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29200000003

第3章 失落的书:魏晋时代的《庄子》(2)

按照《晋书·向秀传》,虽然向秀之前已有多人注《庄子》,但极少有人能解其旨统,而向秀在注了《庄子》内、外篇之后,玄风大振。而向秀的注一旦出来了,便将众人的视线聚拢在这内、外篇二十七篇上。而除了淮南王刘安的解说三篇之外,其余二十二篇渐渐被忽略。

郭象本《庄子》

西晋的郭象(约252—312)是刘安之后在《庄子》传播史上最为关键的人物,以至可以将《庄子》分为郭象之前和郭象之后的《庄子》。之前为五十二篇,之后为三十三篇。那么郭象的三十三篇注本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先看有关郭象与向秀二人注《庄子》的一段公案:

“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议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如果这段记载属实,那么郭象所注的三十三篇,应当在补充了向秀未竟的《秋水》、《至乐》二篇之后,又另外从五十二篇中选取了六篇。这六篇是什么?

考察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庄子音义》,《天道》、《刻意》、《田子方》、《让王》、《说剑》、《渔父》六篇,既没有崔撰注,也没有向秀注,其他有些篇章,要么二人兼有,要么取一人之注。由于崔撰和向秀所注都是内、外篇共二十七篇,那么或许可以据此推测,这六篇的位置应当在五十二篇《庄子》的杂篇。如果郭象承袭了向秀的二十七篇注,另外加上自己对这六篇作的注,加起来则正好是三十三篇。

然而,郭象为什么在二十七篇之外的二十二篇中,偏偏选择这六篇呢?笔者在上文中已谈到《天道》篇的思想,与荀子所批庄子的“蔽于天而不知人”不合,但却与郭象调和儒道二家思想的倾向吻合,且因为其论理深刻细致,故被他从杂篇移到了外篇。

但是郭象为什么要大量删去其他篇章呢?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引用郭象自己的话说:“一曲之才,妄窜奇说,若阏弈、意脩之首,危言、游凫、子胥之篇,凡诸巧杂,十分有三。”五十二篇的“十分有三”大约为十六篇,而郭象在二十二篇中选取了六篇,那么删掉的正好是十六篇。陆德明在这篇《序录》中又称,《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庄子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之本,“言多诡诞,或似山海经,或类占梦书,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内篇众家并同,自余或有外而无杂。惟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

可见,五十二篇的《庄子》内容博杂,那些似山海经或占梦书的部分,即为郭象所删掉。我们可以从西晋张华(约232—300)的《博物志》和崔豹(生卒年不详,晋惠帝时为太子太傅丞)的《古今注》中想见郭象所删掉的部分。《博物志·卷四》引《庄子》云:“地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古今注·卷中·鱼虫第五》蜣螂一条,引《庄子》曰:“庄周所谓‘蛣蜣之智于转丸’者也,故一名蛣蜣。”此两条内容或为郭象所说的似山海经者。

在此我们不禁想到《庄子·天下》篇的诡异,学界一般认为《天下》篇是庄子对战国时代各派学术的总结评论,然而其中却没有法家和儒家,六经只是作为百家之学的源头被提起。另外,《天下》篇用了大量篇幅评论墨家,且所评的各家思想都与道家有些类似。因此,有学者称,《天下》篇实则为庄子学派对五十二篇《庄子》的总结。郭象删书的事实,则可以解释为什么《天下》篇中有些地方在今天读来漫无旨归了。

陆德明所引郭象删书的一段话,我们可以从日本高山寺本《庄子》残卷中郭象所写的跋文得到旁证:

“夫学者,尚以成性易知为德,不以能政异端为贵也。然《庄子》宏才命世,诚多英才伟词,正言若反。故一曲之士,不能畅其宏旨,而妄窜异说,若《阏奕》、《意循》之首,《尾言》、《游易》、《子胥》之篇,凡诸巧离,若此之类,十分有三。或牵之令近,或迂之令诞,或似《山海经》,或似梦书,或出《淮南》,或辨刑名,凡诸巧杂。而参之商韵,龙蛇并御,肯辞气鄙背,竟无深奥,而徒难知以因蒙,令诚滞乎失流。岂所以求《庄子》之意哉?故略而不存,今唯取长达,致存乎大体者,为三十三篇者。”

如此,郭象删五十二篇为三十三篇的《庄子》,则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郭象本人在政界和学术界显赫的地位,加之西晋末年玄学有儒、道融合的需求,三十三篇本《庄子》问世之后,一时间洛阳纸贵。尽管如此,在当时及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五十二篇本的《庄子》并未因此消亡。

孤本的产生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中关于郭象删书的那段话,其末两句是:“其内篇众家并同,自余或有外而无杂。惟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

此可谓一语定音,陆德明排众家之注,独推郭象,认为郭象所注,尤其合庄子之旨,并称因此郭注才为世所贵。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且看《世说新语·文学》的记载:

“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支遁出生于公元314年,那时郭象已经去世了两年。支遁在洛阳白马寺谈论《庄子·逍遥游》一事,《世说新语》和《高僧传》皆有记载,但都仅举其事,不著明时间。而根据《高僧传》卷四,支遁二十五岁出家,而在白马寺谈《庄子》则可以推定在公元339年之后。那时东晋政权已经在江南形成偏安的局面,梁朝沈约(441—513)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称当时思想界的情况为:“在晋中兴,玄风独扇,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

“柱下”代指《老子》,“七篇”代指《庄子》。从上面《世说新语》的记载,我们不难了解,在江左如火如荼的玄谈中,郭象和向秀的《庄子》注(二注略同,向注后亡,故以下只称郭注。)的确为时流所重,然而似乎仍有隐幽之义不得尽畅,以致诸名贤久久钻味,虽难以尽服,却不能高出郭、向二人而别成一说。

而据《高僧传》卷四的记载,名僧支遁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逍遥游》篇,力斥郭象的“适性”说。郭象的《逍遥游》篇注认为,“逍遥”之意即“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当时在白马寺,名贤或依郭象之意,以适性为逍遥,支遁对此说颇为不服,于是反驳说如果适性为得者,像桀、跖这样以残害为性的人,也可以称为逍遥了。《高僧传》接着说,支遁退而注逍遥篇。可见支遁实为出于对郭象注的不满,所以才退而作注,岂好注哉,不得已也!

那么对于《庄子》的灵魂之篇《逍遥游》,郭象的注错了吗?显然当时诸名贤在读了或听了支遁的逍遥游篇注解之后,感觉此前对于郭象注无法心服、却又无法自立一说的困惑,至此豁然而解,于是“群儒旧学莫不叹服”,乃至“后遂用支理”。

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郭象本的《庄子》会在历史变迁中成为孤本呢?

回顾本小节开始一段话,正是陆德明的推崇。应该注意到,《经典释文》是陆德明所撰的一部主要用来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老子音义》、《庄子音义》只是出于撰者本人对玄理的业余爱好。而陆德明的身份也每每是国子助教和太学博士,这种在思想界文化界显赫的大儒地位,与郭象恰好相似。鉴于这些,陆德明推崇郭象之注也就成了必然。

书之厄

陆德明在撰《庄子音义》时,手头同时有众家注本,包括司马彪注五十二篇、崔撰和向秀注二十七篇、孟氏注五十二篇等,以及李颐、潘尼、支遁、李轨、徐邈和嵇康等注。陆德明固然偏好郭象,其他众本也应当与郭象本并存于世,但却为何湮灭于后世呢?

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书之后,中国历史上每因政变兵乱而让书籍无端蒙受厄难。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秘书监牛弘因当时典籍遗逸,而上表请开献书之路时,提出了自秦以来书籍所遭的“五厄”之说。而这“五厄”的最后一厄,堪称秦始皇焚书之后书籍史上的又一次大劫,它就是梁元帝萧绎(508—554)于554年的焚书。

萧绎自幼喜藏典籍,他在《金楼子·聚书》篇自称:“吾今年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河间之侔汉室,颇谓过之矣。”由于萧绎广为搜求并孜孜不倦,以致江表图书,以他所藏为最盛。然而,就在萧绎对自己丰富的藏书颇为得意的第二年,西魏军队攻到江陵。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五》和颜之推(531—595)的《观我生赋》,萧绎在亡国前夕,将所藏古今图书十余万卷,全部付之一炬,并叹道:“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一个嗜书如命之人这样焚毁图书,实在是令人心痛。有人曾问萧绎为何焚书,萧绎答曰:“读万卷书,犹有今日,故焚之!”

自西晋南渡以来,战乱兵火中,图书典籍多为散逸湮亡,当郭象本《庄子》成为流通的主要版本时,其他注本自然因流传不广而趋于稀少。萧绎在《金楼子·聚书》篇列举了他所聚得的重要典籍,其中便有《庄子》,并使人抄写,与其他所抄写的书如《史记》、《汉书》、《老子》等,全部专门放在一个巾箱里,书极精细。

萧绎所抄写的《庄子》,究竟是多少篇呢?他没有说,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金楼子·自序》中有一个小细节,我们可以由此推测出萧绎所读的,肯定不是郭象的三十三篇《庄子》。萧绎在自序中说:“既感心气,累问通人,心气之名,当为何起,多无以对。余以为庄子云:‘无疾而呼,其笑若惊’,此心气也。”“无疾而呼,其笑若惊”,在三十三篇《庄子》中没有这句话。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萧绎所抄的,可能就是五十二篇《庄子》。

无论如何,这个缮写精良的《庄子》版本,永远化为烟火灰烬消失了。在《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所列的道家类书目中,向秀的二十卷注本、崔撰的十卷注本(《隋志》称梁有)、司马彪的二十一卷注本以及孟氏注本(《隋志》称梁有集注庄子六卷,其中录孟氏注一卷),包括梁简文帝的庄子讲疏,统统皆亡。唯有郭象的三十卷、目一卷注本存在,其他晋人的注本唯有李轨、徐邈和司马彪的庄子音。

回想一下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中独推郭象的那段话,以及他所录的庄子注本目录,我们又会疑惑不解:如果萧绎一把火烧掉了其他的《庄子》注本,那么陆德明何以得有?与秦始皇焚书正好相反,秦始皇所焚的是其他诸侯国的史书以及民间的诗书及诸子之书,而萧绎所焚的则是皇家藏书,民间藏书虽零散但仍存在。所以焚书之后,陆德明手头仍有众本,是完全可能的。

但陆德明既有,《隋志》为何却无呢?我们来考察一下陆德明的生平。虽然他作为《经典释文》的撰者,通常被称为“唐人”,但根据他的生卒年,即约550—630年,他在唐朝只活了十二年(唐朝建国于618年),而此前漫长的六十八年人生,除了童年时期的数年之外,都在陈、隋两朝。而且据考证,《经典释文》草创于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在隋灭陈(589年)前已经成书。后来唐太宗读过此书,十分赞赏,遂使其广为流传。

其次,《隋志》由唐人魏征(580—643年)等编撰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至唐显庆元年(656年)。而在陆德明撰《庄子音义》到魏征编《隋志》期间,又发生了一次书之厄。据《隋志·经籍总论》称,在大唐武德五年,即623年,司农少卿宋尊贵奉朝廷之命,将隋炀帝藏于东都洛阳嘉则殿的三十七万卷图书,用船沿黄河运往长安,而途径砥柱时,不幸船翻,为水漂没,所存者十不一二,连目录也被水所濡,变得残缺难辨。

魏征等所编的《隋志》,主要参考了隋代的《隋大业正御书目录》和梁阮孝绪的《七录》,其中称梁有某书而注曰亡者,比如“梁有庄子十卷,东晋议郎崔譔注,亡”。近代学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中认为,此正是特谓武德五年宋尊贵所运炀帝东都之书,遭水漂没而亡耳。然而,这次水灾所湮灭之书,也是皇室藏书,而民间仍可能有。余嘉锡也认为,“其民间所藏,固无恙也。故《隋志》所亡者,往往《新唐志》复著于录。其后经唐末五代之乱至宋,或无人刻行,或刻而妄有篡乱,然后古书乃真亡耳。”

正如余嘉锡所言,考《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其目录中仍有司马彪、崔撰、向秀等人的注本,其后则渐渐销声匿迹。

结语:时乎,命乎

可见,郭象以外的其他《庄子》注本,虽然在晋代和南北朝时不居主流,但仍然与郭象本并行于世。经过了萧绎的焚书和唐初的漂书,其他注本于是从此消失于主流的文化视线,而在民间亦渐趋式微。

唐代产生了《庄子》学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即唐初道士成玄英(608—?)作《南华真经注疏》(即《庄子疏》)。成玄英的注疏一旦诞生,便十分盛行,有似郭象本在晋代的情形。由于成玄英所注疏的就是郭象的三十三篇注本,所以郭本的独霸地位再次得到强化。因此,新旧唐书虽然录有其他注本的书目,但终于难以挽回消亡的命运。

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一些书流传了下来,而另一些书却亡佚了。一本书存亡的命运,似偶然,更似必然。或许魏晋之后的人真的不太喜欢五十二篇本《庄子》的芜杂,所以历经各种天灾人祸,而郭象的三十三篇本《庄子》却完好地保存下来。

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在历史的忘川里打捞五十二篇本《庄子》的影像,只能通过司马迁、扬雄等汉代人士的只言片语以及后世类书中残留的碎片去想象。然而退一步讲,如果从来就没有一本真正的《庄子》,因为自庄子本人开始,所谓“《庄子》”就是一个不断变迁的文本,那么五十二篇本的《庄子》对于我们到底有什么意义?

意义首先就在于它是《庄子》阅读史上最重要的事,了解文本的变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所读的《庄子》是怎么来的,并且对三十三篇的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外、杂篇某些与内七篇义理相龃龉的段落,由此窥见庄学的发展迹象。另外,这对我们解读郭象的《庄子注》很关键,比如联想郭象所删掉的部分,就可以明白郭象为何对《逍遥游》、《齐物论》等篇所作的调和适性的解说。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追寻失落的书,目的不仅在于尽可能地还原过去,而且在于更好地理解现在。

同类推荐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犹太人的智慧来源于他们的民族经典——《塔木德》。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精神分析以研究性本能为本身第一重要的工作。梦常常是不加伪装地表示一种愿望的满足。神经症是自我在试图压制性欲失败之后,性欲部分压制了自我。禁忌、法律和习惯给性生活加上了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既对男人有影响,又对女人影响很大。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伊德出场,宣讲他“欲望决定命运”的人生哲理,本书是走向人性深处、揭开性欲面纱的必读书。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热门推荐
  • 赖上二婚老婆

    赖上二婚老婆

    执守了五年的婚姻,换来的不过是一个人的专一。她毅然带着女儿净身出户,坚强并且努力地活着。命运的轮盘,将曾经失之交臂的那个男人又送了回来——【守得云开】“我现在的状况请不起佣人,谢谢你的好意。”她疏离的口气拒人于千里之外。“你就当是收留我吧,公寓装修要好几个月呢,白吃白住多不好意思。”说完不顾女人的反对,径自拎着行李进门,唇角有不易察觉的笑意。【完美还击】“为什么那个贱男人说他的公司倒闭和你有关?”她满是疑惑地盯着那张俊脸。“哦,刚好无聊,看他觉得影响市容,所以随便做了点手脚。”敢让她伤心的人,不都该死吗?“一个医生兼男佣能有这样的本事?”微眯起的明眸咄咄逼人地瞪着他。“我可没说我只是个医生。”风情万种地冲她抛去一个媚眼,气定神闲地继续翻动锅铲。【把握时机】车祸现场,男人一身是血的坐在地上。“怎么会这样?老天,你、你身上为什么会流了这么多血?”看到眼前那件被鲜血染红的白衬衫,她泪如雨下。“如果我没死,你会不会…给我一次机会?”鹰眸一瞬不瞬地停留在她的小脸上。女人微怔一下,忙不迭地猛点头,泣不成声。“好,那现在就去结婚吧!”从地上利索地爬起来,满心欢喜地牵着她的手大步向前走,对上她震惊的表情,漾出一抹人畜无害的笑容解释道:“我没事,只是在救人。”这是一个扮猪吃老虎的故事,也是某个痴情男人处心积虑缠上一个坚强的离婚女人,誓要给她永久幸福的感人故事。经历过婚姻所带来的背叛和痛楚,她固守着自己的一颗心,不肯再轻易交出来。且看某只痴情又腹黑的妖孽如何精心布下一个个陷阱,抱得美人归!本文贴近现实生活。小虐怡情,不喜慎入,最后还会是个happyending滴!坑品有保证,亲们尽管放心追文吧!菲儿的其他作品:鬼医妈咪偸个娃:腹黑爹地坏坏坏: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机遇的把握(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机遇的把握(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机遇对于人的成功非常重要,但是机遇来了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这时机遇只会让我们悔恨。为了等待机遇,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诚心去做好准备。作
  • 一代丑妃

    一代丑妃

    他是当今东秦国最阴佞的王爷,他拥有至高无尚的权位,却不能自主自己的婚姻。是他的妃,在他眼里,她却是一个连奴隶都不如的“贱人”为了她,他不能给予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名份,却因她,差点失去他最爱的女人。她该死,她一直都该死。可是当他真正可以下手了结她时,望着那双含泪却露着讽刺与畅然的美目时,为何他竟有刹那的迟疑与颤抖?是,他没杀她,却毁了她。他害她成了世上最丑陋的女人,却练就了她一颗无比坚韧的心!她,一代丑妃,受人唾弃鄙夷,唯有那个至高无尚的天子理解她。从此,她与他,惺惺相惜,哪怕差错十年的代沟。当一切成空,她成为实归名至的弃妇后,她笑着落崖.多谢一直支持淫淫的亲们,在你们的支持下,淫淫不负使命将老书完结,此次要告诉亲们,淫儿开了新书,书名《残王弃妃》《夫君为年度贺岁轻喜剧小说》¥¥¥¥¥¥¥¥收藏···票票……全部打劫!有时间,亲们还可以留言支持!!!其实,我并不傻,拿现代的话来说,我只是大智若愚罢了。因为我的个性平和,不喜争斗,所以总是以退为进,以和为贵。而你,堂堂东昭国的丞相之子却以为我傻得掉渣,而且极度认为娶我为妻就如娶了一个笑话。其实你错了,你错得离谱。以一个有着现代思想的我,又岂会真是一个傻子?只是很多时候,我不想强迫你罢了,事事由着你的后果,竟然换来的是助纣为虐。好吧,你来得猖獗,好我也“傻”得坚决。正文段落*1;新婚半月,我独守空房,你怕遭人耻笑,放下屋中娇娘不管,而倚在风尘女子的怀中畅饮独醉。我得知,只是笑,并不责怪,因为我能理解一个娶了自己不爱之人的心。2;初次见你,你竟带着一位美得挪不开眼的女人在房中大演春宫,我诧异的同时,只能故做平静的说;你继续。其实我虾米也没看到”然后上前取了一块薄弱不堪的丝绸垫子自觉去书房入睡。而你,却认为我是一个彻底的傻子,看见自己的夫君与别的女人相好,却无动于衷,也只有傻女人才会如此。3;回家数日,你一声不吭,你又领着那美绝人寰的女子离家三月,再次回来,你们不干正事,又躲在屋里娇喘连连。我真的真的并非有意推门,我只是单纯的以为有人被绑架了,因为我清楚的听见一名女子在屋内痛苦的娇喊;“爷,你别…别,奴家快不行了,快…放开…”后来,映如眼帘的是不堪回首的一幕,我没说什么,而你却因此事说我意图偷窥你们。唉,我只能仰面长叹,好人难当啊!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名家名作精选:鲁迅小说(学生阅读经典)

    名家名作精选:鲁迅小说(学生阅读经典)

    诗歌,抒放我们的浪漫情怀;散文,倾诉我们的心灵密语;小说,容纳我们的英雄梦想。每一种文体,都有它不一样的魅力。《名家名作精选》系列收录了22位著名作家的经典之作,这里有他们的离合悲欢,苦辣酸甜,他们为青春歌唱,为爱情幽伤,在特别的岁月写下了特别的文字。让我们随他们的笔迹再回味一遍青涩年代,再温习一遍陈年旧事,让我们再感动一次……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