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6500000024

第24章 心理疾病的预防(7)

心理学的实验证实,消极的自我防卫,会使生命力大量地消耗在逃避威胁的上面,因而所剩余的精力,就往往难以用在“创造性的适应”上。而正常的心理适应却应当是,不仅能够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且可以积极主动地改造环境,进行创造性的适应。

消极被动式的心理适应,可以叫做“顺应”。中国有句俗话说“逆来顺受”;基督教宣扬耶稣在被别人打了左边的脸部时,不仅不反抗,反而送上右边脸部,以示耶稣的“宽容大量”的气度;还有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的甘地,曾提出“非暴力抵抗”口号等等,这些看来都可以算做是消极被动形式的心理适应。

为了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在心理上适应周围社会环境,需要采用一些更富有积极主动意义的办法。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提高斗志,培养奋发向上的志向。

心理健康专家D·B·克莱因在1944年出版了《心理卫生》专著。他在这本书里,把心理卫生的意义解释为提高士气、促进士气的“士气”。他说:士气是一种经常保持独立自主的态度,有了士气,人们就能乐观地、勇敢地、有效地去面对各种困难与危机。士气的对立面就是失望、忧郁和畏缩。这种士气,在学校可称之为“校风”;在军队里则可称之为“斗志”。这也可以说明心理健康学的意义,主要在于积极地引导人们保持心理健康,增强斗志,而不是消极地防范或治疗心理疾病。

由士气所产生的激发行为力量,往往比由纪律所产生的约束行为力量更加稳定、持久。工业心理学的实验证实,生产效率和士气的关系非常大。工作条件和管理方式对生产效率并不起直接的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看来对提高生产效率不是直接相关的“中间媒介”的士气。在集体劳动中,士气就是“风气”、“道义”,道义感比起金钱物质刺激的力量要大得多和持久得多。

西方工业心理学家,曾经不止一次地用“问卷回答法”,列出各种重要的工作诱因等级,让青年工人回答,结果“酬金”一项都不是首位,而“同事友谊”却总是居首位。有些青年工人表示,宁愿同自己喜欢的同事一起工作,或者宁愿在“志同道合”的友好气氛中工作,即使降低薪金也不在乎。从这里可以看出,集体的士气就是自发的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能使集体一致合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因此,可以说集体的士气又是集体的精神、集体的意识。

士气,实际上也就是“信念”。有了信念,就会排除万难,无往而不胜。1921年,法国人维克多·格林尼亚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有人描述他怎样由一个纨绔子弟变为卓越科学家的历程时指出,由于他年轻时遭受别人的羞辱和讥讽后,幡然悔悟,立志要摘掉生活奢侈的、不务正业的、没有出息的“二流子”帽子,在悔恨和羞愧中奋发图强,历时八年便成了著名的化学家,不久后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我国建国以来北京大学培养出来的第一位理学博士,四十二岁的张筑生,谈起他的往事时说:“上小学时,我的作文常名列前茅,可是算术成绩却很糟糕,有一次珠算还不及格。当我走进补考的教室时,脸烧得象熟透的柿子,从那以后,我发愤而起……”

“发愤而起”,就是昂扬的斗志、奋发向上的志向,也就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动力。由此可以得出一条规律性的结论:士气高的标志就是面对困境而不屈不挠;而提高士气的重要因素,就在于展望美好的未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有了这样一些崇高的、奋发向上的志向,就能激励我们有所前进、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说上面这三句话的是青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周总理光辉战斗的一生,也的的确确地是实现了他为“中华之崛起”和“中华腾飞世界”的崇高志向。

也许有人会说,昂扬的斗志、奋发向上的志向,不一定是人人都能有的。其实,高尚远大的志向,只不过是属于高层次的个体需要,而“需要”,则是人人都会有的本性、天性。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地说,每个人都有“我并不比你差”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需要经过有意识的培养、提高,就可能升华为奋发向上的志向。古语说:“人患无志!”只要我们树立了奋发向上的志向、信念;在心理上设立一个积极的、富有吸引力的、优越的奋斗目标,从而点燃起心头上的希望之火,就会保持健康的心理,也就会成为能对社会、对民族有贡献的人。

增进心理耐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发现这样两种迥然不同的情况:面对相同的困难情境,或者是在同样性质的问题面前,有些人会很容易地引起心理挫折,并导致不适应性的行为;而另外一些人却相反,他们能够沉着地对付这些问题或困难,并且冷静地去解决它们。

这种现象说明,对于来自外界的挫折的抵抗力是因人而异的。心理学实验和生活实践也证实,人们对于挫折的“抵抗力”,或者说对于挫折的“容忍力”,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这就如同当外界的病菌侵入人体时,对病菌抵抗力强的人不易于发病,而缺乏抵抗力的人,却会很容易地病倒那样。

心理学把对于挫折的抵抗力(容忍力),叫做“挫折耐力”,或简称为“耐力”。这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如果再具体些讲,所谓“耐力”就是指一个人在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防止、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换一个说法,耐力是一个人可以承受来自环境的各种打击,或者是能够经受得住各种挫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耐力和习惯、态度等十分相似,它也是经过学习、训练而获得的。它和每个人的人格整体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人的挫折耐力低,那么,经过几次挫折的打击后,这个人的人格就可能会失去完整性,甚至会分裂。这样一来,就有可能造成行为失常或产生心理疾病。

最初使用“耐力”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性格心理学测验专家罗森茨威格。他给耐力下的定义是:“能够战胜、驾驭心理适应。也就是说,可以抵抗挫折而没有什么坏适应反应的能力。”可见对于挫折的抵抗力,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特征。有耐力的人不会轻易地产生不适应的行为,不会表现为行为失常;他们和周围的人们可以保持与创造和谐的圆满的人际关系;他们的生活是愉快的、轻松的。相反地,缺乏耐力或者丧失耐力的人,则会恰恰相反。因而,耐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主要标志。

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心理耐力呢?首先可以从缺乏心理耐力的原因讲起,看一看为什么会缺乏心理耐力,从而也就可以了解应该从哪里人手、怎样培养心理耐力。

缺乏心理耐力的主要原因有三条:

(1)“挫折经验的不足”。这可以从那些自幼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被溺爱的孩子身上明显看出来。这类孩子在家里,因为经常可以容易地、而且及时地满足要求,因而当他们到了伙伴集体中时,就往往会经受不住哪怕是稍微一点阻抑个人要求、愿望的刺激。当他们的要求和愿望遭到挫折、碰壁时,就常常会表现为逃避、抗拒、攻击等反常的反应。特别是那些生活条件优裕的独生子女,从幼小时起,父母对他们提出的任何要求,几乎都是“有求必应”,达到了所谓“要月亮不敢给星星”的地步,因而长大后,如果缺乏必要的锻炼,听任他们娇惯任性地恣意发展下去,当他们走向社会,独立生活后,遇到“风风雨雨”或“磕磕碰碰”的时候,就往往会表现为适应能力很差,成为不合群的、被人嫌弃的人。

(2)“挫折经验的过剩”。比如,那些家庭穷困、双亲不和的孩子们,由于父母对他们过分地管制,或者干脆放任不管,他们在物质上、精神上的要求经常受到阻抑,以致使他们从幼小起就具有了较强的防御机制。这些自卫性行为,日久天长地持续下去,就会逐渐地成为习惯,最终难于适应日后的生活。这类儿童长大成人后,往往表现得蛮横无礼、不讲道理;或者作出一些违背社会规范的反常举动,借以引起别人对他们的关注。也有的人与此相反,表现为孤独、内向、阴沉的性格,很少与人交往,情感不易表露,抑郁寡欢。

(3)“挫折经验的断续”。这是指这样一种情况:比如,一些在情绪变化无常、没有准脾气、而又不坚持管教的双亲养育下的孩子,由于同样一件事,父母昨天可能许诺、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或愿望,可今天又变卦不允许了,致使他们对自己的需求或意愿为什么会受到阻抑,不知就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这种不正当的家庭教育培养、熏陶下的孩子,往往由于莫名其妙地克制自己,思想上不明确规范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于是久而久之就会丧失了耐力。这类孩子长大后,往往会表现为优柔寡断、胆小怯懦、反复无常的不良性格。

针对上述三种不利于培养心理耐力的因素,培养训练心理耐力的办法,主要是要让儿童、青少年经受适量的挫折经验,让他们适当地去“经风雨、见世面”。

这里所谓的“适量”或“适当”,意思是说:如果挫折经验过多、过强,会失去信心,觉得“高不可攀”、“永无希望”;因而,在心理上会经受、招架不住,导致消极不良的后果。相反地,如果挫折经验过少、过弱,会麻痹斗志,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和注意,往往会养成人们吊儿郎当、敷衍了事的性格倾向。总而言之,挫折经验不可没有,但既不要不足、过多;也不要断断续续地变换不定。

不论是做父母的、或者是当事者本人,掌握这个“适量”的挫折经验的分寸、火候,委实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心理技巧。至于怎样才能做到“适可而止”地不多也不少、不强也不弱的心理抑制状态,留待后面专门讨论。

另外,心理耐力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因为生理上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精神上的能量。一个人若想能够妥善地、现实地解决外界的阻力,排除心理上的抑制状态,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身体的健康状况,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讲的“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魄中”的意思。

加强心理攻力

1984年6月17日上午,河南省淮阳县齐老乡大王村二十一岁的女共青团员孙桂梅,在铁路桥上,从火车前一米多处抢救素不相识的65岁的农民刘树林老大爷的事迹传出后,报社记者采访了火车司机,请他谈谈他当时目睹的情况。

这位火车司机激动地对记者说:“列车和姑娘同老人的距离差不多,她怎么能赶到火车的前面?火车虽然滑行,但速度还是不慢;而且前面那座狭窄的铁路桥几乎和机车一样宽,到桥上救人又怎么救法?……孙桂梅仍以最快的速度同列车展开了一场抢救生命的特殊竞赛,终于提前跑上桥头。当她跑到老人(耳聋)身边时,滑行中的列车离她仅有一点五米。只见她伸出双手,用尽全身气力把老人推出铁道,随即向后一个退步,还未站稳,机车推障器就把她撞倒,机车弹簧吊杆又把她推到桥下……”

这位司机在向记者介绍孙桂梅舍己救人的壮举时,所提出的疑问,(即“她怎么能赶到火车的前面?”“到桥上救人又怎么救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孙桂梅的这样行动是很难做到的。从心理学上应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简单说来,它显示了人们具有心理上的“进攻力”,或者叫做“爆发力”。一般地说,每个人在心理上都储存有足够的这种拼搏进取的“心理能量”。比如,在火灾、地震等危急时刻,或象孙桂梅那样在十分危急情景下抢救别人生命的短暂时刻,人们会显示出异乎寻常的力量。这也就是说,在激烈的应急行动时,心理上也会“壮起”胆量来,所以,这种心理上的进攻力,又可以叫做“应激力”,或者叫做“紧张反应”。

实验证实,当人们产生激情后,大脑皮层会发出信号,加强心脏搏动的能量,增进肌肉的供氧和营养物质,于是就会提高进行高度紧张的工作能力。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能够在遇到危险时,时常能做出奇迹般的行动的奥秘。报纸上曾介绍过许多这类感人的事例,诸如:有的青年人在火车就要驰来前,奋力搬走被雨水冲到火车轨道上的几百斤重的大树,从而保护了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十几岁的女孩奋不顾身地扑向叼走婴儿的猛虎,打跑猛虎,救下遇难的婴儿等等。这都是心理上的“应激力”的表现。

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做“应激学说”。这种“应激”的理论,是由加拿大的一位名字叫做H·塞利埃(1907年生)的生理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塞利埃认为,当人们的身体在接受外来的紧张刺激(压力)后,为了自卫会产生生理上强烈的反应。他认为这种反应,是由于脑下垂体稻副肾所分泌的荷尔蒙(激素)的控制作用而形成的。

在塞利埃提出应激学说之后,很多心理学家们、尤其是一些社会心理学家们,应用并发展了这个学说来解释一些社会心理现象。他们认为在经济危机、社会不安、甚至噪音等等紧张刺激(压力)之下,引起心理上的烦恼、挫折和焦虑等等,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应激反应。而这些应激反应,往往是引起人际关系纠纷、冲突的起因。而且,如果对这种紧张刺激(压力)的应激状态持续不断,就必然地因积蓄过多,从而产生种种疾病。这些疾病在心理上的表现就是“神经症”;在身体上表现为“心身症”。心身症的典型表现就是高血压、冒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风湿症等等。

对应激学说的理解和解释,我们和西方的生理心理学家的一些主张不完全相同,甚至对“应激”这个词,因为理解的不同,也有争议。比如说,塞利埃认为人在接受来自外部的紧张刺激后,为了“自卫”,会产生应激反应,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这仅仅是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象孙桂梅那样,虽然自己在生理上并没有遭受任何紧张刺激或威胁,但心理上接受外来的紧张刺激、威胁后,为了“他卫”,也会产生心理上的应激反应。所以说,不能把“应激”单纯理解为机体对紧张刺激做出生理反应,从而发出的一种力量;“应激”还包括对来自心理上的、社会上的紧张刺激,做出心理上的反应所发出来的一种力量。

谈起“应激力”,或者叫它“心理能量”,其实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物质能量的一种形式。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由神经生理活动过程和肌肉活动过程所构成的,而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人体中的能量是从糖类、蛋白质,脂肪等食物中分解获取的。若是形象一些讲,人体内的能量,往往会自行“炮制”而成小型的“燃料库”——三磷酸腺苷(ATP),以备人们紧急需要时,随时取用。一旦人体面临紧急需要情况的时候,人脑这个最高指挥部,就会发布“紧急动员令”,于是全身会立即处于紧急应战的高昂状态,可以说是I临战的一级战备状态。三磷酸腺苷就会转化为大量的能量,以供应身体的急需,从而使人体进发出一股平日从未有过的特大能量。

“应激力”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学说,虽然是由塞利埃首先倡导提出来的,但是发现人有应激力,并利用这种应激力去医治心理疾病,这在中国古代的医书里,早就有记载了。

同类推荐
  • 魔鬼心理学:影响力与说服力的深层法则

    魔鬼心理学:影响力与说服力的深层法则

    《魔鬼心理学:影响力与说服力的深层法则》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教授罗伯特·B·西奥迪尼在其行为心理学名著《影响力》一书中提出的六大经典原理为线索,企图从最简单的生活常识和商业现象出发,揭开人类行为的若干真相。人的行为是怎样受到影响的,人又是怎样被说服的,也许你的理性告诫你不要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要轻易被他人说服,然而,影响和说服并不会以你想象的方式出现。了解到这些有趣的心理学知识,会让你和你周围的人彻底改变看待自己和人类群体行为的方式。从最实用的角度来讲,你想成功地影响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吗?你想成功地说服你的同事、上级、下属、客户及对手吗?你想成为万众瞩目的“社交明星”吗?
  • 女性要懂心理学

    女性要懂心理学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追求幸福与成功的女性都要懂点心理学,要重视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掌握审视心理状况、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学会自我肯定,自我疏导,以健康的身心迎接社会与时代的各种挑战,这样才能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把握自己。使自己在生活中更加成熟,在工作中更加突出,成为一个更加健康、更加自信、更加出色、更加美丽的幸福女人。
  • 弗洛伊德7:精神分析导论

    弗洛伊德7:精神分析导论

    本卷收录《精神分析导论》一部作品,内容由弗洛伊德1915~1917年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的讲稿组成。全书包括失误动作、梦和神经症等三篇,共分28讲。前两篇内容假定听众没有精神分析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失误动作的分析和对正常人的梦的探索,为听众奠定学习有关神经症问题的基础。第三篇神经症通论是弗洛伊德讲解精神分析的核心,他通过对各种神经症的全面分析,深入地阐述了这个十分困难的新课题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该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听众领会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精神分析导论》可以公正地被认为是弗洛伊德的观点大全和精神分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状况。
  • 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

    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

    《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精选了哈佛教授在心理学课程中引用、讲述的300个极富思考意义的小故事,旨在让更多的人走进哈佛校园,听一堂生动有趣的哈佛心理课。《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由牧之等编著。
  • 社交要读心理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社交要读心理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在过去的2500年中,人类渴望揭开广大而幽眇的心理世界的面纱。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渴望认识最熟悉的陌生人——自己。人性恶?人性善?思想来自何方?人类拥有自由意识吗?凡此种种,都是人类希望了解的。伺谓美?何谓丑?幸福来自何方?你我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吗?所有的疑问,都困扰着现实中的人们。什么是强大?什么是弱小?力量来自何方?平凡的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吗?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找到答案。本书是为非专业人士准备的心理学普及性系列读物,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与个人健康、社会现象、组织运营、人际关系。
热门推荐
  • 原在四重天

    原在四重天

    四个不同的女子,家恨情仇,武林阴谋,身世迷奇。创造怎样的四重天?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现代人必上的10堂心灵修炼课

    现代人必上的10堂心灵修炼课

    如果一个人仅仅追求奢华的生活,其灵魂也只能匍匐而行。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德高望重、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奉献社会,那么他的灵魂会在不断地自我实现中直立行走。如美味佳肴、锦衣华服、别墅豪宅等等,那么他拥有再多的金钱、再高的地位、再大的权力,并不是所有人的灵魂都可以自由的飞翔。如果一个人拥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仰、执著的追求、睿智的思想和持久的行动力,在现实生活中,那么他的灵魂就会在一次次自我挑战、自我超越中升华,最终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 紫诏天音

    紫诏天音

    她柔弱的双翼,已经无法承载起这样的瑰玮的梦想。这个宏大的江湖中,精灵一般的她,注定了只能隔着遥远的时空,仰望神祇一般出入风云的他。她薄如蝉翼的未来,已经无法负荷尘世的纷扰。江湖风云,孰是孰非,她在这场梦境中,如此寂寞,如此忧伤,挣扎着要醒来。上天应允她最后的愿望,让她回到自己的故乡,让她在山林中自由吟唱。不再仰望。不再为他,费思量。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三国的奥秘

    三国的奥秘

    曾仕强告诉你《三国演义》中做人做事的20大奥秘。·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奥秘·刘备白手起家最终成功的奥秘·曹操乘势而起发展壮大的奥秘·选对老板跟对人的奥秘·动荡中纵横捭阖立于不败的奥秘·刘备突破发展瓶颈的奥秘·寻求合作共赢局面的奥秘·长远竞争中树立自我品牌的奥秘·孔明经营蜀汉集团由弱转强的奥秘·曹操得势却依然失败的奥秘·处理好竞争合作关系的奥秘·抓住机会做大局面的奥秘·曹操得天时却最终失去机会的奥秘·与领导有效相处的奥秘·关羽名重天下却以失败收场的奥秘·忍辱成就大事的奥秘·强势下属与弱势老板相处的奥秘·孔明保持晚节的奥秘·博弈中选择因势利导策略的奥秘·交代好后事,使局面延续的奥秘
  • 疑云

    疑云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海洋馆漫游:海洋科技看台

    海洋馆漫游:海洋科技看台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是海洋大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在当今国际社会,开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的发展方向和潮流。海洋是一个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这一切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开采。青少年认真学习海洋知识,不仅能为未来开发海洋及早储备知识,还能海洋研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锦绣田园:爆笑小农女

    锦绣田园:爆笑小农女

    头顶着克夫命,被夫家退亲;可极品亲戚们怎么就那么惹人厌呢?瞧瞧这姑妈隔三差五来家里顺手牵羊;二叔二婶儿落井下石,舅舅舅妈连哄带骗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哼,既来之,这个世上总有一个男人是为了受她折磨而来到这个世上!,怎么带着体弱多病的父母、无赖哥哥跟年幼的弟弟,教训他们那极品亲戚,过上盛世田园锦绣人生!顺带着,则安之;且看她堂堂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给自己找一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绝世好男人。她坚信,别人穿越就吃香喝辣,她穿越就是家徒四壁且父母体弱多病、哥哥无赖、弟弟年幼的小农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