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半百,首先难以回避的是外貌上所反映的岁月催人老。不仅皱纹悄悄地爬上了脸庞,而且白发频添,走路时腰板也不那么直了,步履更难有年轻人那么轻快了。总之,老了!外表形象的这种从量变到质变,开始时自己尚不知觉,可是经不住外界的不断提醒。最初听到称我老的,是前两年一天早晨上街买菜,一个卖肉的大老远就喊:‘老头子,要瘦肉么?’当时听到,悚然而惊,油然而怒,心中骂道:‘这个杀猪的,瞎了眼!’可是有一次挤公共汽车,正好站在一个学生伢子边上,这学生伢子朝我望了望,腼腆地站起来,说:‘老同志,您坐。’我那心中的滋味真无可名状,既感谢孩子们学雷锋懂礼貌、心灵一片纯洁;又感叹自己竟已到了被孩子们‘尊老’的年龄了。然而,难道自己真老了吗?私下总不服这口气。但最近单位一小青年结婚,几个人到他家去吃喜酒。这小青年家刚刚才会呀呀学语的小侄女分门别类地对来人称呼:‘叔叔,阿姨,伯伯’,称呼到我时,居然是:‘爷爷!’童言无忌,这是最公正的也是最权威的评判了,对着孩子我无言以对。
年过半百,体质也有明显的变化,总感到这精气神儿一年不如一年,而家中的药瓶子又一年多于一年。晚上外出,老伴总要关照一句:当心点。过去风风火火惯了,哪有这句话来着,可现在这句话虽听着心烦,但又感到并非多余。首先这眼睛就没有过去那么尖,能不当心吗!
年过半百,最感尴尬的是工作上的事儿了。现在六十岁退休,对我们这种五十多岁的人来说有一句最形象的民谚:提拔嫌老,退休嫌早。据说现在年过半百的还在领导岗位上的人,正好处在‘踩杠’年龄,每年人事调整最怕上级想到自己。一想到,就坏了,一通知谈话,就完了。所以每年人事变动,如果‘摸’不到,就有漏网之鱼那种大难不死的感觉,和青年人希望引起领导注意的心情真是迥然相异。说句实在话,难道年过半百,还恋占位置吗?或许是,但也不尽然。反正还有几年就要退下来了,迟早的事。主要是退居二线后,那滋味儿,真够受的。做了调研员,名为领导层,可又不是领导,而现任领导又不好给老领导分配什么实在的工作,若开领导班子会,人家是请你参加好呢?还是不请你参加好?你每天按时按点来上班了,要做的事就是通过‘调研’提点建议,提多了,又怕讨人嫌。索性开明一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是一辈子工作惯了,还没退下来,就这么自由散漫,心中那个烦躁真甭说了。所以人过半百后工作的那十年,是一生工作中最不尴不尬,最为难的十年。”
这位患者从心理病理学的角度来讲是患有精神支柱丧失和错误的认知引起的异常心理中的空虚心理症。其表现是恐老畏老,否定一切。他对“老”的畏惧对年龄的在乎已经达神经质的地步。故导致精神抑郁,神志恍惚,经常失眠。这是一种严重的空虚心理症,如不及时治疗,易演变为精神病。
心理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引导,让他对社会生活抱有比较现实的态度,让他放弃人到五十一切无用的偏见:“社会现实生活是多样的,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要看主流,看社会发展的方向。绝不能以偏概全,只看消极的方面,而不求上进,萎靡不振。还应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接受现实,正视现实,改造现实。人老是自然规律,不能因为人老就万念俱焚。人老有人老的优势,知识积累,经验积累,智慧积累都是青年人难以比拟的,即使不能亲自担任领导工作也能出谋划策奉献余热。要善于找到每一个年龄阶段自己的位置,生活就变得充实有意义了。古有苏老权,二十七岁始发愤,刻苦攻读,最后成了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叶帅八十高龄,仍有诗句:‘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你才五十二,人生还长,其实只是才步入老年而已,仍然大有可为。”
“此外,人生在世并不总是顺境,做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正确对待失误与挫折,在逆境中锻炼成长。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应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同时,应该有比较高尚的追求,从你的陈述中可看出你有权力欲和名利思想。其实一切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你可多看看名人传记,以名人的奋斗史作为人生的楷模,正确认识自我,不时反思自我,记录自我的人生轨迹与心理变化轨迹。从而确立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消除无精神追求的心态。如果你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你干脆就淡泊心境,种种花、养养鸟、打打太极拳、修生养性,人生的乐趣多着呢!实在空虚无聊时,还可找人聊聊天,听听音乐。节奏鲜明的音乐能振奋人的情绪,军乐曲、进行曲能使人斗志昂扬、情绪高涨,旋律优美悠扬的乐曲能使人情绪安静而轻松、愉快。这些心理调治的方法都适合你的这种病。当然同时也要按照医生的指导,吃些抗焦虑与镇静安眠的药物如多虑平、舒乐安定等效果会更好。”
经过三个月的调适,张某又愉快地投入到了工作中,每天打打太极拳,养养花,并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生活过得怡然自得。
心灵处方:
哀莫过于心死,如果心死了,即便是二十岁也会有历尽沧桑的感觉;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就是八十耄耋之年也依然是生机勃勃。
14.信念助你登上巅峰
有时候,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话:“光是像阿里巴巴那样喊:芝麻,开门,就想使山真的移开,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说这话的人把“信心“和“想象”等同起来了。不错,你无法用“想象”来移动一座山,也无法靠“想象”实现你的目标,但是只要有信心,你就能移动一座山。只要相信你能成功,你就会赢得成功。
罗宾指出:关于信心的威力,并没有什么神奇或神秘可言。信心起作用的过程是这样的:相信“我确实能做到”的态度,产生了能力、技巧与精力这些必备条件,每当你相信“我能做到”时,自然就会想出“如何去做”的方法。
全国各地每年都有不少年轻人开始新的工作,他们都“希望”能登上最高阶层,享受随之而来的成功果实。但是他们绝大多数都不具备必要的信心与决心,因此他们无法达到顶点。也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达不到,因此找不到登上巅峰的途径,他们的作为也一直停留在一般人的水准。
但是还是有少部分人真的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成功。他们抱着“我就要登上巅峰”(这并不是不可能的)的积极态度来进行各项工作。这批年轻人仔细研究高级经理人员的各种作为,学习那些成功者分析问题和做出决定的方式,并且留意他们如何应对进退。最后,他们终于凭着坚强的信心达到了目标。
人生的法则就是信念的法则。那些你所接受的理性法则和你认为正确的信条都被你实现了吗?了解印在你潜意识里的一切,它们以后将会从你的经验之中显现出来。请你学习去相信自身潜在意识的功能,然后沉思一下,你心底真实的感受是否全面地支配着你的人生。
希尔指出:你可以有选择地学习、训练和吸收一些技巧,然后再去运用它们。你可以极大地提高你的魅力,并最终梦想成真,即成为一个自信而敏感的,生机勃勃而又气势不凡的人。
乔治绝不会忘记“用四个手指代替五个手指”的信条。这对他说来意味着希望。每当他由于生理的障碍而感到沮丧的时候,他就用这个信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这成了他自我暗示的一种形式,在需要的时候,它会从下意识心理闪现到有意识心理。
他发觉母亲是对的。如果他能应用他所有的四种感觉,他的确是能抓住完美的生活。
但是乔治的故事并未到此结束。在这个孩子读高中低年级期间,他病了,进了医院。当乔治逐渐康复的时候,他父亲给他带来一个喜讯:科学已经发明了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法。当然,这种疗法有失败的可能,但成功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失败的可能性。
乔治渴望能看见,他愿为获得视觉而冒失败的危险。
在以后的6个月期间,医师给乔治作了四次精心的外科手术。每只眼睛各做了两次手术。乔治的眼睛蒙着绷带,他在阴暗的病房里躺了好些日子。
终于,揭开绷带的日子到来了。医生慢慢地、小心地解去缠绕乔治头部和盖住乔治眼睛的纱布。他躺在那儿思潮澎湃!过了好一会,他听到医师在他的床边走动,什么东西放到了他的眼睛上。“现在你能看得见东西吗?”医师问道。乔治从枕头上稍稍抬起头,觉得眼前模糊地出现了一个有色彩的形象。“乔治!”一个声音说。他熟悉这种声音,这是他母亲的声音。乔治·康贝尔在他18年的生命中第一次看见了母亲。她有着疲倦的眼睛、62岁的起了皱纹的脸,多瘤结的手。但是,在乔治看来,她是最美丽的。
对他说来,母亲是一个安琪儿。乔治所看到的是多年的辛劳和忍耐,多年的教导和计划,多年为了要使他的眼眼亮明而表现的挚爱和母性。直到今日,他还珍惜他第一次所见到的景象:见到他母亲的情景。他从这第一次的视觉经历中就学会了珍惜他的视觉。他说:“我们没有一个人理解到视力的奇迹,如果没有视力我们的生活会多么困难。”
心灵处方:
有很多人天天在嫉妒别人的财富,认为别人的成功是对自己的侮辱,而却忘记自己的失败是活在没有尊严的日子里,更不用说自己会有登上颠峰的自信。
15.倒下就意味着失败
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在一部现在我已经叫不出名儿的电影里,有一群大象,这群大象生活在一片荒原中,无忧无虑,无争无斗,安睦和乐,幸福无比。然而即使这样,病魔还是不肯放过它们,有一天,它突然降临到这个象群中。
经过一番拼争,象群中的绝大部分都挣脱了病魔的纠缠。可是却有一只小象由于抵抗力比较差,一直没能恢复过来,眼看着就要撑不住而倒下。
然而,大象是不能倒下的,它一倒下,就会因为巨大的内脏之间彼此的压迫而损伤自己。倒下,意味着置自己于死地。这就是大象以及其它庞大的动物从来都是站着睡觉,而不肯躺下休息半秒种的缘故。
于是,就在小象即将倒下的那一刻,大象出现了,它们两个一组换班轮流着用自己的驱体夹住小象的身体,支撑住这苟延残喘的生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命运抗争。于是,奇迹发生了,在大象群体的呵护下,小象慢慢恢复了元气,终于完全病愈。
心灵处方:
很多的时候,艰难困苦还不足以将我们击倒,可是我们自己却首先支撑不住了,倒下了,自己压迫着自己,丧失了毅力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