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自以为自己很强,他在讨伐了赵之后又起兵来伐韩,从他的野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不会放弃伐齐的。如果让韩降魏,那么只能使魏国更加的强大,从而形成对齐国的巨大威胁,因而弃韩不救是不明智的。然而,齐国的军队必须为齐国的利益而战,如果过早地出兵去救韩国,那么就等于齐国代替韩国去作战,那么韩国就等于坐享其成了,而且我们就有可能受到危害,主客颠倒,那样做的话对齐国也是十分危险而且很不利的。”孙膑说道。
齐宣王听罢,频频地点头。接着问道:“军师说得很对,那到底该怎么办呢?”孙膑说道:“从齐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应该许韩必救,宋安他们的心。韩知有齐相救,必然尽全力抗魏以自卫,魏军见韩不降定然会倾其全力以攻韩。等到魏韩两军厮杀的实力消耗殆尽的时候。我们再出兵攻击疲惫的魏国,这样就能够拯救危亡的韩国,而且这样用力少还能够见功多,而且还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从孙膑的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他用博弈的理论对利益冲突的看法,如果说当时他们不出兵救韩国,那么韩国必定会败,魏国的国势也会因此而增强。而且魏国还有一定的野心,他这次攻打韩国,那么他下一个目标或许就是齐国,所以由这一层的关系可以断定,韩国是一定要救的,但是又有了问题,韩国的兵力薄弱,如果起兵相救的话,那么就等于自己和魏国交战了,这样的话利益也是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的,所以要想不损害自己的利益,就得在战略中采用一定的方法。
齐宣王听了以后,非常的高兴,热情地接待了韩国的使者,并且答应说:“齐救兵旦暮将至。”韩哀侯得到这个肯定的答复后大喜,奋力抵抗进犯的魏军。然而毕竟弱不胜强,在他们前后交兵了五六次之后,韩军尽皆大败,不得不再次派使来齐,请求齐宣王速发救兵。魏军在激烈的战斗中也有一定的伤亡,实力有所削弱。于是,齐国抓住韩危、魏疲的最佳时机,任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并且率兵数万、兵车数百乘攻魏救韩去了。
孙膑还认为:“夫解纷之术,在攻其所必救,今日作战,可直走魏都耳!”所以,这一次,孙膑又一次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术,大军直奔魏都大梁。魏惠王见齐军又杀气腾腾地直扑大梁而宋,鉴于13年前桂陵之败的惨痛教训,再也不敢让魏军在韩恋战,急忙下令调回魏军主力。庞涓传令大军离韩归魏,率兵10万企图与齐军进行一次殊死决战。
交战之前,孙膑冷静地看了双方的一些具体的情况,认为这一次魏军有一定的准备,兵力还是比较多而且也是比较强的,所以他们准备主动地迎击齐军,来势凶猛。于是,他决定改变战术,也就是用计宋取胜。于是他想出这样一条计策:“在退兵的途中,第一天造十万人做饭用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为五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人的。魏军追兵见军锅灶逐日减少,一定认为齐军怯战,逃亡过半,从而助长其骄傲轻敌的思想,诱其拼命猛追,其力必疲,然后再以计取之。”田忌听了很高兴,与是就决定依照此计来行事。
再说庞涓怒气冲冲地率兵以急行军的速度从韩返魏,往西南而行,快要抵达大梁城时,不料齐兵又撤退逃窜,于是整顿兵马,紧紧追赶。庞涓生性狡黠多疑,唯恐齐兵有诈,开始追击时还是比较谨慎的,行军速度也不算快,各队之间联络照应有致。后来他发现齐兵的锅灶一天比一天减少,这才放下心来,以为齐军果然怯弱,闻魏兵将至竟不战而逃亡过半,士气已经低落到不堪一击的程度,这是雪桂陵之耻的天赐良机。处于亢奋之中的庞涓当即传令,将步兵留后继行,自己亲率精锐骑兵,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地沿着齐军撤退的方向猛追不舍。
田忌与孙膑从容地率兵撤退,同时派出许多侦探,观察并随时报告魏军动态。当孙膑得知魏军已过沙鹿山时,屈指计程,料定魏军日暮必到马陵。马陵地势险峻,一条窄道夹在两山中间,道旁树木丛生,是设伏歼敌的好战场。于是孙膑命令齐军停止前进,砍伐树木,堵塞道路,设置障碍,布下重重埋伏,准备围歼追敌。孙膑还特意命兵士把路旁的一棵大树刮去一段树皮,在白色的树干上用黑煤书写了8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一切准备就绪后,孙膑挑选了弓箭手一万人,埋伏在山路两旁。然后对弓箭手发出命令说:“天黑时候,只要看见火把就一齐射箭!”
果然不出孙膑所料,庞涓率领魏军黄昏时分赶到了马陵道。
魏军人困马乏,极度疲劳,都想停下来歇歇脚。这时,前军回报说,有断木塞路,难以前进。庞涓以为是齐兵惧怕魏军追赶,故设障碍,便命人搬木开路,忽然抬头看见树上砍白处,隐隐有字迹看不真切,庞涓命军士取火照之,众军士一起点起火来,庞涓于火光之下,看得分明,大惊中计,急令退兵,怎奈为时已晚。
齐军万名弓箭手一见火光立刻万箭齐发,喊声四起。魏军顿时大乱,被齐军四面围住,既无法抵抗,又无路可逃,死伤殆尽。庞涓在乱军中,身中数箭,自知“智穷兵败”,无法挽救危局,仰天长叹道:“吾恨不杀此刖夫,遂成竖子之名!”说罢拔剑自刎而死。庞涓所率精锐被歼后,齐军乘胜发起进攻,魏兵心胆俱裂,无人敢战,各自四散逃生。十万魏军曾经不可一世,如今尸横遍野,全军覆灭,统帅太子申成了俘虏,魏军轻重军器,车马粮草,尽归于齐,齐军取得了决战的胜利。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马陵之战。
在这次的对局之战中,可以看出孙膑因势利导,在作战中灵活地运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并且还能够巧用对方的心理,并且还能够以强示弱,减灶诱敌,设伏马陵,这一举全歼了魏军,并且取得了最终胜利。在马陵之战以后,魏国元气大伤,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权。而齐国则从此而声威大振,威服诸侯,在中原称霸一方。
当机立断
何进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宫廷政变中的悲剧人物。当时他执掌着朝廷大权,剪除一小撮宦官本是小事一桩。但仅仅由于他妹妹何太后的阻拦,他竟束手无策,下不了决心。这时袁绍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秘密召集外地将领举兵进京,逼迫何太后诛杀宦官。
主薄陈琳表示反对,他建议何进当机立断,迅速行动。如果召来外兵,等于引狼入室。曹操认为问题更简单,把几个为首的宦官抓起来,交给狱吏审明罪行,依法严惩就行了,“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对于这些意见,何进不认真分析,反而斥陈琳的意见是“懦夫之见也”,说曹操的主张是“怀私意”,唯独对袁绍的“引狼入室”的建议倍加赞赏,夸曰“此计大妙”,并星夜派人往各镇引兵,造成了不堪设想的后果。
当时的凉州刺史董卓,早已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怀有吞并的野心,得诏后正中下怀,乘机率兵入关。御史郑泰又一次劝何进:“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何进回答:“汝多疑,不足谋大事。”卢植也反对道:“植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不如止之勿来,免致生乱。”对于这些正确的意见,何进仍然充耳不闻。
于是郑泰、卢植弃官而去,朝廷大臣跟着去者大半,以示反对。昏庸无能的何进仍不知醒悟,竟派人到渑池迎接董卓。没过几天,何进召董卓等进京的消息果然泄漏,十常侍先下手为强,把何进骗到宫里,关起门来砍为两段。何进部将便在宫门外放起火来,袁绍、曹操带兵攻入宫中,不分青红皂白,见到宦官及其家属便杀,“多有无须者误被杀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场外戚与宦官的厮杀刚刚结束,董卓便乘两败俱伤之机,轻而易举攫取了朝廷大权,并纵兵在洛阳奸淫掳掠,到处烧杀,百姓纷纷逃难,繁华的洛阳被践踏得残破凄凉。
从此,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军阀混战愈演愈烈:何进当断不断,断而有错,不仅自己受其乱,而且开启了数十年战乱的祸端。
从历史的教训中,也是从博弈的观点中,我们要想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利益,我们必须要敢于决断,善于决断。决策总是针对着一定时空和一定条件的,这不仅要求决策方案的制订要有创造精神,而且要求决策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要讲究时效。同一个方案,早制订、快实施,可能得到巨大的效益;晚制订、慢实施,就可能减少效益;甚至适得其反,因为它已经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凭借。
所以我们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都要善于从发现问题着手,面临着马上就要发生的事情应该当机立断,果断处置。因为,迅速的决断不仅可以抓住最好的时机,而且还可以冲破传统的消极观念的束缚。要使别人坚定,首先得自己坚定。不要像何进那样,缺乏进取精神,没有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力,这样只会畏首畏尾,逡巡不前,只会人云亦云,沦为别人意见的俘虏。而像董卓所取得的最后胜利,虽然手段是不光明的,但是他在大事之前不仅懂得方法还懂得当机立断,所以他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第三节)缓兵之策
假痴不癫
在政治的风云变幻之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危险,有的可能遭致杀身之祸。在这个时候聪明的人通常会通过装傻弄呆来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我国古代着名的军事大师孙膑,他在遭到了庞涓的暗算以后,身陷绝境之中。然而孙膑不向恶势力妥协,决定佯狂诈疯,以此来降低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考虑逃脱之计。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胶痰涎满面,伏在地上大笑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号啕大哭,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狂疯的真假,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倒卧于猪粪污水里。从那以后庞涓虽然是半信半疑,但是他对孙膑的看管要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而且孙膑还终日地狂言诞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过了一段日子,庞涓便相信了孙膑是真的疯了,于是对孙膑就不再保持警惕。这样一来才使孙膑得以逃出魏国。
明朝在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朱元璋为了能够保住他的江山,于是就对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好贪舞弊、严重损害皇朝利益的行为进行无情的打击,重刑惩治。而且他的野蛮和残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为了免遭杀戮,有的官僚不得已装疯卖傻以逃避惩治,御史袁凯有一次惹怒了朱元璋,怕被杀头,于是便假装疯癫。朱元璋说疯了是不怕痛的,叫人拿木钻刺他的皮肤,袁凯咬牙不吭。回家后,自己用铁链子锁了脖子,蓬头垢面,满嘴疯话。朱元璋还是不相信,于是就派人去探察。袁凯瞪着眼对来人唱《月儿高》的曲子,爬在篱笆边吃狗屎。朱元璋听了使者的回报以后,才不再进行追究。而事实上朱元璋是受骗了。袁凯知道皇帝不相信自己疯了,肯定就会派人来侦查,于是便预先叫人用炒面拌糖稀,捏做狗屎状,散在篱笆下。当来人一到,他便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才救了他一条命。虽然“装傻”是很辛苦和不容易的,但是到了危及生存的时候,它还是一种很有效的生存技巧。
假痴不癫这个词的意思不是伪装,就像有装聋作哑,痴痴呆呆的意思,但是在他的内心里面却是特别的清醒。用博弈论来看,这算得上是高招。因为它能够确实地保全利益。用于政治谋略,就是韬晦之术,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印象,而实际上却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以免引起政敌的警觉,专一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在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段故事,就是个典型的例证。刘备早已有夺取天下的抱负,只是当时力量太弱,根本无法与曹操抗衡,而且还处在曹操控制之下。刘备装作每日只是饮酒种菜,不问世事。一日曹操请他喝酒,席上曹操问刘各谁是天下英雄,刘备列了几个名字,都被曹操否定了。忽然,曹操说道:“天下的英雄,只有我和你两个人!”一句话说得刘各惊慌失措。深怕曹操了解自己的政治抱负,吓得手中的筷子都掉在地上了。幸好此时一阵阵炸雷,刘备急忙遮掩,说自己被雷声吓掉了筷子。曹操见状,大笑不止,认为刘备连打雷都害怕,成不了大事,于是就对刘备放松了警觉。后来刘备摆脱了曹操的控制以后,终于在中国历史上千出了一番事业。
此种方法如果用在军事上,指的是虽然自己具有相当强大的实力,但故意不露锋芒,显得软弱可欺,用以麻痹敌人,骄纵敌人,然后伺机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
秦朝末年,匈奴内部政权变动,人心不稳。
邻近一个强大的民族东胡,借机向匈奴勒索。东胡存心挑衅,要匈奴献上国宝千里马。匈奴的将领们都说东胡欺人太甚,国宝决不能轻易送给他们。匈奴单于冒顿却决定:“给他们吧!
不能因为一匹马与邻国失和嘛。”匈奴的将领们都不服气,冒顿却若无其事。东胡见匈奴软弱可欺,竟然又向冒顿要一名妻妾。众将见东胡得寸进尺,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子与邻国失和嘛!”东胡没有费吹灰之力,连连得手,料定匈奴是软弱,不堪一击,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里。
这正是冒顿单于求之不得的。不久之后,东胡又看中了与匈奴交界处的一片茫茫荒原,这荒原属于匈奴的领土。东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宋相赠。匈奴众将认为冒顿一再地忍让,这样的荒原又是渺无人烟之地,恐怕只得答应割让了。谁知冒顿此次突然说道:“千里荒原,渺无人烟,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可随便让人?”于是,下令集合部队,进攻东胡。匈奴将士受够了东胡的气,这一下,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当。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痴愚的冒顿会突然发兵攻打自己,所以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哪里是匈奴的对手。战争的结局是东胡被灭,东胡王也被杀死在了乱军中。
假痴不癫是在“兵临城下”的紧急关头用宋保全自己利益和更好的维护自己利益的一种缓兵之策。
退避三舍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为同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首先攻下了曹国和卫国,又运用谋略,促使齐国、秦国同晋国联合攻楚。楚成王见形势急转直下,便率军暂撤,并命主将子玉放弃对宋国的围攻。避免和晋军决战。但子玉刚愎自用,不顾形势的变化,仍率楚军杀向晋军驻扎地。
晋国元帅先轸见楚军已经进攻了,于是就建议激怒子玉,使他继续北进,再同他决战。晋文公深感有理,于是就下令退军。
将士中有人对这一决定很不理解,认为以国君避敌将,是一种耻辱。这时统领上军的狐偃解释说:“当初主公在楚国避难时曾对楚成王许诺过,要是两国打仗,晋国情愿退避三舍(古代行军,30里为一舍)。我军退避三舍,正说明主公讲信义。如果他们还追上来,那就说明是他们理屈了。理屈就会气衰,而理直不能气壮。这也是出兵打仗的一个要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