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被烦心事挡住成功的步伐
“1945年3月,我学到了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罗勒·摩尔说,“我是在中南半岛附近276尺深的海底下学到的。当时我和另外87个人一起在贝雅S·S·三一八号潜水艇上。我们由雷达发现,一小支日本舰队正朝我们这边开过来,在天快亮的时候,我们升出水面发动攻击。我由潜望镜里发现一艘日本的驱逐护航舰、一艘油轮和一艘布雷舰。我们受攻击,还继续向前驶去,我们准备攻击最后一条船——那条布雷舰。突然之间,它转过身子,直朝我们开来。我们潜到一百五十英尺深的地方,以避免被它侦测到,并随时准备好应付深水炸弹。我们在所有的舱盖上都多加了几层盖子,同时为了要使我们的沉降保持绝对的静寂,我们关了所有电扇,整个冷却系统和所有的发电机器。”
“三分钟之后,突然天崩地裂,六枚深水炸弹在我们上方爆炸开来,把我们直压到海底——深达276英尺的地方。我们都吓坏了,在不到1000尺深的海水里,受到攻击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不到500英尺的话,差不多都难逃劫运。而我们却在不到500英尺一半深的水里受到了攻击——所以情况可想而知是非常地糟糕。那艘日本的布雷舰不停地往下丢深水炸弹,攻击了15个小时,要是深水炸弹距离潜水艇不到17英尺的话,爆炸的威力就可以在潜艇上炸出一个洞来。有十几二十个深水炸弹就在离我们50尺左右的地方爆炸,我们奉命‘固守’——就是要静躺在我们的床上,保持镇定。”
“我吓得几乎无法呼吸:‘这下死定了,’电扇和冷却系统都关了之后,潜水艇的温度几乎有一百多度,可是我却怕得全身发冷,穿上了一件毛衣,以及一件带皮领的夹克,可是还冷得发抖。我的牙齿不停地打颤,全身冒着一阵阵的冷汗,攻击持续了15个小时之久,然后突然停止了。显然那艘日本的布雷舰把它所有的深水炸弹都用光了,就驶开去了。这15个小时的攻击,感觉上就像有1500万年。过去的生活都一一在我眼前映现,我记起了以前所做过的所有的坏事,所有的曾经担心过的一些很无稽的小事情。在我加入海军之前,我是一个银行的职员,曾经为工作时间太长、薪水太少、没有多少升迁机会而发愁。我曾经忧虑过,因为我没有办法买自己的房子,没有钱买部新车子,没有钱给我太太买好的衣服。我非常讨厌我以前的老板,因为他老是找我的麻烦。我还记得,每晚回到家里的时候,我总是又累又难过,常常跟我的太太为一点芝麻小事吵架;我也为我额头上的一个小疤——是一次车祸留下的伤痕发愁过。”
“多年前,那些令人发愁的事看起来都是大事,可是在深水炸弹威胁着把我送上西天的时候,这些事情又是多么地荒谬、微小。就在那时候,我答应我自己,如果我还有机会再见到太阳和星星的话,我永远永远不会再忧虑了,永远永远,永远永远!在潜艇里面那十五个可怕的小时里,我从生活里所学到的远比在大学念了四年的书所学到的要多得多。”
心灵处方:
做大事并不一定没有琐事干扰,善于把这些琐事抛到脑后,是非常重要的“抽身法”。
2.不要用“如果”,而改用“下次”
一年冬天,彼德在一个小饭馆里等待着一位朋友,他感到沮丧而消沉;由于在几个地方计算的错误,使他一生中一项相当重要的工程生意没有能够做成。就是在等待一位最珍视的朋友,他也不能像平时一样感到振奋?
彼德的朋友约翰终于从街那边走了过来了。他穿着破旧的大衣,光头上戴着一顶不成形的帽子,看起来像是一个精力充沛的精灵,而不像是一名了不起的精神病医生:他的诊所就在附近,那天他刚刚和最后一名病人谈完了话。约翰已经快80岁了,但是还全天工作,仍然是一家大的基金会的董事,仍然喜欢尽可能地钻到高尔夫球场去。
“怎么样,年轻人,”他不加寒暄就说,“什么事让你不痛快?”
对约翰这种洞察心事的本领,彼德早就不意外了,因此他就直截了当、长篇大论地告诉约翰他的烦恼事。约翰分析了整个事件中的所有错误的判断、错误的行动,然后,他邀请彼德到他的诊所去。
到了诊所,约翰从一个硬纸盒里拿出一卷录音带,塞进录音机里。“在这卷录音带上,”他对彼德说,“一共有三个来看我的人所说的话,当然没有说出来他们的名字;我要你注意听他们的话,看看你能不能挑出支配了这二个案例的共同因素,只有四个字。”他微笑了一下。
在彼德听起来,录音带上这三个声音的共有特点是不快活。第一个是用人的声音,显示他遭到了某种生意上的损失或失败;第二个是女人的声音,说她因为有照顾寡母的责任感,以致于一直没能结婚,她辛酸地述说她错过了很多结婚的机会。第三个是一位母亲,她十几岁的儿子和警察有了麻烦,她一直在责备自己。
约翰关掉了录音机,仰靠着他的椅子,对彼德说;“在这卷录音带中,他们一共有六次用到了这四个字,而这个词儿正是不显眼的毒药。你听出来了吗?没有?好,这可能是因为你自己刚才在那家餐厅中也用了三次的关系。”他拿起装录音带的盒子,丢过来给彼德。“这四个字就在这盒子的标签上,是任何语言中最令人悲哀的四个字。”
彼德看到红墨水写得很清楚的四千文字:“如果,只要。”
“你一定大感惊奇。”约翰说,“你知道我坐在这张椅子里,听到成千上万用这几个字作开头的恼恨的话。他们不停地说,直到我要他们停下来。有的时候我会要他们听刚才你听的录音带,我对他们说:‘如果,只要你们不再说如果、只要,我们或许就能把问题解决掉!’”
约翰伸伸他的腿。“用‘如果、只要’这四个字的问题,”他说,“是因为这几个字不能改变既成的事实,却使我们面对着错误的方面——向后退而不是向前进,并且只是浪费时间。最后,如果你用这几个字成了习惯,那就很可能变成真正的障碍,成为不再去努力的借口。”
“现在就拿你自己的例子来说吧。你的计划没有成大事者。为什么?因为你犯了一些错误。那有什么关系!每个人都犯错误。错误是让我们学教训。但是当你告诉我你犯了错误,而为这个遗憾,为那个懊悔的时候,你并没有从这些错误中学到什么。”
“你怎么知道?”彼德带着一点辩护地说。
约翰说:“因为你没有脱离过去式,你没有一句话提到未来。从某些方面来说,你十分戒实,你内心里还以此为乐。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点不太好的毛病,喜欢一再讨论过去的错误。因为不论怎么说,你在述说过去的灾难或挫折的时候,你还是主要角色,你还是整个事情的中心人。”
彼德惭愧地摇摇头。“那么,有什么补救方法没有?”
“转变重点,”约翰立刻说,“以振奋的词句取代那些令人退缩的泄气话。”
“你能提出一些这类的词句吗?”
“当然。不要再用‘如果,只要’,用‘下次’来代替。”
“下次?”
“不错,就在这个房间里,我看到这两个字创造出的奇迹。只要病人不停地说‘如果,只要’,他就有不妥当的地方。但是当他看着我的眼睛说‘下次’的时候,我知道他已经走上了克服问题的道路。这表示,他会把懊悔的障碍推到一边,向前进,采取行动,继续生活。你自己试试看,你就会明白的。”
约翰不再讲下去了。彼德试着从心中除去一个词句,换上另一个词句:当然,这是想象,但是彼德却能够听到词句嵌了进去,还发出“卡嚓”的声音。
心灵处方:
“如果、只要”的态度只能使人迟钝而不能使人振奋,但是“下次”却表示对问题积极的、勇敢的出击态度。排除“如果、只要”的观念,采取“下次”的看法,你就会有把事情做得最好的能力,而且不论什么挫折都不能够妨碍你的前进。
3.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强项上
渥沦·哈特葛伦博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老人,他以前是淘沙一所大教堂的牧师,后来退休了:他曾经问过一位年轻人是否了解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白地说:不知道。
博士城恳地说:“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五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5年内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你会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
年轻人当时未置可否,但他后来却常常想起博士的这番话,觉得这番话真的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每天投资5分钟的时间(与5个钟头的时间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伍迪·艾伦说过,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了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到老死。我猜想很多人临到退休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点一点的流逝。
成大事者与不成大事者之间的距离,并不如大多数人想象的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成大事者与不成大事者只差别在一些小小的动作: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在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试验一次。
在实践理想时,你必须与自己做比较,看看明天有没有比今天更进步——即使只有一点点。
只要再多一点能力;
只要再多敏捷一点;
只要再多准备一点;
只要再多注意一点;
只要再多培养一点精力;
只要再多一点创造力。
通常只有遇到实际的状况后,才能分辨你的能力足不足以胜任那份工作。如果你是一个外科医生,动手术时却手脚笨拙,就说明你医术不佳;如果你是一个厨师,人们无法知道你厨艺好不好,除非你准备了一顿让人食不下咽的餐点,人们才会晓得。
评断你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你的老师、消费者或你的朋友——而是你自己!
在行动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胜任这一个任务。你可以想尽办法掩饰你的无能,并祈祷没有人会发现你知道的很少、动作多么地不熟练。但终究你还是得面对自己的无能,也必须自己想办法修正。
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释你为什么长时间仍然无法胜任一项工作。第一天你可能什么都不知道,第二天你应该懂点什么。第一次尝试一份工作,你可能没办法表现得很完美,但经过一、两天的练习,你应该要比第一天做得更好。
别人可能也无法真正断言你是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在实际的表现之前。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动机或企图;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诚不诚实、值不值得信赖;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提供的交易公不公平。
人们通常了解他们自己是不是欺骗了他人,如果自己连这点都不知道,就已经成为病态的骗子,行为上也会有严重的偏差。
不论你想追求的是什么,你必须强迫自己增强能力以实观目标。
这就需要钻研自己的领域,认真地研读、仔细地观看、专心地聆听这行中顶尖的人的言行举止,并效法他们的作为。
勤加练习、勤加练习、最后还是勤加练习!决不放弃学习,而且一定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保持与这一领域的最新发明、最先进技术和最新研究的资讯渠道畅通。参加新的发表会、展示会、讨论会或其他各种集会。敏锐地观察相关的新趋势、新发现,你会为从中发觉新的可能而感到兴奋,这表示你可能已基于过去的努力而为未来发现了新的方向。你将会越来越杰出。
心灵处方:
行动是自己的,控制好它,你就能任游东西。怕只怕,思想不是自己的,千行万动,还只是在原地踏步。
4.聪明的选择:先做小事,赚小钱
“以小博大”是成大事者常用的手段。其原因之一是有些人一心想发财,但他不屑于赚小钱,只想赚大钱。结果大钱小钱都没有赚到。
世界上许多富翁都是从“小商小贩”做起的,只有扎扎实实地从小事情做起,才能希望有朝一日干大事业。这样从事的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如果凭投机而暴富,那么来得快,去得也快。钱赚得容易,失去得也容易。
虽然我们有“从今天起开始做”的想法,但如果订了过大的计划,到后来难以实行,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因此,在开始时,不要把目标订得太远,应从小处着眼。
有一位曾经干过人寿保险的业务人员,同时在其他的事业上也是个成大事者。他认为:若要增加人家对他的好感,应该先把自己的外貌整理好,因此,他每天早上在镜子前仔细研究,想办法使别人对他产生好感,所以,可以这么说,他的成大事者,便是他平常累积小事而导致的。万丈高楼平地起,你不要认为为了一分钱与别人讨价还价是一件丑事,也不要认为小商小贩没什么出息,金钱需要一分一厘积攒,而人生经验也需要一点一滴积累。在你成为富翁的那一天,你已成了一位人生经验十分丰富的人。
恐怕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听“先做小事,赚小钱”这句话,因为他们大都雄心万丈,一踏入社会就想做大事,赚大钱。
当然,“做大事,赚大钱”的志向并没什么错,有了这个志向,你就可以不断向前奋进。但说老实话,社会上真能“做大事,赚大钱”的人并不多,更别说一踏入社会就想“做大事,赚大钱”了,如果真能如此,应该具备一些特别的条件:
优越的家庭背景。如家有庞大的产业或企业,或是有一个有权有势的父亲(母亲)?因为这样的父母,因为这样的背景,所以一踏入社会就可“做大事,赚大钱”;
过人的才智:也就是说,你应是一块天生“做大事,赚大钱”的料子;
好的机运。有过人才智的人需要机运,有优越家庭背景的人也需要机遇,才能真正“做人事,赚大钱”!
因此,你应该问问自己:
你的家庭背景如何呢?有没有可能助你一臂之力;你的才智如何,是“上等”、“中等”还是“下等”?别人对你的评价又如何呢;你对自己的“机遇”有信心吗?
事实上,很多成大事、赚大钱者并不是一走上社会就取得如此业绩,很多大企业家就是从伙计当起,很多政治家是从小职员当起,很多将军是从小兵当起,人们很少见到一走上社会就真正“做大事,赚大钱”的!所以,当你的条件只是“普通”,又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时,那么“先做小事,先赚小钱”绝对没错!你绝不能拿“机遇”赌,因为“机遇”是看不到抓不到,难以预测的!
那么“先做小事,先赚小钱”有什么好处呢?
“先做小事,先赚小钱”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低风险的情况之下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也可以借此了解自己的能力。当你做小事得心应手时,就可以做大一点的事。赚小钱既然没问题,那么赚大钱就不会太难!何况小钱赚久了,也可累积成“大钱”!
此外,“先做小事,先赚小钱”还可培养自己踏实的做事态度和金钱观念,这对日后“做大事,赚大钱”以及一生都有莫大的助益!
你千万别自大地认为你是个“做大事,赚大钱”的人,而不屑去做小事、赚小钱,你要知道,连小事都做不好,连小钱都赚不来的人,别人是不会相信你能做大事、赚大钱的!如果你抱着这种只想“做大事,赚大钱”的心态去投资做生意,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