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4800000019

第19章 隋唐时期的音乐(5)

花红易变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也有《竹枝词》四首,今录一首。

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竹枝》被加工改造后,成为教坊和歌伎表演的曲目。《教坊记》所载曲目中有《竹枝子》。孟郊有《教坊歌儿》诗说:“能嘶《竹枝词》,供养绳床禅。”杜牧《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诗》说:“楚管能吹《柳花怨》,吴姬争唱《竹枝歌》。”

《竹枝》在民间,有短笛伴奏,“击鼓赴节”,而歌唱者还有“扬袂睢舞”(可能是一种简单的舞蹈)表演。从“以曲多为贤”看,可能还带有对歌、赛歌的性质。但流入城市以后,变成一种凄凉呜咽的风格而经常引动人们的乡思。白居易《听芦管》诗说:“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郑谷《渠江旅思》诗说:

故楚春田废,穷巴瘴雨多。

引人乡泪尽,夜夜《竹枝歌》。

《竹枝词》的表演,有“竹枝”、“女儿”的和声。唐尉迟《中朝故事》记载晚唐刘瞻在湖南与李庾饮酒竹牌亭,他唱了一句《竹枝词》要李庾接唱。这句词是:“蹑履过沟竹枝恨渠深女儿。”虽然只有一句词,但是它记录下了《竹枝词》的“和声”(事又见《唐诗纪事》卷五十六)。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三说:“《竹枝》本出巴渝,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有和声。七字为句,破四字,和云‘竹枝’;破三字,又和云‘女儿’。”根据这些记载,《竹枝》的演唱应该是这样的:

杨柳青青(竹枝)江水平(女儿),

闻郎江上(竹枝)唱歌声(女儿)。

东边日出(竹枝)西边雨(女儿),

道是无晴(竹枝)却有晴(女儿)。

3.踏歌的发展

我们还要说一说“踏歌”。

“踏歌”是在民间非常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边歌唱边以足踏地为节,且步且歌。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赠汪伦》诗,描述的就是他在泾县(今安徽泾县)时,有一位村民汪伦经常以美酒款待他,后来他要乘舟离开的时候,汪伦又踏歌相送的情景: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种“踏歌”的形式可以追溯得很远,《西京杂记》卷三载汉高祖时每十月十五日,侍姬宫女“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民间的踏歌,可能还要早一些。到唐宋时期,由于记载渐多,我们可以想见踏歌在民间的流行情况。唐《岳阳风土记》说:“荆、湖民俗,岁时会集或祷词,多击鼓,令男女踏歌,谓之‘歌场’。”刘禹锡有《踏歌行》四首,其一说: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踏歌”的欢快热烈,也受到朝野人士的喜爱,唐玄宗时,教坊已有《踏歌》(《教坊记》有《缭踏歌》《队踏子》《踏金莲》)。盛唐时人尉迟匡有《观内人楼上踏歌诗》。文人学士开始为《踏歌》作词。《旧唐书·睿宗纪》载:“上元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令朝士能文者为《踏歌》,声调入云。”有时候,踏歌简直到了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的地步。张《朝野佥载》卷三载:

睿宗先天二年(713)十五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然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余,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4.唐代的艺术歌曲——曲子

民歌在不断的演唱活动中,也就不断地被加工、改造、完善、提高,而成为一种艺术歌曲。这种艺术歌曲,在当时被称做“曲子”。它已由简单整齐的绝句,发展为体制较大,句式长短错落的形式,这实际已经是词的先声。《唐音癸签》卷十五说:

古之乐府,四言、五言,有一定之句,难以入歌,中间必添和声,然后可歌,如“妃呼”、“伊何那”之类是也。唐初歌曲,多用五、七言绝句,律诗亦间有采者,想亦有剩句于其间,方成腔调。其后即以所剩者作为实字,填入曲中歌之。不复别用和声,则其法愈密,而其体不能不入于柔靡矣,此填词之所由兴也。

“曲子”在隋代就已经产生了,并且已经流入宫廷。宋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今天,我们可以定为隋代曲子的,就有《泛龙舟》《穆护子》《安公子》《杨柳枝》《河传》等好几个。

《隋书·音乐志》说隋炀帝“大制艳篇,词极淫绮”,他又命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所造新声中就有《泛龙舟》。从题目看,它应该是隋炀帝乘龙舟下江南时的作品。《教坊记》所载曲目中有此曲。

曲子在唐代大为流行,除了上面提到的《何满子》《竹枝词》《采莲曲》等以外,还有《五更转》《十二时》《十拍子》《杨柳枝》《浣溪》《望江南》《菩萨蛮》《虞美人》《鹊踏枝》《西江月》《拜新月》《倾杯乐》《南歌子》《鱼歌子》《生查子》《内家娇》等。

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敦煌发现大量遗书,其中有不少唐代的“曲子”,被称为“敦煌曲子词”。现已陆续整理出《云谣集杂曲子》(朱祖谋)、《敦煌曲子词集》(王重民)、《敦煌曲》(饶宗颐)、《敦煌曲校录》(任半塘)等敦煌曲子词集,计一千一百多首曲子。这些曲子绝大多数是民间的歌唱,不仅形式更为清新活泼,反映的社会内容也更广泛丰富。

我们来看一首表现坚贞爱情的《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位向爱人表示永不变心的誓言的女子,连用了几个几乎都不可能出现的事,坚定中又含有风趣幽默。

还有那首被郑振铎先生称为“写得最好的”《雀踏枝》:

叵耐灵鹊多浪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放却我向青云里。

词的前半阕,不直接写闺中少妇对从军出征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写她把丈夫的迟迟不归迁怒于灵鹊没有凭据地送喜。词的下半阕尤为有趣,被无辜关锁在金笼里的灵鹊被拟人化了,它也希望这位少妇的丈夫早点回来,自己好被放出金笼重获自由。

隋唐时期的散乐

1.隋代的散乐

隋文帝以节俭著名,因其太费,曾遣放百戏。而隋炀帝却以奢靡著名,大业二年(606),突厥染干来朝,为了炫耀国力,隋炀帝又追召各地艺人来京,在东都表演,盛况空前。《隋书·音乐志》记载其表演情况说:

有舍利先来,戏于场内。须臾跳跃,激水满衢,鼋鼍龟鳌,水人虫鱼,遍覆于地。又有大鲸鱼喷雾翳日,倏忽化作黄龙,长七八丈,耸踊而出,名曰《黄龙变》。又以绳系两柱,相去十丈,遣二倡女对舞绳上,相逢,切肩而过,歌舞不辍。又为夏育扛鼎,取车轮、石臼、大瓮器等各于掌上而跳弄之。并二人戴竿,其上有舞,忽然腾透而换易之。又有神鳌负山、幻人吐火,千变万化,旷古莫俦。

后来每年正月万国来朝,正月十五日于长安端门外,建国门内置戏场,绵亘八里,表演从早到晚不停,参加表演的艺人达三万余人。大业六年(610),各国国主亲自来朝,贡献文物,又“于天津街盛陈百戏,自海内凡有奇伎无不总萃”。“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弹弦管者一万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隋书·音乐志》)。以后每年都要举行这样规模的演出。

2.散乐在唐代的发展

散乐在唐代得到极大的发展,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我们前引《旧唐书·音乐志》已经说到,唐代从河西等地传入的“新声”,“与龟兹乐、散乐俱为时所重,诸乐咸为之少寝”。可见散乐在当时的地位。宋王谠《唐语林》卷七说:“旧制,三二岁,必于春时,内殿赐宴宰辅及百官,备太常诸乐,设鱼龙曼衍之戏,连三日,抵暮方罢。”《唐会要》卷三十三记载唐玄宗时寻常飨会,“先奏坐部伎,次奏立部伎,次奏《蹀马》,次奏散乐”。看似贱之,实际是把散乐作为压轴戏。唐玄宗还把散乐“置教坊于禁以处之”。表演新声、散乐的艺人,还经常受到皇帝的特别赏赐,甚至赏给官爵,《新唐书·礼乐志》就说“玄宗时,新声、散乐倡优之伎,有谐谑而赐金帛朱紫者”。

唐代散乐,除属于“俳优”一类的“弄参军”、“弄假妇人”等以外,均属“鼓架部”。《乐府杂录·鼓架部》载:

乐有笛、拍板、答鼓——即腰鼓也,两杖鼓。戏有《代面》……,《钵头》……,《苏中郎》……。即有《踏摇娘》《羊头浑脱》《九头狮子》,弄《白马益钱》,以至寻、跳丸、吐火、吞刀、旋、斤斗,悉属此部。

唐代的散乐,一部分是继承前代散乐的表演形式,但有些项目的表演技巧较前代为高。《太平广记》卷一七五引《明皇杂录》载:

玄宗御勤政楼,大张乐,罗列百伎。时教坊有王大娘者,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于其间,歌舞不辍。时刘晏以神童为秘书正字,年方十岁……贵妃复令咏王大娘戴竿,晏应声曰:“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与此略同)

从这一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大娘的戴竿简直是神乎其技了。

唐苏鹗《杜阳杂编》二记载另一位长竿表演艺术家石火胡养女,在百尺竿头“衣五色衣,执戟,持戈,舞《破阵乐》曲,俯仰来去,越节如飞”。这个表演也是十分惊人的。

3.俳优歌舞杂奏

唐代散乐的另一部分,则是前引《旧唐书·音乐志》所说的“俳优歌舞杂奏”。这种俳优歌舞杂奏不同于雅乐、俗乐中的歌舞,而富有更强的故事情节,甚至科白,有很强的戏剧性。

任半塘在《唐戏弄》中就说:“所谓散乐,亦包含戏剧与百戏两部分。”

据《教坊记》《乐府杂录》《羯鼓录》《唐会要》及《旧唐书·音乐志》等所载,属于这一类有很强戏剧成分的散乐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子》《苏莫遮》《兰陵王》《苏中郎》《神白马》《凤归云》《麦秀两歧》《刘责买》《钵头》《参军戏》等数十个。《乐府杂录》中列在“鼓架部”的《代面》(即《大面》)。

4.《踏摇娘》在唐代的表演情况

到唐代《踏摇娘》成为最有名的歌舞戏之一。

《踏摇娘》的名字,依《教坊记》的说法,是因为“且步且歌”,也就是“踏歌”的形式,所以叫《踏谣娘》;若依《通典》(《乐府杂录》同)的说法,则是因为“悲诉每摇其身”,所以叫《踏摇娘》。两说中前说似较可信。故《踏摇娘》又作《踏谣娘》。

据崔令钦《教坊记》的记载(《教坊记》成书于唐肃宗初年),到开元、天宝时期,《踏摇娘》的表演有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改由女演员表演。所以不叫“中郎”,叫“阿叔子”。南宋曾《类说》本《教坊记》载:“苏五奴妻张四娘善歌舞,亦姿色,能弄《踏谣娘》。”可见在唐玄宗时,《踏摇娘》已经由女演员扮演。

第二,是在后面增加了一个叫“典库”的丑角演员上场,主要作用是“调弄”,也就是插科打诨一类的表演,增加了调笑成分,但游离了主题。所以崔令钦说它“全失旧旨”。

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说:“好事者乃为假面以写其状,呼为《踏摇娘》,今谓之《谈容娘》。”这时所说的“为假面”,是指化装而言,并不是一定要戴一副面具。因为无论是由男演员扮演妇人(苏中郎则仍为男演员扮演),或者是由女演员扮演丈夫(苏中郎妻则仍由女演员扮演),都必须经过化装,改换其本来面目。

《踏摇娘》后来成为一个很受欢迎的歌舞戏。唐常非月有一首《咏谈容娘》诗描写它的表演情况说:

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

马围行处匝,人簇看场圆。

歌要齐声和,情教细语传。

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怜。

据《乐府杂录》载,《踏摇娘》与《大面》《钵头》《苏中郎》等,都属于“鼓架部”。鼓架部的乐器是笛、拍板、答腊鼓、两杖鼓等,《踏摇娘》的表演,应该也是使用这些乐器伴奏。

5.参军戏

《参军戏》是周秦以来俳优和继续的发展,后人指为现代相声的滥觞,它的名目,是唐代出现的。《乐府杂录·俳优》载:

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始自后汉馆陶令石。有赃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令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后为参军,误也。开元中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是以陆鸿渐撰词《韶州参军》,盖由此也。武宗朝有曹叔度、刘泉水,咸淡最妙。咸通以来,即有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等三人。

《参军戏》的表演,一般是由一个叫“参军”的演员和一个叫“苍鹘”的演员互相调弄,很像现代的对口相声,“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就像相声里的逗哏和捧哏,即明于慎行《谷城山房笔麈》所说:“优人为优,以一人幞头衣绿,谓之参军;以一人角敝衣,如僮仆状,谓之苍鹘。参军之法,至宋犹然。”黄幡绰、张野狐如何“弄参军”,今已无考。唐高彦休《唐阙史》载咸通中(860-874)李可及演《三教论衡》,可以窥见唐代《参军戏》的一斑:

咸通中,优人李可及者……尝因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乃儒服岌巾,褒衣博带,摄齐以升崇座,自称《三教论衡》。其隅坐者问曰:“既言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是妇人。”问者惊曰:“何也?”对曰:“《金刚经》云:‘敷座而坐。’或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对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喻。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倘非妇人,何患乎有娠乎?”上大悦。又问曰:“文宣王(孔子)何人也?”对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对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音价)者也。’而非妇女,待嫁奚为?”上意极欢,宠赐其甚厚。

李可及的表演,确实和今天的相声很相似。但他的表演一味滑稽取媚,没有讽谏的内涵,格调不高,不能代表唐代《参军戏》的真正水平。

唐代的《参军戏》,也有女演员表演。唐赵《因话录》卷一载:

政和公主,肃宗第三女也,降柳潭。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官戏,其衣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椿》。天宝末,蕃将阿布思伏法,其妻配掖庭,善为优,因使隶乐工。是日遂为假官之长,所为椿者,上及侍宴者笑乐。

《参军椿》,演员着绿衣,弄假官戏,应该就是《参军戏》的一种,或者就是《参军戏》的别名,可见女演员也有进行俳优表演的。

俳优表演可归入戏剧或曲艺,本不应归入音乐,这里之所以要介绍《参军戏》,是因为唐代的《参军戏》是可以唱,而且可以配以管弦的。

唐范摅《云溪友议》下“艳词”条载:

(元稹)廉问浙东……乃有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篇韵虽不及(薛)涛,容华莫之比也。

根据这段记载,不仅可见《参军戏》有女演员表演,而且从“歌声彻云”一句来看,《参军戏》中也有歌唱。

唐薛能有一首《吴姬》诗:

楼台重叠满天云,殷殷鸣鼍世上闻。

此日杨花初似雪,女儿弦管弄参军。

从这一首诗可以看出,唐代的《参军戏》不仅有女演员表演,有歌唱,而且还可以有管弦伴奏。

唐代的民间说唱——变文

1.变文的发现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商业的发达,市民阶层的队伍迅速扩大,因此,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大大提高,以敷衍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说唱文艺也就逐渐流行。

说唱文艺一般分说和唱两部分,说的部分是散文或六朝以来流行的四六文;唱的部分一般是五七言或杂言的叙事诗。这种说唱文艺既流行于民间,也流行于寺庙道观。

自南北朝以来,佛教僧众就采用这种讲唱结合的方式讲经,用以启示听众。为了让一般听众能够听懂深奥佶屈的佛经,就必须采取通俗化的讲唱方式来讲唱经过加工的通俗化的经文,这就是“变文”。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也就是十九世纪最后的一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里发现了四万余卷藏书,其中包括许多变文的抄本和刻本,使我们对唐代的讲唱艺术有了明确的认识。

“变文”的发现,不仅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中国音乐史的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2.僧讲与俗讲

同类推荐
  •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30年授课“故事”培训班的精华梳理,全世界编剧经典之选,当然也适用于小说家们。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Top1%。本书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
  • 歌剧的误会

    歌剧的误会

    《杨燕迪音乐文丛:歌剧的误会》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有关歌剧的散文和评论。歌剧作为特殊的艺术体裁,其间必然涉及音乐、文学、戏剧、景观、舞蹈等各类艺术品种的交叉与融通。就“音乐人文”的关切而论,歌剧自然是最适合这一解读视角的音乐种类之一,这也是杨燕迪教授近年持续关注歌剧并从事歌剧解读和批评的个中缘由。这些篇什中,有的属于歌剧原理性的散议,有的是具体歌剧的导赏性剖析,有的则是歌剧演出之后的评论……所涉及的歌剧作曲家和剧目基本属于在国内舞台上演过的“主流”,但也有一些针对从未在中国舞台上亮相过的现代歌剧的引介。
  • 艺术文化论

    艺术文化论

    针对当代艺术存在的新现实,针对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变相、艺术表现,试图从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的艺术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其目的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解蔽。
  • 2010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论文集

    2010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论文集

    包括流行演唱、流行歌舞、流行器乐、音乐创作、理论五大部分,共收录28篇文章。
  • 世界美术史

    世界美术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我们组织编辑出版了这部《世界文化史》。本书按地域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以通俗易懂的散文文化表述,追求一种和谐而有趣味的阅读快感,办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结构上整合串缀,散点透视的方法,有机地把世界文化史中特别耀眼的闪光点组织成绚丽多彩的画卷,每篇文字约千字左右,避免过分的学术化,内容上举凡哲学、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科学、宗教诸方面,皆有涉猎,把握文化发展的脉络。
热门推荐
  • 红颜祸乱:艳妾夺心

    红颜祸乱:艳妾夺心

    她是奸臣之女,她被充为官妓。如果不是遇到他,她的一生将在屈辱卖笑中度过。他为她赎身,他迎她过门。本来,她该感恩戴德,感激涕零……可,偶然得知,他竟是她的弑父仇人!那么,于情于理,她该何去何从……
  • 豪门平凡女

    豪门平凡女

    “乔总,麻烦让让,苏琛还在等我。”夏落终于开口,可她的语气却还是那么生硬,脸上也是不做任何掩饰的着急。乔总?苏琛?“呵。”乔安的嘴里吐出一声低笑,嘴角斜斜的勾了一下,只是脸上的每一处弧度那么浅。“你急什么?男人等女人不是天经地义么?咱们旧情人叙叙旧也是应该的,他应该体谅的不是?”他都已经这么放低,她凭什么?当初背弃他们的人是她,她现在还凭什么还用这副嘴脸对待他?一句话,……
  • 特种部队之德国篇

    特种部队之德国篇

    德国特种部队的组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德国希望在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安全的今天,在维护地区和平、防止和打击恐怖主义方面有所作为,为提高自身的国际政治地位增加筹码,于是着手组建及发展特种部队。
  • 风势凌霄

    风势凌霄

    家族的仇恨,兄弟的情谊,爱人的幸福,让我来争取这一切。他因为优秀而遭人暗算,被迫远离家族,从此为了家族的大仇,他忍辱负重,刻苦修行。陌生的陆地,陌生的人,他能否有一天驾着七彩祥云,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换回属于自己的一切。让我们跟随风飏进入这片靠天地万物之‘势’而成长的空间吧!这将是一个依靠天地之势修行的神奇大陆。
  • 锦绣俏玲珑

    锦绣俏玲珑

    新书《一品娇妻》已经开坑,希望大家支持未出阁,她是小小庶女,长姐不喜,嫡母不容。好不容易嫁给心爱之人,却在成亲之日,有个侯府嫡女要死要活的跑来做贵妾。这也到罢了,可是极品嫂嫂和婆婆怎么也偏偏被她遇上了,这日子还让不让人活了。好在玲珑并非善茬,再极品的人也拦不住她把日子过得锦绣荣华。另外,她真的是个护犊子,她真的绝不容人欺负自己欺负自己身边人,她真的会反击,重重的反击。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宠婚:爱妻至上

    宠婚:爱妻至上

    【表面闷骚之极,冷漠至极,实际上腹黑男。】【表面闷骚的女人,被男人的手法一勾搭那就是入得卧房的好媳妇】【黑道,白道,乡村,商场,无所不有。】【片段一】“老婆,又站起来了。”伸手指指下面,男人俊美无措的脸上不带任何表情的看着自己帅气的老婆。“自己解决。”羞红了双颊,女人没想到自己的老公竟然当着满屋子的人面前说这样的话,丢死人了。“呃……”男人一愣,随即笑开了,真不愧是他的老婆,一把拽起老婆回屋,留下一屋子满脸错愕的人和不远处站着的刚满周岁的儿子……【片段二】“你不能满足他,你只是一个会喊口令以外,什么都不会干的女人。”炮灰女指着她的鼻尖骂道,做饭不会,收拾房间不会,她就是个废物。“稍息,立正,站好,围着操场三十圈,跑不完不准休息。”她不是个公报私仇的人,但是奈何那人到了自己的地盘挑衅那就对不起了。在这里没人敢反她,因为,她是老大。【片段三】她的痴迷者越来越多,她的男人的脸色越变越黑。无论男女老少,见面都会,英姿我爱你。“我会让你人气直线下降的。”女配的眼里盘着算计。翌日。某个女人被小道报道,跟某某人纠缠在一酒店内。女人红颜祸水,惹得锦上人间的总裁不务正业,一直沉溺在她的美色中。“沉溺在我老婆的温柔乡中,应该说得过去吧。”男人出面,将谣言一一击碎。女配被打的亲爹亲妈都不认识。
  • 第一等弃妃

    第一等弃妃

    正经版当二十一世纪的顶尖杀手,一朝穿越,变成被人抓奸在床的可怜小弃妇。当古代封建的冷血王爷,老马失蹄,被昔日呆傻的弃妃用刀抵在咽喉。究竟谁,才是真正隐藏不露的高手?“妈的,再敢对老娘说脏话,小心割了你的舌头!”*“果真是不知廉耻的贱人,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与人苟合,给本王滚出王府。”男子冷冷的望着躺在床上,只穿了一件肚兜的女人。“王爷,你这是要休了臣妾啊,那臣妾以后可怎么活啊!”女人眼珠一转,随即哭哭啼啼的拉住男子的衣袖,顺便揩了把鼻涕和眼泪。男子嫌恶的一手将她推开,“残花败柳!稍后本王自会差人将休书和嫁妆送来,收拾东西,立刻滚出去。”大袖一挥,头也不回的走了。再次相见,他却错愕当场,这真是她那胆小愚笨,唯唯诺诺以七出之“淫”,惨遭休弃的女子吗?“来人,将这贱人的嫁妆抬过来。”男子冷笑,一张休书也顺便扔在了她的脚下。躺在贵妃椅上的女人缓缓起身,盈盈一笑,霎时风华万千,“谢王爷赐下休书。实不相瞒,本小姐实在是求之不得啊。不过我还得提醒王爷一件事,我不叫贱——人,我叫孟如药;或者,我可以理解成王爷认为我是个人见人爱的女人?”男子怔在当场,这还是他那唯唯诺诺的小妻子吗,怎么倒像个十足的刁妇?不等男子回答,她便叫上丫鬟,旁若无人的打开箱子,霎时宝光四溢,“小绿,跟本小姐一起点点,看看有没有少了什么?”男子额头青筋暴起,咬着牙狠狠说道:“本王还不至于穷到那种地步,去贪图一个女人的财物。”“那可不一定,知人知面,不知心嘛。”红唇轻启,话中不留半点情意。下一秒,男子彻底暴走。等他幡然悔悟,想要重拾旧爱,却发现,她的身边,已经站着一个恍如谪仙般的男子。她的身边,再也容不下他的位置。二逼版司空南哀怨的看着某人:药药,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肯嫁给我?孟如药冷冷一笑:想要我嫁给你,除非天上没了太阳和月亮。司南抬头看天,顿时狂喜:你的意思是,只要一阴天,你就嫁给我咯?!孟如药:......去屎。**寺庙旁,司空未站在庙门前,高举着“回头是岸”横幅,大声喊道:施主看这里!马车内男子撩帘笑骂道:白痴!随即马车加快速度,10秒之后,碰撞惨叫坠落声接连传来。司空未转头,疑惑的对孟如药说:“药药,咱们是不是直接写“前方桥梁已断”好一些’?孟如药老僧入定,意味不明一笑:不用,佛曰,早死早超生。他们不入地狱,难道我入地狱?**
  • 父母的觉醒

    父母的觉醒

    《父母的觉醒》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觉醒”意味着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而不去妄图控制或改变它。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依从他们的本性,接纳他们的本真。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的真正开始。父母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 皇子我不爱

    皇子我不爱

    好吧,穿越是潮流,我认了,穿在一个刁蛮任性的大小姐身上受人白眼我也认了,穿在一个刁蛮任性受人白眼连未婚夫也不待见的人身上我还是认了。可是,我明明已经要求皇上退婚了,为什么三皇子还要求皇上赐婚啊,还有四皇子,我替你挡那一剑,心中早已后悔了八百遍,你就不要用那种非卿不娶的眼神来看着我了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