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溥伟等人更加紧锣密鼓,抓紧筹备,1912年的夏天,溥伟、刘廷琛、陈毅、于式枚,以及分别从山东兖州和天津赶来的王宝田、温肃在青岛的“潜楼”密议:利用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统治还不稳固的时机,决定于1913年4月7日,在济南起事。依靠张勋的“辫子军”,发动武装复辟。由张勋率兵从兖州出发,顺津浦路北袭济南,作为活动的第一步骤,然后再直捣北京,拥逊帝宣统复位。他们已经起草了复辟中的各项文书告示,拟定了成功后的人事安排,会后,溥伟派王宝田和毓昌进入张勋幕府,专门负责筹划武装起事事宜;另由陈毅和于式枚预先草拟复辟檄文。不过,由于田中玉将计划暗告袁世凯,这次阴谋很快被泄露,而檄文也很快被袁世凯得到,袁闻讯后马上作出部署,派冯国璋作迎战准备,济南方面也及时地加强了戒备,一时之间风声鹤唳,气氛紧张。袁世凯同时诱许张勋高官厚禄,授上将军之衔。张勋见状,便不敢再轻举妄动,转而责备靳云鹏,矢口否认有欲起兵的事情。这次“癸丑之春举兵济南”的复辟就此以失败告终。
与帝位四次擦肩而过
溥伟的复辟没有成功,张勋的复辟同样是以失败收场。张勋复辟失败后,康有为来到青岛拜见满清遗老溥伟,溥伟请康有为吃混沌,康有为写诗做谢。当时的溥伟仍旧对恢复帝制,恢复满清抱有希望。可以说这是一个极端热衷复辟的顽固份子。事实上他之所以热衷帝制,这与他自身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溥伟的一生曾经有四次当皇帝的机会,可是造化弄人,命运没有眷顾他。每次他都与皇帝的宝座擦肩而过。
奕的长子载澄被称为“澄贝勒”,由于载澄死时无嗣,奉太后懿旨,把载滢的长子溥伟过继给他。奕去世后,溥伟便袭了亲王的爵位,成为第二代恭亲王。溥伟其人风度翩翩,擅长辞令。1908年秋,光绪帝病危,溥伟第一次当皇帝的机会就这样来临了。当时的慈禧太后着急过继子嗣,选立新帝。本来按理应选“溥”字辈最年长的侄儿溥伟,当时溥伟29岁,在皇族近支溥字辈中,他年龄居长。而且溥伟的祖父老恭亲王奕是咸丰帝的六弟,且功劳很高,和慈禧交情也非同一般,曾协助发动过北京政变并造成“垂帘听政”的局面,可以说是慈禧的良助。因而溥伟本以为自己称帝十拿九稳。没想到慈禧却偏偏挑中了光绪帝的弟弟载沣的长子溥仪,当时的溥仪只有3岁。之所以选这么一个黄口小儿,其原因有人猜测是慈禧自认为身体还好,找个小皇帝便于她摆布,如次便能继续把持朝政。另外,溥仪的祖母是慈禧的亲妹妹,母亲又是慈禧头号亲信荣禄之女。因而,慈禧选帝自然是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因而又怎么会选择独立自主,意气风发的溥伟呢?当时,溥伟守在宫外,满以为懿旨一下自己便能身披龙袍,可一见溥仪被抱进去,就知道一切已成定局。一时间愤恨难当,失望到了极点,忍不住大骂了半天。如此“咆哮宫门”的不赦大罪,本应处以重刑,但许是慈禧看在他祖父的面子上,加之心里的确有愧才隐忍不问。到了11月中旬,光绪、慈禧竟然在两天内双双死去,新皇帝的登基大典只好由新太后、光绪的妻子隆裕和自己的小叔子载沣一同扶持年幼的溥仪举行。
溥伟为此忿忿不已,竟然日久生疾,病势汹汹,长久不愈。只好在家安心养病求医问药。据说某些宗室显贵还在私下嘲笑他:“这是患的心病啊,恐非石膏一斤、知母八两不可。”另一个补充道:“哪里,只须皇帝一个、江山一座足矣。”可见溥伟的不满和失落,在皇族内尽人皆知,所以宣统一朝,他受到醇亲王一系的疑忌,连溥仪对他也不十分信任,致使溥伟未能跻身于权力中枢,只当了一个挂名的禁烟大臣。但他继承了恭亲王府的庞大家业,被称为小恭亲王,仍一度安享着富贵荣华。
第二次有机会当皇帝是在溥仪宣布退位之时,当时王公里面的少壮派欲拥立溥伟为帝。但当溥仪正式下诏退位后,溥伟便隐居于青岛。显见当时的局势并不乐观,不仅是溥伟,整个大清王朝都没有力挽狂澜的实力。
第三次是在袁世凯当政的1913年,也就是溥伟密谋拉拢张勋等人想通过武装复辟的时候,无疑如果此次复辟成功,那么作为复辟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溥伟很可能当上皇帝。无奈事机不密,复辟失败。
最后一次就是“九·一八”事件以后,日本人拟推出溥伟做皇帝的“明光帝国”,这是溥伟当皇帝的最后一次机会,但结果同样是劳而无功。
自“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侵华全面展开,在东北势力呈现逐步稳固之势。日方为达到长期统治中国的目的,积极拼凑省、县级伪政权。试图组建伪满洲,建立傀儡政权。当时日方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政权”首脑人选,甚至包括张学良东北政权中的张作相,原北洋军阀中的段祺瑞、吴佩孚、张宗昌等等。后认为张作相既是张学良亲信,又“昏庸无能,不孚众望,对统辖东北的整个局势,难以胜任”。日方在天津等地拉拢段祺瑞、吴佩孚、张宗昌时,消息泄漏,引起中国民众的强烈抗议,纷纷致信这些人不要沦为傀儡。这些人对袁世凯、张作霖等的下场也非常清楚,因而大多对日方的拉拢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加上日方本身也并不认为这些人是最佳人选,此事便不了了之。
恭亲王溥伟这位位高地尊的满清遗老也自然受到了日方的重视,甚至一度想把扶植的重点转移到他身上。溥伟早就有复辟思想,辛亥革命期间,他与良弼、铁良等组成了“宗社党”,反对清帝退位,反对议和,企图竭力挽救清朝的灭亡。后良弼被革命党人炸死,溥仪被迫退位。但“宗社党”中一些不死心的复辟势力仍围绕在溥伟周围,阴谋策划继续利用“宗社党”建立“明光帝国”。溥伟曾在天津向溥仪夸口说:“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一定不会亡。”1931年10月24日,日方把溥伟从大连弄到沈阳,就任“四民维持会”会长。他以“救济”之名大出风头,极力宣扬“满人治满”、“永远与日本人合作”,为伪政权制造舆论。1931年10月26日,日方策划溥伟率亲族旧臣到沈阳北陵隆重祭祀,强迫沈阳各市民团体参加,并找喇嘛数百人在陵前诵经。日方还特意赠送了花圈。溥伟在祭文中宣扬道:四省之民,怀彼遐方可还,应仰遗绩于往时,尽诚意于当世,永享和平安乐之福祉……此际仰仗祖宗灵威及日本正义,推翻盘踞廿年之仇敌,臣今后当竭其心力,恢复祖宗之基业。似乎从表面上看,日本已确定了溥伟的“皇帝”地位,但是也有说法认为,此时日方真正确立的傀儡皇帝是溥仪,之所以有此做法,完全是为了逼溥仪早日潜往东北继位称帝。溥伟不过是个诱饵。
10月30日,急于筹建新政权的关东军方面在沈阳大和旅馆召开新政权准备会,旧日王孙、地方代表和土肥原等十人出席。在讨论谁当“明光帝国”的首脑及新政权的国体和政体时,梦想自己登上宝座的溥伟不赞成推举废帝溥仪,但“辽宁省地方维持会”委员、前清内务大臣金梁等坚决主张“非溥仪出头,弗能号召”。
除了领导人的问题,关于新政权的国体和政体到底是帝制,还是共和制,双方同样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始终没有结论。到了11月12日前后,溥伟又召集辽宁省各县镇商会会长到沈阳开会,准备签字公推其为皇帝,打算悬挂龙旗,与中国国民政府脱离关系。但此举遭到各商联会许多重要人员的抵制,不得不再次宣告失败。
随后,伪“辽宁省政府”日本顾问金井,又以溥伟的名义在沈阳南满站公记饭店举行“建国座谈会”,溥伟临时拉拢一些人冒充各团体代表参加。日方的目的,只不过是利用这次座谈会进行建立新政权的宣传,因此会上溥伟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被确定为“皇帝”。
实际上,这时日方已经决定抛弃溥伟,因为他们心目中的最佳人选,在天津日本租界内的爱新觉罗·溥仪已然彻底控制在手了。溥伟的皇帝梦,或者说是复辟的梦想彻底失败了。
溥伟的一生是可悲的,他为了复辟几乎散尽家财,为了恢复帝制他先跑到青岛想投靠德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与日本人建立联系,企图依靠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当上皇帝,可惜连日本人也抛弃了他。在穷困潦倒中这位昔日的恭亲王仍对“亡国”一事耿耿于怀。1936年1月,溥伟在贫病交加中,死在长春的一家旅社里,终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