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种种处境,常使我们随境生心,如水被风激起的波浪动荡不定。而修行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使这念心经得起风浪,更进一步要让这念心不为境界风所动,达到绝对的清明与定静。正如苏东坡所言:“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遇到挫折时,当自反省检讨,是过去宿殃,恶业果熟,能甘心甘受,都无怨诉,就能逢苦不忧。同时更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离一切恶法,行一切善法,积极地在因地上努力。所谓“危机就是转机”,我们更应将遇到的每个挫折都当成是学习的因缘,以佛法的正知见①——三世因果的道理,勇敢地面对挑战。更要能了达因缘和合,缘起性空的道理,不住在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自然能以清楚明白的心通过每一个挑战。
“正信”之后,接着更要对佛法产生“深信”,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信心达到百分之百,自然具足无量的功德。了解佛法的殊胜难得,还要发心让更多人能亲近佛法,同沾法益。
唐朝玄奘大师是历史上值得敬仰的圣哲,他为了让后世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于佛经中了达佛陀的本义,不辞艰劳地至遥远的印度求法,并主持翻译佛经的志业。在西行求法期间,途中“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积雪晨飞,涂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云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露而前踪。”他孤征艰险的沙漠,独越冰寒的雪山,完全不畏途中的艰危险阻,自始至终从未萌生退志。玄奘大师曾坚定地表示:“为了求法,我愿舍生命,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纵然丧身在此,也绝不后悔。”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大师横越一望无际的沙漠,经历重重的难关,无所忧畏?是对佛法的信心,是为利益众生的大愿,成就大师那“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愿行。
《佛经》常云:“只贵汝知见。”修行不能只是盲目修习,最重要的是要依据正确的知见、观念来行。因此古人言:“欲知山下路,先问过来人。”《大智度论》亦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生活中的种种处境,常使我们随境生心,如水被风激起的波浪动荡不定。我们应将遇到的每个挫折都当成是学习的因缘,勇敢地面对挑战……
拥有一颗宽容的佛心
鸡足山是坐落在云南宾川境内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名山,在上鸡足山的第一座关隘前,架设有小桥一座,桥名便是“洗心”。据说,鸡足山的金华长老曾在此桥前以一颗宽容的佛心,点化八个大盗,使其彻底洗心革面,从善去恶,皈依我佛。
世传金华长老曾有偈语:“大慈大悲度众生,洗心桥上洗邪心。是非恩怨从此了,净水一滴悟道真。”八个大盗的邪心分别是:黑心如墨,残忍狠毒;黄心如橙,阴险狡诈;白心似冰,六亲不认;五花之心,暮楚朝秦;桃花之心,嗜色好淫;紫心贪婪,欲壑难填;绿心狭隘,嫉贤妒能;褐色之心,薄德鲜能。
此八盗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后因抢劫鸡足山的财物而被官家捉拿归案。官家为了杀一儆百,决定在鸡足山下将其全部凌迟处死。金华长老得到消息后,亲自出面恳求官家放他们一条生路,让自己来点化他们。官家敬重金华长老的盛德,答应了他的请求。金华长老于是将八盗带到洗心桥边,以洗心桥下的净水,逐一洗去八颗邪心的颜色,使其全部变为红色的良心。八盗后来全部幡然悔悟,出家鸡足,成为守山护寺的和尚,最终修得正果。
金华长老以自己一颗“宽容”的佛心,净化和感悟了八个大盗的邪恶灵魂,使其皈依正途。这虽然是个神奇的传说,但却向我们喻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宽容无敌。
不同命运的两把宝剑
铁匠打了两把宝剑。
刚刚出炉时它们一模一样,又笨又钝。
铁匠想把它们磨得快一些。其中一把宝剑想,这些钢铁都来之不易,还是不磨为妙。
它把这一想法告诉了铁匠。
铁匠答应了它。
铁匠去磨另一把剑,另一把剑没有拒绝。
经过长时间的磨砺,一把寒光闪闪的宝剑磨成了。
铁匠把那两把剑挂在店铺里。
不一会儿就有顾客上门,他一眼就看上了磨好的那一把,因为这剑锋利、轻巧、合用。而钝的那一把,虽然钢铁多一些、重量大一些,但是无法把它当宝剑用,充其量它只是一块剑形的铁而已。
同样出自一个铁匠之手,同样的功夫打造,两把宝剑的命运却是这样天壤之别!锋利的那把又薄又轻,而另一把则又厚又重,前者是削铁如泥的利器,后者则只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摆设、一个包袱。
人生的道理,也与此类似。人生的目的不是面面俱到、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把已经掌握的东西得心应手地去运用。这就跟宝剑一样,剑刃越薄越好,重量越轻越好。
会生活的人,总是能够学会舍弃与放弃。多余的东西就是无用的东西,无论是财富、朋友还是享乐,都像剑刃上多余的钢铁,应该毫不吝惜地磨掉!
心念清净最重要
有一位虔诚信佛的居士,在自家屋后开辟了一片花园,种了四季花草。他每天都勤于修剪、整理花圃,所以花草枝叶茂盛、香气袭人。这位居士常将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
有一天,这位居士遇见寺院的住持禅师,也将花供养禅师。禅师很欢喜地说:“你每天都来插花、换水,确实是功德无量!”
居士说:“我不求什么!只是每天整理花草、剪下花朵,送到寺院供佛,我的内心就会特别宁静、清凉、轻安,这是我每天喜欢来供佛的原因。”
禅师说:“是啊!学佛心中应无所求,当下就是清净。”
居士说:“但是我一回到家就会有烦恼,心不得安宁!我要用什么方法让我的心清净呢?”
禅师说:“花瓶里的花,一段时间后就会枯萎!你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让花保持新鲜吗?”
居士说:“要时常换水。因为花的茎浸在水中容易腐烂,无法吸收水分供给花朵,花就容易枯萎。所以必须要每天换水,并且剪掉烂掉的梗及茎,这样就能保持花的新鲜。”
禅师说:“花的新鲜与我们身心清净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常自我净化、调整心念,才能适应环境;我们无法要求环境来适应我们的心啊!”
这位居士听完后,随即接着说:“我若能常在寺院里,不知该有多好!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在寺院宁静的环境中好好聆听佛法,学习佛经梵音的唱诵。”
禅师又说:“其实,呼吸之间就是梵音声。只要把混乱的心念时时消除,天地宇宙、周围环境,乃至于你内在的身心动作,无一不是清净梵音声。你两边的耳朵就是现成的菩萨道,身体就是清净的道场!”
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净。人生不如意事占了十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间有这么多不如意的环境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清净内心的世界,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功夫。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好好用心,反观自性,就能自我净化心地,则无处不是清净的道场!何须等待时间与空间的配合?修行,无非是要时时刻刻控制自己的心。内心如果清净,大地的一切境界无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间,万物的声音无不是生命的朝气与大地的生机!
人生不如意事占了十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间有这么多不如意的环境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清净内心的世界,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功夫。
舍弃不适当的执著心
三更了,深远禅师发现小徒弟还在练棍,便问:“徒儿,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休息?”
小和尚答道:“师父,我想打败师兄。”
深远禅师说:“你师兄的悟性颇高,入门又比你早,多年来一直勤学苦练,他的武术境界你恐怕难于企及。”
小和尚说:“师父,我想,只要有恒心、苦练习,我一定能够超过师兄的。”
深远禅师摇了摇头,给徒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龟与兔相遇于草场上,龟在夸大自己的恒心,说兔不能吃苦,只管跳跃寻乐,长此以往,将来必无好结果,兔子笑而不辩。
“多辩无益,”兔子说,“我们来赛跑,好不好?就请狐狸大哥当评判员。”
“好。”龟不自量力地说。
于是龟动身了,四只脚当做八只脚跑了一刻钟,只有三丈余,兔子不耐烦了,且有点懊悔。“这样跑法,可不要跑到黄昏吗?我一天宝贵的光阴,都牺牲了。”
于是,兔子利用这些光阴,去吃野草,随兴所至,极其快乐。
龟却在说:“我会吃苦,我有恒心,总会跑到。”
到了午后,龟已精疲力竭了,走到阴凉之地,很想打一下盹儿,养养精神,但是一想昼寝是不道德,又奋勉前进。龟背既重,龟头又小,五尺以外的平地,便看不见。他有点眼花缭乱了。
这时的兔子,因为能随兴所至,越跑越有趣,越有趣越精神,已经赶到离路半里许的河边树下。看见风景清幽,也就顺便稍稍休息了一会儿。然后精神百倍想跑完赛程,正在这时,兔子看见前边有一只松鼠跑过,认为是怪物,一定要去追上他,看看他尾巴到底有多大,可以回来告诉自己的母亲。于是兔子便开步追,松鼠见他追,便开步跑。奔来跑去,忽然松鼠跳上一棵大树。兔子正在树下翘首高望之时,忽然听见背后有声叫道:“兔弟弟,你夺得冠军了!”
兔回头一看,原来是评判员狐大哥,而那棵树,也就是他们赛跑的终点。那只龟呢,因为想吃苦,还在半里外匍匐而行。
试问,假如兔子要和龟比赛游水,又当如何呢?
讲完了故事,深远禅师说:“出家人首先要舍弃的是执著心,这不是让你不思进取,虚度时光,而是让你量力而行,保持心态的平和。”
这则故事与传统讲的“龟兔赛跑”立论有些不同。主要讲的是有些“本能”是无法超越的。
做龟的不应同兔赛跑。只有恒心是不够的,世上愚人,之所以常常受苦吃亏,就是因为有“不适当的恒心”。
得失在于人心
住聱州浦阳县佐溪山的朗禅师给玄觉禅师写来一信。信中说,他自从到了佐溪山,居住山中,心意泰然。但见青松翠柏,明月自生,名花香果,蜂飞蝶舞,猿啸长吟,美不胜收。
每夜锄头当枕,细草为毡;反观世上峥嵘,竞争人我,只觉得安坐山中,心情舒畅极了。
玄觉接信后,给朗禅师回信一封,谈了他对隐居山中的看法。玄觉写道:
“山中郁郁长林,巍巍山峰,鸟兽喧闹,春夏秋冬,花草随之兴衰;晨昏午夜,云气随之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未识道而先居山,则只能是见山而忘其道;相反,如果先识道而后居山,则会是只见道而忘其山。忘山则道性怡神;忘道则山形眩目。因此说,能做到见道忘山,就是处在红尘人间,心中也是寂静安然的;如果是见山忘道者,就是在山中,心也是喧闹不止的。”
玄觉还写道:“入迷称做失,人悟称做得。得失在于人,与环境的喧闹与安静有什么关系?正如自己不懂得驾船,又怎能去怨河水曲折呢?真正了悟了人生道理,那就能逍遥于山谷,放旷于城镇。身体好像是受拘束的,但内心却是泰然的,肉体生活在人世,而精神则是高超的。”
成功生活的一个关键是拥有阳光的心态。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就学会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自己,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
永嘉玄觉的顿悟
永嘉玄觉初攻天台哲学,后来读《维摩经》时,发现了自己的自性。在友人的劝说下,便到慧能处印证所学。初见慧能时,他绕着慧能走了三圈,振了振手中的锡杖,然后直直地立在慧能面前。
慧能说:“和尚应该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是从哪里来的,居然如此傲慢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