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心理定位,就是个人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进行自助的方法。人的自我评价与我们的行为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可以带来积极的行动。
◎“我没有能力,所以自卑。”
世界上没有好叔叔。如果有些事你总盼着有一个“好叔叔”来帮你,自己没什么信心,至少表现为没有勇气现在就行动,这就是自卑的表现。
自卑即意味着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这既是一种具有伤害力的情绪,也是一个人性格上的缺陷。他不但对自己的能力有着过低的评价,在情绪的反映上也十分鲜明和极端。
内疚--“我做了错事,我没有完成,我对不起你。”
害羞--“我不敢,我不能,我怕人们嘲笑我。”
不安--“我真的可以吗?我无法确定。”
失望--“我果然是不行的,这事别指望我,我对自己一点信心没有。”
忧郁--“我该怎么办?如果这样下去,我会没有一点存在感。”
我们在生活中会见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自卑,羞怯,躲到角落,走路蹑手蹑脚,神经敏感,不敢大声说话(就像我小时候),不苟言笑(我在年轻时代经常如此),都是独自一个人在不起眼的地方默默注视着其他人(失去第一个孩子以后,我对此体会甚深)。
虽然,这时候他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但内心压着一块石头,让他抬不起头来。他的心灵颜色是灰暗或惨白的,很少交到真心朋友。即便有才华也被浪费,每天就这样痛苦和麻木地活着。
在国内时,我经常由于信心缺失而做错事情,因为我们在一个环境中待久了,就会受到一些强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家都认为正确的观点,就是你的潜意识中也认同的观点,这会极大地左右你自己的情绪状态。
20年前,那些我到美国以后才彻底颠覆了的观念都有哪些呢?
1.自信与能力的关系:并非能力突出者才有资格自信。
2.人的表现力是美国强大的“人的因素”:敢于表现的庸者比缺乏自信的天才更受欢迎。
3.自强的根本:也许让人嘲笑却独一无二的创造力。
托马斯·杰弗逊作为美国缔造者之一,他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延续至今。但是,就在弗吉尼亚大学他的塑像下,一个深夜纽约女孩艾美选择跑到这个地方,用一把左轮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枪声惊醒了校园所有的人,人们感到震惊之余,也都为她惋惜。艾美在自我否定的噩梦中已挣扎7年有余,她是这个校园的“知名人物”。她曾自嘲为全美丑人团中最拉风的一名女孩,没有人嘲笑她,事实上有无数的人在帮助她,试图重建她的自信,但艾美仍然不幸地选择了自杀这条不归之路。
艾美的遗物中包括一本日记。在第359页,她写道:
已经8年了,我仍然不敢开口说话,不会和人交流。虽然许多教友鼓励我,像她们那样忘掉身体经历的一切,甚至变成一个麻木的人。可是我做不到。
事实是如此残酷,刚才邻居霍莉太太来我家,我在院子里晒太阳,她慢慢走进来,我立刻浑身不自在,向后退了两米。我们对视了一会儿。为了避免尴尬,霍莉太太找了一个话题,她说,呀,今天的太阳真是温暖,艾美,女人应该多晒晒阳光,对皮肤很好。我回了一句:啊,是的。我的潜意识觉得自己该再说点什么,于是我又说了一句:听说快要下雨了。然后,我就没了下文,呆呆地站在那里,歪着脑袋,尽量不去看她。霍莉太太实在不知道该讲什么,就默默地走开。
问题:是自卑让人无能,还是无能让人自卑?
我们的答案:这两种可能性都只有一个原因,人们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就会自卑和变得无能。
在课程的培训中,我们传达给每一名学员同样的信息:我们的服务是有价值的,我们帮助你找到自信、消灭自卑的情绪,并不是因为我同情你,而是因为价值--你忽视了自己的价值,我们在提醒和帮助你找到它,仅此而已。
因此,如果我们为一个自卑的人提供了帮助,切不可让他背上一个感恩的包袱,而要助他独立地站起来,避免自卑更加严重。
情绪也是一种能量--摧毁或增加信心
案例一:
维克多是一名害羞的男孩,他在上高中时就很不自信,十分胆小。每当老师或者同学让他做什么事时,他总是不好意思地说:“不行不行,我不行。”时间久了,维克多的这句口头语传遍了全校。
经过母亲的一次教导后,他下定决心改变,每次都想第二天以崭新形象示人。可是,第二天,缺乏自信的他总是恢复原样。反反复复,维克多明白了一个道理:熟悉的环境中想要改变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他恰恰缺乏这样的勇气。
所以,直到高中毕业,维克多都持续着那种不自信的样子。进了州立大学后,在全新的环境中,他迎来了改变的机遇,建立自信的勇气与日俱增。他尝试让自己每天都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他在心里暗暗为自己加油,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会暗示自己:“我能行!”
后来,班里成立了篮球队,尽管并不会打篮球,但是由于他的个子很高,也顺利地入选了班队。于是,他开始学习篮球的知识和技术,每天都抱着篮球到操场上去训练。半年后,维克多凭借自己的努力,由篮球场上的“门外汉”变成了学校篮球队的主力。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竟然被职业球会看中,邀请他去试训,并最终成为了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
案例二:
有一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做生意的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开洗衣店。天晴的时候老太太十分忧虑,别人问为什么,她说:“我卖雨伞的女儿生意不好,我心里难过。”但是,下雨的时候她也不高兴,因为:“我开洗衣店的女儿生意不好,洗好的衣服晒不干。”
后来有人告诉她:“其实,天晴的时候你可以为你开洗衣店的女儿高兴,下雨天你可以为你卖雨伞的女儿高兴。”
老太太这才大悟,因为这句话说明了一个关键问题--快乐和痛苦,都是你自己选择的,主动权完全在自己的手中。
你看,两个故事的主角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感受到了情绪对于生活的实质影响。它时时转化为一种力量,存于体内并且每天让人们感受到和运用到。如果你是一个愿意审视自己生活的人,是能够清晰地感觉和体会到的。
因为它们分布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它们完全决定了我们生活的状态是积极还是消极,是自信还是自卑,决定了事情的结果。
--我们工作顺利或者不顺利,全都取决于体内的情绪表现出来的能量!
不管你是否承认,每时每刻,你都在使用这些能量。它们可以帮助你发现新的事物,也能够去揭开和继续损害你的情绪伤口,让你对自己更加不自信。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尚未被开发出来的“情绪之能”引到积极的领域,让它们变成积极的力量,促进情绪的平衡,不管它们是A还是B。然后,在我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合理地去利用它们。
有三名加州电信公司的职员前来参加一个关于“情绪的自卑能量有多大影响”的测验。他们的工作性质相同,并被情绪顾问用事前准备好的一段话用同样的方式告知:
“先生们,你们这份工作做得并不好,看,这是你们上司的评价。”--我们“勾结”他们的老板,一起伪造了3份员工评价。
其实,他们是所属行业中的优秀从业者,也是公司的优秀员工,对于自己的前程以及就业的前景,他们有充足的理由保持乐观。换句话说,他们现在都是乐观的人,积极向上,充满自信,且情绪波动水平一致。
“以我们在公司的表现,怎么可能不被老板提拔呢?我们是老板眼中的红人,这几年的表现使我们很确定。”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有时板上钉钉的事实,也会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
30天过后,我们再次看到他们时,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消极的情绪状态,而只有一个人没有受太大的影响--但他的工作动力也明显受到了打击;另外两个人的业绩则剧烈下滑,因为他们已经认定自己没有能力在公司立足。
瞧,这就是坏情绪的摧毁力。即便一个人非常自信,一旦老板否定了他的能力,他也会迅速萎靡不振。而我们的工作,就是协助求助者找到自我价值感,让他从心理上站起来,回归强大的自信,增加抵抗挫折的能力,真正找到他的位置,让他既不怨天也不尤人,而是脚踏实地。
情绪自我管理课程
自我能力定位
★“我的学历(知识水平)与现在的工作匹配吗?”
★“我最擅长的事情是什么?”
★“我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否有兴趣?”
★“我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在最近的两年内,我是否抓住了能力培训的机会?”
◎成功者的失落--得到后反而更沮丧?
近几年,有一份研究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的成功人士都受到了五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包括孤独、抑郁、困惑、焦虑和偏执。
这几大问题就如同顽固的“心魔”,它们单独出现已足以令人惧怕了,一并出现会有什么后果呢?常见的现象是各种心理障碍,严重者则导致人格分裂或走向极端情绪,被A或B俘获,成为一个行为模式的极端倾向者。
问题1:你越成功就越自卑吗?
问题2:你越有能力就越容易产生失落感吗?
显然,一个各方面都很成功的人,面对重重的工作压力,如果他不善于调整心态,也会造成上面这两种严重的后果。成功会加大他的自卑,而能力的增强则让他更深地陷入失落的深渊。
几乎所有的优秀人物都会发现自己有一些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这两种表现的、特殊的情绪问题。他们不懂得分辨和控制“情绪创伤”,就像无节制的工作狂在事业失败后,经常会采取极端行为惩罚自己,而不是进行自我抚慰和情绪平衡工作。
写出一本最棒的科幻小说,这是海默5岁就种下的梦想,并为此努力了23年。但是,她的成功最终变成了一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故”,当出版机构宣布她的小说仅在俄勒冈州的销量就突破10万册大关时,人们纷纷向她祝贺,她家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此时她却把自己关了起来。
海默半个月没有见任何人,拒绝接电话,不想听到哪怕一句与这本书有关的消息。她整个人的精神都垮了,没有人解释得清这是怎么一回事。
母亲在门外哭泣:“孩子,如果我知道有今天的结果,我一定全力阻止你。”
海默无法接纳已实现的梦想,在潜意识中她认定自己只可能失败,也许这是23年来始终游荡在她心头的答案。
就像我们知道,全世界80%的女性整容后并不满意自己的新外表,而且比整容之前更加不满。我猜实际数据远不止这些,可能达到了9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人会逐渐地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很封闭,前景充满悲观。他们对自己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虽然自己做得已非常好,每天活在人们的掌声中,但那种不信任感就像深入骨髓的恶魔,无论怎么驱赶,都是盘踞大脑的一团浓重的阴影。
我们的情绪顾问通过走访上千家企业的领导者(成功者的代表),比如中高层管理者、出色员工、潜力股干部,对他们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发现其中超过90%的人都有过强烈的“受创”感觉。
--他们不断地在成功,也不断地在体验“受创”。
情绪顾问同时发现,凡是能及时进行自我安慰或通过他人安慰来关注“伤口”的人,随后都能够迅速地调整工作状态,以更强力的姿态去领导自己的部门。但是,那些无法平稳度过这一阶段的人,则在不久的某一时期内(平均不超过三周)就失去了自己的职位。他们不是被降职,就是以一种失败的姿态离开这个地方,去独自恢复伤口。
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结果,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信心的理解,以及是否区分开了强烈意向和急于求成之间的不同。
在强烈意向控制下的工作,是承诺于目标、有计划和富有激情地去创造。在急于求成驱使下的努力,只活在一个假定的未来之中,一个亢奋的冲刺中,是极端情绪不断发酵的一个过程。于是,他一方面试图侥幸拿到成果,心态浮躁;另一方面则假设了失败的结局,促使他更加急迫,过于期待获得一个美好的结果。这经常会造成我们急于求成的情绪。
这两种心态最关键的区别是什么呢?是在不同情绪状态决定下的行动。
前者最后转化成更高效和更成功的有力行动,以非常平稳的方式取得成功;后者只会让人抛开生活中其他的一切,目标变得功利。就像海默那样,一旦得以实现,生活立马失去意义。
这种情绪几乎不被多数人所察觉。今天,错误的情绪状态(也许是潜意识的真实反应)正在侵袭每个人的所有角落、细胞和生活的细节。我们的工作、睡眠、思考、性、创造力、位置,甚至我们对已发生的过去的看法,都在被情绪追踪、测量、控制、分享和展示。
我们每天都会犯错,不仅有事实的错误,还有情绪与判断是否理智的错误。人们的视野中存在盲区,情绪存在断层,这导致了注意力的偏移和认识的巨大错误。例如,有时候我们甚至无法回答那些最简单的问题--
昨天我在会议上生气了吗?
老板上午对我的汇报满意吗?
我真的可以100%地完成?
这些疑问时刻跳出来抓住你的弱点,将你置于不利的境地,总是基于片面的信息就做出“否定”的结论--“我是一个蠢货。”或者,“我需要被迫去做某些事,这真痛苦!”然后,你只能用猜测指引自己的方向,任何冒险都只能凭借勇气,而不是理性。
现实令人毛骨悚然。在无法突破的范围内,你陷入一个情绪轮回:每天开始拼命地安慰自己,但到傍晚又回归原状。就像你每天离开办公室的时候,一份从未动过的表格就扔到了办公桌上,而次日早晨又重新使用。事实上,它仍然等待第二天你再次拿起它,却又什么都没干。
这很荒唐,不是吗?
那么,看看我的步骤,前提是,你必须立刻开始,而不是放到一边,然后告诉自己明天再说。
步骤1:积极的心理定位--我可以,我一定能行!
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默念:“我为什么不行?我一定可以。”关键是,在默念时也诵读出理由,支持自己的这个判断,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积极的心理定位,就是个人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进行自助的方法。人的自我评价实际上就是人对自我的一种暗示作用,它与我们的行为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可以带来积极的行动,而不是在消极的情绪下勉强推进手中的工作。
事实上,人们的智慧差距并不太大(除了一些百年难遇的天才),几乎都受到情绪是否积极的影响--它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在第一个步骤中,你应该不断地暗示自己,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好。要始终坚信自己可以胜任,而且一定能够完成得非常出色。
要促成结果对自己的双赢:成功了,自信心得到加强;失败了,也不应该有任何的气馁,你不妨告诉自己这只是一场设定好的游戏:“我早已知胜败,且我操纵着它,情况多好多坏,都在我掌控之内。”
步骤2:一份客观的评价--“我就是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