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3400000022

第22章 人文大家(7)

赵元任出身于书香世家。母亲擅昆曲,父亲擅奏笛,可谓夫唱妇随。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在音乐上也有天赋。在南京上中学时,他就开始学钢琴。到了大学时代,无论主修那一门功课,他总要进修“和声学”、“对位学”、“作曲”、“声学”等课程。他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歌咏团,并担当过歌咏队指挥。从1922年至1948年,他曾先后创作了歌曲、钢琴曲100余首。

在“五四”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潮影响下,赵元任热情洋溢地创作了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如《呜呼三月一十八》、《我们不买日本货》等具有强烈民主和爱国思想的歌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赵元任歌曲集》中,歌词是由许多现代知名作家或诗人刘大白、刘半农、徐志摩、施谊以及赵元任自己创作的。在《卖布谣》、《劳动歌》两首歌里,他对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善良质朴的小生产者的悲惨境地,寄予了无限同情。即使他所作的抒情歌曲,如《秋种》、《听语》、《海韵》,也揭示了人民追求个性解放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1936年,他在“百代”公司灌录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唱片,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脍炙人口。

1981年,他在人生最后访问北京期间,多次被邀请唱这首歌。一次,在音乐学院唱完这首歌后,人们向他提问:这是不是一首爱情歌曲?其中的“他”究竟是谁?赵老回答说:“‘他’字可以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也可以是指男女之外的其它事物。这个词代表一切心爱的他、她、它。”他说,这首歌词是当年刘半农先生在英国伦敦写的,“蕴含着他思念祖国和怀旧之情。”

赵老还向大家讲了一段有关这首歌曲的趣闻。他说,当时这首歌在社会上很流行,有个年轻朋友很想一睹歌词作者的风采。有一天,刘半农刚好到赵先生家小坐喝茶,而这位青年也恰巧在座。赵元任夫妇即向年轻人介绍说:“这位就是《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词作者。”年轻人大出意外,脱口而出说:“原来他是个老头啊!”大家大笑不止。刘半农回家后,曾写了一首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他,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赵元任创作的家庭音乐作品,有些是为女儿写的,也教她们唱。连上邮局寄信的当儿,也不放过,让女儿坐在长凳上学唱。他很会利用时间,把许多歌曲写在小五线谱本子上,随身携带,一有灵感就写。他的大女儿赵如兰说:“他的许多音乐作品,都是在刮胡子的时候创作的。”

语言学家陈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赵元任,赵元任,在我青少年时代,到处都是赵元任的影子。”少年时,他着迷于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长大后想学“国语”,就用赵元任的《国语留声片课本》当老师;后来迷上了音乐,就爱上了赵元任谱曲并亲自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赵元任从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初所作歌曲的歌词,大部分系刘半农所作。当1933年刘半农因病逝世时,赵老曾深情地撰写一挽联:“十载奏双簧,无词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大师小传】

赵元任(1892—1982),生于天津。父亲赵衡年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冯莱荪善诗词及昆曲。早年受民族文化熏陶,对一生事业有深刻影响。赵元任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14岁进常州溪山小学。19O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英语、德语都学得很好,深得美籍英语教师嘉化的喜爱。

1909年,赵元任考取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1914年获数学学士学位。在该校哲学院研究1年后,1915年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并继续选修音乐,19l8年在哈佛获哲学博士学位,又在芝加哥和加州大学作过1年研究生。1919年回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1年。

1920年,赵元任回国担任清华学校的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课程。同年冬,曾为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担任翻译。在清华期间,赵元任与杨步伟结婚。

1921年赵元任夫妇到了美国,赵元任在哈佛大学任哲学和中文讲师并研究语言学。

1925年赵元任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1928年作为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进行了大量的语言田野调查和民间音乐采风工作。

1938至1939年教学于夏威夷大学,在那里开设过中国音乐课程。1938至1941年,教学于耶鲁大学。之后5年又回哈佛任教,并参加哈佛、燕京字典的编辑工作。其间加入美国国籍。

从1947年到1962年退休为止,赵元任在伯克莱加州大学教授中国语文和语言学,退休后仍担任加州大学离职教授。1945年,赵元任当选为美国语言学学会主席。1952年荣任阿加细基金会东方语和语文学教授。1959年曾到台湾大学讲学。1960年又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主席。

1973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刚起步,赵元任就偕亲眷回国探亲。5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还跟赵元任谈到文字改革和赵氏致力研究的《通字方案》。在座的还有郭沫若、刘西尧、吴有训、竺可桢、黎锦熙等诸友。

1981年,丧妻不久的赵元任,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之邀,再次回国探亲,受到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的热情接见,并接受北京大学授予的名誉教授称号。

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加州大学为他设立了赵元任基金会。4月4日,隆重举行了赵元任逝世纪念会。

其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语入门》(英文版)、《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英文版)、《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以及《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

赵元任出版的歌集有《新诗歌集》、(1928)、《儿童节歌曲集》(1934)、《晓庄歌曲》(1936)、《民众教育歌曲集》(1939)、《行知歌曲集》和《赵元任歌曲集》(1981)。198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提议并推动下,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五线谱版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总计132首作品。

顾颉刚:“期期艾艾”而板书广博

1926年,无法摆脱“经济危机”的顾颉刚去了厦门大学,成为鲁迅的同事。有趣的是,后来等到他要去中山大学投奔好友时,鲁迅也因为不满厦大的情况而要去广州。两人本无多少矛盾,但经大学复杂的人事关系一搅和,彼此之间的学术风格差异就会演变成激烈的冲突。此后,他们均离开了中山大学,鲁迅从此彻底告别教育界,而顾颉刚则还要在大学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继续寻找纯净的学术空间。

学术一生

顾颉刚于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历任北大、中山、齐鲁、复旦、燕大、兰州、中央、云大等大学教授。他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在中国古代史、民俗学、民间文艺、历史地理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介绍《禹贡》,创办《禹贡半月刊》,成立禹贡学会,倡导中国的历史地理及边疆地理的研究。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顾先生转入西北、西南地区,考察边疆教育,任甘肃“老百姓社”社长,出版《老百姓》旬刊,以西北民歌方式进行抗日宣传。

1938年10月,顾颉刚先生至昆明,任云南大学教授,讲授《经学史》、《中国上古史》等课。他讲课思路清晰、体系完整、论辨有据,很受学生欢迎。

在昆明期间,顾先生感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问题的严重性,便在昆明《益世报》上创办《边疆》周刊,组织边疆学会,又作《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以唤起人们关注边疆问题。

1939年他离开昆明,先后到成都、上海,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教授及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

新中国成立之初,顾颉刚先生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理事。1954年8月回到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持《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应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邀请,编纂《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又历时7年深入研究、整理《尚书》,撰写了约70万字的巨著《<尚书?大诰>译证》,对商周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治学之道

顾颉刚的治学道路尚算平坦。他在编整中学国史教本时,得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古史是层累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这个假设,大概是指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而中心人物也愈放大。

1926年,顾颉刚的学术代表著作《古史辨》第一册出版,被誉为史学界的一大盛事,亦正式奠定了他古史辨派创始人的地位。

顾颉刚不怕批评,甚至喜欢被批评。他愿意包容不同的意见,更爱与人争论。他常说:“我最喜欢有人驳我,因为驳了我才可逼得我一层层地剥进,有更坚强的理由可得。”他甚或把自己的文章寄给学生,邀请学生和他争辩,也好让他反思自己的研究。

他治学的另一特色,是具有存疑的精神。他提倡严谨治学,“千万不要上古人的当”——这也是他治学成功的座右铭。

将勤补拙

顾颉刚擅于研究学术,却不太善于言辞;苏州口音加上口吃,实在是讲课的大忌,经常被人笑作“期期艾艾”,越是胸中百万甲兵,越是讲不出来。幸而他对此早有自知之明,补救的办法唯有将勤补拙。他把大部分资料和精心准备的读书心得写在黑板上,每节课通常都是满满的三四板。60年后,其学生张中行对此依然记忆犹新。他说:“顾先生学问渊博,善于写文章,下笔万言;可是天道吝啬,与其角者缺其齿,口才偏偏很差。讲课,他总是意多而言语跟不上,吃吃一会,就急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疾书。”

顾颉刚讲课虽有时失于平直,但注意联系实际,而且富于感情。例如一次讲西北边疆问题,他就联系旅游考察大同等地所见,说当地鸦片为害严重,甚至有初生婴儿因父母吸食鸦片而染上烟瘾,奄奄待毙。言及此,他竟哽咽泪下。

顾颉刚的教学方法十分摩登,上课从不会填鸭式地把自己的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给学生资料,让他们自己思考判断,就像现代教育常常强调的批判性思维。顾颉刚的考试更多是开卷式,要求学生自己找资料,鼓励他们创新;所以即使学生和他唱反调,只要能自圆其说,都能得高分。而且,他出的试卷绝对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顾颉刚对学生严谨而亲切。他会让人数较少的选修班到他的家中上课,方便学生在他家中的藏书找资料。学生的文章他都会亲自批改,绝不假手于人;水平较差的更会多加心思。历史学家童书业、国学大师钱穆和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等,都是经他点拨过的学生。

顾颉刚曾说:“我辈生于今日,其所担之任务,乃经学之结束而史学之开创者。……如果我们不把这一星星之火焰传衍下去,说不定我们的后人竟会因此而度着一个长期的黑暗生涯。”也许就是这份使命感,推动着顾颉刚在历史的洪流中坚持信念,并将之承传下去。

鲁顾事件

话说当初,在经济无奈之下,顾颉刚答应林语堂的邀请,前往厦门大学任国文系主任兼国学研究院主任。1926年8月顾颉刚抵达厦门后,林语堂给他换了聘书,改为研究教授。顾颉刚有些惊讶,林语堂只说因为顾颉刚出版了《古史辨》第一册,地位比以前更高了。

也许林语堂认为顾颉刚身兼两大主任,职称却不如鲁迅等人高,所以才会如此周旋,以便把顾留住。其实,顾颉刚要求不高,他只想能读书,给他不错的薪水和科研条件就够了。但厦大国文系及国学院要想在学界扬名,确实得有名气大的学者来挂帅,顾颉刚可谓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可国文系及国学院的人并不都像顾颉刚那样缺少心机,学界的人心以及人际关系就是如此复杂。顾颉刚、林语堂以及厦大所有的人都被卷入了复杂的局面,以致哪一方都不能实现“从心所欲”。

顾颉刚在厦大的苦,乃是无法安心做学问。他写信对老师胡适说:“厦门素无文化,来此后生活颇为枯燥。但我志在读书,只要无杂事搅烦,亦可安居乐业。”

几个月后,顾颉刚便决定离开,去了新组建的广州中山大学。因其好友傅斯年已于1926年底回国,就任中大文学院院长。此时鲁迅已提前过去,且不知道顾颉刚也要来;而顾仍要去,是想此行可以让外界传言的他与鲁迅为敌不攻自破。可鲁迅不愿和解,以致校方安排顾颉刚前往上海为中大采购图书资料。

顾颉刚带着一笔经费,在上海、江浙、北京一带转了4个月,尽情搜集经史子集、档案、地方志、家族志、个人生活之记载、账簿等16种社会文化生活史料,共计12万册。自己过足了史料瘾,又为中山大学开展高水平的史学及民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1月,顾颉刚回到中大后,鲁迅早已远走上海。顾颉刚任史学系教授兼主任,讲授《中国上古史》、《古代地理研究》、《孔子研究》、《春秋研究》等课程,主编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发起民俗学会,教学更是深受学生欢迎。

辗转各校

顾颉刚自己也非常喜欢寻找并大力培养得意门生;乃至学生的恋爱、经济问题,他都要操心奔波、提供帮助,与他们形成了“家人父子”般的深厚情谊。

彼时,主持中大校务的朱家骅是信任顾颉刚的。由于朱常会接触到一些书商,他得知顾颉刚替中大购书时,自己要的书没花公家一分钱;以致书商都说,从未见过如此为公家做事的人。因此顾颉刚向他申请科研经费,他无不批准。

可不久问题就来了。由于他在领导面前“得势”,以及来校不久便取得了很多学术成绩,同事又开始对他侧目而视。顾颉刚知道,暗中作梗的教授们也是北大出身,且比他资格老;但他们出不了什么成绩,又不期望别人出成绩。

这样当然让顾颉刚感到失望。于是他想回北京去。学生们群起挽留,直到没有办法挽留后,又自发组团为老师饯行。

1928年春,燕京大学再度给顾颉刚寄来聘书,说从哈佛大学得到了一大笔研究基金,只等他去做研究。顾颉刚决定前往。傅斯年得知后非常气愤,扬言若离开便到处毁坏他。朱家骅那边同样难以请辞,以致拖了近1年,顾颉刚方得以脱身,到1929年9月才正式到燕京大学就职。

上世纪30年代日军入侵国土之后,顾颉刚辗转于西北、西南、重庆与家乡等地,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苏州社会教育学院等,其间家事也是变故不断,但顾颉刚的学术心灵与志向始终都是坚定的。

1930年,谭其骧进燕大历史系读研究生,选读顾颉刚的《尚书》研究课。顾颉刚认为《尚书》的写作年代应在汉武帝之后,论据是《尚书?尧典》里说“肇十有二州”,而到汉武帝时才设十三刺史部,其中十二部以州为名。

同类推荐
  • 鲁迅的青少年时代

    鲁迅的青少年时代

    当代青少年正在从鲁迅思想文化宝库中去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怀,他的思想与憧憬,他的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文人气质,他的从容裕如、游刃有余的练达作风。
  • 画坛大隐李琼久

    画坛大隐李琼久

    中国画史自隋、唐至宋、元,历代大师巨擘辈出,到明、清却每况愈下。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在批判自审中,苦苦探索、寻找出路,创新浪潮袭来,终于为中国画的复兴带来历史机遇,但“穷途末路论”、“笔墨等于零论”等的出炉,又似乎宣告了中国画百年改革的失败。然而请记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个单薄而巨大的身影从蜀地走来,以他的奇才演绎的峨眉神话,一夜间震动了巴山蜀水,尔后名震京师,享誉大江南北,以他的杰出才华表明了中国画生生不息,与时俱新,可以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这样一个事实,像一块磁铁般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 中国第一霸:齐桓公

    中国第一霸:齐桓公

    谈起春秋五霸,首推齐桓公。就政治、经济、军事而言,在七十多个诸侯中,齐桓公并不出类拔萃。他用财无度,好酒,好猎,好女人。然而他有一最大优点:爱惜人才。哪怕是自己的仇人,一旦认准了,破格提拔,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在贤相管仲等人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荣登霸主宝座。然而,齐桓公的结局并不好。作为一个堂堂霸主,竟被活活饿死。始作俑者,是他生前最宠爱的三个大臣。这个中的滋味,很耐人寻味。在众多的诸侯中,齐恒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本书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
  • 金庸传

    金庸传

    这是第一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一个报业巨子,一个备受争议的社会活动家。本书首次利用第一手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
  • 世界名人轶事

    世界名人轶事

    本系列书精选英语名著作品,并加上一些生词注释,使读者无须处处翻查词典,影响阅读兴致。同时每篇配上中译文,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此外,还附有题解说明,介绍作品主旨、背景、寓意以及修辞特色等。英语学习部分,选出原文中较实用的词汇和句式,介绍其现代用法。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达到“阅读名著,学好英语”的效果。
热门推荐
  • 做你的守护天使

    做你的守护天使

    现在佐佐木江美子在医院里面好像是一名十分有名气的大夫,即便好像是佐佐木江美子的性格十分的适合医生的这个行业,可好像是真正让佐佐木江美子下决心将来要当一名医生的人,好像是二介堂亜栄琉,就好像是然而也是因为二介堂亜栄琉,才让佐佐木江美子这么死心塌地的投入到医学当中来啊。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恋爱机率twice

    恋爱机率twice

    我是一个初到韩国的新人王,在恋爱机率2%的巧合下,我遇见了百分之百韩国产无脑花美男金日宇。当绘画天才小妮子PK学校至尊花美男,一段你追我挡,你再追我打的,妙趣横生的跨国恋情就此拉开帷幕。我们之间究竟会吹出怎样奇妙的恋爱气泡呢?一切奇妙姻缘尽在恋爱机率2%。
  • 薄情后夫别动我

    薄情后夫别动我

    一个对婚姻绝望的逃亡者,面对前夫的出轨,面对独自异乡生活的艰难和寂寞,和一个离异男人组建了再婚家庭。原本以为没有爱也能凑合过日子,却在刁钻恶劣的继子和难缠苛刻的婆婆面前,面目全非。前夫的出现,彻底把这场不牢靠的婚姻推向了危险的断崖。再婚家庭,最终要如何收场?
  • 誓取冷情妻:律政佳人

    誓取冷情妻:律政佳人

    “想要看到最大的光明,就必须去最黑暗的地方。”吴晴,法律界让人闻风丧胆的魔鬼律师。人如其名,吴晴亦无情。“男人,你别想太多,我只是想要一个孩子而已,恰好你的皮囊很符合我的标准。”话音落下,她邪笑着离去。该死的女人,敢玩到他的头上?冰冷的唇角在这时候扬起一抹玩味:女人,得罪我司徒巡的下场恐怕不会太好。我们走着瞧!
  • 幸福就像躲猫猫

    幸福就像躲猫猫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豪门溺宠:冷少的盲妻

    豪门溺宠:冷少的盲妻

    有一种情叫做一见钟情,有一种恋叫做初恋。他们曾是校园内令人羡慕的甜蜜情侣,却最终未得圆满。再次相见,一个已是霸气的总裁,而另一个则失去了光明跌落黑暗之中。她看不见他,所以不知道眼前是何人,而他则选择了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当年的误会让他在爱与恨之间纠结,可最终都不忍伤她分毫。一场事故意外的解开了当年的误会。心结解开,他对她爱的泛滥成灾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贵圈狗仔多

    贵圈狗仔多

    楚:不想当老板娘的跑龙套的不是好记者。清:不能捉住小间谍的大明星不是好CEO。瓷君:作男作女,楚楚清心,一入某圈深似海,且看陆溪楚如何潜进娱乐圈,做最称职的金牌狗仔。
  • 禽难自禁

    禽难自禁

    因为我终会让他成为过去时!醉酒那夜,某只对她说:我不介意你喜欢他,她以为自己和乔二,最后却发现,居然是乔大。这可怎么是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