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言语打动人心——会来事儿的人要能说会道 (1)
俗话说:“会说话的令人笑,不会说话的令人跳。”人与人相处,说话是一门艺术。说话不当、不得体,容易在语言上伤害别人,造成彼此相处的不愉快。因此,如何说话才能得体,说话的场合、分寸的拿捏,都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在于会不会说话
看一个人会不会来事儿,行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会说话,一般说来,会说话的人都比较会来事儿,也大多有个好人缘,不会说话的人则正好相反。
古代有一位国王,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牙都掉了。于是,他找来两个解梦人。国王问他们:“为什么我会梦见自己的牙全掉了呢?”第一个解梦人说:“皇上,梦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你才能死。”皇上一听,龙颜大怒,杖打了他一百大棍。第二个解梦人说:“至高无上的皇上,梦的意思是,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皇上听了很高兴,便拿出一百枚金币,赏给了第二位解梦人。
解说同样的事情、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会挨打,另一个却受到嘉奖呢?因为挨打的人不会说话,受奖的人会说话。可见,会说话是多么的重要。
刘罗锅就是一个例子,他不仅能力强、有原则,更重要的是说起话来很机灵,让乾隆皇帝不宠爱他都不行。
有一回,宰相刘墉陪乾隆皇帝聊天,乾隆感慨地说:“唉!时光过得真快,就快成了老人家喽!”
刘墉看看皇帝一脸的感伤,于是说:“皇上您还年轻哩!”
“我今年45岁,属马的,不年轻啦!”乾隆摇摇头,接着看了一眼刘墉问:“你今年多大岁数啦?”
刘墉毕恭毕敬地回答:“回皇上,我今年45岁,是属驴的。”
乾隆听了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我45岁属马,你45岁怎么会属驴呢?”
“回皇上,皇上属了马,为臣怎敢也属马呢?只好属驴喽!”刘墉似笑非笑地回答。
“好个伶牙俐齿的刘罗锅!”皇上抚掌大笑,一脸的阴霾尽散。
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在一个公司待上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公司里升迁很快的往往不是那些只懂得埋头苦干而一言不发的人,相反,那种技术能力稍差但是很会说话的人通常会受到老板的特别优待。
这就是说,人生在世,要想会来事儿,首先要练就会说话的本领。常言道,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也能把人说跳。一样的环境与情景,也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为什么?关键就在于会不会说话。所以,俗语“好马出自腿上,好人出自嘴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说好话也要看时机
要会来事儿,把话说得恰到好处,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住说话的时机。不该说时说叫急躁,该说时却不说叫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变化便贸然开口,叫做闭着眼睛瞎说,这都是没有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比如,当领导正为上级检查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你却找他谈待遇,那你肯定要吃闭门羹,甚至遭到训斥。那么,什么时候与对方交谈和沟通才算抓住了时机呢?
1.在对方情绪高涨时
人的情绪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当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时,人的思维就显现出封闭状态,心理具有逆反性,这时,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赞颂他,他也可能不予理睬,更不用说求他办事。而当人的情绪高涨时,其思维和心理状态与处于低潮期时正好相反,此时,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心情愉快,说话和颜悦色,内心宽宏大量,能接受别人对他的求助,能原谅一般人的过错,也不太计较对方的言辞,同时,待人也比较温和、谦虚,能听进对方的一些意见。因此,对方情绪高涨时,正是我们与其谈话的好机会,切莫坐失良机。
2.在对方喜事临门时
所谓喜事临门时,是指令人高兴、愉快、振奋的事情降临于对方时。如对方在职位上晋升时;在科研上攻克难关,取得重大成果时;工作中成绩突出,受到奖励时;经济上得到收益时;找到称心伴侣、婚嫁或远方亲人来探望时等。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愉快好办事。”在对方喜事临门时,我们与其交谈,对方会认为是对他成绩的肯定、喜事的祝贺、人格的敬重,从而也就乐意接受或欢迎你的到来,对你所求之事,多半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3.在为对方帮忙之后
中国历来讲究“礼尚往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你帮了他一个忙后,他就欠了你一份人情,这样,在你有事求他帮忙的时候,他必然会知恩图报。在不损害对方利益的前提下,他能做到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你。托人办事的时机,我们是可以预先创造的。
4.解决冲突应在对方有和解愿望时
伦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具有“羞恶之心”,这种“羞恶之心”体现在与他人发生无原则的纠纷之后,会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反省。通过反省察觉到自己的过错之时,一种求和的愿望就会油然而生,并会主动向对方发出一系列试探性的和解信号。这时只要我们能不失时机地找对方友好交谈,僵局就会被打破,双方的关系也会重新“热”起来。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对方发出的求和信息。例如,对方主动和我们接近、打招呼,与我们见面时由过去满脸阴云到“转晴”,或者暗中帮助我们排忧解难等,这时,我们就应该及时投桃报李,以更高的姿态、更炽热的感情与其交谈,切不可视而不见、见而不说。否则,对方一旦认为求和试探失败,和解的愿望就会消失,误解将会转化为敌意,继而出现严重对抗的局面。
说话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时机对才能办好事,时机不对就不要急于开口,要耐心等待机会,在好机会出现时切不可让它溜走。
把握好说话的分寸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很看重自己的前程,可是有很多人的前程恰恰是毁在自己手上,说确切一些,是毁在自己的嘴上。所以,会来事儿的人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
作为领导,若说话不注意场合,在正式场合中把私底下说的话搬上来,不仅达不到表达效果,反而给自己脸上抹黑,使自己陷入难堪境地,难以服众,日后的工作也不方便展开。
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老干部作报告,一开始,报告人先客气了一番,无非是说自己并没有做什么,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到这里,他又说出了这么一句:“我只不过是一个骚达子。”“骚达子”是东北口语中表示“跑腿的”、“听人指使的”、“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意思的词,含有较强的戏弄或蔑视意味。据说,这是一个来自俄语的音译词。在这样一个正式场合,用了这么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词,使人感到很不协调。上级知道情况后,也不再让他作报告了。
某实习记者是这样开始与采访对象谈话的:“我今天到这儿,是想随便问你几个问题。”也许,这位记者是想减轻对方的紧张心理,缓和一下气氛,可是一个“随便”,使得采访对象产生了被轻视的感觉。随着这句话的脱口而出,他的记者生涯也早早结束了。
有时候在非正式场合可以说的话,不一定能拿到正式场合去说,如果不注意掌握分寸,就难免造成不良后果,不仅得罪人,还可能自毁前程。特别是那些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事,更不适合拿到正式场合随便去说,否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在某厂举行的一次竞选演说中,副厂长为了击败对手,竟然把对方的家庭矛盾作为炮弹,说:“一个连自己的家庭都治理不了的人能搞好一个厂子吗?”这话他在私下也说过,但是对方并未在意,可是当他拿到大会上来说时,对方就十分恼火,对他的发言进行了激烈的反击,指出他的动机不纯,思想意识不健康,没有资格当厂长。这样一说,大家都认为其所言甚是,于是都把票投给了他。
非正式场合中可以开的玩笑,用在正式场合中就显得过分了。
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在下属面前违反忌讳原则的现象时能见到。
有一篇小说,写某省军区的后勤部长准备下一番大气力,完成一项重要的工程。在动员大会上,他喊出了这么一句:“这一回呀,咱们可要搬着梯子日骆驼——大干一场啦!”
这里的歇后语涉及性的问题,而有关的话历来是人们最忌讳的。
如果是下级和上级谈话时,就更应该注意说话的方式和尺度,很多不会来事儿的人在试图证明自己具有很强的思考、评价和解释能力时,给自己的上司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结果自断前程。
有一家制造公司的部门经理,当他把事情弄糟以后,老板批评道:“这到底怎么回事?你把事情全弄糟了。”这位中层经理听了老板的批评后非常生气,立即辩解道:“一定是手下的员工误解了我的意图和要求,他们应该对这一后果承担主要责任。如果您对这一结果不太满意,也不应追究到我的头上。”这一回答显然让他的上司难以容忍。他的老板说道:“他承受不了责备,也不能保持冷静。不管是谁的错,他都应该去努力解决问题,但他的回答中丝毫看不出这一点。”因此这位经理后来被免除了职务。
有的人喜欢在上司面前故意显示自己,上司就会因此认为这样的人是自大狂,恃才傲慢,盛气凌人,而在心理上觉得与之难以相处,彼此间缺乏一种默契。
要想得到上司的青睐,你就要管好自己的嘴巴,该说的话则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要乱说。不乱说话,是下属与上司友好相处,获得上司信赖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因此,如果你有幸成为被上司充分信赖的下属,当上司告诉你一些十分重要的、需要极度保密的信息时,你一定要做到守口如瓶,千万不要到处乱说,这样你就易获得上司的重用和信赖,前途也就一片光明了。
嘴巴要比脑子慢半拍
大概没有谁会挖空心思去得罪别人,很多时候我们得罪别人不是出自内心的,而是自己在语言表达上出现了偏差,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语言表达的一点偏差便会导致意义的离题万里。若想减少这种不必要的麻烦,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让自己的嘴巴比脑子慢半拍。
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急智之才,脱口而出,出口成章,往往瞬间让人拍案叫绝;另一种是说话不经过大脑但天资有限的人,往往是出口伤人,有时会达到无法收场的地步。后一种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会来事儿的人。
前一种人是天才,这种人百里挑一,后一种人却随处可见,一抓一大把。说话不经过大脑,极有可能得罪别人却不自知,等到明白过来后急着弥补时,往往是越急越坏事,到头来好话说了一大堆,人却得罪完了。
我们先看看下面这则笑话:
一剃头师傅家被盗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强盗将我一年的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顾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位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换人?”主顾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位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言者无心,可听者有意,几句不经大脑的话,便产生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误会,结果遭到解雇,这便是说话不经过大脑所付出的代价。
口不择言,嘴巴比脑袋转得还要快的人,就会闹出许多笑话,甚至得罪了别人却不自知。
南齐太祖萧道成提出要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然后齐太祖就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于是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听后,只好一笑了之。
王僧虔这种分而论之的回答是相当巧妙的,表面上是顾及了皇帝的尊严,君臣不能互相比较,实际上是回避了不愿贬抑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难题,真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古时候,吴国有个滑稽才子,名叫孙山。他与乡里某人的儿子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后,孙山先回到家,那个同乡的父亲就向孙山打听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上了。孙山笑着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这便是“名落孙山”这一典故的来历。
孙山的回答既委婉又含蓄,这种表达方式非但没有戳到别人的痛处,反而让别人对他的诙谐调侃佩服不已。即使那位父亲得知儿子落榜了,也不会因为孙山的言语而受到刺激。这便是语言表达的魅力所在。
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三思而后“言”,切忌让自己的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否则,吃苦头的必定是你自己。
用弹性语言解决关键问题
有这样一个人,他回避问题的本领简直让人叫绝。例如,如果有人问他:“你可曾读过《堂吉珂德》?”他会回答:“最近不曾。”其实他根本没读过,然而谁会杀风景地去破坏融洽的谈话气氛呢?
还有一次,有人问他可曾读过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他回答:“英文本没读过。”旁人不禁肃然起敬。他这句百分之百的真话会让人产生两种误解:他读过这诗篇,他精通14世纪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学纯粹主义者,不屑读翻译本。真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