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1800000002

第2章 清代考据学兴盛之谜

清代学术的代表是乾隆、嘉庆年间盛行一时的考据学。这一派学者称乾嘉学派。考据学或称朴学、汉学。表面上:当时中国一流的大学者们关心的是文字、音韵、版本、地理诸方面的琐碎考订,而在表象之下。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大变动。

清代考据学多被称为汉学,因为汉代学者重视利用实证方法研究儒家经典,与清代考据学有类似之处。宋代学者则注重义理之学,称为宋学,也称道学,他们以自己的学说解释儒家经典,在创立自身哲学的同时,破坏了经典的原始面貌和完整性,被清代考据学派鄙弃。

清初统治者实行严厉的措施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知识分子自身也开始反思明末崇尚空谈的学风。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明清易代之际政局不稳,统治者亟须重新整肃思想。第二,明中期以后文人结社、士大夫结党风气盛行,思想活跃,影响到封建统治的基础。明代盛行心学,士大夫平时袖手高谈心性,大敌当前却一筹莫展,清初一些思想家认为这些士大夫空虚不实,应该承担明亡的部分责任。第三,明中期以后中国国门逐渐打开,中国市场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之中,西方的思想、学术成果也经由传教士带人中国、引起知识分子的广泛兴趣。建立一些新兴学科如逻辑学、工程机械学等,西方有关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传播到知识阶层。更重要的是,随着西学的传人,西方人的学术严谨求实的研究方法逐渐被接受。四书五经的研究仅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存在,地位有下降的危险。

清朝占据中原后,多次发布文告禁止文人结社,并且颁布禁海令,隔绝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自由交往,传教士或是被驱逐,或是圈居一地丧失了行动自由。西学的传播和研究受到限制,读书人重新回到埋头四书、五经的老路之中。同时,乾隆帝兴起的编修《四库全书》的文化工程需要四库馆臣们具有区分版本、辨别真伪、纠正错误的能力,而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基础,官方的行动进一步推动了考据学的发展。在堵死学者们别的研究途径的同时,统治者唯独对考据学大开方便之门。

考据风气在明代中后期已露端倪。经过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调整,学者们对儒家经籍的研究已出现新盯趋势。以顾炎武、黄宗羲、胡渭、阎若璩等人为代表,他们批判空洞的理论,认为学术研究应该重视实证、经世致用,顾炎武提倡“舍经学无理学”,就是应从先秦儒家著人直接寻找理学源头,根本不提宋明理学。他的《日知录》是清代考据学的开山之作。

黄宗羲运用考据学的方法致力于开拓史学领域,不同于顾炎武的是,他经学、史学并重。他说:“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尔不求于心,则为俗学。”创立浙东史学派,得名的原因因为黄宗羲是余姚人,他的高足弟子万氏兄弟万斯选、万斯大、万斯同是宁波鄞县人。万斯同是《明史》的主要撰稿人,对所有问题一一加以考订。黄宗羲本人是明末儒学大师刘宗周的学生,既是经学大师,又是著名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同样代表了两方面的成就,如《明儒学案》、《二程学案》是思想史的著作、《易学象数论》是经学著作、《明史案》是史学著作。继承万氏兄弟并加以发扬光大的是全祖望与章学诚,全祖望七次校注《水经注》,章学诚认为“六经皆史也”,把儒家经典视为历史文献。

考据学在乾隆、嘉靖年间进入全盛期,代表人物为戴震、惠栋、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人,分为皖派与吴派两大派,因为双方的领军人物戴震是安徽人,惠栋是江苏人。戴震身为四库馆臣,是文字音韵学的大家,他与徽州经学前辈江永,以及当时著名学者同为考据派大师的惠栋、钱大昕、王鸣盛等人是好朋友。戴震认为,经典的核心在于其中的“道”,阐明“道”的手段是词,词汇不外乎小学、文字。所以可由文字追溯语言,由语言直接了解古代圣人的心志。他的治学方法是先从文字学人手,从古书中校勘出正确的字,再求正确的音,然后对此字的义下一个正确的定义。他的著作如《孟子字义疏证》、《尔雅文字考》《声类表》等均是考证学派的代表作。戴震还是一位数学家,他从明成祖《永乐大典》中辑出当时已经散失的数学专著《孙子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术》、《五曹算术》、《夏侯阳算经》。他自己的数学论著有《勾股割圜记》。戴震在把诸家作品收入《四库全书》时,也作了一番考订校释的工作,如宋朝人李如圭著《仪礼集释》,以东汉郑玄的注释为依据,戴震参考了唐代的石经,惠栋、沈大成的研究成果,改动十四个字,删去一百零六个字,增加二十四个字。戴震学生很多,其中有名者如王念孙、段玉裁、任大椿、孔广森、凌廷堪等人,都是考据学派的重要人物。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是代表了清代文字学的最高成就。王念孙之子王引之有《经传述闻》和《经传释词》,是读古籍必备的参考书,戴震及其传人在考据学的各方面均有建树。

吴派惠栋,弟子有江声、余萧客、沈彤等人,与王鸣盛、钱大昕等苏南学者联合成一个整体。惠栋绝意功名,只是秀才,继承父亲的学养,认为“凡古必真,凡汉皆好”,他专攻《易经》,出版了《周易述》、《易汉学》、《易例》等书。吴派弟子成就不及皖派。而王鸣盛、钱大昕、赵翼等人则卓然自成一家,他们批评戴震等人重视经学轻视史学,所作的《二十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等书至今为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者所必备。

考据学不仅得到朝廷的支持,一些朝廷官员也倾巨资赞助学者的工作。如阮元是一个著名人物,他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除了本人是一位学者外,利用自己朝廷大员的身份,每到一地,注意培养人材,搜罗文献,编印了许多书籍,如《学海堂经解》,共搜集一百八十多种清人研究经学的作品,组织学者编成《十三经校勘记》。

道光年间,考证学走到末路,学者之间门户之见极深,考据陷入琐碎。考据应视为研究方法,但到清代后期,考据本身成为目的,对于别的学科一概斥之为“无本之学”。同时,注重义理阐释的“宋学”义理学派在清代同样得到继承,一些人或在理论中运用考据手法,将考据作为手段,或是批评“汉学”的主张,为义理学派辨护。

事实上,一些学者曾努力兼容考证学与义理学,如戴震的考据学名作《孟子字义疏证》,写作目的是为了正人心,澄清一些误人的“理”。通过考据语言,对《孟子》的考订,戴震建立了一套哲学学说。焦循(1763—1820)继承了戴震考据学与义理相结合的方法,创作《孟子正义》,考据作为学术研究的方法成为为义理服务的工具。他们不迷信先人对于儒家经籍的固有结论,用怀疑的态度看待先人的成果,在考证的基础上重新加以审视,通过考辨,经籍的原貌得以重现,导致对权威著作与权威学者的怀疑,如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考证出古文尚书是后人的伪作。严格考据使后世学者普遍养成科学、严谨的学风。西学有关天文、历数、文字学的最新成果也被吸收到儒家经籍的研究之中,西北史地、金石、诸子学等各专门学科成为新兴学科。

对经籍在各时代演变过程的考证,相当于重溯一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这个重溯过程事实上成为对程朱理学的批判过程,在考据学家眼中,宋学的义理只代表道学家们的思想,丝毫不符合圣贤经典的原义,如毛奇龄就指出:“自孔孟不作,道学专行,圣道圣学,其不明于世者,越七百年于兹矣。”

道光以后,由于内忧外患加剧,知识分子担心国家的命运,龚自珍、魏源等新一代学者崛起,不满足于考据之学的流弊,考据学走向衰落。

同类推荐
  • 山西民间曲艺

    山西民间曲艺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德国精神

    德国精神

    在当今世界主要大国中,说起别的国家,国人或许总是很容易说出这样那样的批评,但说到德国的时候,国人却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褒扬。在我们的意识中,德国精神是和严谨、忠诚、顽强、毅力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就有了“真的很德国”这样的广告词。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主要国家,德国无疑有其伟大优秀的一面,就这一点来说,国人对德国的褒扬是有根据的。
  • 法国精神

    法国精神

    自中国被西方战舰轰开大门,西方大国就介入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其中法国对于中国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果说在19世纪下半叶,对中国改革运动起着重要影响的还主要是来自当时第一号强国大英帝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比如严复的著名翻译都采自英国思想家),那么在19、20世纪交替期间,由于大部分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都来自于日本、美国和法国,因而这三个国家变成了外国影响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 跨文化传播引论:语言·符号·文化

    跨文化传播引论:语言·符号·文化

    本书是作者李岗在多年研究生教学材料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产生背景,跨文化传播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基础,跨文化传播原理和模式,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文化的认知要素和文化类型,语言与跨文化传播,非言语行为与跨文化传播,视觉符号与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研究作为一种理论观照。
  • 中国织绣

    中国织绣

    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
  • 十尾龟

    十尾龟

    《十尾龟》四十回,书叙旧上海十里洋场的魅魉生活:土财主、洋买办、暴发户、留学生、商号老板、军政官吏、掮客、帮闲、婊子、骗子、小姐、姨太太……把这许多人投入到乌烟瘴气的旋涡里,揭示了当年由封闭步入开放初期种种社会现象,颇有认识价值。
  • 底层官员

    底层官员

    《底层官员》描写的是南方某县“左撇子”刘克服从一个县中学物理教师被借调县政府后怎样一波三折却始终心系百姓在县、乡、村各个阶层不断磨练,为群众排忧解难,坚持正义,与各种官场“潜规则”对抗,在官场的夹缝中一步步艰难地行走,历经苦难、甚至丧失爱妻,最后担任县委书记的故事。同时,伴随着县长应远、县委书记方文章、办公室主任林渠、办公室副主任苏心慧等几位官员的曲折经历。故事穿插了刘克服和其他几位官员的个人情感经历,包括县长应远与县政府副主任苏心慧也就是刘克服后来的妻子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为小说增添了更多的精彩。
  • 吴敬琏传

    吴敬琏传

    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建国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书中,吴敬琏娓娓道来,历史如跛足的行者,不动声色地姗姗走近,又姗姗走远,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在回忆者与记录者之间穿梭,如画卷般展开。
  • 一品嫡女

    一品嫡女

    ”“你输,请入坑,任人宰割慵懒的性格+超级的智商=请别惹我。我陪你东山再起;你赢,俊美的父亲+绝色的母亲=无颜的梦千落,我陪你君临天下。”执子之手,如果你把我内心的小老虎唤醒,就别怪我曾经是只猫五年前,梦千落懦弱,胆小,与子偕老,梦千落乃是穿越之女,精通医术,光芒万丈“千落,这条路,不好走好吧,那就把过去加上未来的一起仇一起给我还回来!五年后,物已变,只怪遗传出了错重回京都,事易非,女强男强文,可惜歹人依旧在为非
  • 汉末之中华崛起

    汉末之中华崛起

    王宇是一个全世界最顶级的特工,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却意外的来到了三国时期。来到了三国时期,他是如何改变三国文化,又是如何成为那些一个个诸侯的噩梦,听到他的大名都乃为之胆寒。将那些天下闻名的文臣武将一一收入麾下。统一了汉朝,又是怎么远征R本,H国等亚洲国家的!
  • 感想与风景

    感想与风景

    所选作品多以奇异的修辞和绚丽的词藻直观地暴露内在的感性,又不乏深度。,极富感染力。精致周到而委婉,《感想与风景》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横光利一的游记随笔集
  • 别人的妻子和床下的丈夫

    别人的妻子和床下的丈夫

    伊万·安德列耶维奇捉奸的两天:大街上令人恶心的自白,床底下肮脏的表演……这一切都构成了一幅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生动画面。作家就是靠别出心裁的结构,抓住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及生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