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9000000008

第8章 心学横空出世(4)

有弟子曾对王阳明说,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比如我想做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可受种种条件所限,无法做到。王阳明就说,如果你真能发挥良知的力量,怎么可能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你只是想了,却没有到实践中去落实,原因只有一个:你没有良知的力量。不过良知也是有等级的,一个小孩的良知就是洒扫应对,要洒扫应对的心是良心,洒扫应对的很好,是智慧,这就是一个小孩子的良知。如果我们能始终保持良知的天然,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就能发挥更大层面的良知,可以建功立业,可以为民谋福。

但是很多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做了很多违背良心的事,良知被这些私欲所遮蔽。所以要想恢复良知,第一步就是要涤荡心灵,没有别的方法,只能通过静坐,先从内心中把一切私欲统统祛除。当你祛除掉所有的欲望之后,你就会发现智慧之光。这种智慧之光不是我能教你的,只能靠你自己去努力获得。可如果仅仅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表面上看是心灵被涤荡了,实际上这是佛家的枯禅,一遇事只能傻眼。所以,必须要去事上磨练。如何磨练呢?就是依良知的指引来去做事做人。

良知人人都有,所以每个人都有成为完人的潜质。完人是什么,就是知行合一的人。

【3】

结束了龙场驿站的被放逐岁月后,王阳明被一些官员同时也是他的门徒推荐到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当县令。庐陵县民风极差。百姓们特别喜欢打官司,几乎每天都有一千多起上诉事件,其实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历任县长都无法承受庐陵人的执着,王阳明的前任是生生被累跑的。

王阳明第一天上班,几千百姓就冲进县衙,呼天号地,说是自己有似海的冤仇,要告状。王阳明就让他们排队,一一把诉状呈上。几个乡绅模样的人立即抱了一几捆纸放到王阳明的办公桌上。王阳明看了大半天,才知道,他们要求政府宽免一项征收葛布的摊派。理由是,本地不产此物。王阳明觉得这状告的有道理,既然不出产此物,那上面要的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王阳明当庭宣告,可以免除葛布的摊派。老百姓们兴高采烈的走了。

百姓们前脚刚走,王阳明查看了庐陵县的税收明细,于是给上级写信说,(庐陵)单是岁办各种木材,炭,牲口,旧额不到四千两,现在却增加到万余两,机会要到过去的三倍了。其他公差往来,来了就是大吃大喝还大拿,日甚一日。再加上旱灾,瘟疫大作,县城各处都有全家而死者,幸存者又为征求所迫,弱者逃窜流离,强者群聚为盗,攻劫乡村,没有宁日。你们这是在跟老天一样把百姓望地狱里推。如果还不宽免庐陵,将有可能激起大变。(我)不但于心不忍,而且势有难行。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然我不能做让你们满意,也不能让百姓满意,我还坐在这里做什么?

上面一见这封信,慌忙着手办理庐陵县的税收问题。

解决了上面,紧接着自然就是下面--百姓的问题。

他把自己的计谋融入到行政命令中去,首先是下了一道告示,要求老百姓谨慎对待打官司。他在布告中说,我年纪大了,头脑反应不灵糊涂。你们说了下句,我的思维还停在上句。而且气弱多病,如果不是重大事情,你们不要来打官司。如果非要来,你们自己要有个头脑,每次只准上诉一件事。还有,你们以前上诉的状子和一本书差不多,以后写状子,不能超过两行,每行不能超过三十字。凡是递上来的状子,我先不看内容,先看字数,如果违反,不予受理,故意超字数的,我要罚款。

告示一发出,诉棍们一见,哄闹起来。他们马上就把王阳明推到被告席上,可王阳明不接这样的状纸。诉棍们群情激昂时,王阳明再出奇招,又发告示。告示先从当时的瘟疫谈起,说,人们怕传染,所以有骨肉互相抛弃的,病人没有被瘟疫夺生命,反而因为没有人照顾而活活饿死了。我觉得咱们现在应该是制止瘟疫。而疗救之道,就是希望诸父老劝告子弟,敦行孝悌,别再背弃骨肉,将房屋打扫干净,按时喂粥药。我准备树立几个典型,奖赏他们。如果真有这样的孝义者,我将亲到他家表示慰问。不过,我现在正在闹病,请父老(老吏,老幕,老胥)先代我慰问存恤。等俺病好了,再去慰问你们。

一切问题其实都是心的问题,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只要以心攻心,就没有不胜之战。乡亲们被王阳明所感化,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活命,开始渐渐接近王阳明。

王阳明说,很多人做事不能坚持下去,只是因为不能立志,如果一个人立下伟大的志向并且真心实意的去做,那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诚意”相当重要,那些好色之徒为什么对美女矢志不移,就是因为他是发自内心的那份真诚,永恒不变。

如果一个官员能立下为民开太平的志向,并如喜欢美色那样的真诚去做事,怎么可能做不好呢?

只要具备了这种诚意,也就是有了良知。因为我心即天理,你肯定能找出如何治民的方法来。这种方法就是制度规定,制度规定表面上看,是外在的束缚,其实都是你那一颗诚意的心催发出来的。这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法律,心外无规定。

在搞了调查研究,访实了各乡的贫富奸良后,王阳明把明太祖当年定的老办法拿了出来。那就是选定里正三老,让他们坐申明亭,对百姓中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进行裁决。同时,他又发告示说:很多百姓认为我不理你们的状纸是因为我生病的缘故,其实不是这样。你们没有发现现在正是播种季节吗?如果我审理案件,你们的庄稼怎么办?一旦审理起案件来,要有被告、人证,这些人都要到衙门来,他们的庄稼怎么办?尤为重要的是,你们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你们自然知道一旦打起官司来,就要四处请托送礼,助长刁风,为害更大。你们当中若果有大冤枉之事,我自然可以访出,我不能尽知者,还有乡老具实呈报。他们若呈报不实,治他们的罪。我为政日浅,你们还不相信我。未有德治先有法治,我不忍心。但你们要是不听我的,非要来打官司,那我也拦不住,可是,你们一定要有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的勇气。

百姓们被震动了,感动了。他们一口咬定,这位县太爷是真为他们着想的。有在衙门前准备把官司进行到底的顽强份子抱着状子回家了,一路被感动的大哭。监狱里的人逐渐减少,走在路上勤奋工作的人日益增多。

庐陵县那个被人诟病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光明时代来临。

不过,王阳明并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从1510年到庐陵担任县令到1516年被任命南赣巡抚的六年时间里,王阳明一直在清闲的职位上跳来跳去。他唯一的乐趣就是宣传他的心学。他虽然没有提出致良知的概念,但他一直在致良知。他把心学最主要的“炼心”实务化:圣人之心如明镜,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炼心”的方法:把自己良知之心摩擦的如明镜一般,如何摩擦,不是坐在那里凭空乱想,心态固然重要,但必须要去去事上磨练才能显示出心态是否是正确的。意一动,良知就知是非善恶,是的就还它是,非的就马上克之。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炼心和佛家的炼心和三流的心灵励志截然不同之处:佛家说要心态平和,但就是嘴上说,他坐在清风徐来的禅房里一动不动,因为很简单,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生存危机,当然能说出任何大言不惭的话来。而三流心灵励志专家们往往就是靠宣言心灵励志混饭吃的,他们没有心灵磨练的精力,不堪一提。唯有王阳明心学,才是真正让内心强大的最有效武器。

因为他虽然和佛家、三流心灵励志一样,都提倡内心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唯一法宝。但他真正去解决了(事上练),其实在他之前的朱熹也主张去事上练,然后练了一大堆道理后,再把自己装扮成博学多才的模样。朱熹的理论提醒我们,他是一个大杂货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道理。而陆九渊则主张“宇宙即我心”,和王阳明的心即理异曲同工。但陆九渊和佛家一样,说完心即理后,什么都撒手不管,这其实就是后来的王阳明左派心学。王阳明说陆九渊的理论大体上没有漏洞,但就是粗了,其实就是指的他不在事上练,是个三流心灵励志专家,一心说你要内心强大,可不经现实检验。

朱熹和陆九渊到底谁对谁错,王阳明的弟子们曾争论过。而王阳明也给弟子们写过一封信。

……是朱非陆,天下之论定久矣,久则难变也。虽微吾兄之争,舆庵亦岂能遽行其说乎?故仆以为二兄今日之论,正不必求胜。……今二兄之论,乃若出于求胜者。求胜则是动于气也。动于气,则于义理之正何啻千里,而又何是非之论乎!凡论古人得失,决不可以意度而悬断之。……然则二兄之论,皆未免于意度也。昔者子思之论学,盖不下千百言,而括之以“尊德性而道问学”之一语。即如二兄之辩,一以“尊德性”为主,一以“道问学”为事,则是二者固皆未免于一偏,而是非之论尚未有所定也,乌得各持一是而遽以相非为乎?故仆顾二兄置心于公平正大之地,无务求胜。夫论学而务以求胜,岂所谓“尊德性”乎?岂所谓“道问学”乎?以某所见,非独吾兄之非象山(陆九渊)、舆庵之非晦庵皆失之非,而吾兄之是晦庵(陆九渊)、舆庵之是象山,亦皆未得其所以是也。稍暇当面悉,姑务养心息辩,毋遽。

他的意思是说,治学问先要涵养自己的德行,不要放弃实在的而去追求外在的虚的,论古人的是非很不好。另外,朱陆各有精华,你们应该去取其精华来成就自己的学问。朱熹有对的,就要去学习,陆九渊有对的,也要去学习,但朱熹的错,你就不要学,陆九渊的错,也不要学。总之,我们炼心,是天地万物为我所用,好的拿来,坏的拿掉,不能推崇谁,就认为谁的东西全是好的。

最后,他说,朱熹被推崇这么多年,实在有些过分,而陆九渊被排斥了这么多年,更过分。

这就是心学史上的“朱陆异同”,我们不必拿这一着名的典故当回事,因为王阳明说了,世界上只有一个道理,就是天理,而它就在我心中。人生在世,只需按它的指引,去经历事情,反过来证明这个天理,这就是致良知了。

(第四节)心灵的敌人--刘瑾

【1】

王阳明心学在他离开人间后,接踵销声匿迹,自有它本身的原因。王阳明天纵奇才,学富五车,所以才能在绝境中突然悟道,创建心学。也许,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只要诚心实意,就能恢复心之本体,即我们固有的良知。但问题恰好在这里,王阳明的心学不是靠理性获得,而是纯靠感悟。

它要求的是一个人必须要有一种别人所没有的灵性,这种灵性在王阳明之后遂成绝响。因为太多的人没有王阳明那样的资质。世界上只有一个王阳明,所以,心学永远是王阳明的心学,即使在王阳明之后,人人都说自己明白心学,但那不是王阳明的心学,而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心学。

另外,王阳明所以提出良知学,按辩证法,越是稀缺的东西越被提倡。也就是说,世界上很少有人真的能完全地恢复良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他人解决麻烦,恐怕连圣人孔子都难以做到。这是因为,虽然人人都有良知,但这条路太过崎岖(王阳明说非常容易,那是因为他彻底悟道了,正所谓会家子不乱,会者不难),人人都不想走,于是,世界上有很多人,只要风云际会,他们就会抓住机会,成为刘瑾这样的人。

我们读刘瑾,其实就是在读阴暗版的王阳明。刘瑾是个有良知但却刻意隐瞒良知而不能致良知的人,他是我们在人生中遇到的很多恶人的一个聚焦化身。没有刘瑾,可以有王阳明,但绝对不可能有心学宗师王阳明。我们必须要了解和理解刘瑾,才能真正悟透王阳明心学的不易!

实际上,朱厚照执政的前五年,是刘瑾执政的五年,说这五年(1505--1510)是刘瑾时代并不为过。朱厚照一心认为刘瑾能处理好政事,所以撒手不管。刘瑾把几乎所有的奏章都带回家交给他的妹夫和许多门客批阅,权力就从紫禁城悄无声息的移到了刘瑾的书房里。

如你所知,刘瑾成长在世界上最黑暗的地方之一--宫廷中,在这个地方,谈理想谈责任都被视为不祥之事。太监们唯一能谈的就是如何获得皇帝的欢心而平步青云。丧失尊严的谄媚和必不可少的运气就成了太监们的必修课。正如猪圈里长不出莲花一样,中国的宫廷里长不出身心健全的太监。

在刘瑾看来,国家不是他的,人民也不是他的,天下只有一件事是他的,就是他通过权力换取的财富。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都认为,太监这玩意不会有私心,因为他被阉割,没有后代。而大多中国人有私心往往并不是为自己,恰是为了后代。这种想法显然违背了人作为人的基本特征之一:人人都是自私的,自私到极点的人,根本不会为任何人考虑,而只为自己。

刘瑾在这五年时间里,做下了太多被士大夫们称为恶行的事情。比如官员的升迁靠金钱,官员的生死靠刘瑾的情绪好坏,国家大事靠刘瑾的短见。在日后的士大夫们看来,刘瑾这人丧尽天良,万死难辞其咎。

令人奇怪的是朱厚照这段时间的反应。有史料记载说,刘瑾为了获得皇帝才有的权力,特意挑朱厚照玩的高兴时拿着奏折前来报告,朱厚照就说,刘老师,我让你当宦官之王就是让你处理这些鸟事,不然我要你干什么?

朱厚照不是白痴,这句话足以说明他相信刘瑾能把国家大事处理好。但刘瑾死后,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员都异口同声的说,刘瑾这阉人根本就没有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刘瑾是否有处理政事的能力,不能听信士大夫们痛打落水狗时的信口开河。诚然,在刘瑾时代,有一部分官员并不攀附刘瑾,只是噤若寒蝉。但至少有一百多官员把刘瑾看成了国家栋梁和人生导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谄媚和贿赂刘瑾,看起来,刘瑾似乎是个不可多得的摄政王级别的人才。

比刘瑾发迹理想走的还要远的是焦芳,此人是明帝国六任帝朱祁镇(明英宗)年代的进士,郁郁不得志很多年,老实说,焦芳这人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官员不同,他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并且对此直言不讳。如你所知,喜欢玩真心话大冒险的人在官场中是不得人缘的,所以焦芳一直被人压着,当着微不足道的小京官,直到朱厚照时代揭幕。刘健集团和大太监王岳搞刘瑾时,焦芳有幸听到他们的阴谋,而且第一时间得到了朱厚照同意把八虎处斩的消息,焦芳思绪万千,有时候人生就是一场赌博,押中了就赢,否则就输,而且万劫不复。

搜索枯肠后,焦芳做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赌博:押刘瑾。我们不可能知道焦芳为什么要押刘瑾,当时的形势完全是一边倒,刘瑾非死不可。可能是焦芳多年来被压抑的心理变态,也可能是破罐子破摔,总之,他大义凛然的把消息告诉了刘瑾,刘瑾这才连夜跑进朱厚照的房间,大哭求情。结果,刘瑾活了下来,焦芳赢了。

同类推荐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蛋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曾经说过: “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一大堆答案来回答经济问题,而是要学会不被经济学家欺骗。”尽管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是那么有趣,但以往总是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们在唱主角。现在,让我们回到经济学的原点,共同探讨如何将经济学运用到生活中,使我们过得更幸福、快乐。
  • 神医嫡女

    神医嫡女

    duang的一声穿越,中西医双料圣手凤羽珩分分钟成了大顺朝的受虐嫡女,想杀我一手术刀就扎你个半身不遂?跟我斗?药房随身,名利在手,连皇上都要跟我套近乎!但是那个婚约是啥情况,毁了容的瘸子壁咚了我还要劳资帮忙得天下?流氓王爷你si不si傻!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墨子清谈

    墨子清谈

    本书通过介绍话说墨子、人生最大的艺术、修身养性、智慧与谋略、节约生命、追求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等内容,评述了墨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策略。
  • 总裁的暖妻

    总裁的暖妻

    唐无忧的人生,从回到唐家的那刻开始,全盘重洗。爸爸成了哥哥,妈妈成了嫂子;姐姐成了侄女,弟弟成了侄子;而爷爷成了爸爸。一切荒唐的改变,只为一场帮助父亲荣升的“商业联姻”。爸爸说:只要一年,一年之后对方会提离婚,你就解脱了。妈妈说:你奶奶在你这个年纪都有你爸爸了,早点嫁人没什么不好。姐姐说:不要脸的东西,真以为自己是豪门少奶奶,你永远给我记住,那是我不要才轮到你的。他却说:唐无忧,我连心都给了你,你就不能为我吃回醋?*淬了毒的亲情,却将她推进了灌了蜜的爱情里。那年初见,她以为他是她最大的劫。而他让她知道,有一种劫,你一辈子都不会想逃脱。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呆萌撞上爱:拒嫁99次

    呆萌撞上爱:拒嫁99次

    某日例会结束,沈言薄直接将她困在椅子上,高大挺直的身子微微往前倾去,冷眸微眯:“肖白池,我们的关系是不是应该改进一下?”肖白池微微一怔,眨了眨了满是错愕的黑眸回答:“改进?难道你不想当我师父了吗。”“是。”幽幽的声音有些落寞和委屈:“恩,没有关系。”反正她也要走了。“……”男人脸色一变,心底一沉,活了这么多年遇到最棘手的事情居然是喜欢上这个在某方面极有天赋,情商又堪称为零的榆木脑袋女人。情商无下限,宠溺无上限--史上最爆最萌腹黑师徒恋!
  • 桃花泪,三世倾城

    桃花泪,三世倾城

    她本是神界的桃花小仙,名唤倾城,是那桃花树上最美丽的一片小小花瓣。得他精心呵护,赠予人形,成为神界最下层的一名小神仙。他本是神界六大天君排行第三的君袭天君,仙骨风雅,俊美无双,神帝之子,未来的王者。可就是这样一个他,爱上了那样一个她。他们的爱,是禁忌。三世轮回,他们有缘无分。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中再次相遇,今生究竟能否携手?我所有的爱都给了你,请你小心保管,我怕有一天,你突然离开,那我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我们错过了三生三世,这一次,不要放弃了,好不好?三生石上的红衣少女,许下三生承诺,爱你三世永不悔。桃花树下的白衣少年,许下此生挚爱,只取倾城换一笑。在爱与被爱中挣扎,他们苦苦错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有来生,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这一次,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在一起。把你的手给我牵,听我跟你亲口说一声,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