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05900000024

第24章 玉手点将录(2)

……蔡锷平日会客应酬自然也要涉足此地,杨度、梁启超更是其中的常客。梁杨二人曾一度同恋一个叫花云仙的妓女,这个花云仙的妹妹小阿凤是八大胡同的花魁。小阿凤最后被王克敏金屋藏娇。杨度则热恋花云仙,据说他的《筹安会宣言》、《君宪救国论》都是在花云仙那里写就的。杨梁二人曾演了一出醋海生波的闹剧。其后,杨度另娶了陈文娣,花云仙想跟梁启超,但梁自命为一夫一妻新社会的人物,还给杨度取笑了一番。

从资料中看来,分明是王忠和老先生也没弄清楚,到底杨度和梁启超争夺的是哪一个女人,这里明确是说花云仙,但就在此书的另一个地方,王忠和老先生又暗示了另一种可能:

……据传梁启超和杨度二人同时相中了一个鄂籍妓女,但杨度花了一万二的大洋把该女子买了去,惹得梁大为恼火,遂辞去司法总长,给袁留下一封辞职信后飘然南下……

我们不大能够说清楚这前后两段之间的异同,此时的过程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结果就是:因为一个女生,梁启超与杨度翻脸成仇。

说起这梁启超,他堪称英雄一世,曾参与戊戌变法搅得天下不安,曾单枪匹马挑翻革命党人孙文的老巢檀香山,曾以一支笔独对革命党百万军。谅区区一介杨度,又何所惧哉?

有分教:英雄无奈是多情,冲冠一怒为红颜。鼎湖当日弃人间,万水千山只等闲。为报此一箭之仇,梁启超大发宏愿,大下决心。你杨度不是在推行帝制吗?那好,我梁启超就要推翻帝制,不气死你杨度,这事儿咱不算完!

05历史在重演

事隔多年,国学大师章太炎老先生,忽一夜醒来,蹲在床角寻思良久,说:洪宪帝制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有三个人,跟另外三个人过不去。

梁启超跟杨度过不去,导致了帝制失败。

张一麐跟夏寿田过不去,导致了帝制失败。

雷震春跟蔡锷过不去,导致了帝制失败。

请注意章太炎老先生的暗示:这里是人反对人,不是人反对事。反对帝制者并非反对帝制,只是因为要反对帝制阵营中的人,才掉头去反帝制阵营中占位子。在这里厮杀的三拨人中,张一麐和夏寿田,这两个人都是袁世凯的秘书,他们俩的打架并不影响帝制进程,真正导致帝制失败的,是梁启超对杨度,以及雷震春对蔡锷。

却说梁启超,心爱的女人被杨度夺走,又横遭杨度羞辱,怒极之下,遂奔赴天津,找自己的关门弟子蔡锷,商量推翻帝制的事儿。

事情巧就巧在,这时候的蔡锷心里也正别扭着呢。虽然袁世凯有心重用他,甚至不惜开罪北洋,可北洋军人不敢惹袁世凯,只能找蔡锷的麻烦。前者有七凶之第六凶雷震春,故意拿出有人劝蔡锷搞云南独立的公文,刺激蔡锷。正把蔡锷刺激得七荤八素,这时候梁启超又来了。

梁启超劝说弟子蔡锷,搞帝制有什么意思,不好玩,不如推翻帝制,这才有意思。那么怎么个推翻法呢?

易尔,这事儿这么安排,蔡锷现在受到袁世凯重用,机会难得,就留在京师,力劝袁世凯登基。而梁启超则奔赴南方,去游说军队。等袁世凯真的登基之后,蔡锷再出走南下,直接举兵,相信那时袁世凯即使不被活活气死,也得气个半死。

可这么一个搞法,是不是有点儿不讲道理呢?毕竟抢了女人的,是杨度而不是袁世凯,你梁启超应该去找杨度的麻烦,干吗要修理袁世凯呢?

这没办法,怪就要怪袁世凯用杨度而不用梁启超,你老袁既然敢用杨度,就得承担使用杨度的后果。不搞掉你袁世凯,又如何摆平杨度?

关于这场百分百的私人恩怨,时有蒋子奇等人,曰:(袁世凯)用杨度而天下政客走开,用夏寿田而天下幕客走开,用段芝贵而天下军人走开,用梁士诒而天下理财家走开。

真正的历史,就是这个样子的。

你之所以选择某一个政治阵营,并非你对此阵营有什么好感,只是因为你要与你所厌恶的人,拉开距离。你反对的只是人,而不是事。

这一次,是杨度生生地把梁启超,挤到了反对帝制的阵营中。而在很久很久之前,梁启超还曾经干过一桩事,把另一个朋友生生挤入了自己的敌对阵营。

早年间,早到什么时候呢?还是在晚清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号召反对科举,并联络了名士吴稚晖,约好了到科举考试的那一天,大家都不进考场,集体罢考。当时这个吴稚晖傻啊,人家说什么他都信,到了考试那天,他真的没进考场。却不料号召罢考的梁启超,自己却早早地在考场中占了位子。考得心满意足出来,这件事好险没把个吴稚晖气得疯掉。

此后的吴稚晖,就与梁启超远远地拉开了距离,梁启超干什么,吴稚晖一定要反着来,不管自己站在哪个阵营里,总之不能和梁启超站在一起。就这样,由于梁启超是当时的君宪派,吴稚晖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党阵营。

而这一次,历史又重演了。

历史之所以闲着没事就要重演,那是因为历史的规律,是人性的规律,人性的规律不变,历史的规律也不变。当时局构成此前的历史场景之时,人性的规律就自然而然地,会重演当时的旧事。

梁启超和杨度,本来都是君宪派,而且梁启超的君宪资历,比之于杨度更老。可是为了和杨度拉开距离,梁启超,被迫选择了反对帝制阵营。

而且这一次,梁启超将发现自己正在与日本人联手,再一次于中华大地上,掀起腥风血雨。

06史上最悲凉的皇帝

此后一段,时间突然变得重要起来。许多秘密,就隐藏在时间里。

蔡锷将军是1915年11月19日离开天津,偷奔日本的。到了横滨之后,蔡锷写了一大堆书信和明信片,书信的内容是假称自己正在日本治疗。另派人拿了明信片,满日本游走,到随便什么地方,就邮给袁世凯一张,以造成蔡锷正在日本四处游荡的错觉。

而蔡锷将军实际上已经离开日本,正飞奔云南,去迎接那一场势不可当的暗杀。

在这里,蔡锷已经逃离,但却搞了许多假文书,忽悠袁世凯。这个忽悠很成功,不仅把袁世凯忽悠住了,还成功地忽悠了许多史学家。许多史学家在这段历史研究上,总是发现时间对不上,急得拿脑袋哐哐哐撞墙。

12月15日,晨八点。段芝贵突然通知正在中南海办公的职员,赶紧去居仁堂,大家昏头涨脑地来到,却吃惊地发现袁世凯身着大元帅军装,光着头,站在龙椅边,以无限悲凉的目光,看着大家。

天啊,他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登基了。

不会吧?这未免也太不庄重了。

然而这是真的,只听袁世凯用伤感的口吻,说道:我向来是舍身救国,今天诸位又逼我做皇帝,我只有舍家救国了,从古至今,皇帝子孙哪有好结果的?

这就是袁世凯称帝的宣言,听听是多么的悲惨。

袁世凯的心里,是非常明白的。此前的他,无论家业有多庞大,但一人做事一人当,即使遭到政治清算,也只清算他一个人。而现在,他既然成了皇帝,倘有不测,全家人都在劫难逃。

你说这个皇帝,当个什么劲呢?

就在袁世凯称帝的当天,蔡锷将军抵达河内。

就在蔡锷将军抵达河内的当天,追杀令已如影随形,急追而至。

那么是谁要杀蔡锷将军呢?

最省心的解释,就说是袁世凯。此事理所当然地要归到袁世凯身上,因为蔡锷将军此行,是要举兵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所以袁世凯派出刺客来追杀蔡锷,实属情理中事。

然而,追杀令真的不是袁世凯下达的。

说过了,袁世凯一辈子,堪称光明磊落,没有暗杀过一个人。虽说许多遭暗杀而死的人,都曾归到他的头上,但没有一桩得到证实。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指控袁世凯搞暗杀的证据,都是这样一句话:由于暗杀是袁世凯惯用的手法……但这个语句用在蔡锷将军遭遇暗杀上,却终于露馅了。

07李烈钧再夺云南

就在蔡锷将军抵达河内两日之后,党人李烈钧率众抵达云南,于海防入滇时受阻。李烈钧致电此时正镇守在云南的唐继尧,以其一贯的磊落光明之风格,曰:

此来为国亦为兄,今到老开已多日矣,三日内即闯关入滇。虽兄将余枪决,向袁逆报功,亦不敢计也。

唐继尧见信,于次日遣其弟唐继虞前来迎接。

由是李烈钧先蔡锷一步,入主滇军。

老革命党人戢翼翘回忆说,他当时是大理第二旅旅长,唐继尧刚刚在劝进表上签了名,恳请袁世凯登基为帝,劝进表刚送走,李烈钧就来了。消息最灵通的记者马上捕捉到这个特大新闻,登报说:李协和(李烈钧,又名协和)来云南造反。

随李烈钧同来的党人见报,大怒曰:这谁呀,谁允许你乱写的?查查这个记者是谁……很快把记者查出来了。次日,记者挟着采访本正兴冲冲地走在路上,胡同里突然出来几个人,截住了他,说:喂,兄弟,打听个事,说李烈钧来云南造反的新闻,是不是你写的?

那记者道:是啊,是我写的。

几名党人问:你为何要写这东西?谁允许的?

记者失笑:你们有没有搞错,这是民国,新闻采访是自由的。连大总统袁世凯,我们记者都可以随便骂。

党人摇头:没错,你可以随便骂袁世凯,但绝不允许骂党人。

开什么玩笑?记者笑道:不是说你们党人,比袁世凯更好吗?

一点儿没错,众党人笑道:凡是敢说我们不好的人,就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就毫不留情地消灭他。剩下来的人,看你还有胆子说我们不好吗?

说着话,众党人抓住记者,扭过他的手臂:是哪只手写的骂我们的文章?这只没错吧?以后咱们这条胳膊就不要再用了,好不好……咔嘣嘣一声脆响,那记者发出凄厉的惨叫声,手臂已被打断。

打断记者的手臂,党人们神清气爽,开心地走了。可怜的记者拖着断臂,去警察局报案。警察局局长叫唐继禹,这个唐继禹,其实就是唐继尧的弟弟唐继虞。他一个人有俩名,也兼俩职务。

听了记者报案的详情,唐继禹贴在记者的耳边,说道:活该,你以为党人也像袁世凯那么厚道吗?可以让你随便骂?在袁世凯时代,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在党人时代,是党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不然党人怎么会非要干掉袁世凯呢?所以呀,既然是你自己惹来的祸,我劝你就假装自己手臂没断,回家写歌颂党人的文章吧,说不定这样还能多活几天。

这个案子,就算是处理完了,可以结案了。

推断时间,这个案子的发生及处理,如果不是在李烈钧抵达昆明的当天,就是在22日以后。

因为唐继禹在17日,率警卫两连,宪兵一队抵达阿迷,会晤阿迷县长张一鲲,不是太明确地告诉张一鲲,他此行是迎接一位重要人物。

而蔡锷遭遇到的暗杀,就发生在这个叫阿迷的地方。执行暗杀的人,恰恰就是阿迷县长张一鲲。

08是谁下达的暗杀令

蔡锷于阿迷遭遇暗杀的详情,在当时就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使得这个案子扑朔迷离,笼罩在一片疑云之中。

刘秉荣先生整理多家史料,写下了蔡锷遭遇暗杀的经过:

……蒙自关道周沆和阿迷县长张一鲲,早奉袁世凯密电,令其防止蔡入滇异动,务必跟踪谋杀,若已入滇境,须沿铁路侦察捕杀。周、张接电后在蒙自关道署开过多次会议,决定组织暗杀队,自越至滇捕杀或狙击。继侦知蔡已至河内,不日乘滇越车入昆明,如中途狙击不能得手,即于碧、阿两站,借设宴欢迎,暗放毒药于白兰地酒内毒死,抑或劫杀等情。由于蔡锷平安抵昆明,周、张二人即畏罪潜逃出境,唐继尧电令河口督办捕获,捕解到省法办。不料在河口督办接电之际,周、张已先一夜偷过界去了。而后,周沆到香港,张一鲲因等候其爱妾张素娥,逗留在越南老街,时河口督办正欲向法方引渡张一鲲归案,第二日其妾张素娥到河口被检查处挡获,命其请妥保,若请不着妥保,可通知张县长由老街过河口来证明是他的眷属,准许由他领过河口。张一鲲接函后,过河口来证明,立即被捕解到省法办,此旁话,不提。(刘秉荣《护国大战》)

刘秉荣先生叙述说,蔡锷是12月22日晚9时到达昆明的,与军官见面后,因喉疾讲话不多,即回警卫团部休息。而在这个时间里,蒙自关道周沆,和阿迷县长张一鲲,正多方布置,准备杀掉蔡锷,得知蔡锷已达昆明,知道自己麻烦大了,就急忙逃跑。周沆逃到了香港,而张一鲲却受爱妾张素娥拖累自投罗网,立即被捕解到省法办,杀掉了。

这段历史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不妥之处。但据史学家王忠和老先生整理多家史料后,却弄出了一个与刘秉荣先生完全不同的版本:

……袁世凯得知蔡锷回云南后,立即密令唐继尧劫杀蔡(也有一说是直系人物云南巡抚按使任可澄)。唐出身云南会泽书香世家,看到本是湖南人的蔡锷却在云南享有祟高的威望,所以十分嫉恨他,便指使离昆明五百多里之外的阿迷旅店(现在的蒙自)知事刺杀蔡锷,为的是避免自身嫌疑。可是,这位阿迷州的知事却太不中用,只是把蔡的仆从打伤,蔡锷主仆二人于1915年12月19日晚间平安抵达昆明。蔡明知是唐继尧暗中下毒手,但是大敌当前,也不去和他计较,主张即日举兵讨袁……

在这里,俩史学家终于成功地掐到了一起,刘秉荣老先生和王忠和老先生,双方对蔡锷遇刺事件的描述上,存在着四点差异:

1.双方时间不一致,刘文说蔡锷是22日晚抵达昆明的。王文说蔡将军抵达昆明的时间是19日,前后相差了整整三天。

2.人数不一致,刘文说蔡是由唐继禹率两个警卫连,一个宪兵队护送至昆明,王文说蔡是和仆人两人抵达昆明。

3.暗杀过程不一致,刘文说暗杀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王文中则暗示了一场激烈的伏击战。

4.下达暗杀命令的途径不一致,刘文说是袁世凯直接下令给阿迷县长张一鲲,而王文则说下达暗杀命令的人,实际上是唐继尧。

在我们此前的史学研究过程中,从未遇到过这样的麻烦,不同的史学家对同一事件的描述,竟然是天差地远,两者的距离已经到了无法相互解读的地步。

要知道,所有的史家研究,都是汇集不同立场的当事人史料,相互印证彼此戳穿,最后过滤掉过于强烈的主观情绪,而得到一个比较接近于客观事实的状态描述。而在这里,这招不灵了,没法子应用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一个虚假信息的介入,导致了历史系统的紊乱。这就有点儿像是在听收音机的时候,受到了电子信号的干扰,使广播变得支离破碎,凌乱不堪。纵有多名当事人在倾听,但每个人听到的,都和别人听到的有着本质的不同。

那么在这里,这个虚假信号,是什么呢?

就是袁世凯下达暗杀令的错误解释,导致了史实变形扭曲。

首先来看刘秉荣老先生的说法,他说是袁世凯密电阿迷县长张一鲲,让他劫杀蔡锷。这怎么可能?袁世凯以大总统的身份,怎么可能对一个小小的县长,下达这种荒谬离谱的命令?而且这道暗杀密令不止下达给了阿迷县长张一锟,连蒙自关道周沆也收到了。试想这种级别的行政官员,有没有暗杀能力?又有多少保密意识?如果袁世凯真笨到这份儿上,随随便便下令一个小县长暗杀著名军事将领,如此低智商,他凭什么做中国的大总统?弱智都能当开国大总统,这个国家的民众智商又得低到什么程度?

同类推荐
  • 南宋军神

    南宋军神

    特种兵政委刘涚肉身穿越到1130年,被金兵当成细作扔进牢狱,越狱时不经意救了岳飞麾下大将高宠,本以为找到靠山,却不料高宠竟然是...面对破败的汉人江山,刘涚绝对秉承岳飞的遗志直捣黄龙,却坚决反对对南宋朝廷的愚忠。他组织起广大人民群众,用土地和粮食来号召大家:“此时此刻我们当万众一心,修建起‘心’的长城。吃了我们的吐出来,拿了我们的还回来,杀了我们的,那还说个屁,杀回去!”
  • 南宋浮生记

    南宋浮生记

    本文以古代历史为背景的穿越类作品,主角谷永宁是21世纪的现代人,在江边的一家修理厂里和一群人发生争执时,被人推到了江里,意外穿越到了宋朝。利用21世界的技术,他生产出了皇上需要的浸水不会模糊的纸,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技术。走上军队生活,利用火药技术,发明了各式火器,缴叛贼、杀敌寇,成为著名的抗金大将,名垂青史。
  • 盛唐夜唱

    盛唐夜唱

    这是最好的时代,无与伦比的辉煌和荣耀,为后人留下了“唐人”的名字。这是最坏的时代,四境的烽火,内患的种子,都已经深深种在这片土地之内。是谁乘着星槎破空而来,在这无限的江山田园夜夜歌唱,绣口一张,便是整个盛唐!
  • 每天读点中国历史

    每天读点中国历史

    历史写满了沧桑,印记着民族步履的繁艰。后人看历史,鲁迅看到了吃人;柏杨看到了酱缸;有人看到了一种毒素的沉淀;也有人看到了历史传承了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满心荣辱与欢喜。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以上的说法都因他们只看到了历史的一个侧面。难免有失偏颇,有以偏概全之嫌。 历史其实是一个过程,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绝不应该有任何亵读的举动。然而沉淀的历史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所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 姜瓖与大同兵变

    姜瓖与大同兵变

    姜瓖(?—1650),陕西榆林人。本是明朝大同镇的总兵官,在公元1644 年历史发生巨变的关键之年,他先投降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后又投降入关的清朝统治者,攻杀农民军。
热门推荐
  • 三国之问鼎天下

    三国之问鼎天下

    重生汉末,逆天改命。在乱世中生存,只有强大,更强大,比所有敌人都强大!“碰到比你强大的呢?”“干!”带甲十万,跨蹈汉南,却要不战而降?不,这样的结局我不接受!即便不能挟天子而令诸侯,我也要据荆州以图天下!
  • 中学生必背古诗词(新课标必读丛书)

    中学生必背古诗词(新课标必读丛书)

    诗词,是指主要以近体涛和律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 娘子乖乖不准闹

    娘子乖乖不准闹

    他是权倾朝野的摄政王,也是暗地为王的夜帝,最大的乐趣就是欺负她,看到她被气得脸色红润,生机活现的样子,他就特乐。欺负她的结果就是恶魔的种子发芽了。恶魔萌宝一出,谁与争锋!“谁敢欺负我娘亲,就得有跟太阳说再见的觉悟!”“哪个狐狸精敢抢我娘亲的男人,我会让你死得很有节奏!”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马云教典:成就阿里巴巴帝国的36个法则

    马云教典:成就阿里巴巴帝国的36个法则

    本书共分八章,从36个方面归纳总结了马云成功的方法,全面解读了马云的务实、创新精神。如果本书对您做事或者创业有所启发,将是对作者莫大的奖赏。
  • 农妇灵泉

    农妇灵泉

    张倩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只不过是眯了一会儿,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居然穿越了,而且还是穿到新嫁娘身上。本应该的洞房花烛夜,谁知张倩因为饥饿而晕倒来告终!不过好在老天爷对她还算是有点良心,给了她一个好相公,另外还给她开了一个金手指。本以为从此以后要跟着好相公过上幸福的生活,只是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原以为自己嫁的相公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想到,突然有一天,相公的身世居然还有这么离奇的一面!什么,不单她相公有惊人身世,她也有!以前对他们夫妻俩不闻不问的婆家,娘家见他们过好了,一个个过来打秋风!行,老虎不发威,他们就当她是HELLOKITTY是不是,相公,来啊,关门放圣蛇!
  •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理财课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理财课

    学会最好的理财黄金法则,人生三十而立,30岁是人生的一道关口,是人生的分水岭。你生活的状态和质量如何,取决于30岁前你对财富的认识,以及在理财的各个方面所做的选择和努力。30岁前的理财思维和理财蓝图,决定了30岁后你生活的基调。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要趁早行动。本书立足于30岁这一特定的人生年龄段,精心讲授了33堂最重要、最前沿的理财课,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财技巧,揭示了最实用的理财策略,指明了最便捷的理财途径,让你成功跳过理财误区,快速成为理财高手,在30岁后真正实现财富梦!
  • 世界最具推理性的侦破故事(1)

    世界最具推理性的侦破故事(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田园凤来

    田园凤来

    还有那暗中觑觎娘亲美貌的不知名色狼……包子爹娘一对,极品亲戚一堆;唉!本姑娘想要发家致富,真是任重道远啊!不怕不怕啦,全家上下一条心,红红火火奔小康!喂,穿越成贫家小农女,那谁,入了姐的法眼,还想逃出姐的手心?
  • 如果可以

    如果可以

    花样年华,她转学来到大城市,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直到他的出现,如一道阳光,照进她的生活,但不幸也随之降临,背叛,误解……融化的心,再次冰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