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4800000018

第18章 隋唐时期的音乐(4)

现在我们知道,五、七言律、绝,都是配合现成固有的曲调演唱的。但是一种体裁不可能只用一种曲调,否则会单调得令人腻烦,所以每一种体裁都会有好多种现成曲调供演唱者选择。因此,我们会明白为什么同属五言绝句的会有《破阵乐》《春江曲》《摩多楼子》《长命女》《堂堂》《乌夜啼》《拜新月》《穆护砂》《何满子》《三台》《南歌子》《纥那曲》《于阗采花》等数十调;同属七言绝句的有《水调》《婆罗门》《凤归云》《五更转》《苏莫遮》《还京乐》《渭城曲》《浪淘沙》《八拍蛮》《小秦王》《水鼓子》《金缕衣》《清平调》《凉州词》《突厥三台》《杨柳枝》等数十调等。这些调名除《清平调》《何满子》《破阵乐》《凉州词》等少数几首外,并不多见于诗人的作品,就是因为它们是乐曲的名称而不是诗歌的体裁。五、七言律、绝,无论以何题目,其体裁都是一样的。如七绝,都是四句,每句七个字。但七言绝句的曲调就不一样了,不同名称的曲调,其长短、旋律、节奏等都不相同。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唐七言绝歌法,若《竹枝》《柳枝》《清平调》《雨霖铃》《阳关》《小秦王》《八拍蛮》《浪淘沙》等阕,但异其名,即异其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近人沈知白在《中国音乐诗歌与和声》中分析这个现象的成因说:“大概绝句之中所用的和声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歌曲形式。所以同样是七言或五言的绝句,而有《抛乐》《浪淘沙》《杨柳枝》《乃曲》《生查子》等不同的曲调。”不过构成不同曲调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和声而已。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一引蔡宽夫《诗话》说:

乐天《听歌诗》云:“长爱《夫怜》第二句,请君重唱夕阳开。”注谓:“王右丞辞‘秦川一半夕阳开’,此句尤佳。”今《摩诘集》载此诗,所谓“汉主离宫接露台”者是也。然题乃是《和太常韦主簿温阳寓目》,不知何以指为《想夫怜》之辞。大抵唐人歌曲,本不随声为长短句,多是五言或七言诗,歌者取其辞与和声相叠成音耳。予家有古《凉州》《伊州》辞,与今遍数悉同,而皆绝句诗也,岂非当时人之辞为一时所称者,皆为歌人窃取而播之曲调乎?

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唐人的诗歌,往往被乐工“窃取而播之曲调”,王维的《和太常韦主簿温阳寓目》七律诗,就被乐工用《想夫怜》的曲调演唱。

一个曲调,可以配若干不同的诗演唱,那么,同一首诗,是不是也可以配上不同的曲调演唱呢?从道理上讲,是完全可能的,宋岳珂《史》说黄庭坚作《竹枝》二首,“各用四句,入《阳关》《小秦王》亦可歌也”。说的虽然是宋人的事,但是宋人既然“可歌”,那么,唐人也应该是“可歌”的。

5.《阳关三叠》与《何满子》

唐代以诗配乐演唱的最有名的例子恐怕要算《渭城曲》和《何满子》了。

盛唐大诗人王维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绝句《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本是诗人为送别从军的友人所作,但是诗中那真诚动人的朋友之情,那对战争的无言的憎恶,很快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这首诗也立即被采制入乐,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至今犹传唱不辍。由于诗中有“渭城”、“阳关”字样,又被称做《渭城曲》或《阳关曲》;因为演唱时有“三叠”的结构,又被称做《阳关三叠》。

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自注说:“沈有讴者,善唱‘西出阳关无故人’辞。”又《南园试小乐》诗:“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声唱《渭城》。”刘禹锡《与歌者》诗:“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李商隐《赠歌妓》诗:“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可见至少在中、晚唐时期,《渭城曲》已被广泛传唱。而且还被收入著名的大曲《伊州》之中。

宋人称此曲为《阳关三叠》,至于唐人如何“三叠”法,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句自注说:“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指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为第四句,可见歌唱是确实有“叠唱”。苏东坡在《仇池笔记》上中说:

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

苏东坡提到的前两种唱法,即“每句再叠”,就是每句歌词唱两遍,和“每句三唱”,是宋人的唱法,而所谓“古本”记载的第一句不叠,从第二句起每句唱两遍,即“再叠”,可能更接近唐人的唱法,也符合“三叠”的说法。

宋元以后,许多人对《阳关三叠》进行过改编,现在传世的古谱尚有很多种。

中唐诗人张祜有两首著名的《宫词》诗,其一说: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诗中提到的《何满子》,是唐代一首著名的曲调,据说是一位名叫何满子的乐工创作的,所以叫《何满子》。白居易《听歌》六绝句之五说:

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

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自注说:“开元中,沧州有歌者何满子,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

元稹有一首《何满子歌》:

何满能歌态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婴刑系在囹圄间,水调哀音歌愤懑。梨园弟子奏玄宗,一唱承恩羁网缓。便将满子为曲名,御谱亲题乐府篡。……

白居易和元稹所记,何满子的结局不同,照白居易的记载,何满子想献曲赎死,没有得到唐玄宗的宽恕;而元稹所记,何满子却“一唱承恩羁网缓”。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三点却是可以推想到的:一、《何满子》这首曲调,是由开元、天宝年间一位犯了罪的乐工创作的;二、《何满子》的曲调有四句歌词,但演唱时却有“八叠”;三、它属水调,音调是哀婉凄绝的“断肠声”。

在唐代,《何满子》是配以五言四句的诗歌来演唱的。《碧鸡漫志》卷四载唐薛逢的一首《何满子》诗,就是一首五言绝句:

系马宫槐老,持杯店菊黄。

故交今不见,流恨满川光。

诗写得不怎么样,但是透露出的是一种哀怨的情绪,与《何满子》的情调是一致的。

《唐诗纪事》卷二记载唐文宗时宫人沈翘翘歌《何满子》,其中有“浮云蔽白日”句,是汉代《古诗十九首》第一首中的句子。可见只要是合适的五言诗(四句),都可以配上《何满子》的曲调来演唱,有才者甚至可以即兴创作。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荆州有一位和尚善唱《何满子》,有一次遇到一个吃醉了酒的人当众羞辱他,并叫他唱歌,他马上就唱,用的是《何满子》的曲调,而歌词却是即兴创作的,内容是揭露那个人鲜为人知的恶迹,使其惭愧得无地自容。

《何满子》的曲调,在唐代就可能有一些变化发展,唐段安节《琵琶录》载:

开元中,梨园有骆供奉、贺怀智、雷海清。……安史之乱,流落在外。在举子曰白秀才,寓止京师,偶值宫娃弟子出于民间,白即纳一妓焉。跨驴之洛,其夜风清月朗,是丽人忽唱新声,白惊,遂不复唱。逾年,因游灵武。李灵曜尚书广场设筵,白预末座。广张妓乐,至有唱《何满子》者,四座倾听,俱称绝妙。白曰:“某有伎人,声调殊异于此。”使召之。短髻薄妆,态度娴雅。发问曰:“适唱何曲?”曰:“《何满子》。”遂品调,举袂发声,清亮激昂,诸乐不能逐。部中有一面琵琶,声韵高下,拢揭掩,节拍无差。遂问曰:“莫是宫中胡二姊否?”胡复问曰:“莫是梨园骆供奉否?”二人相对澜,欷不已。

骆供奉、胡二姊等玄宗梨园弟子演唱的《何满子》,应该是最正宗的《何满子》,而李灵曜等公私伎乐所演唱的,可能经过了改编,也可能传谱不全,所以与梨园弟子演唱的不一样,才会有梨园弟子演唱而“诸乐不能逐”的现象,而同出宫中的胡二姊的琵琶却能够“声韵高下,拢揭掩,节拍无差。”二人也才会一听就猜出对方是谁。

《何满子》是一首哀婉凄绝的“断肠声”,其哀声婉调竟然真能令人断肠。中唐诗人张祜有一首《孟才人叹》诗,其小序说:

武宗皇帝疾笃,迁便殿。孟才人以歌笙获宠者,密侍其右。上日之曰:“吾当不讳,尔何为哉?”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溢。”上悯然。复曰:“妾尝艺歌,请对上歌一曲,以泄其愤。”上以恳,许之。乃歌一声《何满子》,气殛立殒。上令医候之,曰:“脉尚温,而肠已绝。”

这位孟才人,的确是知音者,一声《何满子》,居然真的肠断气绝了。当然,她所伤心肠断的,是有知遇之恩的唐武宗已经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了,但是,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何满子》的艺术魅力。

隋唐时期的民歌和曲子

1.隋唐时期的民歌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当众多的诗人如繁星满天,众多的诗篇像江河泻地的时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仍然传唱着他们自己创作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这些民歌俚俗浅露,质朴无华,但是却清新活泼,生趣盎然,抒发了人民群众的爱憎与苦乐。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兵役徭役造成的民不聊生,以及天灾人祸带来的无边苦难,都被人民群众编入民歌传唱。

隋炀帝是历史上著名的骄奢淫逸的暴君。他穷兵黩武,三次发兵数百万征伐辽东,又征发数百万民工修大运河,然后三次乘龙舟下江南游玩,仅挽舟的民工就有八万人,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有一首《我兄征辽东》(见《炀帝海山记》)的民歌,控诉了隋炀帝的罪恶: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里,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沙荒,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乡老。

安得义男女,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归,负其白骨回。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七月,洛阳大雨,庄稼没有收成,有不少贫穷百姓因此饿死,当时有一首童谣这样唱道:

新禾不入箱,新麦不入场。

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墙。

民歌也被人民群众用来歌唱他们的劳动生活,歌唱丰收,歌唱爱情。

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唐时池州(今安徽贵池)出产铜和银,大诗人李白曾多次经过这里,把他的所见所闻写在《秋浦歌》十七首里。其第十四首,写的是他看见工人冶炼时的情景: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赧郎”,指被炉火映红脸庞的冶炼工人,他们在月夜冶炼,熊熊的炉火把天地都照亮了,火星飞溅,紫烟升腾,场面非常壮观。冶炼工人的脸庞被炉火映得通红,他们一边劳动,一边愉快地歌唱。

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今四川奉节),这里是长江三峡中瞿塘峡的峡口,他将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写成《夔州歌》十绝句,其第七首是他见到终日在江上往来的行舟的情形: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

“长年”、“三老”都是当时四川人对船工的称呼。成都自古就是商业都会,通过长江水路往来的舟楫很多,虽然行船长江既危险又辛苦,但是船工们却仍然歌声不断。船工渔父所唱的民歌,就是“棹歌”,唐时被称为《乃歌》。柳宗元有一首很著名的《渔翁》诗:

渔翁夜傍西崖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崖上无心云相逐。

诗写得很美,在这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之中,一声《乃歌》,真会令人心旷神怡。

《乃歌》后来不仅仅是船工渔父在唱了,江边之人都会唱;所唱的内容也不完全是与行舟有关了。唐刘言史有一首《潇湘舟中听夷女唱暧乃(即乃)歌》说:

夷女采山蕉,缉纱浸江水。野花满髻妆粉红,闲歌《暧乃》深峡里。《暧乃》知从何处生,当年泣舜肠断声。……

再后来,又不仅仅是船工渔父和江边之人会唱,文人们为它写了歌词,成为乐工演出的曲目之一。中唐诗人元结就作有《乃曲》五首,其一云:

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

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音。

“乃”的含义和《乃歌》的演唱形式已不太清楚。有人认为“乃”是橹声,有人认为“乃”是人声,也就是像“竹枝”、“女儿”一样的“和声”。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三“乃”条说:

其谓“乃”者,殆舟人于歌声之外别出一声,以互相其所歌也耶?今徽、严间舟行,犹闻其如此,顾其诗非昔诗耳,而“乃”之声可想也。《柳枝》《竹枝》尚有存者,其语度与绝句无异,但于句末随加“竹枝”或“柳枝”等语,遂即其语以名其歌。“乃”殆其例耶?

中唐诗人刘禹锡在连州(在今四川筠连县)时,登城楼远眺,看到城外的农人在插秧,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就写下了《插田歌》一诗: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裙,农人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咛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

这种在耘田插秧的时候击鼓唱歌的风俗,起源很早,至今犹流行于全国各地,被称为“薅草锣鼓”(湖北、湖南)、“锄山鼓”(江西)、“薅秧歌”(四川、贵州、甘肃)、“栽秧山歌”(江苏)等。据《唐诗纪事》卷七十四记载,五代时后蜀广政十九年(957),天气酷热,当后蜀宰相诗人欧阳炯“命同僚纳凉于浮众寺,依林亭列樽俎。众方欢适,寺之外皆耕者,曝背烈日中耘田,击腰鼓以适倦”。可见至少在唐末五代时,民间已有这种“插田歌”、“薅草秧歌”一类的民歌演唱。

2.《采莲曲》与《竹枝词》

流行于南北朝时期的“采莲曲”、“采菱曲”,在唐代仍然传唱不衰。王昌龄有《采莲曲》三首,其二这样写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戎昱也有两首《采莲曲》,其二这样写道:

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泛木兰舟。

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

中唐诗人张籍的《采莲曲》,就把采莲女儿边采莲边唱歌的情形描绘得更为生动: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采莲曲》《采菱曲》在民间歌唱时,除了采莲女、采菱女自唱以外,还发展为岸上有人以“踏歌”的形式和歌。刘禹锡《采菱行》说“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路德延《小儿》诗也说“合调歌《杨柳》,齐声踏《采莲》”,可见唐时歌《采莲》《采菱》有踏歌相和。

《采莲》《采菱》受到欢迎,它们的歌词也有文人制作。薛能《平阳寓怀》诗说:“曾为郡职随分竹,亦作歌词乞《采莲》。”它们在唐代已被收入教坊演出曲目之中,崔令钦《教坊记》收录的曲目中,就有《采莲子》一曲。

唐代民歌中还有一支很受人们喜爱的,那就是《竹枝词》。

《竹枝》本是四川、湖南一带的民歌。张籍《送枝江刘明府》诗有“向南渐渐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顾况《竹枝曲》诗有“巴人夜唱《竹枝》后,断肠晓猿声渐稀”;李益《送人南归》诗有“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于鹄《巴女谣》诗有“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都说明《竹枝》本是南方的山歌。冯贽《云仙杂记》说:“张旭醉后唱《竹枝》,反复必至九回乃止。”如果属实,那么,至少在盛唐时候《竹枝》已广泛流传。

《竹枝》的清新活泼,很受人们的欢迎,并引起文人的拟作兴趣。刘禹锡在《竹枝词·序》中说: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音。昔闻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辞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有《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

刘禹锡的《竹枝词》中最有名的两首是:

山头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同类推荐
  •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在本书中,从1685到1897年以12位巨匠的故事为入口。系统讲述了古典音乐最辉煌的岁月。在这本小书里,古典音乐不再正襟危坐,田艺苗以她“穿T-shirt听古典音乐”的态度,从最经典的、大家最熟悉的音乐和音乐家写起从巴赫(m.pgsk.com)到勃拉姆斯(Brahms),听古典音乐也可以穿T-shirt
  • 著名交响曲欣赏

    著名交响曲欣赏

    本书文字浅显易懂,并包含了一部分曲谱,能指导读者怎样去了解欣赏一部交响乐名曲,其中包含了交响乐名曲的评论与指导性欣赏。适合大众阅读,《著名交响曲欣赏》定位为交响乐知识普及型书籍,收集了各种世界闻名的交响乐名曲,并对其进行了讲解与分析,阅读价值高。,以及名曲诞生的历史,以及音乐人创作的背景、故事等。其中囊括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等的许多世界名曲
  •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我国古代的戏曲故事,从元杂剧中的《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到四大南戏中的“荆、刘、拜、杀”,再到明清传奇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从充满神话色彩的《柳毅传书》到富有生活气息的《救风尘》,从瞒天过海的《连环计》到引人入胜的《梦黄粱》,从伸张正义的《灰阑记》到大义凛然的《赵氏孤儿》。足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适合大众阅读。
  • 中国折扇

    中国折扇

    扇子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扇子的种类和用途都在不断地演变,扇文化也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折扇》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折扇文化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音乐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音乐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音乐的故事》评述了世界音乐史上各个时期伟大的音乐家的心路历程。在众多人物面前,作者房龙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平易近人的语气、独特的犀利目光,对西方音乐历史进行了梳理,并娓娓道出西方早期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及近现代音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音乐家们的身世行迹。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编织人际交往纽带(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编织人际交往纽带(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我是我的神(上)

    我是我的神(上)

    《我是我的神(套装上下册)》是一部读后让人觉得异常沉重的小说,全书弥漫英雄之气和悲悯情怀,讲述了在巨大的历史变革下乌力图古拉一家两代人的坎坷人生。小说用动人的笔调阐释了生命与情感、罪恶与救赎、战争与和平、存在与死亡的关联与对抗。
  • 雷帝

    雷帝

    被三流修仙宗派抛弃的周燕飞,谁知他的身份竟然是盘古的兄弟转世,看他如何从一个平凡人成长成为一方令人颤抖的大神!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杀手重生:逆天小王妃

    杀手重生:逆天小王妃

    21世纪的国际佣兵女杀手,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任务中被个男人算计了,再醒来,她成了被众人撕抢的亡国公主。刑场上,娇弱公主再次睁开双眼,变成了惊才绝艳的女杀手。被圈为奴?没关系,杀了那人便是。划府为妾?没关系,杀了?不,不能杀,他是怀王世子,她要以身为诱,小妾就小妾,她没在怕,区区怀王府又算什么!她要的从来都是整个天下!且看轻狂小王妃如何逆天而行,夺得这个天下。(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魔法是这样炼成的

    魔法是这样炼成的

    天元大陆上一个有着人类,精灵和矮人混合血统的男孩富兰克林创造了自己的魔法世界,一个身负全系魔法的小家伙是如何得到的呢?每一系别的魔法之间的关联是怎么样的,是如何的创造自己的魔法世界的?地下神奇的侏儒文明,一切的一切都在天元大陆,最后的结局都在意料之外。
  • 有妻如何

    有妻如何

    媒婆牵线这件事,如果干得好,就叫“非诚勿扰”;睡觉这件事,如果干得好,就叫“盗梦空间”;父亲这件事,如果干得好,就叫“吾父李刚”;妻子这件事,如果干得好,就叫——何天莲。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绮梦契丹(完结)

    绮梦契丹(完结)

    她是玉婉清雅的大宋公主,他是冷漠蛊惑的契丹王爷。政治与战争的阴影下,由于一纸婚约他们成了政治婚姻下的牺牲品。她背负着国仇家恨,对他的仇视是化不开的纠结。他深爱着她,但她的敌意让他不得不隐藏他心底的炽热。她坚韧、善良、淡雅、清丽,他执着、霸道、俊美、神勇,他的心永远系着她的一蹙一笑,她的眼神中永远是迷茫。命运的捉弄,生活的波折,身世的疑团都让他们疲惫不堪。她会爱上他吗?他的“爱”字何时才能说出口?命运的齿轮依旧辗转,他们的结局是喜,是悲,还是一场人间闹剧……这是小桥的处*女*作。希望大家支持!终于完结了,谢谢各位对桥桥的厚爱与支持!!!!
  • 恶魔总裁的不乖娇妻

    恶魔总裁的不乖娇妻

    她的父亲是商界之龙,她的母亲是商界之凤,她的爷爷奶奶是英氏贵族,而她却是轰动校园的魔女社团的社长。绝美的容貌,张扬的性格,面对英俊的王子,邪恶的美男,她谁也不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当来到"圣临"高中再次遇到遗失在自己记忆里那个男孩,他的命运将彻底改变。开始时的两人总是争锋相对,在学校被众多女生欺负,还有凌忆寒对她刻意的刁难,他们两人原本以为会反感到对方到死的时候,却在无意之中表达出无言的关心,然而旁人的指导,和一系列的事情让他们看清了自己的心,让他们勇敢的面对自己感情,终于两人相濡以沫,凌忆寒也终于勇敢的向魔女求婚,走向了他们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