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我的是个五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老伯。他接过我的证明,略微一看,便抬起头细细地打量我。我心中不由惶惑起来,慌乱之中的我只穿了一条旧短裤与一件红背心,脚还赤着。良久,他才淡淡地说:“你就是那个才考上大学的?”我轻轻的“嗯”了一声,便低头装着看自己的脚丫。那老伯放下手中的证明,摸着花白的头发在窄窄的室内踱起步来。我慌了,心想,这回准借不到钱,先前我曾听人说过,现在向银行借钱要先给红包再给回扣还要找经济担保人。可是我哪来的钱给红包给回扣找谁做担保?我想伸手去拿回证明,因为我先前已想好:万一借不到钱,我便不去读书而去广东打工,我不相信我不能靠自己的双手来养家。
“别动!”一声轻喝惊了我一跳。老伯慢慢踱过来,轻按我的手。“借多少?”“起码要三千元。”我知道自己的学费要两千元,弟妹俩至少要六百元,便轻轻地说了。“三千元?能要这么多?”老伯惊疑地看着我。“是的,我三兄妹都读书。”老伯便不再说什么,坐在桌边签写着一张支票。
当我捏着一叠钱正准备走时,那位老伯突然走出来,站在我的面前,目光定定地望着我,手搭在我的肩上,用力摇了摇:“小伙子,千万要好好挺着,以后的日子还很长。”那时,正是八月下旬,天气很闷热。我望着院外火辣的阳光,再看看手中的钱和那位老伯,泪便滚了下来。
进了学校,办理好一切手续后,我便骑着一辆租来的单车吱吱呀呀地在城里转悠了几天。终于找到了两份打工的差事:替人守书摊和当家庭教师。守书摊的摊主是个很和善的老头。他说他已经摆了近十年书摊准备不摆了,可是他听说了我的境遇后便雇了我,说还想再摆几年。我照看书摊很是认真,时间久了,老头便夸我这样的人难得,准会有出息。可是令我伤心的是那个我教的学生母亲却很刁蛮,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每次她都要求我准时到达。而且不管自己女儿的底子如何,一定要求我将她女儿的成绩提高到某种程度。她还说拿了钱就得办事,就得办好事。委屈的我在一个雨后的中午与书摊的老头说起这事,老头听了,良久才挹起昏花的眼睛,说:“再忍一忍,挺一挺吧,以后的日子还很长呢!”没想到在这异域他乡,又一个萍水相逢的人对我意味深长地说出这个“挺”字。我不禁泣然,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挺着。
大二时,父亲的病情慢慢好了起来。这时弟妹也相继接到大学与中专的通知书。那天,又是盛夏,我再次赤着脚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去那家银行借钱。其时,我的贷款已达万元,银行的领导不想贷了,让我往别处想办法。我没说什么,我知道我无法可想。我找到了那位曾给我签过借据的老伯。他没说什么,只将我带到银行主任那儿说借给他吧我担保。我的鼻子一酸,泪再一次流了出来。我知道这万元的巨款若用毕业后那几百元的工资,就是待到猴年马月也还不清,我更知道届时银行将会对提供担保的人采取一定的措施。但没容我想下去,老伯便牵着我走了。他又一次摇摇我的肩:“小伙子,好好挺着,以后的日子还长呢。”
是的,以后的日子还长,我该好好地挺着。
心灵处方:
不管路途如何艰险,不管生活的风雨如何鞭打我们的稚嫩双肩,我们都不能妥协。就为那些鼓励我们好好挺着的人们,我们也要选择坚持,好好地挺着。
16.该放手时就放手
非洲土人抓狒狒有一绝招:故意让躲在远处的狒狒看见,将其爱吃的食物放进一个口小里大的洞中。等人走远,狒狒就欢蹦乱跳地来了,它将爪子伸进洞里,紧紧抓住食物,但由于洞口很小,它的爪子握成拳后就无法从洞中抽出来了,这时人只管不慌不忙地来收获猎物,根本不用担心它会跑掉,因为狒狒舍不得那些可口的食物,越是惊慌和急躁,就将食物提得越紧,爪子就越无法从洞中抽出。
听说过这个故事的朋友都大呼“妙”!此招妙就妙在人将自己的心理推及到了类人的动物。其实,狒狒们只要稍一撒手就可以溜之大吉,可它们偏偏不!在这一点上,说狒狒类人,亦可说人类狒狒。狒狒的举止大都是无意识的本能,而人如果像狒狒一般只见利而不见害地死不撒手,那只能怪他利令智昏或执迷不悟。
失恋者只要肯对抛弃自己的恋人撒手,何至于把自己弄得失魂落魄、心灰意冷?失业者只要肯对头脑中僵化的择业观撒手,何至于整天萎靡不振、怨天尤人?赌徒只要肯对侥幸心理撒手,何至于血本无归、倾家荡产?瘾君子只要肯对海洛因撒手,何至于如行尸走肉、浑噩一生?贪赃枉法者只要肯对一个“钱”字撒手,又何至于入狱甚至搭上卿卿性命?
该放手时请放手,不可执迷太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事实上,放手可以减轻一些麻烦和折磨,去开始另一件更有意义的事。行就做,不行,该放就放。
心灵处方:
有句老话:退一步,海阔天空。那就退上一步又如何?时机成熟,“卷土重来”何尝不是上策呢?
17.做出足够的成果来实现目标
法国博物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做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研究的是巡游毛虫。
这些毛虫在树上排成长长的队伍前进,有一条带头,其余跟着,法布尔把一组毛虫放在一个大花盆的边上,使它们首尾相接,排成一个圆形。这些毛虫开始动了,像一个长长的游行队伍,没有头,也没有尾。法布尔在毛虫队伍旁边摆了一些食物,但这些毛虫要想它到食物就要解散队伍,不再一条接一条前进。
法布尔预料,毛虫很快会厌倦这种毫无用处的爬行,而转向食物,可是毛虫没有这样做。出于纯粹的本能,毛虫沿着花盆边一直以同样的速度走了7天7夜。它们一直会走到饿死为止。
毛虫遵守着它们的本能、习惯、传统、先例、过去的经验、惯例,或者随便你叫它什么好了。它们干活很卖力,但毫无成果。许多不成功者就跟这些毛虫差不多,他们自以为忙碌就是成就,干活本身就是成功。
目标有助于我们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如果你制定了目标,又定期检查工作进度,你自然就把重点从工作本身转移到工作成果,单单用工作来填满每一天,这看来再也不能接受了。做出足够的成果来实现目标,这才是正确方法。
心灵处方:
不成功者常常混淆了工作本身与工作成果,他们以为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艰苦的工作,就一定会带来成功,但任何活动本身并不能保证成功,并不一定是有利的。
18.实现目标要凭借实力
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在逛集市的时候,看见一位老人摆了个捞鱼的摊子,他向有意捞鱼者提供鱼网,捞起来的鱼归捞鱼人所有。这个年轻人一时童心大发,蹲下去捞起鱼来,他一连捞破了三只网,一条小鱼也未捞到。
见老人眯着眼看自己的蠢样,心中似乎暗自窃笑,年轻人便不耐烦地说:“老板,你这网子做得太薄了,几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又怎么能捞得起来鱼呢?”
老人回答说:“年轻人,看你也是念过书的人,怎么也不懂呢?当你心生意念想捞起你认为最美的鱼时,你打量过你手中所握的鱼网是否真有那能耐吗?追求不是件坏事,但是要懂得了解你自己呀!”
“可是我还是觉得你的网太薄,根本捞不起鱼。”
“年轻人,你还不懂得捞鱼的哲学吧!这和众人所追求的事业、爱情、金钱都是一样的。当你沉迷于眼前目标之际,你衡量过自己的实力吗?”
心灵处方:
目标越大,得失越大,挫折感也就越大,人生之苦不都是这样吗?
19.成大事需从点滴做起
在2000年的亚洲杯足球赛上,中国队杀进四强,半决赛中同日本队相遇。赛前许多队员都表示:我们不怕日本。比赛时教练的战术安排没什么错误,队员们也拼劲十足,但最终还是以2:3输掉了这场比赛。应当说,中国队较以往有进步,比赛也不难看,但日本队明显技高一筹,尤其下半场完全控制了场上的主动,基本上是在压着中国队打。
我们这里不是在评球,而是要说评论员黄健翔所说的两段话:要说速度和身体条件,日本队好像不如我们,他们前锋速度并没有我们快。可在全场的节奏上,却好像每个日本队员都能比我们快两步,这样整个日本队就比中国队快了两步……中国队引进外援时多引进前锋,能进球见效快,日本队职业联赛中引进的却是济科等一些宝刀已老的中场大牌明星。这些球星年龄大了,也不可能多进球,但却给日本队员带来良好的战术意识、先进的足球理念、一流的中场组织……
我们再来看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一段话:对于中国人来讲,不用打气的自行车轮胎,不用换的电灯泡,不漏水的水龙头等等,几乎是不可想像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各种各样的低质量日常用品,并在更换、修补中去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在美国,这已是一个基本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日本足球队也好,美国日用品也好,能给我们个人一种什么样的启示呢?那就是:许多时候,我们会有很好的目标和方法,也会去努力学习先进者、成功者的经验、技术,但往往只是大处着眼,而忽略了细节之处,把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置于脑后而去建筑美丽的空中楼阁。
日本队员与我们队员拼体能,也许不是我们的对手,可人家在场上每时每刻每个人都始终比我们多跑两步、快两步;东亚球队都在学习世界强队的战术,可日本队除了这些宏观的东西,每个人的脚下都细致了许多;美国等世界科技强国在高科技领域绝不含糊,但在日用品上也绝对是一流水平。说白了,就是每个岗位、每道工艺、每个环节上的人都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事,无论高科技、低科技,无论是否重要工程、国家项目,认真、敬业已是一种骨子里的习惯,每一道细流汇聚起来,就聚成一股领先的潮流。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球队也好,一个人也好,成功的经验有千条万条,但都离不开这一点,大处着眼,小处做起,切实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小毛病。惟有如此,才能具备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可以征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不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的人是虚伪的,他们事事宽容自己,即使自己做错了什么,也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推诿责任。
我们时常想:“平时可以放松一点,到了关键的时刻再发挥好一点不就行了?”我们对自己说:“等到真正比赛的时候,我一定会怎样怎样,我一定会如何如何!”
你见过以往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训练吗?曾经有外籍教练这样评价当时的中国队:“这是一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队伍。”因为中国国家队的队员在平时训练的时候非常懒散,往往是练一会儿就休息半天。不认真听教练的指导,摆些花架子,尽练些不实用的技术。这种懒散的作风已经在球队里蔓延开来。即使是打一些教学比赛,也总是看到国家队的队员无精打采地在场上“走动”,一旦有一个球稍微传得大了一点,就懒得去追。当教练责怪他们的时候,他们常说一句话:“这又不是真正的比赛,干嘛那么正式呢?”
不错,这确实不是正式的比赛,但是平时的训练就不重要了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果没有平时兢兢业业的千锤百炼,上了战场怎么能够对抗实力强大的敌人。反观其他足球发达国家的训练,都是高强度、高对抗,尽量能够使每场训练和比赛都真实成为实践。
平日里的每一次训练和准备都是为我们的成功作准备,成功并非唾手可得,需要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出大力,流大汗,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功。那些轻视平时比赛,轻视平时训练的人,在比赛真正来临的时候只能是眼高手低。
那些在平时训练和准备过程中注意细节的人则相反,由于一直接受了高强度的模拟训练,他们更容易在关键的比赛和关键的时刻表现出镇定的状态,因为,在他们心中这无异于平时的一场简单的比赛和训练,他完全能够应付自如。
心灵处方:
走在大街上的盲人很少有摔跤跌倒的,倒是常见眼不盲的人走路老是踉跄。
20.“你手里有支笔,怕什么!”
1946年的秋天,26岁的汪曾祺从西南联大肄业后,只身来到上海,打算单枪匹马闯天下。在一家简陋的旅馆住下后,他就开始四处找工作。工作显然不好找,他便每天在胳肢窝里夹本外国小说上街。走累了,他就找条石凳,点燃一支烟,有滋有味地吸着,同时,打开夹了一路的书,细心阅读起来。有时书读得上瘾了,干脆把找工作的事抛到一边,一颗心彻底跳入文字里畅游。
日子越拖越久,兜里的钱越来越少;能找的熟人都找了,能尝试的路子都尝试过了。终于,有一天下午,一股海涛般的狂躁顷刻间吞噬了他!他一反往日的温文尔雅,像一头暴怒不已的狮子,拼命地吼叫。他摔碎了旅馆里的茶壶、茶杯,烧毁了写了一半的手稿和书,然后给远在北京的沈从文先生写了一封诀别信。信邮走后,他拎着一瓶老酒来到大街上。他边迷迷糊糊地喝酒边思考一种最佳的自杀方式。他一口一口地猛灌烧酒,内心里涌动着生不逢时的苍凉……晚上,几个相熟的朋友找到他,他已趴在街侧一隅醉昏了。
还没有从自杀情结中解脱出来的汪曾祺很快就接到了沈先生的回信。沈先生在信中把他臭骂了一顿,沈先生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地,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
沈先生在信中谈了他初来北京的遭遇。那时沈先生才刚刚二十岁,在北京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梦想着用一只笔闯天下。只读过小学的沈先生最终成功了,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作家。读着沈先生的信,回味着沈先生的经历和话语,汪曾祺先是如遭棒喝,后来一个人偷偷地乐了。
不久,在沈先生的推荐下,《文艺复兴》发表了汪曾祺的两篇小说。后来,汪曾祺进了上海一家民办学校,当上了一名中学教师,再后来,他也和沈先生一样,成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
心灵处方:
人在穷愁潦倒的时候,只会活出两种结果:要么就此消沉灭亡,要么激发心灵,奋勇而起。到底怎样?一切由你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