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
哈利勒·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美丽的山乡卜舍里的一个农民家庭。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抨击时弊,揭露封建礼教和陈规陋习。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被开除教籍。他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纪伯伦学成返美,先在波士顿定居,旋即迁往北美阿拉伯侨民文学家汇聚的中心纽约,潜心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到1931年4月10日去世。
纪伯伦从18岁起就开始自己的创作。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小说为主,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后期则转向散文和散文诗的写作,大都用英文写作。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反映那个时代阿拉伯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苦难命运,深刻地揭露宗教势力和封建习俗的凶残冷酷。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续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纪伯伦用全部心血浇灌出的一株奇葩。作者以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婚姻、孩子、饮食、工作、欢乐与悲伤、理性与热情、法律、自由、友谊、美、死、宗教等26个一系列人生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是一个饱经沧桑、历尽人间坎坷的过来人的经验之谈。纪伯伦并自绘了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是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个以散文和散文诗为主流的阿拉伯文学流派就形成了,这就是“叙美派”文学。他和艾敏·雷哈尼、米哈伊尔·努埃曼一起组织和领导了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竺会”,他们已经成为“叙美派”的代表人物,为创立阿拉伯语的新文体——散文和小说,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纪伯伦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学,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