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6500000023

第23章 心理疾病的预防(6)

(1)碎嘴子,唠唠叨叨没结没完;(2)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情趣;(3)自私自利,不懂得体谅别人;(4)反对或干涉自己的兴趣嗜好;(5)衣着邋遢不整齐;(6)脾气急躁不安静;(7)干扰自己对子女的管教;(8)自夸、逞能、好炫耀表现自己;(9)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10)情感脆弱,容易激动;(11)心胸狭窄,好计较;(12)不理家务,忽略对子女的照看;(13)说三道四,喜欢争论;(14)有使自己感到厌烦的嗜好或习惯;(15)对自己不忠实;(16)干扰自己的事业;(17)过分地娇纵溺爱子女。

妻子对这样的丈夫是抱有反感的:

(1)自私自利,不懂得体谅;(2)事业上平庸,不能出人头地;(3)对自己不忠实;(4)怨天尤人,不懂得情趣;(5)不愿坦率地交谈;(6)对子女冷淡;(7)对子女过分严厉;(8)不热爱家庭生活;(9)举止粗鲁,不文明;(10)神经紧张,缺乏耐心;(11)爱评头论足;(12)不善于理财;(13)心胸狭窄;(14)懒散、松垮;(15)不耐烦于谈论日常生活。

上述两表的顺序,都是依照严重程度排列而成的。丈夫和妻子对于对方的反感重点,是不太相同的。另外,作为妻子的女方,对男方的要求只是15项,比起作为丈夫的男方,对女方的17项要求要少两项。这也意味着,丈夫对妻子的要求,比起妻子对丈夫的要求更苛刻些。这也可以说是男女不平等,“男子立业、女子持家”、“男尊女卑”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具体表现。

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同,上面的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当代青年的婚姻观念,不一定合适。不过,从要求双方应该心理沟通、心灵呼应,保持心理上的平衡状态,注意每个人的气质、涵养,保持相互协调、个性相容,从而达到互敬互爱、互谅互助的角度出发,这些条件,都是可以作为参考的。

有人在1984年4月,对我国武汉市三十五岁以下的部分青年工人恋爱、婚姻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发现青年工人选择对象时的主要条件为:

未婚青年工人,对理想爱人的选择条件是:

未婚男青工,往往希望自己未来的妻子是一个贤惠(占16%)、体贴人(占13.6%)、温柔(占11.2%)、尊重老人(占8%)和勤俭持家(占7.2%)的姑娘。

未婚女青工,则希望自己未来的丈夫:肯学习、求上进、有事业心(占20.4%)、体贴人(占16.7%)、有大专文凭(占10.2%)、为人忠厚(占6.5%)。

已婚青年工人,认为找对象最重要的条件应为:人品、道德(占40.2%)和双方感情、性格相投(占25%)。

这后一类已婚青年工人的择偶标准特别值得注意。他们是过来人了,经过风风雨雨的实际生活严峻考验,打掉了恋爱时期的不切实际幻想。因而,他们对于选择对象要求的认识比较深刻、实际。他们不是仅仅看重外部的条件,而是着重对方人品和个性特点等内在因素。这可以说是过来人的忠告,颇值得广大未婚青年深思参考。青年男女在恋爱阶段,往往把注意力和兴趣放在长相、职业、经济条件、家庭状况等方面。但是结婚以后,由于时间的推移,接触的增加,孩子的出生,家庭生活的建立等等,双方所考虑的内容,以及要求对方的条件,就越来越偏重于对方的人品、性格、爱好、感情等等内在的东西了。而这些内在的条件,如果在恋爱阶段不很好地加以考虑、衡量,就有可能造成婚姻生活的不和谐甚至不幸。

我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不少青年工人朋友。通过相互无拘束的交谈,我发现在已婚的青年工人当中,对于自己的婚姻生活,一多半都是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感到自己的婚姻不够美满、或者很不美满。感到婚姻生活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当事者,主要是因为相互结识的方式不是经人介绍,而是自己认识的缘故。我想,这可能是由于自己结识,双方感情自然形成,了解的时间比较长些(起码是半年以上),接触机会多些,因而相互了解得比较全面细致的缘故。

在和青年朋友们谈论恋爱、婚姻问题时,我一贯偏重于强调青年人在找对象时,应该把注意力和兴趣,放在了解对方的个性心理特点上。在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二者不可兼顾时,我主张,宁肯放弃外部条件较好,而内在品质较差的。我常对未婚的青年朋友玩笑地讲:“长相与人品,皆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长相,而取人品!”根据很多人的经历证实:为了有利于婚姻美满和家庭幸福,必须深入地了解和准确地把握对方的个性特点!因此,应该鼓励和提倡青年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自己去找对象、觅“知音”。和事业上的成功要靠拼搏一样,生活中的“知音”也要靠自己去寻觅,美满的家庭要靠自己去创造。

但是,从我国当前实际状况看,大龄未婚男女青年的数字相当大。由于特定历史背景下所造成的反常现象,使得青年们真正经过由自己认识对象的“自由婚姻”,比例数还不太大。1984年初,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对北京工业、商业服务行业、文教卫生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学生以及街道居民1300多人婚姻家庭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经由自己认识对象的自由婚姻,只占32%;其他,经人介绍而成婚的有705人,约占总人数的50%多;另有10%的人,仍是由父母包办而成亲的。

这份调查报告再次说明,直到目前为止,未婚青年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机会还不普遍。这就使得他们缺少更多自己相识的机会,妨碍双方感情的培养与交流,以致使很多青年人感叹自己“在生活中遇不到知己”,总是感到介绍的方式不自然、被动、自尊心受到挫伤,心理状态上失调:“缺少一个交友的准备阶段”,“违背感情的发展规律”。

所以说,应该多增加一些社交活动的场所,适当多组织一些社会活动,为未婚青年创造更好的接触条件。

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孙子说过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外古今的军事统帅们,都把它作为作战取胜的一条基本原则。我想,也可以把这句话借用过来,指导人们战胜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知己”就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还有承认自己、把自己摆在正确位置上的意思;“知彼”就不仅仅是知道、了解别人,也包含有对你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周围现实的认识、了解和承认的意思。

大量地临床观察和生活实践证明,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不善于了解自己,或者没有能够正确地了解自己。人类有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不容易了解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往往要靠“旁观者清”的别人,帮助你来了解自己。你可不要低估、轻视这个弱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弱点、缺陷,才造成了人们的种种心理失常。你了解你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兴趣、气质、性格吗?你也许了解一些,可那是不是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的呢?是全面深入的了解,还是片面肤浅的了解?我想你未必能回答出来,特别是对你自己的缺点与弱点,你可能是不自觉地出自心理防御习惯,而“讳莫如深”。可偏偏正是这些情况、这些因素,对你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待人接物”、人际交往的成败都关系很大。

人们都爱说,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而要不卑不亢,对自己要做出恰如其分的、适宜的估价。但是,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很多青年人在心理健康上发生了毛病,往往就是因为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估量自己,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因而不是不自量力、想入非非;就是过分自卑怯懦、丧失信心。但是仅仅能够了解自己还远远不够,还得进一步做到心平气和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这样,才能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扬长避短;才能不会自欺欺人或者憎恨,咒骂自己;也不至于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徒然增加焦虑、愤懑和痛苦。

我在这里,丝毫没有让人“认命”的意思。大家都很喜欢贝多芬在1802年写的“遗嘱”中的一句话:“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是的,向“命运”屈服投降的人,绝非好汉!但是,大凡一个人的成功,除开能力和努力之外,还有个“机遇”的问题。当然,机遇所占比例很小,即或有了机遇而无能力又不努力,那也会象古代的“守株待兔”、坐等机遇那位蠢材那样不能获得成功。然而说到底,机遇毕竟还是个“条件”。辩证唯物主义者不是“唯条件论”者,但也不是“无条件论”者。你能说在你的求学、谋职、恋爱、婚姻等等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各个方面,机遇不起着一定的作用吗?

郭沫若在解放前写的《海涛》里讲道,他本来已将去苏联的一切准备就绪,但因为突然害病没走成,“真是一个大遗憾!一个偶然的因素,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世,甚至一家一族。……自然,我是不相信命运的,但这一偶然的播弄,怎说的好呢?它确确实实地影响了我乃至一小簇人的半生。”苏联研究拿破仑传记的权威叶·弗·塔尔列在他的《拿破仑传》里,几处写道:“拿破仑总算侥幸,没有上断头台……”、“忽然他又命该得救”、“胜利者幸运的是……”毛泽东对美国作家斯诺讲:死神几次从我身边绕过……象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迫使你不得不承认,每个人一生当中确实存在着“机遇”这个现实,而且机遇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发展的命运前程。

你若是认识到这一点、承认这一点,你也许就不会发出“怀才不遇”、“红颜薄命”等等感叹了,也就可以理解“人比人、气死人”这句谚语的真谛了。因为每个人的容貌、体型、生理缺陷和父母职业、社会阶层、身世地位等家庭与社会的背景,你是无法选择,甚至是很难改变的;在实际生活里,你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并不总是由你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能把握和决定了的。因而,你得首先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不必为碰到了不好的遭遇而灰心丧气;其次要相信你自己,相信在你自己的身上,也许还有若干“胜任潜能”迄今为止你尚未发现、有待挖掘。你可以根据心理学上讲的“补偿作用”的原理,扬长避短,另谋他途,向适合你发展的方面去奋斗、去拼搏,照样可以获得成功。关键在于绝不要灰心、气馁,不要认定自己从此“没戏了”,“完蛋了”。只要你能把握现实、站稳脚跟,因势利导,发挥最大的主观努力,总不会一辈子没有出息。若想做到这一点,你就得首先承认和接受“现实的自我”,然后才能创造“理想的自我”。否则,你会终日陷进数不清的烦恼、苦闷、焦虑、抑郁的痛苦深渊里而不能自拔;你会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不断地招来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这样一来,心理就难免失常,更难保持健康。

认识现实和面对现实

很多青年人往往从自己不同的喜怒哀乐出发,去看待社会。获得成功的时候,可能觉得冬天有如春天;遭受失败的时候,又可能觉得春天有如冬天。但是,春天终究还是春天,而冬天依旧还是冬天,现实终究是现实。所谓的“冬天里的春天”,或者是“春天里的冬天”,不过是人们情绪的主观体验,或者是作家们笔下的小说名字罢了,它丝毫也改变不了现实的真实面貌。

正因为客观现实不以人们的主观好恶而改变,所以,一个心理正常的人,他的认识和行为是不脱离现实的,而会和现实保持紧密的和谐的接触。相反的,一个心理失常的人,他却会逃避现实,脱离现实,甚至终日沉溺在空想和白日梦中。

我们的时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现实社会有了哪些改革与创新?你所生活着的周围环境,向你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人们公认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是什么?所有这些你了解吗?如果不了解,那你就去努力了解吧。只有这样,你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环境,进而才能谈得上改造这个环境。

因此,咱们每个人的理想、愿望、动机或目的,都得和社会的理想、愿望、动机、目的同步合拍,“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是不成的。每个青年人在求学、谋职、恋爱、婚姻等方面,都有权力对自己“设计”一番,但是这些设计,却不能脱离现实。

比如说,报考大学专业虽说是“自觉自愿”,可是也有身体健康状况等条件限制的。由于现实条件限制,你就得“忍痛放弃”一些你想要追求的目标。在人的一生里,挫折和冲突往往是无法回避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承认它、接受它,对自己所向往、喜爱的人、事、物做必要的牺牲和放弃,不肯做强迫性的取舍抉择的话,那么,也许会从此悲观失望,或者愤愤不平。如若真的产生了这种态度,那就不仅对解决问题没有益处,而且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失常。

这些人也许会因此觉得“世道不公”、“人间不平”、“生活残酷”、“人生无聊”等等,于是企图用各种方法逃避、对抗现实,比如,信仰宗教、铤而走险、沉沦堕落等等,结果心理上的困扰、冲突和挫折就会更多,心理也就会愈来愈失常。

有脱离现实生活倾向的青年人,往往过分强调所谓的“理想”生活。其实,他们的所谓“理想”,是脱离现实生活、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不是作为真正能够激励自己奔向美好未来动力的理想。真正的理想是生活的动力。每当社会在前进、在变革的时候,每当生活环境中有些东西应该弘扬或者放弃的时候,理想便向人们提供了改造现实生活的具体模式、框架。有了这些具体的轮廓、追求的目标,就会更加吸引人们进步,增加奋斗的勇气和毅力。这样的理想是应该提倡的。但是,一些心理失常的青年,却往往会自我筑起一道围墙,把自己和周围现实隔离开来,抱怨什么人间没有“温暖”与“友谊”等等。实际上,他们是人为地制造了自我心理上的障壁,沉溺于逃避现实、超脱现实的幻想之中。这种幻想只是心灵上的临时“避难所”而已。有些青年们说,他们的(精神)生活,就是由“追求、动摇、幻灭”三部曲所组成的,我想其原因正是导源于逃避现实的退缩态度。

由此可知,预防和治疗心理失常以及心理疾病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重返社会”,用“生活疗法”去医治。所谓“生活疗法”,是使治疗者和患者亲密融洽、感情沟通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疗法”可以说是更富有心理治疗的味道,因为它会使心理疾病的患者感到人们对他的温暖与友好。

青年朋友,你我所处的这个大时代在激烈动荡,在不断地改革前进。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用积极进取的态度来看待生活,具有敢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一切皆流,一切皆变,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河流。”中国的孔老夫子,站在河边上也感叹地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既然生活按着自然规律前进、变化、发展;既然每个人都不能够两次站在同一条河里,不允许你悔恨过去,也不允许你总是想着明天、还有明天。那你何不面对现实,用奋发有为的态度来认识和面对现实生活呢!

奋发的志向

我国唐代卓越的散文家、诗人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里写道:“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凡)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意思是说,古代书法家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特别是把那些消极的情绪,用书法来疏导排解,以保持心理健康。这种“疏导”情绪的办法固然有效,但它多少有些消极被动,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适应方法,消极的“自我防卫”。

同类推荐
  • 弗洛伊德文集1:癔症研究

    弗洛伊德文集1:癔症研究

    本卷包括中文版主编车文博所著的《导论》和《弗洛伊德略传》,以及由弗洛伊德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三部分。《导论》和《弗洛伊德略传》是中文版主编车文博研究弗洛伊德的精髓所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癔症研究》最初于1895年在德国出版,书中对癔症的症状、病因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开始提出癔症创伤理论,是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奠基和正式起点的标志。
  • 笑话中的心理学

    笑话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往往布满了偏僻的专业术语,导致非心理学专业的人们被拒之门外,无法享受其中的奥妙。本书则正是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一本以笑话之名,化繁为简地讲述心理学知识的书籍。希望它可以实现的使命——有助于读者离开懵懂之门,进入自我体察与社会认知的大门——哪怕它只是提供了微小的帮助。
  •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标准的精神分析学的入门教材。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也是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后来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个重要学派,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历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书是弗洛伊德在1915—1917年的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理论的三部分讲稿,因而全书也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精神病症通论三篇。在前两部分,他假定听者对精神分析学的知识毫无所知,所以从入门讲起。第三部分讨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神经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疗。
  • 哈哈!好好玩的创意心理学

    哈哈!好好玩的创意心理学

    本书以轻松实在的语言风格,巧妙性地运用创意引发出心理学中一个又一个好玩的点,将心理学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创意心理作为一种无中生有的生活智慧,让与众不同的多样生活与趣味人生呈现在了你我他的面前。
热门推荐
  • 趣味哲学

    趣味哲学

    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的分析来达到实用为本的目的,让你在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中轻松掌握经济学知识,参透理财技巧,明晰赚钱和成功法则。
  • 王爷太无情:王妃患上失心疯

    王爷太无情:王妃患上失心疯

    一包藏红花,否认了她对他付出的一切,她所有的爱。<br/>那日,地牢中,她浑身是血的看着他,冷淡的说:“一命还一命,够了吗?”<br/>他鹰挚的眸子,深邃的看着她被鲜血染红了的裙子,润红的薄唇吐出阴冷的话语。<br/>“东方连夕,你以为这样就够了吗?你害死了本王的一个孩子,如今又害死了本王的另外一个孩子,你以为这就是一命还一命吗?不,你欠本王两条命,即使用你的命来还,都不够。不要妄想自杀,如果你自杀了,本王就将青鸟丢给后院里的那几条藏獒。”<br/>????
  • 长生仙道

    长生仙道

    后世宅男重生仙侠世界,再掀修仙狂潮!得夺灵异宝,吞噬万千灵气,造无穷丹药!!承血帝功法,跳脱诸天轮回,证长生仙道!!叙写一段荆棘丛生,路途坎坷的修仙之旅,且看林进一个血魔宫的无名小卒,是如何……
  • 他乡明月:柯岩文集第二卷

    他乡明月:柯岩文集第二卷

    本书是柯岩作品集第二卷,包含小说《他乡明月》。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新移民”的悲怆故事。歌舞团年轻貌美的女孩紫薇和朵拉为了报复团长对她们的打击,愤而出国,毫无思想准备的他们以为美国会是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天堂,而弱肉强食的现实终于给他们开了一个悲剧式的玩笑。
  • 仙罚大帝

    仙罚大帝

    本为废材,难而身生异象,大放光彩。为修真界立下大功,功德圆满。最后方知其前世乃仙罚大帝,仙界仙帝将其复活,重归仙界!!
  • 牵牛花

    牵牛花

    她,爱上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男人。他,毅然决定要抛妻弃子与她在一起。不料,这场轩然大波导致了一桩……
  • 剑极苍穹

    剑极苍穹

    新书《先天霸体》已经上传,请大家多多关注。
  • 无尽神器

    无尽神器

    太古仙神破空而去,唯有神器道韵铭刻在天地之间,这是一个神器的世界。通过感悟天地法理,获得神器的名称形状,铸造方法,神通妙用,进而描绘成神器谱。通过沟通神器谱,可以将自身法力凝炼成相应的神器,具备莫测威能。周承,携带着一卷金色神器谱来到这样的世界,上面记载的是无尽华夏传说中的神器!青龙偃月刀,倚天剑,赤霄红莲,紫青双剑,定海神珠,诛仙四剑,太极图,开天神斧,造化玉碟!无尽神器,威压万界!——————————————ps:书友普通群:99147558,任何喜欢无尽神器的书友都可以加~全订阅群:188340854,要全订阅才能加,进群验证,欢迎来玩!
  • 独为仙

    独为仙

    一个山野少年无意中得到了一枚修真者的戒指,当他走出山村,迈向波澜壮阔的人生道路时,就给世界带来了无比的震憾!通天的手段!无敌的力量!神奇的法术!超阶的魔宠!武技与法术的对撞,修士与武者的交锋!别人不会的,他会;别人不懂,他精通!别人没有的,他有!绝对牛逼!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