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儿子真正的变化,是在心理、思想上,这些深层次的变化远远胜于我所看到的表面现象。一个周末的晚上,儿子没有像以往那样赖在电视机前看个没完没了,而是把他平时最喜欢看的《机器猫》一本一本地摞起来,有一尺多高,然后,又用绳子把这些书捆了起来。我们问他这是做什么,难道这些每天几乎都要反反复复看的书不想再看了吗?儿子叹了口气,对我们讲了一件事情:上课的时候,老师让他发言。他感觉自己发言的效果不如以前了,脑子的灵活程度也不如以前,而且,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他自己寻找原因,认为是玩游戏机分心所导致。我和丈夫都为这个小子能发现自身的问题而高兴。人贵有自知之明嘛。儿子接着向我们宣布了他的两个决定,一是要把电脑里的电子游戏全删掉,二是从此不再看《机器猫》。我有些不相信,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每到星期天,这家伙至少要在电脑前坐上两三个小时玩电子游戏的。我们为这件事情劝过,批评过,效果甚微。
儿子说干就干,坐到电脑前,打开电脑,拿着鼠标,开始行动。他一边删还一边自言自语地说着:电脑小人呀,我和你们玩了一年多了,再不能玩了,我要认真学习了,咱们只好再见了,请你们消失吧。删完游戏,他又把那一捆《机器猫》递给爸爸:“爸爸,你给放在一个我看不到的地方,等放假了,我再看。”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认真学习。父母会说:“孩子,只要你念好了书,什么你都不用管。”其实,唤醒孩子内心的责任心,才能让孩子在心理、思想上起深层次的变化。父母要有艺术地教会孩子学会发现错误。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爱好、性格及少儿所特有的心态,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认清方向,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理想;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棘手。生活中,需要不断的尝试,尝试之后才会明白,才会解决问题。
父母能勇敢地去尝试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滋味,却唯恐孩子吃得太苦、太辣……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其结果却累了自己也害了孩子。父母要让他们尝试着去做自己的事情,你会发现自己的担惊受怕是大可不必的,再则,孩子跌倒了会爬起来的。父母要按捺住对儿女的种种牵挂和忧虑,让孩子试一试。
一位妈妈在培养儿子中显示了这种新观念。
她在传递信息中把思想的权利交给了孩子,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和社交能力。有一天,她带着儿子到万体馆观看电脑奥林匹克竞赛。美国这项活动的发起者米克罗斯先生,坐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她鼓励儿子去同米克罗斯先生说几句话。“妈妈,说什么呀?”儿子仰起头,想寻找一个支点。“你自己想一想怎么说好。”就在妈妈的启发下,儿子竟说了一段令这位美国人惊讶不已的话:“米克罗斯先生,今天我是参观者,明年我要作为参赛者来到这里。”
有些父母很害怕孩子出现差错,特别是在重要的公众场合,父母更是担心孩子会说出太幼稚的话语。这位妈妈,她很信任自己的儿子,并且用鼓励的方式去激发儿子进行勇敢的试一试。儿子的话语,的确令妈妈大吃一惊,这是一种惊喜。如果,妈妈没有让他去单独面对米克罗斯,儿子是不会有如此之说的。在尝试中,儿子变得更为自信、智慧、自立。
这位妈妈不仅让儿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说话,还让儿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行动。
儿子参加了“从小学起”智力竞赛,其中有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星期天夫妇俩带儿子到了动物园。她对儿子说:“今天,爸爸妈妈的任务只是带你来到这动物园,至于你要到什么地方,看什么动物,找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你的事。”儿子忽闪着眼睛,显然他碰到了从生到现在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他接受了这个现实,独自行动去了。为了弄清楚“长颈鹿是怎么睡觉的?”他满公园跑,他问扫地的老妈妈,又找饲养员叔叔……如此这般,孩子的独立意识、社交能力怎么会不强呢?这也说明了——
传授知识、开发智力也要更新观念。尝试,就是一种更新、一种突破。
8.怎样培养孩子坚韧、吃苦的精神?
□鼓励孩子热忱、科学地做事
热忱、科学的做事方式,很容易使人走向成功。父母有时会对孩子做事的极大热忱给以否定,甚至打击。因为,父母可能认为那是一件无法成功的事情,孩子却用热忱、执著和科学方法而做成了事情。
著名作家陆星儿碰到过让她有些惭愧的事情:
十五岁的儿子今年初中毕业,马上就要面临升学考试。不言而喻,这一场“考”像生死搏斗,至关重要,在此,我内心的焦虑,更加不言而喻了。一个星期天,儿子向我提出要求,他想买一只篮球在紧张的复习之余活动活动,作为调剂。我觉得这要求还算合理,马上陪他去买球。在体育用品商店里,儿子转悠来转悠去,挑中一只价钱最贵的名牌球,美国“公牛队”的,我当然有点舍不得,嘴里嘀嘀咕咕:“那么贵,花几十元买个球玩玩就行了。”但儿子执意:“要么不买,要买就买好的,你要是不肯,我自己出一半钱。”为了不影响他复习功课的情绪,我只好满足他,交换的条件是:有了活动、有了调剂,功课要做得好上加好。儿子满口答应,捧着“公牛队”的球,兴高采烈的回家,狂做一阵功课之后,他就开始在大房间里玩球,让这头“公牛”对准墙壁一下一下的撞,撞得我心烦意乱,但又无可奈何,因为买球、活动都是我亲口答应的,只好忍气吞声,在隔壁小房间闷声不响的听着“砰砰”的撞墙声。突然“公牛”在“砰”的撞墙之后,紧接着便传来一阵“乒乓”的碎裂声。
我赶紧跑进大房间看,挂在墙壁上的一个瓷石的工艺塑像,不仅躺在地板上,而且边角落已经掉下两三块碎片。我顿时火冒三丈。这个工艺塑像虽然不值钱,但我喜欢她的造型,而且,我从北京搬来上海时,她千里迢迢的跟着我转辗南北,到上海后又多次搬家,每安顿下一处,我都要把这工艺塑像挂到新家的墙壁上,所以,这塑像对于我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当然,我的“三丈”火气,其实是从出高价买篮球的时候就开始蕴酿着了,而这个高价篮球又偏偏不争气的砸碎了我喜欢的塑像,于是,我一触即发,借题发挥的斥责、埋怨、数落,像急风暴雨,冲着儿子劈头盖脑的泼去;不听话啦,花钱大手大脚啦,做功课不用心啦,不爱惜家里的东西啦,等等。总之,平时所有的缺点,一一的被罗列。儿子不声不响地拼凑着已经破碎的塑像,听我说得实在激烈,他小声说一句:“我把她补起来。”我马上反驳道:“补起来还像什么样子?越补越看出破绽!”他乖乖的低着头,满脸是知道闯祸而特别沉痛的表情,没有了平时犟头倔脑的样子。我意识到自己的脾气发过头了,这小题大作的脾气,显然是积累的心绪——对儿子种种期待和理想没有得到完全的实现而产生的。我克制了自己,回到小房间里做自己的事。
不一会儿,我听到门外的走廊里响起锤子的敲击声,“嘣嘣”的响声把整个楼都震动了。我立即出门,见儿子拿着铁锤使劲的砸那个破了边角的塑像。我以为他也大发脾气了,马上问道:“你干吗呢?”儿子答:“干脆把这个东西通统敲碎,我再用万能胶把她一点点补起来,有了一道道不规则的破痕,肯定比过去的好。”我好像隐隐的想象到了儿子所说的“不规则的破痕”和“好”,这才鼓励他好好的补。
又过了不一会儿,儿子把补好的塑像拿给我看,我惊喜了:在那黑色的脸上缀上一道道不规则的白色的胶,使原先光滑的脸粗糙了却有了凹凸的立体感,并增添了新的美的内涵,反而比完好时更艺术,更有味道了。儿子在塑像的底版上还写上了一行字:“破碎的脸——陈厦作”。他对我说:“你不喜欢,放到我的房间里。”我赶紧说:“我喜欢,比过去更喜欢。”儿子得意了。
陆星儿因儿子闯祸而发火,她对此觉得惭愧,特别是当他儿子做好“破碎的脸”的时候,她感慨孩子本来就有着高于大人的感觉和聪明。她认为孩子生长在开放的时代里,比她们童年有着优越许多的社会环境,也就不要用她们的眼光和要求去抹杀他们的特长和潜能。
成人的眼光有她成熟的一面,但孩子的方法也有可能是科学的。陆星儿对儿子“破碎的脸”表示喜欢,也就是对孩子热忱、科学的肯定和鼓励。家长们对孩子热忱、科学的火花要精心呵护,以便他们走向成功。
□勿以善小而不为
青少年朋友都有一番雄心壮志,却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父母们的教诲为:唯有读书高,万事皆下品。
其实,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任何成功的人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一件小事看似不起眼,但却有可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命运。
据香港报刊介绍,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博士很好客。每有客人来,6个女儿只要在家,一定会出来招待。她们总是带着真诚的笑容恭敬地为客人敬茶。当赵家宴客时,几个女儿守在客人背后,为大家上菜、斟酒。当客人不解地问女主人朱木兰女士时,朱木兰说:“不错,我们是教她们做女侍者,这何尝不是一种训练?我的先生常对女儿说,人生做事好像开车,不是只能直走的,有时候必须左转右转。不要把侍候客人当作辛苦的事,当你们读书读累了,招呼客人,不也是一种休息吗?何况在这当中,可以学到许多待人处世的道理!”赵家虽然雇有管家,孩子们仍要自己洗衣服、叠被子、打扫房间。朱木兰说的道理很简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管家是请来帮助父母的,不是侍候孩子的。孩子应该管理自己的事,不能太早就受人侍候,否则很难学会独立。”
赵小兰最小的妹妹赵安吉,十几岁起就开始负责家里的帐单,将贺片的邮寄名单输入电脑,接听晚上的电话等事务。
尤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赵家门前的长达37公尺车道,铺柏油的任务,竟然是赵小兰姐妹在父亲的指挥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