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6800000017

第17章 八十年代文学(5)

余华,在90年代初写作《在细雨中呼喊》开始,尝试新的写作方式。他意识到,作家的想象力,和对于“真实”的揭示,并不一定都要采取与日常生活经验相悖的方式。这种风格的变化,来源于他与现实的态度的调整。他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在他此前的中短篇中,时间和空间是封闭、抽象化的,缺乏延展性的,排斥日常经验的。而90年代的几部长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不再排斥日常经验,依旧冷静、朴素、有控制力的叙述中,加入了含而不露的幽默和温情。透过现实的混乱、险恶、丑陋,从普通人的近乎灾难的经历和内心中,发现生活的简单而完整的理由,构成作品的重心。

新写实小说

在“先锋小说”出现的同时或稍后,小说界出现了所谓的“新写实小说”。对“写实”倾向的小说的关注,主要出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原因是在80年代中期,尽管先锋性的小说探索占据重要地位,但许多作家仍在“写实”的轨道上写作,并在文学观念和艺术方法的不断调整中,出现一批与以前的“写实”小说(或“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成果。另一方面原因是文学界的一些人存在着对已被过分渲染的“先锋小说”的某种不满情绪。认为它们疏远了中国现实生活处境,和疏远了“读者大众”。

在“新写实小说”的宣扬和推广上,出版于南京的文学杂志《钟山》开展了一系列活动。1988年10月,它与《文学评论》联合召开了“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的讨论会。自1989年第3期开始,《钟山》开辟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栏,宣称多元化的文学格局,提倡新写实小说。该刊的卷首语写道:“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同年10月,这家杂志还和《文学自由谈》(天津)联合召开“新写实小说”讨论会。在此前后,评述研究这一创作倾向(流派)的文章大量出现,几年里,总计达到100多篇。而被称为“新写实”的作家,除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以外,还有叶兆言、苏童、范小青、李锐、李晓、杨争光、迟子建等。刘震云的《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的《风景》,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通常被看作“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池莉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与此后发表的《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被称为“新写实三部曲”。在“新写实”作家中,池莉是最明确自己要表现“新”现实的一位。在《烦恼人生》中,她以关切、认同的态度,来描述俗世形态的生活,写普通人(主要是武汉市民)的婚姻、家庭等日常生活状况。不过,进入90年代,她对世俗“现实”认同的态度也有了调整;在文体上则转向都市言情小说的流畅和趣味的追求。这表现在《紫陌红尘》、《一去永不回》、《让梦穿越你的心》等作品中。池莉的小说,属于“历史题材”的有《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和《凝眸》。

方方1982年发表了富于理想热情的小说《大篷车上》。随后的《白梦》、《白雾》、《白驹》,开始转向表现普通人灰色、沉闷的生活。方方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是1987年发表的《风景》,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城市底层卑微、残酷的生存状况,其中所包含的“批判性”为一些评论家所重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一唱三叹》等,主要写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困窘,在冷静、细致的叙述中,仍有着沉重、无奈的情绪。

刘恒创作取材的领域比较开阔。他主要写表现农民、市民和城市知识分子的小说,如《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和《白涡》等。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作家对于生存的基本欲望(食、性、权力等)的关注,并流露了人类很难摆脱欲望陷阱的宿命情绪。刘恒的小说,通过细致、从容的叙述,表现了内在的、存在于人物行为和心理中的恐惧和紧张。这种恐惧和紧张,一方面来源于欲望与外部力量压抑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来自对欲望本身的破坏力量的惊恐。但刘恒并非从抽象意义上来探索人性问题,他通过描写人物的生存环境和心理活动,来表现特定的时空特征。

刘震云1982年开始陆续发表了《塔铺》、《一地鸡毛》、《单位》、《官场》、《官人》等作品,他侧重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或者说在社会结构中人的处境。他着重描述“单位”这一特殊的当代社会机制,以及这一机制对人所产生的规约,把普通人无法把握的欲望,人性的弱点,和严密的社会权力机制,编织成难以挣脱的网。生活于其间的人物面对强大的“环境”压力,对命运有不可知的宿命感;同时又在适应这一生存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人性的扭曲。对于他们的活动,互相的折磨、倾轧,以及所表现的委琐、自私、残忍,作者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在一些作品中,以喜剧的、嘲讽的方式有力的表达了这种批判。相比起另外的“新写实”小说来,刘震云的作品,明显地追求“哲理深度”,他持续地揭发了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荒诞”和人的异化。除中短篇外,刘震云进入90年代,把力量放在长篇巨制的写作上,先后出版了《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和《故乡面和花朵》等作品。

“新写实小说”的提出,既是对一种写作倾向的概括,也是评论家和文学杂志操作形成的文学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新写实”概念的内涵,和被列入的作品的特征,会存在不同的描述。尽管“新写实”的存在与评论和文学杂志的活动密切相关,但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却不可否认。“新写实小说”与当时的写实小说强调典型化和表现历史本质的主张有异的是,更重视采用客观的叙述方式,注重写普通人(“小人物”)的日常琐碎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中的烦恼、欲望,表现他们生存的艰难,个人的孤独、无助。作品中较难看到对人的议论或直接的情感评价,这透露了“新写实”的写作企图:不作主观预设地呈现生活原始状貌。“新写实”作家的现实观和写作态度,使他们的创作切入过去“写实”小说的“盲区”,但也会产生对现实把握的片断化和零散化。

80年代的诗

“文革”后的诗

“文革”后,许多诗人都自觉负起了诗歌“重建”的责任。但是,诗歌面临着很多问题,不仅诗的理论和写作需要检讨,而且还要面对“新诗”从诞生起就存在的难题——持有各种尺度的各种人对新诗的对立的评价,自新诗诞生起就绵延不断。因此,“诗歌危机”70年代末又再次出现。在这期间,“危机”的提出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持续不断。不过,文学界对于当时的诗歌创作,大体上持肯定的态度。

和后来诗在文学中的“边缘化”位置不同,80年代前期,诗的状况受到普遍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诗和戏剧、小说一样,在当时承担了表达社会情绪的主要职能。像《一月的哀思》(李瑛)、《在浪尖上》(艾青)、《阳光,谁也不能垄断》(白桦)、《小草在歌唱》(雷抒雁)、《不满》(骆耕野)、《现代化和我们自己》(张学梦)、《将军,不能那样做》(叶文福)、《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熊召政)等,是体现了一种诗歌对社会情绪的抒发,在读者中曾产生热烈反响。诗在当时受到广泛注意的另一方面原因,则是诗创作的创新精神在文学的诸样式中,处在了引领潮流的前沿位置,并在此后的一段时间,持续表现了探索的“先锋”势头。诗受到关注的这两方面因素,显然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在后来进一步扩大,构成不同的评价体系,并导致了诗界的进一步分化。

“文革”后的诗歌,主要由两个诗人“群体”创作。一个是被称为“复出的诗人”的群体。他们的写作,在开始的阶段,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有很多相同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8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群体的诗人中,继续保持创作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已不是很多。另一群体,则是青年诗人。“青年诗人”由于在当时所表现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主题和艺术革新趋向,也被作为“群体”来看待。但事实上,这个“群体”的构成,远较“复出诗人”为脆弱。他们之间的诗歌观念和艺术方法上的分野,很快就被认识到。

80年代,诗歌环境有了许多改善。尤其是在诗歌“资源”方面。“五四”以来的新诗也受到了重新审视,“现代主义”流派被发掘和给予了积极意义上的阐释。除了李金发等的初期象征派、戴望舒的“现代派”等之外,在80年代还有“七月派”和“九叶派”。前者在批判现实的诗歌精神上受到更多关注,而后者则在人的经验、心理的艺术开拓上,提供了值得重视的启示。“九叶”诗派(或“中国诗歌派”)虽说在40年代后期确已形成雏形,不过,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在很大程度上是80年代诗人和史家的创造;连“九叶”的名字,都是后加的。也就在这个时候,海峡对岸台湾50年代以来的诗歌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较充分的介绍。当然,外国诗论和诗歌创作的大量译介,更加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可以看出在80年代的诗歌发展过程中,外来影响和大陆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被放在显要的位置上,成为激活诗创造的重要推动力。因而,诗的创作,在一段时间里,相当程度地建立在对外来诗歌思潮和重要诗人借鉴的基础上。不过,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美学传统也开始受到注意。

在80年代,文学刊物大量增加,专门的诗刊、诗报,比起五六十年代来,也有了增加。在理论上说,增加了诗发表的机会,但事实上,诗的发表、出版,却是个难题,特别是在文学的商品化潮流的趋势中,诗的地位更受到削弱。这应该是个可以预料的趋向。在一个消费性社会中,诗的发表与出版大都已无利可图,而靠写诗以获取声名和丰厚利益的可能也很微小。不过,仍有不少执着者,特别是青年人,不计得失地钟情于它。在诗的发表、诗集的出版普遍困难的情况下,诗人之间的“小团体”的交流方式,以及自印诗集、诗刊的发表方式,80年代以来,一直延续。

“归来”诗歌

1980年,艾青把他的一本诗集定名为《归来的歌》,与此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这里称为“归来”(或“复出”)的诗人的,主要有这样几部分:50年代被错划为“右派”的右派诗人,如艾青、公木、吕剑、苏金伞、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周良沛、孙静轩、高平、胡昭、梁南、林希等;在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罹难者,如牛汉、绿原、曾卓、冀访、鲁藜、彭燕郊、罗洛、胡征等;因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50年代陆续从诗界“消失”的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唐提、唐祈、杜运燮、穆旦、蔡其矫等。

上述诗人在时隔20年后的70年代末“归来”时,在一段时间里,纷纷把生活道路的挫折、磨难所获得的体验,投射在他们的诗作中。由于长时间沉落在社会底层,这就加深了对于历史、人生的体验的深度,也使他们多少与六七十年代的诗风形成了一定距离。他们这个时期的创作,把他们所认为的历史“断裂”和“承续”,融入个人的生命形态中,并且试图重续他们曾被阻断的社会理想、美学理想和诗歌方式。

1978年4月30日,艾青在《文汇报》(上海)发表他“复出”后的第一首诗《红旗》,由于他在诗歌界的“旗帜”的影响,这被看成是诗歌“复活”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

80年代,艾青出版的诗集有《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等。比起50年代前期,他的创作取得显着进展。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外部障碍有所破除,艺术方法的选择也有了较为开阔的空间。他的诗,表现了一种饱经忧患而洞察世情人生的深沉,情感的表达为哲思所充实,语言、句式也趋于简洁凝炼。这个时期的不少短诗,如《鱼化石》,《失去的岁月》,《关于眼睛》,《盆景》,《互相被发现》等,都有着平易、质朴的诗歌方式,从中透露了对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感悟,有一种豁达,但也有沉痛。不过,艾青显然不满足于主要写个人的经历。和一些“复出”的诗人不同,他绝少直接表现个人20年间的状况和纯属有关个人遭遇的情感。就这一点而言,他的诗并不完全切合归来者诗歌普遍存在的“自白”的特征。他更倾向于概括一个激荡的时代,对历史给予评说,三四十年代的《向太阳》、《火把》、《时代》和发表于1957年的长诗《在智利海呷上》等,都表现了他写作概括时代的“大诗”的宏愿。《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面向海洋》、《四海之内皆兄弟》等长诗,从纵深的历史时间和开阔的空间范围上,来把握民族、以至人类的历史过程,提出由生命过程所感悟的历史哲学。其中的《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发表后也获得极高的赞誉。但由于作者自身的问题,他的创作理想并没有实现。

公刘在成为“右派分子”之后,他的经历和家庭接连发生的变故,使他“归来”后的诗,离开了50年代的清新明快,成了火一样的激情的喷发。《为灵魂辩护》、《竹问》、《寄冥》、《哦,大森林》、《刑场》、《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关于〈摩西十戒〉》、《解剖》、《乾陵秋风歌》等,都能直面严峻的现实和历史问题,直接在诗中表达他对现代迷信的造神运动、民主与法制、诗与政治等社会问题的思考。在诗中进行社会批判,是这个阶段的诗歌潮流。而公刘的讨论和批判,由于建立在对自己的灵魂观照反省的基础上,使诗更加坦诚和感人。他的写作真诚地实践了他一再申明的诗歌准则:“没有灵魂的诗是诗的赝品。”

在八九十年代,写作值得注意的诗作的中老年诗人,还有辛笛、唐是、唐祈、陈敬容、杜运燮、冀访、鲁黎、吕剑、曾卓、英永玉、公刘、邵燕祥、苏金伞、白桦、梁南、孙静轩、刘湛秋、任洪渊、赵恺等。作为“复出”诗人中的相当一部分,他们执着而稳定的思想艺术基点和毕竟是为时已晚的“归来”,使他们的创作在一个时刻放射出动人的光彩,同时又成为“浩劫”后残留的苦笑和无法释怀的遗憾。

“复出”诗人中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仍能保持创作活力,在艺术上又有新的拓展的有牛汉、郑敏、蔡其矫、昌耀等。

同类推荐
  • 《世说新语》名句

    《世说新语》名句

    《国学名句故事绘:<世说新语>名句》是一本双色图文书。以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有名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为底本,精选了六十六则名句,分为立志修身、交友处世、治家劝学等各篇,逐则释义、析理,再配以暗合名句意蕴的历史典故、逸闻趣事、古画碑帖,供读者阅读、赏析。《世说新语》是中小学生必读名著,是教育部指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物;同时,《世说新语》记述的奇人趣事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鲁迅就称其为“名士的教科书”。我们以名句+故事+插图的形式出版,帮助中小学生和传统文化爱好者获得“三分钟轻松阅读,一辈子受益无穷”阅读价值。
  • 迅风辞赋集

    迅风辞赋集

    本书为辞赋作品集,是作者多年来的心血结晶,更是一个身处基层的文学爱好者艰辛奋起的例证。作者曾两次荣获中国地市报副刊作品二等奖、四川报纸副刊作品二等奖,还荣获了“中华赋坛十大精英辞赋家”荣誉称号。
  • 家国书

    家国书

    本书以时代剧变、风云际会的中华民族近、现代百年历史为背景,以人才辈出的马、沙、翁、沈四大家族人物为对象,描绘了四大家族儿女在伴随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进程中演绎的各自精彩的人生篇章,生动而艺术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就。
  • 人世感怀(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人世感怀(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以经典的名义

    以经典的名义

    从这个起点出发,再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思考去言说的时候,会减少妄断、谬议、乖论与陈词。增加了写作者的贡献值。,因为名著是时间深处的精神土壤,它记述的是人类的典型形状、典型情感,是人性不断提升的基础和平台,是人性从兽性中脱颖而出的见证和坐标。所以,阅读的过程,为的是寻找来路,理性地找到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命脉,从而不蹈“覆辙”,不费虚功,节省精神追求的人生成本,更好地进行新的思想建构。换言之,名著是时间汰去泡沫之后的结晶,它摆脱了种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催眠”作用,提供的是人性的本质和精神的纯粹,它足可以信任
热门推荐
  • 财道

    财道

    中国首部财道小说,《新京报》、《金陵晚报》、《莽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11家媒体同时推出。本书演绎人生命数奇情,平视当代富豪巨贾,探究中国财道智慧。这是一部关于金融奇人、奇事、奇情的奇书。它演绎了一出出财运和命数的故事,写尽了男女之情在财运和命数之间的彷徨纠葛。作者葛红兵在小说中引进了真实案例,有很强的社会写真、客观纪实的倾向。同时小说中崔钧毅以“义”为中心的财道思想,老范以“舍”为中心的财道思想,武琼斯以“取”为中心的财道思想贯穿书中,读者或许从中能得到深刻的启发。
  • 薄情总裁失忆妻

    薄情总裁失忆妻

    “刚才,你跟他做了什么?”将甄慧贤逼到无人的角落,他支着墙壁,一手捏着她光洁的下颌,令她直视着她。甄慧贤摇头,却看到他那双邪魅的眼眸越发的犀利。“我要一个诚实的妻子。”冷酷无温的话语再次响起,字字铿锵有力,几乎是从齿间挤出。同时,捏着她的手也越发的用力。
  • 黄花涝

    黄花涝

    位于汉口北界、府河之畔的黄花涝村,早就名见经传。此地河湖镶嵌、风景秀丽、民居古朴,是武汉市境内至今仍显现原生态风貌的古老村镇。黄花村西的上万亩河滩湿地,每至暮春,一望无际的黄花,似锦似云,随风起伏变幻。无数水鸟飞禽在花丛中鸣叫聚散,蔚为大观。几场大雨过后,这片河滩顿成泽国,黄花全部涝于汪洋之中。黄花涝的景观也就成为村名。这一名称被收录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是人们慕名游访的地方……
  • 重生宠妃

    重生宠妃

    前世入宫十年,帝王恩宠从未间断,最后亦不过落得惨死。有幸重生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朝代,却身陷步步为营的后宫,沈蔚然表示,既然别无选择,那就必须朝着独霸后宫的目标努力奋斗!结果,一不小心,收获了一只由种马变忠犬的皇帝……
  • 娘子为夫错了

    娘子为夫错了

    “娘子,为夫错了,跟我回去吧。”“错了还了不起,那边凉快那边去。别挡我嫁人的道。”“你以为你嫁的出去?”“等着娶我娘的人排成队,真不成就嫁给皇帝老爷也不错啊,至少我也弄个公主郡主来当当。呵呵.”“小凤儿,你最好搞清楚你是谁的女儿?谁的种!”“谁的女儿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给我好处,我就上谁的道,啊.别揍我,这是我娘教我的,啊.”六年半的时间让她终于抬起头,不再自卑,曾经的终身一跳,她跳出了自己应该沉默的生活,从知道他活着,他找了她四年,可是找到了她,当初对他唯唯诺诺的她告诉她,她不要他,可是他从不知道伤她多深,只是他不知道他怎么做才能让她带着女儿回家柳思南部分最多几章便完,实话对不住大家了,柳思南篇的,写的差劲,绿杨这儿说对不住了。绿杨开了新坑捡个乞丐老婆太有钱调教堂上夫娘子不回家之叶晚秋捡个乞丐老婆太有钱天下掉下一个秦仙女两朝皇妃指尖红袖推荐朋友佳作:再嫁为妾(十字家的猫)血红装嫁衣染血,孤女含恨!
  •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缔组织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缔组织疾病

    阐述结缔组织疾病的病因病理、免疫学基础理论及结缔组织疾病的诊断技术,使读者对结缔组织疾病的相关基础理论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临床诊治疾病打下基础。郑虹,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主治医师,2013年1月 辩证副型从肾论治强直性脊柱炎 CN42-1340/R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混世王妃的温柔王子

    混世王妃的温柔王子

    上一世,她深深爱过一个人,把他当作她人生中最明亮的星星,可最终,他却以一句“我给你的承诺多了,哪一个实现了呢?”结束了她的幻想。上一世,她为他做尽违心之事,助他登上皇位,可他却在事成之后,残忍杀掉她挚爱的姐姐,带着她的妹妹进府,废掉她的王妃之位。上一世,人尽皆知,相府二小姐自小体弱多病,形容不足,已经十八岁了,却还是十三四岁的样子,脑袋也不是很机灵,经常会忘记刚刚才发生的事情,像一个还没长大的小孩子。虽说她长得唇红齿白,肤如凝脂,再加上一身空灵的气质,仿若下凡的仙子,可是哪个男人愿意娶一个只能看着,还得好好养着却不能碰的瓷娃娃回家呢?屈辱的死去,幸运的重生到五岁那年,刚好是她中毒的那一年,也是改变她一生的一年!什么二娘三妹丞相爹爹,她都不会往眼里去!至于那些纠缠着她的王公贵族,她也给他玩一回用完便丢!这一世,她要做一个混世小魔王!她发誓,既然老天给她这个机会看清一切,那么,那些害过她的人,她一个都不会放过!纵使做尽天下恶事,也在所不惜!纵使当一个无心的人,她也不会后悔!犹记得,初见时那残酷的少年因她心甘情愿的一跪而动容的样子。犹记得,年少时那个把人当礼物送给她的王子,长剑一挥,道:你若不要,我就杀了他!犹记得,当她故意闯下大祸,那少年在她和他最爱的母妃之间左右为难的样子。……今生她注定是无心之人,注定要伤害爱她的人,若是那人能够不辞冰雪为卿热,若是那人愿意一生护她平安喜悦,结局,是否会好一点呢?可她最终,还是用计离开,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看强悍的混世小魔王如何玩转人生吧!
  • 尘世风华:逆天除魔师

    尘世风华:逆天除魔师

    天才除魔师因一时失足穿越变成废柴二小姐,当天才变废柴一切变得不同。那些欺她,骗她,之人将一一被她寻找,能力,美男也将因她的能力不断升起更逐渐出现,当能力为主时,一切又变得不同,家族的明争暗斗更让她铁心的把这个世界颠覆……(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重生、言情、空间

    重生、言情、空间

    如果回到小时候,我最想做的是什么?最想改变的又是什么?我想我会更努力、积极对待自己的人生吧;最想改变的是性格不要那么倔强……面对自己活过的岁月,让我们一起回到八零年末、九零年代初,带着随身空间重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