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3400000022

第22章 人文大家(7)

赵元任出身于书香世家。母亲擅昆曲,父亲擅奏笛,可谓夫唱妇随。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在音乐上也有天赋。在南京上中学时,他就开始学钢琴。到了大学时代,无论主修那一门功课,他总要进修“和声学”、“对位学”、“作曲”、“声学”等课程。他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歌咏团,并担当过歌咏队指挥。从1922年至1948年,他曾先后创作了歌曲、钢琴曲100余首。

在“五四”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潮影响下,赵元任热情洋溢地创作了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如《呜呼三月一十八》、《我们不买日本货》等具有强烈民主和爱国思想的歌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赵元任歌曲集》中,歌词是由许多现代知名作家或诗人刘大白、刘半农、徐志摩、施谊以及赵元任自己创作的。在《卖布谣》、《劳动歌》两首歌里,他对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善良质朴的小生产者的悲惨境地,寄予了无限同情。即使他所作的抒情歌曲,如《秋种》、《听语》、《海韵》,也揭示了人民追求个性解放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1936年,他在“百代”公司灌录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唱片,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脍炙人口。

1981年,他在人生最后访问北京期间,多次被邀请唱这首歌。一次,在音乐学院唱完这首歌后,人们向他提问:这是不是一首爱情歌曲?其中的“他”究竟是谁?赵老回答说:“‘他’字可以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也可以是指男女之外的其它事物。这个词代表一切心爱的他、她、它。”他说,这首歌词是当年刘半农先生在英国伦敦写的,“蕴含着他思念祖国和怀旧之情。”

赵老还向大家讲了一段有关这首歌曲的趣闻。他说,当时这首歌在社会上很流行,有个年轻朋友很想一睹歌词作者的风采。有一天,刘半农刚好到赵先生家小坐喝茶,而这位青年也恰巧在座。赵元任夫妇即向年轻人介绍说:“这位就是《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词作者。”年轻人大出意外,脱口而出说:“原来他是个老头啊!”大家大笑不止。刘半农回家后,曾写了一首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他,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赵元任创作的家庭音乐作品,有些是为女儿写的,也教她们唱。连上邮局寄信的当儿,也不放过,让女儿坐在长凳上学唱。他很会利用时间,把许多歌曲写在小五线谱本子上,随身携带,一有灵感就写。他的大女儿赵如兰说:“他的许多音乐作品,都是在刮胡子的时候创作的。”

语言学家陈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赵元任,赵元任,在我青少年时代,到处都是赵元任的影子。”少年时,他着迷于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长大后想学“国语”,就用赵元任的《国语留声片课本》当老师;后来迷上了音乐,就爱上了赵元任谱曲并亲自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赵元任从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初所作歌曲的歌词,大部分系刘半农所作。当1933年刘半农因病逝世时,赵老曾深情地撰写一挽联:“十载奏双簧,无词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大师小传】

赵元任(1892—1982),生于天津。父亲赵衡年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冯莱荪善诗词及昆曲。早年受民族文化熏陶,对一生事业有深刻影响。赵元任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14岁进常州溪山小学。19O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英语、德语都学得很好,深得美籍英语教师嘉化的喜爱。

1909年,赵元任考取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1914年获数学学士学位。在该校哲学院研究1年后,1915年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并继续选修音乐,19l8年在哈佛获哲学博士学位,又在芝加哥和加州大学作过1年研究生。1919年回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1年。

1920年,赵元任回国担任清华学校的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课程。同年冬,曾为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担任翻译。在清华期间,赵元任与杨步伟结婚。

1921年赵元任夫妇到了美国,赵元任在哈佛大学任哲学和中文讲师并研究语言学。

1925年赵元任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1928年作为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进行了大量的语言田野调查和民间音乐采风工作。

1938至1939年教学于夏威夷大学,在那里开设过中国音乐课程。1938至1941年,教学于耶鲁大学。之后5年又回哈佛任教,并参加哈佛、燕京字典的编辑工作。其间加入美国国籍。

从1947年到1962年退休为止,赵元任在伯克莱加州大学教授中国语文和语言学,退休后仍担任加州大学离职教授。1945年,赵元任当选为美国语言学学会主席。1952年荣任阿加细基金会东方语和语文学教授。1959年曾到台湾大学讲学。1960年又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主席。

1973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刚起步,赵元任就偕亲眷回国探亲。5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还跟赵元任谈到文字改革和赵氏致力研究的《通字方案》。在座的还有郭沫若、刘西尧、吴有训、竺可桢、黎锦熙等诸友。

1981年,丧妻不久的赵元任,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之邀,再次回国探亲,受到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的热情接见,并接受北京大学授予的名誉教授称号。

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加州大学为他设立了赵元任基金会。4月4日,隆重举行了赵元任逝世纪念会。

其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语入门》(英文版)、《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英文版)、《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以及《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

赵元任出版的歌集有《新诗歌集》、(1928)、《儿童节歌曲集》(1934)、《晓庄歌曲》(1936)、《民众教育歌曲集》(1939)、《行知歌曲集》和《赵元任歌曲集》(1981)。198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提议并推动下,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五线谱版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总计132首作品。

顾颉刚:“期期艾艾”而板书广博

1926年,无法摆脱“经济危机”的顾颉刚去了厦门大学,成为鲁迅的同事。有趣的是,后来等到他要去中山大学投奔好友时,鲁迅也因为不满厦大的情况而要去广州。两人本无多少矛盾,但经大学复杂的人事关系一搅和,彼此之间的学术风格差异就会演变成激烈的冲突。此后,他们均离开了中山大学,鲁迅从此彻底告别教育界,而顾颉刚则还要在大学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继续寻找纯净的学术空间。

学术一生

顾颉刚于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历任北大、中山、齐鲁、复旦、燕大、兰州、中央、云大等大学教授。他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在中国古代史、民俗学、民间文艺、历史地理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介绍《禹贡》,创办《禹贡半月刊》,成立禹贡学会,倡导中国的历史地理及边疆地理的研究。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顾先生转入西北、西南地区,考察边疆教育,任甘肃“老百姓社”社长,出版《老百姓》旬刊,以西北民歌方式进行抗日宣传。

1938年10月,顾颉刚先生至昆明,任云南大学教授,讲授《经学史》、《中国上古史》等课。他讲课思路清晰、体系完整、论辨有据,很受学生欢迎。

在昆明期间,顾先生感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问题的严重性,便在昆明《益世报》上创办《边疆》周刊,组织边疆学会,又作《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以唤起人们关注边疆问题。

1939年他离开昆明,先后到成都、上海,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教授及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

新中国成立之初,顾颉刚先生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理事。1954年8月回到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持《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应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邀请,编纂《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又历时7年深入研究、整理《尚书》,撰写了约70万字的巨著《<尚书?大诰>译证》,对商周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治学之道

顾颉刚的治学道路尚算平坦。他在编整中学国史教本时,得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古史是层累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这个假设,大概是指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而中心人物也愈放大。

1926年,顾颉刚的学术代表著作《古史辨》第一册出版,被誉为史学界的一大盛事,亦正式奠定了他古史辨派创始人的地位。

顾颉刚不怕批评,甚至喜欢被批评。他愿意包容不同的意见,更爱与人争论。他常说:“我最喜欢有人驳我,因为驳了我才可逼得我一层层地剥进,有更坚强的理由可得。”他甚或把自己的文章寄给学生,邀请学生和他争辩,也好让他反思自己的研究。

他治学的另一特色,是具有存疑的精神。他提倡严谨治学,“千万不要上古人的当”——这也是他治学成功的座右铭。

将勤补拙

顾颉刚擅于研究学术,却不太善于言辞;苏州口音加上口吃,实在是讲课的大忌,经常被人笑作“期期艾艾”,越是胸中百万甲兵,越是讲不出来。幸而他对此早有自知之明,补救的办法唯有将勤补拙。他把大部分资料和精心准备的读书心得写在黑板上,每节课通常都是满满的三四板。60年后,其学生张中行对此依然记忆犹新。他说:“顾先生学问渊博,善于写文章,下笔万言;可是天道吝啬,与其角者缺其齿,口才偏偏很差。讲课,他总是意多而言语跟不上,吃吃一会,就急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疾书。”

顾颉刚讲课虽有时失于平直,但注意联系实际,而且富于感情。例如一次讲西北边疆问题,他就联系旅游考察大同等地所见,说当地鸦片为害严重,甚至有初生婴儿因父母吸食鸦片而染上烟瘾,奄奄待毙。言及此,他竟哽咽泪下。

顾颉刚的教学方法十分摩登,上课从不会填鸭式地把自己的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给学生资料,让他们自己思考判断,就像现代教育常常强调的批判性思维。顾颉刚的考试更多是开卷式,要求学生自己找资料,鼓励他们创新;所以即使学生和他唱反调,只要能自圆其说,都能得高分。而且,他出的试卷绝对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顾颉刚对学生严谨而亲切。他会让人数较少的选修班到他的家中上课,方便学生在他家中的藏书找资料。学生的文章他都会亲自批改,绝不假手于人;水平较差的更会多加心思。历史学家童书业、国学大师钱穆和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等,都是经他点拨过的学生。

顾颉刚曾说:“我辈生于今日,其所担之任务,乃经学之结束而史学之开创者。……如果我们不把这一星星之火焰传衍下去,说不定我们的后人竟会因此而度着一个长期的黑暗生涯。”也许就是这份使命感,推动着顾颉刚在历史的洪流中坚持信念,并将之承传下去。

鲁顾事件

话说当初,在经济无奈之下,顾颉刚答应林语堂的邀请,前往厦门大学任国文系主任兼国学研究院主任。1926年8月顾颉刚抵达厦门后,林语堂给他换了聘书,改为研究教授。顾颉刚有些惊讶,林语堂只说因为顾颉刚出版了《古史辨》第一册,地位比以前更高了。

也许林语堂认为顾颉刚身兼两大主任,职称却不如鲁迅等人高,所以才会如此周旋,以便把顾留住。其实,顾颉刚要求不高,他只想能读书,给他不错的薪水和科研条件就够了。但厦大国文系及国学院要想在学界扬名,确实得有名气大的学者来挂帅,顾颉刚可谓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可国文系及国学院的人并不都像顾颉刚那样缺少心机,学界的人心以及人际关系就是如此复杂。顾颉刚、林语堂以及厦大所有的人都被卷入了复杂的局面,以致哪一方都不能实现“从心所欲”。

顾颉刚在厦大的苦,乃是无法安心做学问。他写信对老师胡适说:“厦门素无文化,来此后生活颇为枯燥。但我志在读书,只要无杂事搅烦,亦可安居乐业。”

几个月后,顾颉刚便决定离开,去了新组建的广州中山大学。因其好友傅斯年已于1926年底回国,就任中大文学院院长。此时鲁迅已提前过去,且不知道顾颉刚也要来;而顾仍要去,是想此行可以让外界传言的他与鲁迅为敌不攻自破。可鲁迅不愿和解,以致校方安排顾颉刚前往上海为中大采购图书资料。

顾颉刚带着一笔经费,在上海、江浙、北京一带转了4个月,尽情搜集经史子集、档案、地方志、家族志、个人生活之记载、账簿等16种社会文化生活史料,共计12万册。自己过足了史料瘾,又为中山大学开展高水平的史学及民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1月,顾颉刚回到中大后,鲁迅早已远走上海。顾颉刚任史学系教授兼主任,讲授《中国上古史》、《古代地理研究》、《孔子研究》、《春秋研究》等课程,主编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发起民俗学会,教学更是深受学生欢迎。

辗转各校

顾颉刚自己也非常喜欢寻找并大力培养得意门生;乃至学生的恋爱、经济问题,他都要操心奔波、提供帮助,与他们形成了“家人父子”般的深厚情谊。

彼时,主持中大校务的朱家骅是信任顾颉刚的。由于朱常会接触到一些书商,他得知顾颉刚替中大购书时,自己要的书没花公家一分钱;以致书商都说,从未见过如此为公家做事的人。因此顾颉刚向他申请科研经费,他无不批准。

可不久问题就来了。由于他在领导面前“得势”,以及来校不久便取得了很多学术成绩,同事又开始对他侧目而视。顾颉刚知道,暗中作梗的教授们也是北大出身,且比他资格老;但他们出不了什么成绩,又不期望别人出成绩。

这样当然让顾颉刚感到失望。于是他想回北京去。学生们群起挽留,直到没有办法挽留后,又自发组团为老师饯行。

1928年春,燕京大学再度给顾颉刚寄来聘书,说从哈佛大学得到了一大笔研究基金,只等他去做研究。顾颉刚决定前往。傅斯年得知后非常气愤,扬言若离开便到处毁坏他。朱家骅那边同样难以请辞,以致拖了近1年,顾颉刚方得以脱身,到1929年9月才正式到燕京大学就职。

上世纪30年代日军入侵国土之后,顾颉刚辗转于西北、西南、重庆与家乡等地,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苏州社会教育学院等,其间家事也是变故不断,但顾颉刚的学术心灵与志向始终都是坚定的。

1930年,谭其骧进燕大历史系读研究生,选读顾颉刚的《尚书》研究课。顾颉刚认为《尚书》的写作年代应在汉武帝之后,论据是《尚书?尧典》里说“肇十有二州”,而到汉武帝时才设十三刺史部,其中十二部以州为名。

同类推荐
  • 傀儡皇帝:汉献帝

    傀儡皇帝:汉献帝

    汉献帝,名刘协,字伯和。汉灵帝第三子,汉少帝弟。少帝被废后,被董卓迎立为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刺死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献帝。后献帝逃出长安,落到了曹手中。献帝在位31年,终被曹丕所废,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禅陵。《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傀儡皇帝(汉献帝)》我们讲述的就是这位汉朝末代皇帝的悲哀一生。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精选大全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精选大全集

    不过,来讲述我人生的故事。,是永不褪色,永远生动的,虽然这些画面只是片断的、零碎的,写下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命历程,有些回忆在我的大脑深处。为了避免文章冗长乏味,回忆真是一件让我惶恐不安的事情。当我提起笔来,我只是节选了一部分最有价值和最有趣味的情节,真的感觉到童年往事如同笼罩在我身上的薄雾一般,模糊而飘渺。当我要把它掀开时,才发现其中有很多细节已经变得混沌不清了。因为童年早已离我远去,现在的我很难分清楚回忆中到底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幻想。但对于我的生命却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
  •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科技精英。如詹姆士·麦克斯韦、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本森和基尔霍夫、罗伯特·科赫、巴甫洛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汤姆逊、克斯·普朗克。
  •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史书中的刘邦,并非是失真的,却是局部的。通过司马迁的笔,后人得到了两个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神威武勇的项羽、猥琐龌龊的刘邦,这两个冰火两极的对垒,尽管读史者疑窦重重,却始终难以摆脱。本书尝试对刘邦的思维进行全景扫描,讲述他从一芥草民步入天子殿堂的人生轨迹,还原其人性的复杂性。四十八岁厚积薄发,于乱世中拔得头筹,刘邦的成功,更多在于他对时局的把握,以及他的敢做敢言。成伟业者,多是有大气魄、大胸怀者,也是自大狂、被迫害狂与多疑症患者。
  • 京剧大师梅兰芳

    京剧大师梅兰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张海新编著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丛书之一,介绍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戏剧人生。 《京剧大师梅兰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丑颜驱魔师:魅惑妖孽殿下

    丑颜驱魔师:魅惑妖孽殿下

    穿越成丑女的她笑看江湖。为爱守护的他等她,爱她宠她。因爱的生恨的他阴谋阳谋各种手段,是他胜还是他胜,只有真爱为大。轻衣带着异能来到异事,先后遇到美男无数,最终哪个一才是她的真爱。是等她成痴魔王,还是护他成痴的妖王,还是算计她的帝王。且爱真爱面前大展身手,这爱守护这一切吧!!
  • 家常小炒精选128例

    家常小炒精选128例

    《美食天下(第2辑):家常小炒精选128例》老百姓最爱吃的经典小炒,最经典、最地道的做法,不可不学的大厨炒菜秘诀,让小炒色香味形全面升级。有最好吃、最过瘾的味道,好学易做的人气热门小炒,美味佳肴10分钟轻松上桌。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随身空间:重生女修仙

    随身空间:重生女修仙

    人生犹如蜡烛一般,死了就像灭了一般,消失的无影无踪。可是,她偏偏却像小强一样,死了然后又活了。身世神秘,千世轮回,万般劫难,终成正果。他冷酷无情,狠辣无心,却偏偏将她一人置于心间脑海,除了她此生无求。种族覆灭,差点灰飞烟灭,单凭着一股惊人的意志,她靠残魄重生。这一世,她必如凤凰涅槃,笑傲天下。 包月新书《天降横财一千亿》求收,求评,求围观。
  • 毒医傻妃

    毒医傻妃

    Z市高级住宅区,一栋别墅里面,一对妙人儿,对面喝着茶,聊着天,男人和女人都露出淡淡的笑,脸上的幸福不……
  • 索爱:轩少的小邪妻

    索爱:轩少的小邪妻

    当爱情来的时候,他却失之交臂。当爱情远走的时候,他却只能孤独的看着她幸福。她说:“曾经,我是多么的深爱你!”如今,她挽着他人的胳膊,笑意盎然的离去,如同那一阵夏风,带着了他的情,他的心。
  •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桂林山水》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地处漓江西岸,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乡愁旧事(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乡愁旧事(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