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守信等人一听此话,吓得不知所措,赶紧叩头,请宋太祖给他们指出一条路来。
宋太祖长叹一声说道:“人生就像是白驹过隙,转眼即逝。
那些追求大富大贵的人,不过是想多积些金钱,除了供自己吃喝玩乐外,也使子孙们过上好日子,我想你们也不会不这样想吧?既然这样,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回去当个地方官,买些好田地,给子孙们创立个永远的基业,自己还可以多置些歌儿舞女,饮酒作乐,快快活活地过完一辈子呢?
我再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这样,我们君臣之间上下相安,两无猜忌,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听后无言以对,只得叩头谢恩。第二天,石守信等功臣将领纷纷称病请罢兵权。宋太祖非常高兴,对他们赏赐安抚了一番后,当即宣布免去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罗彦环等人的禁军职务,让他们到外地当了个基本上是徒有虚名的节度使去了。
通过这次的“杯酒释兵权”的博弈,赵匡胤不但解除了身边掌握重兵禁军将领的军权,而且在解除了禁军将领军职的时候,还把一些重要的职务也就从此撤销了。比如在任命慕容延钊为节度使的时候,就乘机撤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在解除石守信等军职的时候,又撤销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这样一宋就形成了禁军由宫职较低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的“三衙分立”制度。这样一宋就是使它们之间能够互相的牵制,而且他们都要直接地听命于皇帝。这样的话就限制了下面权力的过分集中,使那些武将们难以在禁军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所以他们就没有能力和机会做一些谋反的事情了,这样一宋他又更好地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而且还更好地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反间之计
皇太极运用反问计除掉了袁崇焕,在当时,后金南下,势力很大。明朝的辽东守将袁崇焕独撑危局,使皇太极如鲠在喉。公元1627年,崇祯帝即位,很想有所作为,他一即位就除掉了大阉魏忠贤,又给杨涟、左光斗等正直的大臣平反了冤狱。许多大臣请求把袁崇焕召回朝廷。崇祯帝接受了这个意见,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整个河北、辽东的军事。崇祯帝还亲自召见袁崇焕,问他有什么计划。袁崇焕说:
“只要给我指挥权,朝廷各部一致配合,不出五年,可以恢复辽东。”
崇祯帝听了十分兴奋,给袁崇焕一把尚方宝剑,准许他全权行事。
袁崇焕重新回到宁远,选拔将才,整顿队伍,军纪严明,士气振奋。东江总兵毛文龙作战不力,虚报军功,不服从袁崇焕的指挥。袁崇焕使用尚方宝剑,把毛文龙杀了。
皇太极在辽东屡屡败于袁崇焕,当然不肯罢休,他知道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决定改变进兵路线。他作好一切准备,于公元1629年秋,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
这一着可出乎袁崇焕的意料。袁崇焕赶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后金军拦住,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后金军乘虚而入,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焕得到情报,心急火燎地带着明军赶了两天两夜,赶到北京广渠门外,没顾上休息,就和后金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别路明军,也陆续赶到,投入战斗。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动。崇祯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后来听说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了一些。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还有什么阴谋呢。
崇祯帝是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听了这些谣言,也有些怀疑起来。袁崇焕向皇上请求说,将士们长途跋涉,十分劳累,请准允入城休整,但被崇祯帝拒绝了。
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从金营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
这个消息简直像晴天霹雳,把崇祯帝惊呆了。
原来,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
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赶快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个情报完全是假的。两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布置的。
崇祯帝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袁崇焕接到命令,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匆忙进了宫。崇祯帝拉长了脸,责问说:“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宋?”
袁崇焕不禁怔了一下,这些话都是从哪儿说起?他正想答辩,崇祯帝已经喝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捆绑起来,押进大牢。
有个大臣知道袁崇焕平日忠心为国,觉得事情蹊跷,劝崇祯帝说:“请陛下慎重考虑啊!”
崇祯帝说:“什么慎重不慎重?慎重只会误事。”
崇祯帝拒绝大臣的劝告,一些魏忠贤余党又趁机诬陷。到了第二年,崇祯帝终于下令把袁崇焕杀害。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切的手段都是为了某种目的,也就是说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为了谋取最后的胜利的总是要施一些谋略的,并且,最终的胜利者是不会受到谴责的,事实就是这样,为了自己的利益就要不择手段。
郑袖争宠
面对有损自己的利益的事,该怎么处理?硬碰硬往往会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更大的损失,而如果能够不让自己的利益更加受损,又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战国时候,魏王送给楚王一个美人。这美人年方二八,身材苗条,体态风骚。楚王非常喜欢她。楚王的夫人郑袖,见新来的美人姿色出众,胜过自己,妒意油然而生。但她见楚王这么喜欢这位美女,不敢造次,只好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掩藏起来,装作自己比楚王更喜欢她。华丽的衣服,精致的玩具,美人想要什么,郑袖便选择什么送给她,结果美人对郑袖很是感激。郑袖还时常对楚王说:“你新宋的这位美人,真是美如天仙,举世无双!”说得楚王心花怒放。
楚王见妻妾和睦相处,互相称赞,感到心满意足。他说:
“夫人知道我喜爱新来的美人,就比我更喜爱她。这种态度,只有孝子奉养双亲、忠臣侍候君主时才会有啊!”把郑袖着实称赞了一番。
郑袖见楚王以为自己并不妒忌新来的美人,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她告诉新美人说:“大王非常喜欢你,只是有点讨厌你的鼻子,如果你见大王时经常捂住鼻子,大王就会长久地宠爱你了。”
新美人对郑袖向来是言听计从,每次都受益匪浅,她以为夫人这次也是关心自己,就听从了。以后见楚王的时候,新美人每次都捂着鼻子。
刚开始的几天,楚王还没在意;时间长了,他不禁感到很奇怪。有一回,楚王私下里问夫人:“新美人见寡人时常常捂住鼻子,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郑袖吞吞吐吐地说:“我……不知道。”
楚王见了,觉得其中必有缘故,就一再追问。郑袖装作不得已的样子说:“她曾经说,她讨厌大王身上的气味。”
楚王听了,气得一拳打在桌子上,骂道:“这个小贱人!”他开始疏远新美人,连续两天没召见她。
接下来的一天,楚王让郑袖陪他去花园游玩。郑袖悄悄地叫卫兵去通知新美人,说楚王紧急召见她。当新美人慌慌张张跑来,捂着鼻子拜见楚王时。楚王不觉勃然大怒,命令卫兵:“给我把这贱人的鼻子割掉!”在古代,割掉鼻子是一种酷刑,叫做“劓”。
可怜新美人糊里糊涂地被割掉了鼻子,从此不能再见楚王。
被蒙在鼓里的她,仍然以为郑袖是最关心她的人。楚王当然也无从知道自己中了计,从此,他又经常和郑袖在一起了。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郑袖的诡计之所以能得逞,一是因为她是楚王的夫人,并且他和楚王已经相处很久了,可以说是已经得到了楚王的信任。而那个美人虽然是受楚王的宠幸,但是她的地位还是不如郑袖高,二是他与楚王的沟通不够,楚王虽然喜爱她,但是还没有信任她。所以在他们三者之间,郑袖可以与楚王交流信息,可以与美人交流信息,而楚王和美人之间却没有交流信息,这样的话就存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这就能够给郑袖一个机会,能够让她从中让楚王听取她所编的谎言。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使郑袖的阴谋得逞,从而也实现她的目的,扫除她的障碍。
抓弱点,逼就范
袁世凯喜欢控制他人,而且还非常善于抓住每一个对手的弱点,给对手一个致命打击,以此来达到控制别人的目的。袁世凯的一生之中,被他算计的人无数。袁世凯采用这样的方法,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袁世凯算计的众多人之中,比较突出的是对黎元洪。在镇压革命军时,袁世凯就企图通过革命军从中获得利益。因此袁世凯一方面用武力对付革命军,另一方面又积极与革命军政府和谈。
在和谈中。袁世凯发现武汉军政府的都督黎元洪是自己可以利用的人。黎元洪是一个性格懦弱、政治立场不十分坚定的人。
身为都督的他曾经是清军协统,因此其骨子里仍然带有封建官僚的气息,只是由于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依靠旧势力中有名望的人宋领导,一定能将旧势力中的其他人号召过来。可是事与愿违,黎元洪不但未能将袁世凯号召到革命队伍中宋,反而被袁世凯利用,成为其一个棋子。
袁世凯对黎元洪采取了一个长期策略,极为重视抬举,以期拉拢他;然后截断其后路,迫使黎元洪听命于己,成为他的俘虏。
在和谈之初,袁世凯加紧同黎元洪联系,处处向黎元洪表示尊重。这使黎元洪感到受宠若惊,因为黎虽为军政府都督。但并未有实质权力,而且由于其性格懦弱,军政府内的事情一般不发表意见。袁世凯如此看重他,使黎逐渐强硬起来,拿起了做都督的架子。和谈成功后,袁世凯加紧了逼宫的步伐,并顺利地使清政府退位,同时逼孙中山提出辞职,自己登上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这时他也不忘把黎元洪选为副总统。另外,袁世凯为了阻止革命党领导黄兴加入新政府,把参谋总长的位置也给了黎元洪。
袁世凯向黎元洪大大施恩,但他知道仅仅如此也不能完全控制黎元洪。于是袁世凯使出了毒招。
黎元洪在革命军政府中一直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他为此而非常的苦恼。但是革命军政府中“三武”一直控制着局面,使黎没有出头之曰。“三武”指的张振武、孙武、蒋翊武,这三个人都是革命军政府的功臣,而且享有很高的声誉。有这三人在黎元洪身边,他只能像傀儡一样。袁世凯看到这种局面后,特意派人假惺惺地对黎元洪表示同情,并暗示黎元洪说袁世凯可以帮助他把“三武”调开。黎元洪听后很高兴,并且非常的感谢袁世凯,于是他便听从了袁世凯的所作出的提议。
于是,袁世凯便找了个理由将“三武”调到北京,授予他们一个有职无权的“总统府军事顾问”。后来张振武无法忍受,便返回到了他的根据地——革命军政府。
而在这时黎元洪的权力又受到了进一步的威胁。于是他便发狠心,拍电报给袁世凯,要求袁世凯把张振武杀掉。
而在袁世凯接到这份电报的时候,他就想到了借用这张电报整垮黎元洪。袁世凯一面派人将张振武杀害,一面还将黎元洪给他的电报公开在报纸上。由此,革命党人完全不信任黎元洪,从而使黎失去了权力。从那以后,黎元洪只能依靠袁世凯,并且只能听从袁世凯的调遣。在二次革命之中,黎元洪就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助他镇压革命党。
到后来,黎元洪实在没有办法在革命军政府中待下去了,于是就从武昌到北京,被袁世凯安置在瀛台,虽然名为副总统,但是一直都是没有权力的,整天都是以散步、读书、写字来过日子。
所以在这次的权力争夺场上,黎元洪就是被袁世凯打败的一个败将。
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在这场权力争夺中取得成功,是因为他对黎元洪所施的策略利用了黎元洪的弱势地位,先宠他,然后再对他加以控制。这其实就是袁世凯的一个设局之策,他所施的这个策略就像是钓鱼一样,先用诱饵套中他,然后再任意摆布。在权力面前是没有什么道理和情理所讲的,有的只是最后的胜利。
袁世凯对付人会依人而定,不同的人,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袁世凯对熊希龄的控制,就采取了不同于对黎元洪的方法。
熊希龄是光绪朝进士,曾在翰林院任职,因为参加了维新变法而被革职。后来熊希龄被起用并派往各国去考察宪政,回国后一直被认为属于进步党人士。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熊希龄曾大力拥护,并任财政总长和热河都统。
袁世凯为了取缔国民党,摆脱国会的束缚,决定利用熊希龄作为过渡人物。他首先将熊希龄任命为国务总理,由熊希龄组织所谓的进步党内阁。
袁世凯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希望熊希龄的内阁能帮助他来主持工作,而是想通过这个内阁来取缔国会,解散国民党。袁世凯了解熊希龄的一些丑事,他想利用这些事来挟制熊希龄。
熊希龄任热河都统期间,办公地点就设在承德避暑山庄。熊曾派他的亲信去查看避暑山庄内的国宝,由于朝夕与这些宝物相处,又没有别人监督,熊希龄不免动了贪欲,私自将宝物转移到一个秘密处。
除此之外,熊希龄还将乾隆的珍贵折扇盗出,竟送给了姜桂题。姜桂题乃是袁世凯的亲信,就将此事告诉了袁世凯。在当时对于这帮祸国殃民的军阀来说,也是常有的事,如果袁世凯不加追究,也就无事。但是,此时袁世凯正要利用熊希龄达成自己的心愿,便决定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
就在熊希龄刚刚将内阁成员组织完的时候,袁世凯就派人去查“热河失宝案”,这给熊希龄造成了紧张和压力,他不得不处处小心,以免“东窗事发”。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登上正式大总统位置后,便紧急召熊希龄宋总统府,说是有事商量。两人见面后,谈了几句话,便有人宋通告说有外国大使求见。于是袁世凯让熊希龄去他的办公室等一会。其实这是袁世凯有意安排的。
熊希龄走进袁世凯的办公室,随意看看四周,没想到一下子就看到了桌子上的“热河失宝案”的卷宗。卷宗的资料特别详细,有失窃的宝物种类、数量,知情人的口供,甚至还有那把乾隆折扇的去处和姜桂题的供词。熊希龄看到这些不免胆战心惊,正在不知如何是好时,袁世凯走了进来。
袁假装不知道熊希龄看过卷宗,也避口不谈热河失窃案,只是问熊道:“你是不是不舒服?”熊只能硬着头皮说好,不敢言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