授刑部主事。为官正直,不附权贵。因杨继盛弹劾权相严嵩而下狱死,他以棺敛之,触怒严嵩。父王因忬因滦河失事亦被严嵩构陷致死。穆宗即位,他和弟为父讼冤,得昭雪复官。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王世贞年少即有才华,后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继承和鼓吹前七子复古理论,史称“后七子”。先与李攀龙共主文坛,李攀龙死后又独领文坛20年,才高望显,影响甚大。
王世贞虽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不一味仿古,晚年更认识到拟古之误。虽仍主“格调”说,但能把创作者的才思与诗歌格调联系起来考察。所着《艺苑卮言》谈诗论曲,颇有见解。较深刻地认识到戏曲应以情动人,对前人曲论或赞成或驳难都较精当。
前期诗作多有藻饰,拟古之习较重。后期诗风有变,写下不少感伤时世的诗,取材广泛,现实感较强。其乐府诗不刻意范古,很有气势,如《将军行》。有的律诗写得错综变化,气象宏丽。亦能词,但题材内容皆单调。有《州山人四部稿》174卷,《弇山堂别集》100卷。
李贽
李贽,生于1527年,卒于1602年,是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世称李卓吾,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
李贽自幼不信仙、释、道学。26岁中福建乡试举人。曾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职。从54岁开始辞官,到处云游。曾到湖北黄安、麻城等地着书讲学。他以异端自命,着《焚书》揭露耿定向的伪道学,受到迫害,被赶出麻城。万历30年(1602年),被奏劾下狱,终于被迫自杀。
李贽一生虽屡遭迫害,但始终坚强不屈,思想具有极大的叛逆性和顽强的战斗性,对程朱理学和伪道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从根本上否定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以及维护封建的特权思想和宿命论思想,这是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反映,具有重大影响。
文学上,李贽也有着与传统文学思想不同的见解。他提倡文学创作的“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就是真心,即真实的思想感情。他强调文学创作的“自然”与“发愤”。他大胆地打破封建士大夫对文学的传统偏见,大力推崇《西厢记》、《水浒传》等通俗文学。而且以极大热情评点了《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琵琶记》等,实为中国最初的戏曲、小说评点家。
李贽在文学上的主张,集中代表了明中叶以后社会发展对文学的要求和文学发展本身的要求,成为明后期新的文学思潮和纲领,对当时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特别是对汤显祖、冯梦龙等文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贽的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如《答耿司寇》就是一篇着名的向伪道学宣战的檄文。着作甚丰,但因当时的禁毁,现存不多,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等。
汤显祖
汤显祖,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是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清远道人,明朝临川(今属江西)人。
汤显祖早年受学于泰州学派罗汝芳,有文名。隆庆4年(1570年)举人,因拒绝首辅张居正招揽,万历11年(1583年)始中进士。汤显祖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词祭司主事。万历19年因上《论辅臣科臣疏》,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万历21年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26年弃官归家,从此即在自建的“玉茗堂”内专心创作戏曲。佛学大师达观和他交谊颇深,罢官后他曾与李贽相会,达观和李贽对汤显祖影响较大。他与袁宏道、屠隆、徐渭、沈懋学、梅鼎祚等人相友善。
汤显祖重视思想内容,反对音律束缚,提倡神情合至,描绘理想境界,主张文章“不在步趋形似”。认为戏曲创作“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作有传奇《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诗文和尺牍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等。1963年整理出版了《汤显祖集》。《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邯郸记》取材于唐人传奇小说《枕中记》。写吕洞宾以磁枕使卢生入梦,卢在梦中行贿中试,出将入相,享尽荣华,但因官场倾轧而遭贬,后又复官,封为国公,一门富贵,高寿而卒。梦醒之后,才知身卧邯郸旅店中。卢生大悟,乃从吕洞宾学道成仙。作品对科举制度和封建官场中的黑暗进行了讽刺和暴露,所塑造的卢生是一个反映当时大官僚丑恶生活的典型形象。《邯郸记》成就仅次于《牡丹亭》,共30出,短小精悍,简练纯净。昆剧《扫花》、《三醉》、《法场》等从此而来。
《南柯记》据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写浮于棼梦入槐安国,与金枝公主成婚,任南柯太守,又拜为左丞相,后因骄奢淫逸,获罪放逐。梦醒后看破尘世而坐化。
《邯郸记》和《南柯记》也宣扬了出世思想,给作品带来了虚幻色彩。
《紫钗记》根据旧作《紫萧记》重写,取材于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写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故事。汤显祖将小说中封建婚姻制度及其牺牲者的矛盾,改为多情的霍小玉和卢太尉之间的对立,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汤显祖把女主角霍小玉改成良家女子,描写她的坚贞痴情,给人以深刻印象。
汤显祖对当时和后世的戏曲创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临江派,对《长生殿》、《红楼梦》都有深刻的影响。洪昇称他的《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牡丹亭》”。在昆曲舞台上,汤显祖的剧作历久不衰。
沈王景
沈璟,生于1553年,卒于1610年,是明代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字伯英,号宁庵、词隐,明朝吴江(今属江苏)人。
沈璟于万历2年中进士,历任兵部、礼部、吏部主事、员外郎、行人司司正、光禄寺丞等官。万历17年弹劾罢官后,家居20年,致力于戏曲创作。
沈璟反对雕琢词藻,崇尚语言本色,主张格律重于一切。曲学着作有《遵制正吴编》、《论词六则》和《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等。着有传奇作品17种,合称《属玉堂传奇》,现存7种,余10种或存残曲,或全佚。又改编《牡丹亭》为《同梦记》,改编《紫钗记》为《新钗记》,均不存。散曲辑有套数42套,小令16支。
现存《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3种是沈璟的前期创作。
《红蕖记》是他的处女作,取材于唐人传奇小说《郑德璘传》,写郑德璘、韦楚云和崔希周、曾丽玉的爱情故事。
《埋剑记》据唐人传奇小说《吴保安传》改编,写郭仲翔从军出征云南,被擒沦为奴隶,友人吴保安弃家赎救的故事。
《双鱼记》取材于宋王明清《摭青杂说》中单飞英和邢春娘的故事,并插入元杂剧《荐福碑》情节,而以刘皋为主角。
沈璟的前期创作,思想内容上缺乏新意,人物和情节不够生动,不宜于舞台上演,多为案头之作。《义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和《博笑记》4种是沈璟后期创作现存作品。
《义侠记》取材于小说《水浒传》中武松故事,从景阳冈打虎开始,至上梁山受招安结束。《桃符记》据元杂剧《后庭花》改写。《坠钗记》据《剪灯新话》中的《金凤钗记》改写,刻意模仿汤显祖的《牡丹亭》。
《博笑记》由10个独立的喜剧组成,每剧2~4出,都是当时的现代戏,取材于市井生活中的传闻轶事,目的在于劝诫人们遵行封建道德,但对封建社会的种种虚伪、欺诈现象也有所嘲讽。作品均采用喜剧手法,搏人一笑,故名。
沈璟剧作思想倾向保守,在艺术形式上却有所创新。沈璟是吴江派的领袖,在当时的戏曲界有较大的影响。
冯梦龙
冯梦龙,生于1574年,卒于1646年,是明末通俗文学家,字犹龙,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姑苏词奴等,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冯梦龙少有才气,但怀才不遇,57岁才补了一名贡生。曾任江苏丹徒县训导、福建寿宁知县等职。清兵南下时,参与抗清活动。顺治3年(1646年)死于故乡。
文学上,他推崇李卓吾的文学主张,崇尚自然,提倡文学表现人性,打破了以封建传统来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准,有一定进步意义。他自己正是在这种进步文学思想的指导下从事文学活动的。
冯梦龙一生致力于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和写作。曾刊印《挂枝儿》、《山歌》等民歌集;创作《双雄记》等传奇剧本;改编《平妖传》、《新列国志》等小说;评纂《古今谈概》、《大平广记钞》等作品;还编辑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简称《三言》)三部短篇小说集。其中,以“三言”影响最大。《古今小说》是冯梦龙所编的“三言”中《喻世明言》的初刻本。
该书名本为冯梦龙为自己编撰的几个通俗小说选集所拟定的一个总名,故初版题为《古今小说一刻》,后增补再版,改书名为《喻世明言》。内容多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题材来自现实生活或据历史故事和前人小说改编而成,大多经过编辑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描写爱情、婚姻主题的作品占突出地位。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有的反映城市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歌颂朋友间忠诚的友情,如《羊角哀会命全交》。另像《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等作品,反映了明代商业社会发达情况及中小商人的精神面貌。亦有不少作品存有封建说教和因果报应的消极思想。是明代“话本”和“拟话本”的重要选集之一,亦是后人研究“话本”小说的重要参考资料。
《警世通言》属“三言”第二辑,其作品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崔待诏生死冤家》,反映妇女生活的《小夫人金钱赠平少》、《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及反映爱情生活的《乐小舍弃生觅偶》等作品。有些作品夹杂着某些落后思想成分,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