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羞涩拘谨、笨嘴拙舌的人,即使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总会处在交际困难的尴尬里。相反,那些左右逢源、口齿伶俐的人,即使是才疏学浅,也会把握住机遇。说话讲尺度、办事论分寸,说起来简单,具体操作却很难,这要从办事的缓急深浅上、沟通的观念上、办事的行为上去体悟。只要掌握好说话的尺度、办事的分寸,自然会被上级关爱、下属拥戴、同行悦纳、客户信赖、朋辈认可、亲人挚爱、他人理解。你的事业,也因之一帆风顺,你的人生也因之心想事成。
说话办事,要做到不卑不亢,圆滑中有果断,果断中有圆滑,做到“登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让你的话合乎人心,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别人自然对你柔和亲近,言听计从。
良言一句三冬暖
世事纷扰,人生不易。谁都难免有心情抑郁、情绪沮丧之际,所以,人与人之间应该时常互相慰藉。事实上,一句恰当的鼓励,一声适时的赞许,就可以重新燃起一个人追求生活的勇气。
1.由衷的鼓励
由衷的鼓励、简洁的赞许,往往是最意味深长的。如果时机把握得当,就是轻轻地点头致意,也有鼓舞人心之大用。有位足球教练,他要求队员在自己进球得分时,一定要对传球给他的队友笑一笑、眨眨眼,或者点点头,以示赞许和谢意。这种赞许既是自己兴奋心情的流露,也是对他人的由衷赞美和鼓励。
2.得体的安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一次大战役期间,艾森豪威尔在欧洲前线指挥作战。一天,他在莱茵河散步,遇到了一位神情黯然的士兵,将军不失时机地跟他打了招呼:“你心情不太好啊,孩子。”年轻人回答道:“将军,我心里紧张得要命。”“这么说我们成难兄难弟了,因为我心里也挺紧张的。我们一起走一走?兴许这能使你我的情绪都好一些呢。”将军的话里没有说教,也没有训诫,然而这才是最暖人心怀的语言啊!
3.真诚的鼓励
马克在校时非常仰慕一位老师,似乎在老师的言谈举止中,无处不洋溢着一种爽朗、智慧、自信的风采。马克很钦佩他,立志做个像他那样的人。可一段时间之后,马克感到他是高不可及的。也许是老师看出了马克的情绪不太对劲,有一天,这位老师特意向马克讲了自己的过去。原来,他也曾有过多次的灰心丧气,甚至差点儿中途放弃!听了他的一席话,马克终于意识到,他正是一个和自己一样并无二致的凡人。马克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话:“人生并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得胜者必定是跑得不很快但又总不停步的人。”
4.适时的赞美
惠特曼的诗作问世后长时间遭到冷落,这几乎让他万念俱灰。但这时他正好收到了一封信:“亲爱的先生,你所馈赠的大作《草叶集》,我十分看重。认为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智慧与技巧的极致。对你在诗坛上的良好开端,我表示由衷的敬意。”惠特曼看完信后,重新振作起来。马克·吐温曾说:“我可以靠别人对我说的一句好话,快活上两个月。”其实,你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既然我们的一句真心话语,就可能暖人心房,扬起失意人希望的风帆,那么我们何不一试呢?要知道,这也是在帮助自己。
掌握好赞美的分寸
人际交往中,许多人常常爱用恭维的言语,这就是所谓的“敬语”。的确,恭维适当是很能取悦人心的。
图书推销员比恩·崔西路过一家店铺时,看见一个年轻人正坐在老板椅上,看着一本叫《穷爸爸,富爸爸》的书。比恩·崔西走进去说:“哇!你也在看这本当今市面上最畅销的热门书呀!我也很爱看这本书。”
“这本书写得太棒了,简直就是一本大学教材,社会大学的大学教材。我没有上过大学,但我个人认为,社会大学通常要比课本上学到的东西多得多”。
“对,你说得很对,这本书里面的富爸爸提倡的就是这种观念。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心态和智慧,决定了他有什么水平的认识。从刚才你说出来的话,我可以判断得出,你对这本书不光是读一读那么简单,应该研究得很彻底了吧?”
“哈哈,我这个人天生不爱上学,就爱看看课外书。”
“但是,你具备读书的天赋呀,只是可能你身边有一些长辈,如你的老师或者父母,观念一时跟不上,没有赞同你。我感觉你很会运用知识。你看,你这么年轻就开了一家如此精致的商店,以后你的店面一定还会不断扩大的,而且,如果你能结合你所在的领域,用这本书的观念去做事,你一定会很了不起的。”
听了崔西对他的观点和认识做的逐一赞美后,年轻人话兴大增,不由得夸夸其谈、眉飞色舞起来,大讲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计划。当然,最后他也接受了崔西介绍的好几套与成功、理财相关的书籍。
与他人说话时,要获得对方认同,就应该善于抓住每件事情的重点来说自己的感受,让对方能够感受到你可以直接认可他最核心的东西。通常,我们在说话时都会显得杂乱无序,但我们要想影响别人,就必须懂得从对方那一盘散沙般的语言里“淘”出潜藏的赞美点,然后把它扩大和引申。
赞美大师给我们总结了赞美的三个步骤:一要说出对方的闪光点;二要描绘那些闪光点能给现状带来什么;三要点出闪光点给你或他人带来的感觉。在赞美中,若能经常运用上述三个步骤,赞美就到位了。
如果对一位清洁工人进行这样的赞美:“你真是一位成功人士呀!你具备非凡的气质,你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对方一定会认为我们是神经病,因为这些话好像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那些非常善于赞美别人的高手,刚开始时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下面介绍一则日本超级保险推销员原一平刚开始运用赞美时犯下的一个错误。原一平到一位年轻的小公司老板那里去推销保险。进了办公室后,他便赞美年轻老板:“您如此年轻,就做上了老板,真了不起呀,在我们日本是不太多见的。能请教一下,您是多少岁开始工作的吗?”“17岁。”
“17岁!天哪,太了不起了,这个年龄时,很多人还在父母面前撒娇呢。那您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当老板的呢?”“两年前。”“哇,才做了两年的老板就已经有如此气度,一般人还真培养不出来。对了,你怎么这么早就出来工作了呢?”
“因为家里只有我和妹妹,家里穷,为了能让妹妹上学,我就出来干活了。”
“你妹妹也很了不起呀,你们都很了不起呀。”
就这样一问一赞,最后赞到了那位年轻老板的七大姑八大姨,越赞越远。这位老板原本打算买一份保险的,结果也不买了。
后来,原一平才知道,原来那天自己的赞美没完没了,本来刚开始时,他听到几句赞美后,心里很舒服,可是原一平说得太多了,搞得他由原来的高兴变得不胜其烦了。
赞美如煲汤,火候是关键。赞美对方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会让对方感到很舒服;但赞美得多了,会过犹不及,使得赞美没有新鲜感,让对方吃不消,撑着肚子。
真正的赞美大师非常懂得在赞美时控制好火候,张弛有度,收发自如。物以稀为贵,就像一道人间美味,如果你给对方一些品尝,他会觉得味道美得难忘。但是,给多了,让他吃撑了,他也会难忘,只不过是想吐的难忘。
赞美的效果在于见机行事、适可而止,真正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作为丈夫,当你下班后走进家门,看见娇妻已经为你备好晚餐,你只要深情地望她一眼,说一句“看到桌上的菜我就饿了”,她一定会心花怒放的。倘若你酒足饭饱之后才说一句“你今天回来得真早”,那样的效果则是雨后送伞,她还能感受到你当时就有的那份情吗?
某电视台的老张是一名老编辑,他总是勤勤恳恳地工作。在他生日时,全室人员为他庆祝,新闻中心主任在祝词中是这样说的:“老张多年来勤勤恳恳地工作,甘于奉献,却从不争荣誉、要功劳。在您生日之际,我代表全室人员向您表示祝贺!”主任的一番话令老张很感动,他认为这是领导对自己的肯定。
一位普普通通的下属住院了,领导亲自去探望时说了这样一番话:“平时你在的时候感觉不出来你做了多少贡献,现在没有你在岗位上,就觉得工作没了头绪,慌了手脚。你一定要安心把病养好!”你把下属当成左膀右臂,让他也认为自己很重要,这样又怎么不会赢得人心呢?这样的赞美是最有效的。
辩论取胜的关键——堵住诡辩者之口
论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为识别诡辩和驳倒诡辩很有必要掌握一些驳斥诡辩的具体技巧和方法。
论辩的方法千变万化,对付诡辩的方法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
(1)澄清概念。在概念上玩弄游戏,这是诡辩者惯用的伎俩。其具体办法,一是利用一词多义,把语词形式相同但表达的意思不同的概念,混同为同一概念。二是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改变一个概念的内含,使之变为另一个概念。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来诡辩,我们都可以用澄清概念,即正确地解释概念,明确其内含与外延的方法来对付它。
(2)否定预设。这种方法可专用来对付复杂提问。对于复杂提问,我们不能简单地或轻易地回答是或否,因为那样一来,就等于承认了其中隐含着的虚假预设,中了诡辩者的圈套。那么如何驳斥这种诡辩呢?最后的办法就是否定预设。
(3)揭露矛盾。任何论辩者都不可能天衣无缝,他们当中必有破绽可寻,特别是诡辩者在理屈词穷之时,往往慌不择言,漏洞百出,不自觉地陷入出尔反尔,自相矛盾的困境,其诡辩就不能得逞了。
(4)列举反例。事实胜于雄辩。对于那些以偏概全的诡辩我们只要举出一个与其结论相反的例子,就可以驳倒。
(5)运用原理。科学定义、科学原理、公理等,是为实践所证实的真理。在驳斥诡辩时,只要指出其论点违背了这些原理,就可以证明对方论点是假的。
(6)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人称之为类比反驳。有一则叫“大家方便”的幽默,说的是一个小男孩去面包房买了一个两便士的面包,发现面包比平时小得多,于是就对老板说:“你觉得这个面包比平时小吗?”“哦!那不要紧,这样你拿起来就方便了。”显然,老板在诡辩了。对此,小男孩没有争辩,只给一个便士就离开了面包店。老板赶紧大声喊住他:“你面包没给足钱啊?”“哦!不要紧!”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这样,你数起钱来会方便多了。”这种反驳真是妙不可言!
(7)归谬法引申。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反驳方法,既先假定论辩论题正确,然后由此引申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根据充分条件假设推理,否定后件又要否定前件的规则,驳倒诡辩论题。
诡辩形形色色,对付诡辩的方法也远远不止以上这几种。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单独用某一种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更需要随机应变、临场发挥。总之,务必要堵住诡辩者之口,置诡辩于死地。
怎样在多方论辩中获胜
论辩,因参加人员除正反双方之外,还有听众(包括支持、同情、中立、反对者和裁判者)等多方面参加,而被称之为“多方论辩”。多方论辩与两人各执一方的论辩不同,它既要考虑立足的论据和有力的论证,使对方失利;又要考虑,如何在论辩中争取第三者的同情和支持,以便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对方。在这种情况下,论辩者的一言一行,其作用对象不仅仅是对方,同时还包括听众、评论者等多方人氏。有时,即使对方不服输,但只要你争取到了其余各方的同情或支持,照样能在论辩中获胜。这就要求多方论辩的思维应是双向或多元的。
那么,怎样才能在多方论辩中取胜呢?
(1)尽量争取有利于自己的环境,取得“地理”的优势。国家之间进行的谈判,一般都希望把谈判地点安排在自己的国度里,若双方不能就此达成协议,便尽量寻找远离双方、距离对等,并恪守中立的第三国作为谈判地点,其道理就在于此。
(2)与听众融为一体,取得相近、相亲“人和”的优势。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经历相似的人,要比不相似的人,彼此更容易互相喜欢和亲近。而彼此互相喜欢和亲近的人当然会相互支持,一致对“外”。基于这种社会心理的存在,论辩者应该在论辩中很快发现自己与听众、评判的相似之处,巧妙地进行表白,最大限度地缩小自己与其他多方的认识差距,抓住对方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之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就是论辩者与听众或评判人“套近乎”获取信任或支持的道理。
(3)提出强有力的引证。论辩中,向听众特别是那些尚未拿定主意赞同和支持哪一方的听众,提供强有力的、高度可靠的、权威性的材料,会提高本方观众的说服力,获得更大程度上的支持和信任。当然,论辩中也应注意,不可过分地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尽量避免造成以势压人的感觉。因为那样只能引起多方面的反感。
(4)充满自信、沉着应变。在多方论辩中,形势往往多变。当自己处在不利地位时,尤其需要保持冷静、充满信心。即使自觉发言中有不妥之处,也不紧张、不急于表白。当你发现听众对你的辩论不感兴趣时,不可埋怨听众,要赶紧采取补救措施,寻找引起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注意,与听众保持友好的目光接触,巡视信任和支持的面孔,汲取论辩的力量。
总之,在多方论辩中,眼睛不能只盯着论辩对手,而应该看着听众,用自己美好的形象、有力的论辩去赢得观众。只要你能赢得人心,你的论辩就能获得胜利。
“反唇相讥”术
交际中,许多紧急状态的出现是由于对方突然来一个不友好且又失道德的行为,这时,为了维护自我和组织的尊严,就必须坚决果断地予以回击,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反唇相讥”术了。《鬼谷子·谋篇第十》中有句话:“事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交际中必须把握主动权,尤其是对敌人、对攻击性的行为,必须及时有效地予以回击,坚决处于上风地位,否则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以致受到凌辱。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反唇”有术呢?
第一,含而不露,充满自信。应急状态是人们高度紧张的时刻,只有保持含而不露的神态,显出充满自信,方能以静制动,也在心理上制对方于劣势状态,也才能因为自己的不失态,而赢得他人的欣赏。骂骂咧咧、丑陋百出,不但不能回击对方,而且会使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我们说,无声的抗议,或者说,沉默就是反抗。充满自信的适度沉默,往往有非常好的反击效果,一方面为自己反击赢得思考和选择的时间,另一方面,社会总是同情弱者,支持正义者,沉默片刻也可以导致他人对你的认同、理解、同情、声援,为你的反击作环境的铺垫。
第二,反应灵敏,智慧过人。要反击得好,必须有好的语词,而好的语词就有赖于交际者良好的素质和灵敏的反应了。
如某药剂师走进邻居一家书商的铺子,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问道:“这本书有趣吗?”书商答曰:“不知道,没读过。”制药师又说:“你怎么能卖自己都没有读过的书呢?”书商回答说:“难道你能把你药房里的药都尝一遍吗?”如此一问,便把对方诘难的矛盾之处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来了。可谓相讥有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