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方道:不如意事十八九。既然一生中有那么多不如意的事要面对,那么,我们不得不找到一种方法来化解这些问题。
人无远虑,必须近忧。世界是一个相对的世界,问题也一样。要想解决目前的烦恼,你只要看向远处,往往就能烦恼顿失。假如目光看得太近,就会过分地关注今天的得失,职位的高低,是非的功过,我们会在人生的枝节上斤斤计较,从而流小家之气,流于平庸和令人讨厌。
我们为什么活得如此累?我们为什么活得如此不开心?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想不开。
单位独你去讨死账,你想不开;同工不同酬,你想不开;能力比某某强多了反而不被聘用,你想不开;你干的活最苦最累而报酬最少,你想不开;你被同事陷害向老板申诉老板却抱以冷笑,你想不开;你学历最高资格最老而提拔的却是别人,你也想不开。总之,你有太多的想不开。
不错,你说社会有太多的不公平,这个社会有太多的视利眼,这很多人都得承认,但承认就能解决你的问题吗?显然不能。
你有没有想过,这太多的不公平里有80%是你自己造成的,你信不信?也许你不信,我们不妨多角度的再想一想。你能力强,但品质差,能被老板聘用吗?你学历高工龄长但劳而无功,老板能留下你就算不错了。你干得多回报少,只因为你刚进单位还在试用期……。总之,只要分析一下你的抱怨,我们就会发现,你自身一定有问题。大多数时候,有问题的一定是你,而不是老板,也不是别的同事。
所以说,你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烦恼,所有的闷闷不乐,都是由于你看不开,由于你想不开造成的。
一个人若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则难见山外青山楼外楼;一个人若被蝇头小利所困扰了,则难睹天外天,则难见窗外明月。人生短短几个秋,琐事何必缠不休。有酒堪醉须醉,莫待无酒空把杯。
常人的目光只关注眼前,只有杰出人士才会目光远大。所谓放眼寰球、气吞山河、指点江山、粪土名利之辈又岂是鼠目寸光之人。
面对逆境,有人牢骚,愤怒,从此不思进取,百无聊赖,有时颓废,消沉,甚至自甘堕落,也有的人却能处之泰然,豁达大度。
看开,看透不是消极暂忘,更不是破罐子破摔的无所谓,它是一种“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明悟,是对人生世事变化规律的通透理解。
苏轼云:“人有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一种慨叹,但更是一种看透人生后的宁静。
看淡,就是莫让得失及烦心事常挂在心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一种高境界。它是对世事的疏懒,使心无挂碍。有些心境之人,能登高望月,能垂钓舟头,能畅流天下,能醉卧松间明月。
总之,一个人不能在“看”字上修炼心境,他是必然苦恼一生的。
这是一篇关于人生的智慧——人生七看。
烦恼要看开,
名利要看轻,
得失要看淡,
恩怨要看破,
是非要看清,
世事要看透,
明天要看好!
人生八苦,有些苦难是无法回避和改变的。唯一能改变就是心境。整个20世纪的心理学就说了一句话——改变心境,改变命运。佛家说,你的绝大多数痛苦皆来源于太执着。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世界,一切都会改变的。老子说:暴雨不可能下一整天。人生苦在低潮中,自然很快就会回升。
这里向诸位介绍的是一首《半半歌》,很有意思、大有意味的。
《半半歌》为李密庵所作。《半半歌》文不长,且录之于下:
看破红法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幽闲,半里乾坤展宽。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闱经尘,半士半民烟眷。
半雅半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产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丰半脸。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思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显然,这首歌诀是作者从生活的阅历中总结出来的,极富哲理和人生智慧。虽然个别词句显得消极一点,但总体上是教世人活得宽松、宽容、大度、豁达一些,要知明知暗、知进知退、知盈知亏、知得知足,这样才能活得有安乐、有情趣、有境界、有始终。细细品读把玩,大可省人喻世。
第一种境界:看开
人生是个谜,是个难解的谜。有的人,潇洒度人生;有的人,消极混人生。其间的差异无非是能否看开看淡看透。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
人生一世,荣与辱、得与失在所难免。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一个运粮的官员,由于发生粮船沉没的事故而受到处罚,卢承庆在考功时给这位官员评定为“中下”等级。那位官员得知后,既没有提出意见,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卢承庆继而一想,“粮船沉没,不是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力量所能挽救的”,因此决定改评为“中中”等级。那个官员依然没有发表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的感谢话,也没有感动的神色。卢承庆见他这样非常赞赏,脱口称赞:“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当即又把他的功绩改为“中上”等级。
有的人将得失荣辱深藏于心,有的人则因受宠而得意忘形,因受辱而愁眉不展。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有可能看得开,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宠辱不惊是看得开的高层次境界,它不是消极的回避,也不是看破红尘,而是远离名利、远离喧嚣的一种坦然,一种从容。
“看得开”是心理平衡的杠杆,并非消极看透人生。如果把人看得太透,从生到死,一览无余,生命就会变的毫无意义,甚至生和死都可以画等号了。那些自杀的人,大概就是生等同与死,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得开”有更深的含义。它决不以无以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为雅致,以自甘堕落,满不在乎为清高。无论在什么境况,什么痛苦面前,既不把名利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也决不失去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事业的满腔热忱,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对身边的美的细心品味。苏东坡光照千古的前后《赤壁赋》等绝唱写于最失意的黄州,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豪迈也出自不毛之地——正是这种始终不渝地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看得开”,成就了一位集诗、词、散文于一体的文学史上的大家。
乔羽年过古稀,但身体硬朗,精神饱满,文思敏捷。对健康长寿问题,乔老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另类”看法。他说,遇事看得开,能随遇而安,“险夷无碍,宠辱不惊”。作家周长行在他撰著的长篇报告文学《乔羽“恋”歌》中,记录了中国歌舞剧院副院长黄奇石(歌曲《爱的奉献》的词作者)讲的一则故事:乔羽在文革中下放劳动,受尽了“不当人看”的屈辱,每当“连队”要杀猪时,总要安排乔羽洗猪杂碎,这活又脏又臭,可乔羽总是乐呵呵地接受任务,津津有味地翻来倒去,大小肠、肝胆肺等都能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乔羽说:“别人可以让我受辱,我则把受辱当成修炼。”
乔老在电视剧插曲《说溥仪》中这样规劝世人:“既然人在矮檐下,何必埋怨常低头。披一身锦绣,数万种风流,欠缺的不过是一点儿做人的自由,发什么冲冠怒,销什么万古愁,只因为一场繁华旧梦做不够。劝君勿须恼,劝君勿须忧,得罢休时且罢休,抛却了金玉枷锁便是自由。”
“险夷无碍,宠辱不惊。瓜熟自落,水到渠成。”几个平常的词语,一经乔老拈来,其意蕴就变得那样深邃、博大,其境界就显得那样高雅、超然。是人生感悟,也是健康体验。
由此可见,“看得开”是一个超越个人“小我”而投入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我”之中的通达大度,是“知足更励前,知止以不止”的拼搏进取,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安之若泰,水波不兴——这种以退为进的智慧,正显示了一个人的定力、操守和大智大勇。
第二种境界:看淡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
一件是“自己的事”,诸如:上不上班、吃什么东西、开不开心、结不结婚、要不要帮助人……自己能安排的皆属之。
一件是“别人的事”,诸如:小张好吃懒做、小陈婚姻不幸福、老陈对我很不满意、我帮助别人,别人却不感激……别人在主导的事情皆属之。
一件是“老天爷的事”,诸如:会不会刮风、地震、战争、开悟、成道……人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都属于老天爷的管辖范围。
人的烦恼就是来自于:
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
人要轻松自在很简单:
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
这就是静心在“哲学”上的诠释,知道并不代表你能办到。
看淡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世事和自身的一种透彻的认识和省悟。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写过一段令人叫绝的《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尤新,并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溢日陋,身与名,一起臭。”一代宗师,视名之淡,视利之轻,忘怀得失,自寻其乐之情跃然纸上。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启功先生一样笑对生活,有不少人总以为“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来利往”,凡遇与名利、待遇有关的事,总要争得你死我活,无休无止。他们总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好像有人故意和他作对似的。如此这般斤斤计较,把宝贵时光纠缠在一些无聊的小事中,如何能活得潇洒,活得快乐呢?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人生快乐的事太多太多,又何苦为眼前的一点暂时利益而烦恼呢?
生活中最聪明的人往往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看得淡的人,他们很清楚该理睬什么,不该理睬什么,决不犯捡芝麻丢西瓜的错误,知道什么事情可以改变命运,也知道什么事情只会消耗青春。
第三种境界:看透
俗话说:“人心难测”。人心为什么难以猜测呢?人心就是指人的思想来说的,人的思想是无形的,隐藏在人的大脑里。有的人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却肮脏不堪;有的人外表其貌不扬,内心却闪闪发光。或者说,有的人外貌出众,实际上并无真本事;有的人相貌平平甚至丑陋,却有过人的本领与才华。因此,有些人一定要看透。
欲看透人,最忌讳犯以貌取人的错误。汉朝光武帝刘秀看错庞萌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庞萌在光武帝刘秀的面前,表现的非常恭敬、谨慎、谦虚,刘秀认为庞萌忠诚不二,经常在公开场合赞扬庞萌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事实上,庞萌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他表面上向刘秀表忠,暗地里伺机叛乱,刚刚掌握了军权,就勾结敌军,把和他一块奉命攻击敌军的盖延兵团给消灭了。刘秀的失误就在于以貌取人。
评价一个人,本质最重要。没有好的本质,即使披上再华丽的外衣,也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辨别一个人的表里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识人用人应该从“远近高低”各个方位去把握,然后把结果综合起来找出其“平均值”,这样才能看准、摸透。前人的经验证明,从远近高低各个方向来识别人是不一样的。
有一位姓澹台名子羽的人,生就一副君子面孔,孔子觉得他是有才能的人;另外,还有一位名叫宰予的人,他巧舌如簧,孔子也曾经判断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是,日后与他们交往的时间一长,才看出子羽的行为和外表完全相反,而宰予的智力也远远低于他的口才。孔子不禁慨叹道:“以外貌来取人,结果在子羽身上产生了误断;以言语来取人,结果在宰予的身上也产生了误断。”
实践证明,只有站在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角度来识别,并进行一番综合性的分析,才能客观、全面、准确地看透一个人。
第四种境界:看好
看人,德才二者不可偏废。有德无才办不了事,有才无德办坏事。看人一定要坚持德才并重,既反对只顾德不顾才,又反对只顾才不顾德,必须把德和才统一起来,讲德不要忽视才,讲才不要忽视德,真正做到所选的干部是德才兼备。
二千多年前身为封建官员的管仲,对选用人才提出了三条原则,即一看其品德是否与官位相称,二看其功德是否与官位相符,三看其才能是否与官职相配。意思是品德低下者不可加于尊位,没有功绩者不可授以重禄,才能不及人者不可使任大官。所以说,一个人的德才应该是统一的,不能割裂。重德轻才或重才轻德都是不对的,二者不可偏废。
才,不是空才;德,也不是空德。看一个人有德还是无德,有才还是无才,衡量的尺度就是看他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成绩是人德才的集中反映,是外在表现。通过业绩可以准确的看出人的才,因为人的德才状况是取得业绩的前提条件。不具备良好的德才,也就不可能真正取得突出的业绩。
看人,还要正确处理“唱功”与“做功”的关系。有的人,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不见成效,只善于纸上谈兵,不善于真抓实干。这样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有胆识、有谋略、有信心,往往给人很好的第一印象,而一到实际工作中就办不了事、办不好事。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三国时期,马谡言过其实,痛失街亭,误了事业,损失不可估量。因而,选人、用人,尤其要善于识别这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能对这种人委以重任。要真正做到用实践来衡量人才,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实践中检验人才,从源头上杜绝那些只善“唱功”没有“做功”的人。
当然,我们应该承认,世界上没有“完人”,每一个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求全责备却要求人什么缺点都没有,什么长处都具备,否则就弃之不用。这种观念驱使人们去做根本办不到的事,其结果只可能是埋没人才,荒废事业。
正确处理长处与短处的关系,必须树立用人所长的思想。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西邻家有五个儿子,一个忠厚但比较呆板,一个调皮但比较精明,另外三个是一瞎,一驼,一跛。按说这种庸人、废人集中的家庭,一定难以生存。但西邻知人善用,让老实的务农,调皮的经商,失明的按摩,驼背的搓绳,跛脚的纺线。结果全家人各尽其才,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西邻成功的奥妙是善于用人所长。用人是要治事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才能特长,不同的事需要有不同的特长的人去做。
一个人的长处里同时也包括某些缺点,短处里同时也含着某些优点。用人就要用他的长处,使他的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克服。抓住了取人所长这个用人的实质,才能真正做到选准人、用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