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3400000019

第19章 人文大家(4)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科学的、符合我国实际的,关系到祖国繁荣富强。可是1957年夏,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政治风暴。马寅初无所畏惧地坚持真理,继续研究和阐述新人口理论。他在黑云压城的围攻中,毫不畏缩,也不苟同,进行针锋相对的论战。

这不禁使人想起马寅初先生在1927年讲的《北大之精神》。他在文中写道:“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钺加身而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既然有精神,必然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马寅初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北大精神。

马寅初在被围攻的困难日子里,想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安全,而是如何为北大1万多名学生作出榜样。他说:“我总想以行动来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10400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随便低头。”

1960年,马寅初被迫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3月18日离开北大。

“五马”齐全

马寅初出生正逢马年马月马日马时,又姓马;于是乡间盛传,“五马”齐全,必定是个非凡人物。童年时候,马寅初想读书;而父亲马棣生认为他聪明伶俐,应该学管账记账,继承马家的“酒坊”家业,学做生意。因此,马寅初经常挨父亲的训斥、毒打,罚跪。可是他坚持“跪下也要去念书”,“打死我也不做生意”。于是马棣生劈头盖脸将儿子一通暴揍。秉性倔强的马寅初说:“念不了书,还不如死了算了!”推开父亲就向江边跑去,一头扎进黄泽江。

马寅初当年在重庆讲学,大呼“杀孔(祥熙)宋(子文)以谢国人”,被老蒋囚于鹅湖之顶。鹅湖乃800年前南宋理学两大师朱熹、陆九渊论学之地,今囚此一马,也算佳话。

马寅初曾激于义愤,抬着棺材,到南京国民党总统府去谏诤,准备杀身成仁。1942年,马寅初想去上海复旦,然教育部不允。1949年后,马老到复旦演讲时,已70岁高龄。为了显摆一下,他做了个鹞子翻身的动作,精彩至极。他说他身体之所以健壮,是由于年轻时在日本就开始洗冷水澡,终年不辍。后来他活了整100岁。

新中国成立后,马寅初先后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名誉校长。

早在任浙大校长之前,马寅初与浙大已有很长时间的交往和深厚的感情。浙江是他的家乡,他曾多次在浙大讲学。在1949年8月出任浙大校长的就职演讲中,马老说,办好学校,一要靠党的领导,二要有师生员工真诚的团结,三要发扬民主。并以身作则,不耻下问,深入群众,发扬民主,引导师生员工为办好浙大作贡献。

1950年4月1日,浙大举行53周年校庆;并在马老主持下,召开师生员工代表大会,对学校的行政、学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献计献策,共提出900余条意见和建议,然后研究、落实。马寅初在浙大任校长虽然只有1年另8个月,但他的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的精神,他的民主作风和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精神,都给浙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晚年,马寅初因写《新人口论》而受到错误批斗。全国围攻之时,马老的“马脾气”又起来了,说:“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我个人被批判是小事,没什么。不过我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我相信几十年以后,事实会说明我是对的。”“不管怎样艰难险阻,决不后退半步。”几十年后,历史证明他是对的。

【大师小传】

马寅初(1882—1982),又名元善,浙江嵊县人。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6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任重庆大学教授,因抨击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而被监禁。抗战后,在上海中华工商专科职业学校任教;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50年代因提出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遭到错误的批判。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改造》、《中国之新金融政策》、《马寅初讲演集》、《马寅初经济论文集》、《战时经济论文集》、《新人口论》等,其中《中国经济改造》及《中国之新金融政策》两书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界之名著。

周作人:讲课如话家常,而又谨慎吞吐

周作人,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号知堂、药堂、苦茶庵老人,又名启明、起孟、启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等。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学者,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杰出代表;抗战时期沦落为北平日伪文教官员。

站上北大讲台

1917年9月4日,周作人收到北京大学的正式聘书,上面写着“敬聘周作人先生为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纂辑员”,并支付教授月薪大洋240元,随后可以加到280元为止。

周作人在北大担任的课程是欧洲文学史(每周3学时)与罗马文学史(每周3学时);一星期6小时的课,连同现编讲义,非常忙碌。此时的周作人才从地方中学出来,一下子就进入北大这所全国最高学府,并且还被聘为教授,真有些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只好求助兄长鲁迅。就这样,周作人白天把讲课的草稿起好,到晚上让鲁迅修正字句,第二天再誊正并起草,最后交到学校油印备用。

经过1年光阴,周作人与鲁迅兄弟二人共同起草了“希腊文学要略”1卷、“罗马文学”1卷、“欧洲中古至18世纪文学”1卷,合成一册《欧洲文学史》,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周作人讲课文如其人,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周作人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听讲的学生极多,大都是慕名而来,校外、校内的听众挤满了一屋子。

当时周作人还在燕京大学授课。晚年冰心曾回忆说:“我在燕大末一年,1923年曾上过他的课。他很木讷,不像他的文章那么洒脱。上课时打开书包,也不看学生,小心地讲他的。不像别的老师,和学生至少对看一眼。我的毕业论文《论元代的戏曲》,是请他当导师的。”

20世纪30年代,作家卜乃夫在北平自修,也慕名到北大听过周作人讲课。他后来回忆说:

“铃声响过不久,教室门开了。我的心弦微微有点颤动,跨进一个中等身材——个儿不算太矮的人,着一件米灰色布棉袄裤,黑色布鞋、光头、白眼镜,全身上下给人一种整洁朴素之感。……他讲书正如他写文章,除正文外还有不少的插语。但他给我的最深印记,却是踌躇不决。他未开口之前,总要用手抓头,考虑一下,开口时则有点吞吞吐吐,辅助词用得很多。正像他写文章一样,似乎恐怕一句话说出去,会成为一颗炸弹。”

参与文学研究

当时的北大除了文科、理科以外,还设立了研究所。于1917年12月开始,文科方面分哲学、中文及英文3门,由教员拟定题目,分教员共同研究及学生研究两种。周作人参加了“改良文字问题”与“小说研究”两组。前者名单上有钱玄同、马裕藻、刘文典等人,却一直没有开过会。后者有胡适、刘半农等人,他们与周作人都作过报告。

1918年4月19日,周作人在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中,除概括介绍了日本小说发展的历史外,还反复强调了一点:“中国讲新小说也20多年了,算起来却毫无成绩。”其原因是“不肯自己去学人,只愿别人来像我,即使勉强去学,也仍是打定老主意,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要想救这弊病,须得摆脱历史的因袭思想,真心的先去模仿别人。随后自能从模仿中蜕化出独创的文学来,日本就是个榜样”。他的结论是:“目下切要办法,也便是提倡翻译及研究外国著作。”

这番话具有某种纲领性:周作人这一代人,在拒绝与否定他们的前辈——梁启超、林纾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的同时,作出了自己时代的新的战略选择:从全面、充分地翻译、介绍与研究外国著作入手,摆脱历史的因袭思想,“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以此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突破口。

这些报告正式发表后,在学术界与创作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奠基之作。

“卯字号的名人”

周作人通过自己的学术与教学活动,终于为北京大学所承认,也成为“卯字号的名人”。所谓“卯字号”,是北大文科教员的预备室,一排平房,一个人一间。蔡元培主持校政后,除聘李大钊为图书馆馆长、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外,还聘请了一大批新、旧派名人任文科教员,“卯字号”也就成了群贤会集的场所,留下了许多为后世文学史家所津津乐道的逸事。

其中最有名的,是所谓的“两个老兔子和三个小兔子”:文科学长陈独秀与主讲中国文学史的朱希祖,他们同生于己卯年(1879),时已38岁,算是年龄较大的,称为“老兔子”;“小兔子”则指胡适、刘半农与刘文典,他们同生于辛卯年(1891),还不满26岁,都是翩翩少年。“老、小兔子”当中,除朱希祖当年与周作人同在民报社听过章太炎先生讲课以外,其余4位他都是初识。

陈独秀原只是个“新名士”,北京御用报纸因此攻击他不谨细行,常作狭邪之游,这大约是有根据的。他主持的早期《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也没有什么急进主张。周作人初来北京时,鲁迅曾以《新青年》数本见示,并转述许寿裳的话道:“这里面颇有谬论,可以一驳。”周作人看了却没觉得有什么谬论,可也看不出什么特色。经过复辟事件的刺激,陈独秀决心把《新青年》所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推进一步,由文体改革进而发展为思想革命,这与鲁迅、周作人的意见正不谋而合,陈独秀自然也颇器重周氏兄弟。

从美国归来的胡适稍晚于周作人,在1917年10月出任北大教授。在此之前,他就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而名噪一时,此时与周作人同在研究所小说组,来往不算不多,关键时刻彼此也能互相支持,但始终有一段距离,保持着一种“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周作人后来说他们之间“交浅”而不妨“言深”,大体是符合实际的。

周氏与“兔子”们当中最为投合的,自然是刘半农。刘半农后来回忆二人初见时的情景:“余已二十七,岂明已三十三。时余穿鱼皮鞋,独存上海少年滑头气。岂明则蓄浓髯,戴大绒帽,披马夫式大衣,俨然一个俄国英雄也。”

他俩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刘半农临时借住的教员休息室后面一间屋子里。周作人去看他时,刘半农即拿出他所作的《灵霞馆笔记》(时正在《新青年》上陆续发表)资料;原是些极为普通的东西,但经过他的安排组织,却成为很可诵读的散文。周作人当时就很佩服他的聪明才力,并且注意到这位新同事“头大,眼有芒角”,以为遇到了一位“奇才”。

刘半农确实不失江南才子气,他虽然有志革新,却在谈话中时时露出羡慕“红袖添香”的口气。周作人便用了钱玄同所加的讽刺,将他的号改为龚孝拱的“半伦”;因为龚孝拱不承认五伦,只剩下一妾,所以自认只有半个“伦”了。刘半农却不生气,但在朋友的攻击下,也逐渐放弃“才子佳人”的旧感情、旧思想。周作人由此倒认识了刘半农的“真”:“他不装假,肯说话,不投机,不怕骂,一方面却是天真烂漫,对什么人都无恶意。”这与鲁迅说刘半农“浅”而“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都是真正的知人之论。

【大师小传】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周建人之兄。1905年夏随鲁迅东渡,先后进东京法政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曾与鲁迅创办《新生》杂志(未果),合译出版《域外小说集》;并开始创作小说和自学多种外文。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归国,先后任绍兴省立第五中学英文教员、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教育司视学等;并兼任《绍兴教育会月刊》及《叒社》杂志编辑;还常在《越铎日报》发表反封建的政论和翻译外电通讯。1919年“五四运动”后,先后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孔德学校、中日学院、女子学院等校任教;并兼任北大东方文学系主任、燕大新文学系主任等。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杂志的重要同人作者;与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人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杨振声:推动现代文学的教育家

杨振声在北大求学时,和傅斯年、罗家伦一起创办《新潮》;“五四运动”中因火烧赵家楼而被捕;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25年出版小说《玉君》;1928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1930年任青岛大学校长;20世纪30年代主编中小学教科书;后任西南联大常务委员兼秘书长、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主任,并执教联大中文系,推动新文学教学;联大结束后北上接管北大。杨振声在近代文学史和高等教育史上都应留下一笔,是推动现代文学教育的教育家。

开启童蒙,鸦凤之别

杨振声不仅是一位文学教授,更重要的是一位教育家。20世纪30年代,为研究儿童教育,这位曾任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竟还跑到北师大实验小学当“娃娃头”。在教学中,他讲故事绘声绘色,做游戏追逐打闹,没有一点“师道尊严”的影子。

1924年,留学回国后的杨振声在各大名校任职,辗转周折于教育和学术行政之中。他向来以性情温和、冲默有量而闻名。在当时学界的印象中,杨振声的人品尤可称道。关于杨氏的风度和魅力,梁实秋形容道:“身材修长,仪表甚伟,友辈常比之于他所最激赏的名伶武生杨小楼。而其谈吐则又温文尔雅,不似山东大汉。”而胡适则感慨与杨振声在一起,有“自惭鄙吝,若鸦凤之相比”的感觉。

然而,这种“自惭”不仅仅表现在仪态上。如同杨小楼开创了杨派武生一脉而成为国剧泰斗一样,杨振声对我国儿童教育的推进,亦称得上是先行于时代的宗师级人物。

1932年11月1日,杨振声和胡适、蒋梦麟、周炳琳等39人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首批委员。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文字在华北将成为唯一抵抗强邻、坚强自己的武器。生长中的儿童与少壮,待注入一点民族情感和做人勇气。”其中,杨振声、朱自清负责编写中小学国语教科书。为了使所选编的教材真正适应少年儿童,杨振声陆续带着编成的教材,每星期到北师大实验小学去试教。同时,他也经常把小学生请到自己家里来做客,给他们吃点心、讲故事,以增进对孩子们的了解。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下)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下)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 三国人物攻略:亦正亦邪看曹操

    三国人物攻略:亦正亦邪看曹操

    曹操,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名字。人们喜欢用忠绝关云长、智绝诸葛亮这两个骨灰级大众偶像来和他PK;以此显示他没有关羽真诚厚道,没有孔明料事如神。以他之短比人之长,对于曹爷来说,非常不公平。作者笔下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呢?
  • 科学巨人:牛顿(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科学巨人:牛顿(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中国古代将军传

    中国古代将军传

    这本《中国古代将军传》选取了历代将帅,为之立传,上起先秦的伊尹,下迄清季的聂士成。中国古代的将帅数目之多,不可胜计,本书所选取的是其中最着名、最具代表性的。虽然管窥锥指,不能全部囊括,但读者可以窥一斑而想见全豹。
  • 读人新裁:中国历史人物的典型经验

    读人新裁:中国历史人物的典型经验

    读人总会有某个角度,总有“见仁见智”的情况,因为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展开的过程,因而读人只有在过程之中才能够不断超越原有的层次,进而不断地深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我们要从开端上解读,在过程中领会,在历史中诠释,在未来中把握。读人要在历史的延续中读出人性、人的特征与人的本质。人在面向世界生成的同时,历史也按照人的本性特征不断展开,从历史中能够看到人的发展轨迹。在这个意义上,读史就是读人,在人的本质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因素的价值。
热门推荐
  •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朱元璋当元末农民起义之际,驱走了蒙族统治者,建立了汉族新政权——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国之初,人心是振奋的。全国上下,久乱思治。在一个时期里,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明朝发生过的“大事”,择其要者,阐介如下。伴随着这些“大事”,就是本卷中出现的“名人”,读者可以从本卷中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名人的详细传记资料。
  • 末路求索

    末路求索

    他,一个农村少年。高考的意外失利,让他进入了一所二流大学。经历了父母的伤痛,他想试着挑起生活的重担。做民工、收破烂、倒古董,什么赚钱就干什么。而苦难似乎还没有结束,女友的离去,同学的误解。一切似乎是越挣扎越苦难,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操控自己的人生。他,名叫鲁力,他想跳出无形的漩涡,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靠知识、凭勤奋,相信终有一天会化蛹成蝶,飞向蓝天。
  • 桃花随处开

    桃花随处开

    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我们也要擅长告别。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总裁,不做你的女人

    总裁,不做你的女人

    没想过还能再见面。她是落难千金,他是豪门总裁,曾经刻骨铭心的相爱,刻骨铭心的分离,到今天,他不是来雪中送炭,而是为复仇而归。“蓝若溪,这是你背叛我的代价!”他残忍的说。她微笑,温柔中带着伤。他看不懂她的隐忍,看不懂她的忧伤,更看不到她的爱,一味的用他的方式来伤害她,甚至,娶了别的女人……*她逃脱不了他的桎梏,更逃脱不了他给的伤害。她所有的爱,在他给的伤害中消失殆尽,只希望能够逃离他,他却说:“这辈子你别想从我身边逃脱,就是死,你也只能死在我的身边!”直到那一天,在太平间,她看到了母亲被烧焦的身体,她彻底崩溃了,他也再掌握不了她……*一别经年,两度分离,再相逢,他又回到当初的他,而她,再也不是当年她!当她挽着另一个男人走到他的面前,他死死的握紧拳头,她却笑意盈然:“我的总裁大人,故事重新开始,这一次,我,才是命运的主宰——”—————推荐轻花雨美文—————《暖暖小娇妻》:http://m.pgsk.com/a/839193/
  • 圣经的智慧(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圣经的智慧(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在《圣经的智慧》中,我为大家讲述的是关于圣经的故事,我写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认为你们应当掌握更多的关于圣经方面的知识,但我又实在不清楚你们从哪里可以找到这方面的知识。
  • 废材逆天:绝色大小姐

    废材逆天:绝色大小姐

    被逐出家族?被全镇耻笑驱赶?成为整个家族的耻辱,这还不止,爹爹不疼,庶妹设计让她身败名裂被逐出家族!很好,庶妹打压,她要让这些愚蠢的人类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废物!”(没有最雷,娘亲不爱,只有更雷,现代特工精英庞飞茹穿越成安宁镇最出名的废物大小姐,雷雷更健康!)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只有豁达的人懂得“舍”与“得”的哲理。人生是需要随时面临选择与放弃的,不放下过去的伤痛,你就永远无法尝试新的快乐:不埋藏旧的记忆,你就无法面对新的开始……选择与放弃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成功与否,要看我们能否合理取舍。远离浮躁,从容选择,是一个现代人适应社会环境的基本要求。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