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的背后就是父亲所说的具有绝对权威,而且也是绝对正确的。孩子必须服从,不容讨价还价,这是显示父亲权威的一种恐吓行为。这是父亲要求孩子的绝对服从。平日我们所常说的“听话”,实质上就是服从。这种话会妨碍青春期男孩完整人格的发展,影响他思考力的发育和成长。他可以成为父亲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时也可能变成毫无判断能力和无法独立生活的人。另外,太“听话”的孩子也未必快乐。
一位13岁男孩的父亲,自称是一个做事做人追求完美的人,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严格。因为是男孩,所以父亲更认为“养不教,父之过”。这位父亲要求孩子每天6点前起床,跟着他做各种体育活动。在生活起居、学习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都有严格明确的标准。严格的训练,培养了一个守纪律、懂礼貌的好孩子。亲戚、邻居、老师都夸这孩子特别懂事,像个“小大人”。
这位父亲也为自己培养儿子的成果感到自豪。然而,后来有件事引起了他的担心。他发现:这孩子面对大人们的表扬并不开心,有时独自发呆,好像大人似的有心事;还有好几次,甚至发现孩子躲在自己房间偷偷哭泣。他询问孩子怎么了,孩子马上会换上一副笑脸,说没什么事。
从这位父亲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从小在父亲严格管教下培养出来的“乖孩子”。然而,过分追求做一个“乖孩子”的代价,常常是这个孩子必须压抑甚至牺牲自我的需求。
青春期是每个男孩自我意识的第二次觉醒时期,这时期的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唯家长之命是从,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许多父亲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变得调皮捣蛋,不再听话了。这个阶段,从心理发育上来说,孩子要完成与家长的依恋分离。一方面,他要继续依赖家长,不愿失去家长的爱护。另一方面,他又想要摆脱家长的控制,自行其是。这是一个心理矛盾的时期,孩子常常会无所适从。
故事中的男孩,也在这个矛盾中挣扎。自我意识的觉醒,让他有了反抗父亲的冲动。然而,长期以来父亲的教育,以及大人们对他的夸奖,又让他形成了另一种观念:“好孩子”是听大人话的孩子,他必须控制自我的需求。于是,在大人面前,他继续扮演“乖孩子”的角色,内心却不再快乐,甚至压抑、焦虑。
对男孩的父亲来说,需要理解孩子的困惑,改变以往的管教方式,接纳甚至鼓励孩子的“反叛”,同时温和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孩子走出这个困惑,就获得了心灵的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有一个适宜的度。自我控制过强的孩子容易焦虑、抑郁、不合群。而到了青春期,这样的孩子常常反叛得更厉害,有一部分还会成为问题少年。
作为父亲,不要用责备的方式要求孩子做事,要尽量避免过于严格、不近人情的管教,特别关注所谓的“乖孩子”。父亲满足男孩心里真实的需求,学会把男孩对父亲的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关心他心灵的成长,给予他内心真正的快乐。这样,孩子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情,从而达到培养其独立能力的目的,快乐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他的青春他做主,把决定权交给他
生活中,很多父亲总是对孩子一百个不放心,每天都紧紧盯着孩子的所作所为,让孩子“驯服”地按照他们的行为标准来做事,这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影响亲子关系的融洽,而且也剥夺了孩子亲身参与的权利,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小伟,你要去哪啊?星期六不在家里好好看书,出去做什么?”“小伟,你听见我说的话了吗?让你做作业呢,你在干什么呢?不让你看电视,你非要看,是不是让我过来关电视啊?”小伟听到爸爸的话,没好气地跑进自己屋里,“啪”的一声关上了门。
一天早上,小伟六点一刻就被闹钟叫醒,匆匆忙忙穿上一条满是褶皱红色的牛仔裤和一件印有迈克尔·杰克逊大头像的T恤衫,就洋洋自得地来到餐桌前吃饭。爸爸瞥了一眼就开始训斥:“你看你,穿的什么样子呀,一点也不像个学生,赶紧换衣服。”然后,硬拉着小伟就去换装。过了很长时间,小伟按照爸爸的眼光打扮得得体了。可小伟心里很不愿意,整个吃饭的过程,以前总是叽叽喳喳说个没完的小伟“深沉”了许多。
小伟很反感爸爸这样的管教,自己已经长大了,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该怎样做好一件事了,为什么爸爸还总要管这管那,干涉自己的自由呢?有时候他觉得,自己本来已经计划好了,可能下一分钟就去做了,可爸爸偏偏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持反对票。爸爸越是这样他她就越不愿意去做,爸爸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一点决定权呢?
孩子自有孩子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有自己的处事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他们渴求亲子之间的于等交流。作为父亲,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父亲很明确该怎么做好一件事情,但是也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习独立做决定。孩子从自身错误中学得的东西比从家长指导学到的还要多。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亲可以提供意见,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在孩子手中。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
高原是一所知名中学的高二学生,有段时间,他常常请假,基本上每隔一个星期,他都找理由请半天假不去上学。高原的反常情况让班主任感到奇怪,于是就多方了解情况。在和高原的谈话中,老师了解到,原来这与两年前填报中考志愿的事情有关。
当时高原在这所中学的初中部,成绩挺不错,各方面也很优秀。他想摸高,报读前四所高中的一所,但他的父亲觉得没有十足的把握,担心他考不上,于是劝说他填报了本校的高中。成绩出来后,高原的分数线却达到了那所名校的录取线。
高原是一个乖巧的孩子,虽然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但到了高二,他仍然没能接受现在的班集体,他总觉得他应该在那所她梦想的学校。从得知自己的分数达到了原来心目中的理想时,高原心里就长起了一根刺,他先是埋怨父亲剥夺了自己的决定权,后又埋怨自己没有坚持。他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失望、难过,但把这一切都压抑在心里,开始封闭自己。上了高中后,他学习动力不足,也难以专注,成绩只在中等偏上,和父亲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了。
孩子的世界里有一套他们自己处事规则,父亲太多的干涉、大包大办,把成人世界里的处事规则带进孩子充满纯真的世界,不但会给孩子带来伤害,还会成为孩子嘴里讨厌的人。有时面对孩子之间的正常的吵架,我们大人也会跟着瞎掺和,瞎胡闹,由于人的本性,我们面对孩子之间的吵架会不由自主的偏向自己的孩子,长此以来,有可能会让孩子失掉自己的朋友圈,失去朋友。我们更多的应该是放手,培养孩子正确的处事方式,引导孩子自行处理。
一位父亲说:“我们做家长的总是怕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不遗余力地跟着孩子身后追,生怕孩子少吃了几口饭而饿着,少穿一件衣服冻着。这样的情形在我家也是时有上演,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我慢慢地发现,儿子对我的干涉已表现出不耐烦,有时还会朝着我大吼大叫。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对于孩子的世界不太明白?是不是对于孩子的生活干涉太多?是不是在儿子眼里我已经是个讨厌的爸爸?”
对于孩子的事情,父亲如果介入太多的话,关爱就会成为一种负向的情感,使得男孩在成年以后也学不会如何承担责任。所以,父亲更多的是要扮演一个顾问的角色,而无需时刻站在男孩的背后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要知道,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他自然会来寻求你的协助。
石强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知名中学,初中时,石强的成绩一般,但是他学习很努力,他的中考志愿就是考上本校的高中部。不过,初三时的一模成绩距离学校前一年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有40多分的差距。
但是石强并没有放弃,一模后,他向做老师的父亲和其他老师请教,请他们帮忙分析自己在这一科上是否有进步空间,要想进步应该怎么复习。当时,爸爸和三个老师认为他有进步空间,可以冲本校;有两个老师认为进步空间不大,报回本校有风险。石强一方面听取老师的复习建议,调整了复习计划,依然认真地备考;一方面衡量分析自己的情况,最终,他坚定了“冲一冲,考回本校”的决心。在这个过程中,石强的父亲一直都支持他,鼓励他,这不仅让他更有信心,也排除了其他杂念,使他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
该放手时就放手,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孩子有了自己的处事方式,比父亲想像的要强得多。放手后,父亲就会发现,孩子带给你不光只有惊喜,还有感动与信任。
那么,给孩子决定权,是什么事都让孩子自己决定吗?当然不是。现在的青少年个性很强,要是他做的事是对的,那就随他,并遵从他的意愿。如果他做的事,父亲认为是错的,那应该先问问他这么做的道理。如果他说的似乎有理,那就听他的,等到他因为做错了而吃亏时,再对他进行教育。当然,一些小事可以采取这种做法。如果是大事,做错了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父亲则应马上制止。但制止时,父亲不能直接批评他或是骂他,而应以委婉的口气先使男孩停止错误的行为,然后再给他讲道理、摆事实,让他心服口服。
舍得让男孩碰钉子,让他在错误中成长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事情。男孩在外面玩耍,争吵起来后,打了年纪小的玩伴,结果被打的孩子的父母来找大人兴师问罪;因为抢东西,而弄坏了别人的东西,甚或踢球玩,一脚不小心打坏了邻居的玻璃,父母有时还不得不掏腰包赔偿。这些情况,在有青春期男孩的家庭都是常有的事。
在很多家庭中,当孩子闯祸的时候,多是父亲出来抵挡,总觉得是自己没有把孩子管教好,所以在外面欺侮了别人,或打坏了邻人的东西。因而遇到了这种事,做父亲的总是说:“爸替你去道个歉,只是你以后不要再打别人!”
当然,为了避免和邻人起冲突,搞好人际关系,父亲代孩子道歉偶尔也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已经能够分辨是非的青春期男孩来说,父亲还是应该尽量从旁教育他协助他,使他认识到错误而主动去向受害人道歉,养成孩子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的责任感。这样,孩子以后自己也会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所检点。同时,他长大后,在社会上也会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一切都由父亲负责,孩子无任何内疚感和责任感,不但不会像父亲所希望的“以后不再犯”,而且会变成一个缺少独立性且无责任感的人。
还有的男孩在外面闯了祸,家长不在场,因而家长不知道,于是别人的父母找上门来告状,这也是常有的。在外人来告状时,孩子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害怕自己的父亲责骂,而不敢承认,甚至躲藏起来。一种是怯生生的承认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