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作家。浙江绍兴人。有《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
抗战时期,毛泽东同来延安的冯雪峰谈论鲁迅。当冯雪峰说,“有个日本人说,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时,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然后说,“这个日本人还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毛泽东也说得对。鲁迅熟悉中国的现状和过去,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他读了很多书,有传统文化书籍,也有外国书籍,从中分析解剖、实践认识,正确认识中国。
鲁迅一生读了很多书。仅据《鲁迅日记》购书统计,从1912年5月到1936年10月(逝世前两天)的二十四年里,就陆续选购有图书一万四千余册,这还不包括他人赠书,自己借的书,在图书馆、书店里阅览的书。
鲁迅一生著译七百万字是一笔文化遗产,而鲁迅的读书方法和经验也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精神遗产。
一篇《斯巴达之魂》体现了他的读书功力
鲁迅七岁时读书,读的是一本很不好懂的《鉴略》。当时启蒙老师家中藏书很多,鲁迅就看了一些带插图的课外书,他最喜爱看的是《花镜》。后来他听老师讲,有比《花镜》更好看的书叫《山海经》,鲁迅念念不忘,昼思夜想,当保姆给他买来时,他大喜过望。
《山海经》是他所读的第一部优秀文化典藏。后来他还收集了此书多种版本,在讲解中国小说史课程时作了详细介绍。对《山海经》中的每个故事、每页绘图,都记于心,以至日后他写的《故事新编》中的八篇小说,就有四篇取材于《山海经》,即《补天》、《奔月》、《理水》和《出关》。当时鲁迅对这本书真是爱护备至,看书时一定要把桌子擦干净,手洗干净,一页一页细致地翻着看,其他人是不能碰的,生怕别人把书弄脏了。这本绘图《山海经》,他一边看一边临摹书上的画,画全部临摹完了,可书还是同新的一样。这种从小就养成了爱书的好习惯一直保持到后来,凡遇到装订不好或太旧的古书,都会重新用绢线来装订,整治如新。
十二岁时,鲁迅到三味书屋去师从寿镜吾老先生读书,学习比较紧张,白天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他虽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但仍十分认真读书,力求弄懂弄通,灵活运用。当时私塾里流行一种“打浑帐”的风气,当一个学生到先生面前背书时,其他学生便高声读书,让先生听不清背书的学生是否背错,可帮助背书的学生蒙混过关。而鲁迅背书时,却不要同学们“打浑帐”来帮忙,而是认认真真地背,每字每句都背得清清楚楚。因此鲁迅很讨先生的喜爱。有一次先生出了“独角兽”一联,要大家对下联。有人对“二头蛇”,有人对“八角虫”,而鲁迅按《尔雅》对了个“比目鱼”,先生极为赞赏。说:“独不是数字,但有单的意思,比不是数字,但有双的意思,可见是用心了。”
鲁迅读书广泛,研究深刻,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的两年期间,读了许多书。读拜伦和雪莱的诗,读尼采的传记,读希腊和罗马的神话,读哲学、文学和科学。他早年编译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体现了他读书广博、研究深入的功力。
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尽管功课繁忙,他还是读了大量的书籍,尤其是文学作品。俄国的果戈里、波兰的密茨凯维支、匈牙利的裴多菲、英国的拜伦、日本的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都是他非常喜爱的。
在两级师范学堂工作时,鲁迅给人一个“最会熬夜”的突出印象,“强盗牌”香烟与条头糕是他深夜读书时不可或缺的伴侣。
1928年,他刻苦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掌握了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则,抨击了种种谬论。
鲁迅工作繁忙,但仍忘不了读书。每每写作累了,他就会走到书架前,信手翻看书籍,以此作为他的休息方式。披览二十年,校勘十二册
鲁迅因家境不太富裕,无钱买自己所喜欢的书,他就借书来抄。最初,他抄的一本是《康熙字典》,从“一”部开始写,把书上的“字”一个一个地抄在红格子纸上,装订成册;后来又借到一部《唐代丛书》,又从里面抄录了陆羽《茶经》、陆龟蒙《□耜经》等。抄书,易加强记忆,鲁迅通过早年抄书,积累了很多知识。在南京矿务学堂读书时,利用课外时间抄录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仅英国地质学家莱依尔的《地学浅说》就抄了厚厚两大本。就是后来工作了,工余时,他系统辑录了散在各种类书中的唐以前的小说佚文和越中史地故实,编辑了《古小说钩沉》和《会稽郡故事杂集》,辑录出版了《唐宋传奇集》。
仅《会稽郡故事杂集》,鲁迅就足足花费了五年时间寻找、整理和抄录。古城绍兴及其周边地区,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多有英雄豪杰之士。但由于沧海桑田的时事变幻,文献多有佚失,而家乡的光辉业绩,又引起好学的鲁迅的兴趣。他不畏艰苦,竭力寻求,搜集了八部有关会稽的史传和古方志佚文,还找到了有关引用过这八部佚文的几十部古籍,一一作校勘,分别抄录成册;在印刷前又仔细审阅、订正,然后才辑印成书。鲁迅编辑的《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乃是他为撰《中国小说史略》而准备的资料。为此,他以二十年的时间,先后搜集和阅读了一千多部古籍,从中采掇摘录。这些材料,来之不易,有如沙里淘金。例如《古小说钩沉》就辑录了自汉至隋的三十六种稀见小说,共二十万字,就是在披览各种类书时,偶有发现,随手钩沉,用大大小小的纸条抄录下来的。
鲁迅一生辑佚、校勘了十二部古书。他是要读多少书啊!读书少,是不可能做好它的。正如精通版本学目录学的郑振铎所说,编书,尤其是编辑古书,“需要周密小心的校勘和博大宏阅的披览”。
“不懂一种外国文,是非常不便的”
鲁迅懂得四门外语,那就是日语、德语、英语和俄语。
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时间长达八年之久。他的日语是能读、能写、能讲,运用自如。借助娴熟的日语,他读了很多日本作家的著作。
早在南京路矿学堂读书时,鲁迅就开始读德文了,因为学校是仿照德国体制开办的。在日本仙台医专读书时,因为日本所有医科学校都是采用德语课本,这样他的德语水平得到强化。以后在东京求学的几年,又往“独逸语学协会”德语学校听课,并经常搜集、采购德语的新旧书刊,借助字典阅读、翻译。鲁迅后来和史沫特莱谈话,直接用德语,史沫特莱称赞他的发音纯正。
鲁迅也懂英语。他在南京水师学堂读的就是英语。在日本弘文学院进修后,曾自学英语,达到借助字典可以阅读和翻译英文书刊的程度。
晚年的鲁迅对俄文很有兴趣。
十八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堪称是世界文化瑰宝。早在1907年,鲁迅在东京留学期间,曾与同学许寿裳等向侨居东京的一位俄国妇女学过俄文。虽然时间只有几个月,却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他晚年翻译俄国果戈理《死魂灵》时,就曾用俄文原版本参照。
正是因为鲁迅懂外国语,他给人们留下了三百万字的译作。在开拓国人眼界、介绍国外优秀作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鲁迅据自己学外语的实践,提倡要重视外国语。
1936年,他在写给一位青年的信中说:“研究文学,不懂一种外国文,是非常不便的。”在同另一位文学青年谈话时也说,“外国文却非精通不可,至少一国,英法德日都可以,俄更好。”
鲁迅据自己的经验,以为学习外国语,一要每日坚持;二要注意方法。他说,“青年记性好,日记生字数个,常常看书,不要间断,积四五年,一定能到看书的程度”。“学外国语须每日不放下”。鲁迅认为学外国语方法,要边学边用,要硬读。他说,“比如一本书,拿来硬看,一面翻生字,记文法,到看完,自然不大懂,便放下,再看别的。数月或半年之后,再看前一本,一定比第一次懂得多。这是小儿学语一样的方法”。
读书也应该读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为青年作了一次有关如何读书的演讲。他说:“读书至少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有人不喜欢算术、有人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有人“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不时还很苦痛、很可怜。”“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而嗜好的读书那就不同了,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他在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另外,鲁迅也提出读书要求广求博。他甚至指出,读书,还不能只读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书,也应该读一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书。反面的东西也应该看看。在《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上)》中,他说:“我是主张青年也可以看看‘帝国主义者’的作品的,这就是古语的所谓‘知己知彼’。青年为了要看虎狼,赤手空拳的跑到深山里去固然是呆子,但因为虎狼可怕,连用铁栅围起来了的动物园里也不敢去,却也不能不说是一位可笑的愚人。”因此他主张也可“随便翻翻”。
“随便翻翻”也就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当然,随便翻翻并非人人都行,只有学问广博精深者,才能从中受益。随便翻翻,就能避免一家之局限而博采众家之长。
英国的培那特萧说过这样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但还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鲁迅也是如此,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他主张把书读“活”。读活,就是读书要能独立思考,有独立见解。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成了书橱。”“说要观察,还要先经过思索和读书”。
鲁迅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总之,我的意思是很简单的,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注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就是这样思索、观察、战斗。
罗健雄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