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29200000005

第5章 时代之书:《庄子》如何在魏晋大盛(2)

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论稿》中说,自汉末至隋,为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亦为“启蒙时代”。之所以为“黑暗时代”,是因为在此期间,政治黑暗,战乱频仍;之所以为“启蒙时代”,是因为这一时期里的思想艺术精英们,“为了逃避现实的苦难,而在思想上用于创新,在精神的自由解放中获得了‘人的发现’或‘人的自觉’。”

1、曹操的求才三令

从建安十五年开始,曹操连续颁发三则“求才令”,分别为建安十五年(210年)的《求贤令》、建安十九年(214年)的《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举贤勿拘品行令》。其令文中内容的大胆之处,不但在当时颇令人震惊,而且在后来所有儒家思想统治的时代,再读起来依然撼人心魄。如《举贤勿拘品行令》最后称:“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的求才三令正是汉代取士制度的物极必反。汉代取士采取地方察举、公府征辟的制度,因此“名”成为一个人仕途的关键。上以名为治,下以名相竞,于是以人物品鉴为主题的清议之风大盛。汉末各地的“月旦人物”,即为此风气下的产物。

清议之风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士人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但也导致了党人之祸。关于汉末的党人之祸,晋代葛洪(284—363)在《抱朴子·外篇·名实》中说:“闻汉末之世,灵献之时,品藻乖滥,英逸穷滞,饕餮得志,名不准实,贾不本物,以其通者为贤,寒者为愚。”又说:“夫佞者鼓珍赂为劲羽,则无高而不到矣;乘朋党为舟楫,则无远而不济矣。”

由此可见,阿党比周的风气在汉末有多么严重!在这样的黑暗现实之下,寒门士子要想依靠人物品鉴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此黑暗之风气,必然引起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不平。终于,在黄巾起义、董卓之乱以后,统治秩序被严重动摇,民间的反抗力量越来越强大。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称,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作为北方强族的袁绍失败,即标志着儒家势力的没落,而胜利一方的曹操,则代表了非儒家寒族的崛起。

对于汉末这种阿党比周的风气,曹操深恶痛绝,他曾因此颁发了一则《整齐风俗令》,令称:“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曹操欲整齐风俗,一方面出于个性上任侠放荡,根据《三国志·魏志》:“光合末年,黄巾起,曹操拜骑都尉,讨颍川賊,迁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籍。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后来,曹操征还为东郡太守,因当时权臣专朝,贵戚横恣,而他不能违道取容,数次干忤朝臣,担心久之酿成家祸,于是称疾归乡里。在此后一段时间,曹操在乡里闲居,过着归隐般的日子,“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另一方面,曹操与党人不容,亦由于他自己出身于寒族。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曹操的父亲曹嵩为桓帝时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虽然官至太尉,但作为宦官的养子,且“莫能审其本末”,在汉末阿党比周的风气之下,可以想见相对于豪门世族来说,曹操的身份是何等寒贱。

而曹操的求才三令,很大程度上都与他的出身有关。三则求才令,一言以蔽之,即“举人以才不以德也”。“才”即某一方面的才能,根据求才三令,一个人只要具备治国用兵的某种才能,哪怕不廉洁、不笃行、不守信,哪怕甚至不仁不孝,都可以任用。这根本就是在颠覆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因为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廉洁、笃行、守信、仁孝,才堪称“君子”,才可委以重任,而两汉的征辟制度,正是以仁孝礼让为取士准则的。

不难想见,在汉末乌烟瘴气的阿党风气下,征辟制度早已远离了其良好的初衷,在仁孝笃信的名义下,却有许多伪君子。曹操的求才三令正是对此积弊的摧枯拉朽。况且当时天下大乱,人人自危,虽然四方群雄莫不以英雄自居,但是的确只有像曹操这样的非常之人,才能建那样的非常之功。

曹操的性格除了任侠放荡,还有“机警,有权数,不治行业”。《晋书·傅玄传》亦曰:“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有权数、好法术”,即说明曹操崇尚的是法家思想,“不治行业”则说曹操不尊儒术。如此一来,魏朝的统治思想便从儒家转向了“法术”或曰“刑名”。

2、从清议到清谈

曹操的法术刑名思想,成为曹魏一代的统治基调。曹丕嗣位为魏王之后,依然延续乃父对法术的重视。到了魏明帝曹睿时代,虽然他奖励儒家经学,但在继位后第三年,即公元229年,他颁布了《魏律》,而“形名”正列于18篇之首。实际上,刑名(或形名)之学,贯穿于整个曹魏政权时期的始终。曹氏父子重形名,大概都是有感于汉末名实相离,其要在于控名责实。

名实之辨在魏代集中表现为“四本论”,其代表人物为傅嘏、李丰、钟会、王广。据《世说新语·文学》“钟会撰《四本论》始毕”一则记载,刘孝标注引《魏志》曰:“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中称此四人所持的才性论,皆由他们的出身决定,出身于儒家世族、站在司马氏集团一边的傅嘏与钟会,则认为才性同才性合,而出身于寒门、站在曹氏一边的,则认为才性异才性离。曹操的求才三令,便是“才性离”的宣言。

不管才、性二者关系如何,对此问题的讨论,本身就标志着谈论的重点从朝政人事转向抽象的理论。虽然自扬雄之后,汉代学士中不乏企慕玄远之人,然所论之天道,仍不离天人感应之义,以物象之盛衰,明人事之隆亏,其旨归仍在于人事。但这种谈论形名之学的风气,时日既久,则渐渐脱离人事而寻求性理。到了汉末清议,谈论朝政,月旦品题人物,除了谈论具体的人事之外,且又开始寻绎其抽象原理。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刘劭(生卒年不详,大约在168年至249年之间)的《人物志》,作为东汉品鉴人物的集大成之作,其论人已采用了道家之旨。例如《人物志·九征第一》即称“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又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神精,则穷理尽性。”

《人物志》在梁阮孝绪的《七录》和《隋书·经籍志》中,均列于子部名家类,由全书内容来看,其创作的动机在于控名责实,其旨归与曹魏政权一样为形名之学。刘劭本人即为协助魏明帝制定《魏律》的第一人,并在《新律序略》中解释为什么要将《刑名》篇冠于律首。可见他本人深受形名之学的影响。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形名之学的框架下,刘劭论人的标准悄然转向了道家的情性与精神。《人物志》的最后一篇《释争》,即全然以老子之学为旨,论为人的立身处世之道,当以老子的卑弱谦下为则。例如刘劭引《老子》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并在篇末称:“君子诚能睹争途之名险,独乘高于玄路,则光辉焕而日新,德声伦于古人矣。”如此,刘劭实际上深为契赏于老子之旨。

在正始(240年)以前,道家已成为大势所趋,当时兼老子之学者颇多,如夏侯玄、荀粲等。《三国志·魏书一O》裴松之注引刘劭为荀粲(约209—239)所作的传曰:“粲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荀粲的糠秕六经,正与《庄子·天运》篇所谓“六经乃先王之陈迹”,以及《庄子·天道》篇轮扁称齐桓公所读之书为圣人之糟粕,同为言不尽意之说。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亦曰:“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荀粲的好道或出于自身的性情,且根据裴注引文的上下文意,他在称六籍为圣人之糠秕的时候,其意主要在于对其诸兄好儒术的不屑,而“言不尽意”那时尚引而未发。真正的玄远清谈,到了正始之后,才成为一代新风。

清谈之所以兴起,除了道家思想的渐盛和谈论本身的发展之外,亦有现实的政治原因。东汉末年,由于党祸频仍,诸名士多遭迫害,为了避祸,名士间谈论的主题,逐渐有意识地避开对朝廷人物任用的评论,而转为较为安全的抽象玄理的讨论。《后汉书列传五八·郭泰传》称:“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敷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郭泰(128—169)作为汉末的风流名士,以其自身的品行与魅力,开启了清谈新风。虽然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外篇正郭卷第四十六》中称郭泰的声誉过于其实,但郭泰的确生时享有极高的美名,死后又流芳百世,成为后来文人士子仰慕效仿的对象。例如魏正始年间(240—249)的“竹林七贤”,在曹氏与司马氏的权利斗争和猜忌下,亦如郭泰以清谈避祸,如《晋书·阮籍传》所记:“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又称:“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像七贤这些才人名士,于是半为性情半为所迫,清谈终日,而清谈也因此成为魏晋的风尚。开始时作为避祸全身之道,后来渐渐演变为哲学和审美意义上的谈论,再到东晋竟至流于虚无而为名士身份的象征。

言意之辨:一把开启魏晋玄学的钥匙

1、粲独好道与“眸子”之论

在刘劭为荀粲所作的传记中,荀粲好道而称六籍为圣人之糠秕,其兄难之曰:“《易》亦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荀粲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

“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正是荀粲的“言不尽意”之说。此说之起源,实际上是魏晋间人在月旦品题中,从形与神的关系上渐渐悟出来的。晋人葛洪在《抱朴子·清鉴篇》曰:“区别臧否,瞻形得神。存乎其人,不可力为。”品鉴人物,瞻外形而知其神韵,此自有形有声而会于无形无声,是非常微妙难言之事,所以说“存乎其人,不可力为”,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是言不尽意。

与荀粲同时的曹魏重臣蒋济(?—249),其著名的“眸子”之论,被西晋欧阳建(?—300)在《言尽意论》中引以为“言不尽意”论的代表。惜乎蒋济此论已亡,我们仅可以从《三国志·钟会传》中知得其中“观其眸子,足以知人”一句。眸子传神,故可知蒋济此论亦是形神关系中的言不尽意。

以形神关系为主题的言不尽意论,贯穿于魏晋清谈的始终。钟会、傅嘏之言才性同异为言不尽意;嵇康论精神与形骸的关系,将精神比作国君,称“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而国乱于下也。”《世说新语》的《品藻》篇、《识鉴》篇尤多此论。一直到东晋陶渊明,这位遗落世事回归田园的诗人,也很热情认真地写了一组哲理深刻的《形影神诗》。

形神关系在《庄子·德充符》中有生动而深入的讨论,庄子因为每下愈况的道理,故推其极,以兀者王骀、申徒嘉等几个残疾人为寓言,表达“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其中兀者申徒嘉对不屑与他同席而坐的同学郑子产说:“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形骸之内即神也。又此篇豚子食于死母一则寓言曰:“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所使其形者,即为神也,嵇康将“神”比作君,正与此同。按照庄子的大化思想,形不过是神所寄之物,一朝物化之后,形骸便如粪土,终归腐朽而湮灭,而薪尽火传,生之所以为生则不息也。由于这样的大化思想,所以庄子才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魏代诸贤在论形神关系时,并未达到庄子这样完全忘形的境界。由于汉代人物品鉴重骨法面相,所以延续到魏代,虽然已经渐渐悟及“神”在形外,但仍然依附于“形”。关于汉人对“形”的看重,魏武帝曹操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世说新语·容止》篇,曹操将接见匈奴使者,但担心自己相貌不够雄伟而不能威慑匈奴,便让“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的崔琰假扮自己,而他自己却立于床头捉刀。但匈奴使者却独具慧眼地看出来,并称“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这个故事一方面可见汉末人对容止的品鉴多么看重,另一方面又可见出神的确出于形之外,不可力为,亦不可掩。

2、从“言不尽意”到“得意忘言”

正始以前的言意之辨,如上述荀粲反驳其兄的例子所示,其哲学依据主要是《周易·系辞》中的“子曰:文不尽言,言不尽意。”只有到了正始时期,王弼(226—249)始以老、庄解《易》,取《庄子·外物》篇筌蹄之说,即“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而对“文不尽言,言不尽意”加以阐发。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曰:“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王弼此解传达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言意之辨由此前的“言不尽意”变而为“得意忘言”;二是此前以《老子》和《周易》为主要哲学依据的清谈,现在加入了新秀《庄子》。“得意忘言”自此遂成为玄学家的要法,如一把利刃,删尽汉人章句之学的繁芜。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接着说:“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此论可谓新人耳目,汉人治《周易》的象数之学,由此而一举廓清。王弼因此成为玄学之宗,中国学术也因此从汉代经学走向了魏晋玄学。

“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所同在于皆重意而轻言,所异在于各有侧重。“言不尽意”侧重于语言本身的有限与真理的微妙难言,而“得意忘言”侧重于得意之后忘言,但得意尚需要以语言为媒介。魏晋时期,谈玄者主“言不尽意”的甚多,然而亦有反对者的声音,其代表即为西晋欧阳建(?—300)的《言尽意论》。欧阳建在此文中如此阐释“言尽意”:

“而古今务于正名,圣贤不能去言,其故何也?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言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吾故以为尽矣。”

“言尽意”论颇有好之者,例如极富威望的晋朝丞相王导(276—339),过江后唯独谈论三理,其中之一即为“言尽意”。尽管如此,“言不尽意”仍然在思想界占据主流,正如欧阳建自己所说:“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至乎通才达识,咸以为然。”更重要的是,言意之辨已不仅仅只是名理上的讨论,而是作为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开启了魏晋玄学的大门。

同类推荐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 趣味哲学

    趣味哲学

    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的分析来达到实用为本的目的,让你在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中轻松掌握经济学知识,参透理财技巧,明晰赚钱和成功法则。
  • “西道孔子”:扬雄

    “西道孔子”:扬雄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道孔子”——扬雄》由纪国泰所著,本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信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热门推荐
  • 皇夫的春天

    皇夫的春天

    萧女皇在她登基后以为自己可以有后宫三千面首,奈何皇夫很妖孽,女皇很无奈。
  • 琥珀的眼泪(女生爱情标本之一)

    琥珀的眼泪(女生爱情标本之一)

    操场上已集满了绿色军装,果然男生少之又少,女生们的眼光仿佛通了虎性,向男生猛扑过去。汤芙忙抛下不快奋起直追,这时候宁可错看一干,不可放走一个。书中用一目十行形容人看得快,系中统共二十几个男性,半眼不到就全军覆没。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从零开始读懂管理学

    从零开始读懂管理学

    现代管理方式中,管理不是玩弄权术,不是指责批评,而是需要智慧、方法和技巧的,是每个有志于成为管理人才所必须掌握和实践的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从零开始读懂管理学》以实用性和趣味性为原则,对有关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做了详细全面的介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管理者和职场人士必备的管理学成功指南。书中推荐的管理方法科学实用,切实可行;同时结合管理心理学理论,给每一位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 劫后余生我爱你

    劫后余生我爱你

    他偿还她对他的救命之恩,便是偷了她的户口簿,拿了结婚证,将她直接扑倒强占!如果时间能够重来,她发誓,她绝对不会把那个半夜扑到自己身上的男人拖回家救活!就算再来一次追杀,他笃定,他肯定愿意站在那里挨几枪,然后逃到她的身边让她救治!打死她也不相信家里的男人竟是传说中冷酷高傲的慕家三少,他,简直就是无赖一个!聒噪都不足以能够形容他的话之多,厚颜无耻也比不上他的脸皮之厚!离开之前强要了她,偷偷拿她的户口办了结婚证,在她家登堂入室,要她做饭,要她洗衣,最后竟然还——
  • 杀八方

    杀八方

    《八方传奇》的原著小说,伪满时期,辽西。频频出现的针对日本人和汉奸的暗杀事件,引起了“特高科”的高度警觉。“杀此人者,杀八方”的字条成为了唯一的线索。谁是“杀八方”?是在鬼子的围剿中已经被“击毙”的传奇大土匪“杀八方”复活?是温文儒雅的“满洲国”“参议”,日本亲王的“救命恩人”张涛?是南满支部的地下抗日组织,还是复兴计潜入东北的特工!在繁华都市,在深山老林,处处都有“杀八方”的身影。军火库被炸,是杀八方;投靠日本的绺子被倒旗,是杀八方;共产党叛徒被暗杀,还是杀八方!当真正的大胡子“杀八方”身中数枪屹立不倒;当南满支部滨海市负责人张来财慷既就义;当地下抗日队伍“辽西抗日救国军”为了掩护炸毁军火轮的志士全军覆没;当张涛等人和特别军列同归于尽之后,“杀八方”马上暗杀了警察局长。日本人终于明白,杀八方是一种捍卫尊严的信仰,是这块黑土地的图腾。是扑不灭的抗日烈火!让我们一起,走进尘封的关东传奇,回到那个血火交织的抗战时代!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中华诗词中的经典名句,并配有解析,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树欲静而风不止”、“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等。荟萃了流传久远、脍炙人口、有欣赏和实用价值的名言佳句两千多条,编选的典籍从孔子整理的《诗经》到民国时期的著作,历两千多年。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诗文词曲千古绝唱;开卷有益,领略宠中华民族文化千年辉煌。注释准确疏通词义,言简意赅,权威考证。鉴赏精辟,深入浅出,优美精当,陶冶情操。
  • 巫医邪妃

    巫医邪妃

    狡诈叔婶抢了她爹的侯位?她握着一纸圣旨,冒天下大不讳抛头露面,招婿入赘。恶毒堂姐抢了她的未婚夫?就算是她不屑要的渣男,她也不会留给仇人。世人都知晓她寄人篱下,臭名昭著,蠢笨痴傻不堪,更被人在及笄之前退婚。世人都只知晓他地位尊贵,冷峻无双,杀伐铁血,是当今皇上唯一的侄子,大晏百姓心中歌颂的常胜战神。可谁知,她一笑倾城,勾魂夺魄,人前是无人问津的侯府嫡女,背后却是行踪诡秘巫宫之主,一手巫术可起死回生。他背负仇恨,面冷心冷,掌控着整国家的命脉。
  • 真武破天

    真武破天

    从玛雅人的语言开始,这一连串的故事就像是一个不会醒转的梦,他,重生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不是枭雄,不做坏蛋,只做自己要做的自己。踏天道,战四方,高唱天马行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