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的活动领域是广泛的,其职能是多种多样的,不论从事国家管理工作、生产组织工作,还是青年教育工作,都必须具备管理干部应有的多方面素质,尤其需要掌握对个别劳动者和劳动集体进行有效工作的各种方法,以有利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
管理生产集体的综合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组织管理方法、经济方法和社会、心理方法。这种分类的标志是对职工个人和整个劳动集体发生影响作用的不同途径,即:第一,教育途径,目的是培养职工要有一定的自觉性,遵守劳动秩序和劳动纪律;第二,通过物质利益影响职工个人和劳动集体的途径;第三,通过精神鼓励的途径。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采用的管理方法结构是不相同的。一直到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之前,领导社会主义生产的主要方法,是行政的和社会的教育方法。
直到三十年代末期,全国还存在着多阶级的社会结构,即同时存在着工人、职员、集体农民和合作化的手工业者、个体农民、资本家、地主、私商和富农。采用组织管理方法和社会、心理的管理方法,是为了消除各阶级利益的不一致。在解决劳动群众内部问题时,由于劳动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所以采用社会、心理教育方法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客观上也没有实行级差经济奖励的必要性。生产力发展的低水平,要求每个劳动者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以保证满足劳动者最低的、必不可少的消费要求——吃饭、穿衣问题。那时的分配原则是“不劳动者不得食”,这就注定了不可能对领导生产集体的方法去广泛地选择。
现在,由于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阶级差别的消除,以及经济力量的高度发展,在劳动人民内部的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和专业的人员之间,产生了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上的差别,同时也具有了经济条件,来满足社会主义劳动者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需求。所有这些,都要求把作用于个人的经济和社会、心理方法列入重要的现行的管理方法,并扩大民主管理方法的范围。
当然,在客观上要求以高度的自觉性,来保持最严格的劳动纪律,巩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计划性的同时,组织管理方法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缩小,而民主管理方法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这完全符合列宁提出的以下原理:“任何大机器——即社会主义的物质的、生产的泉源和基础——都要求无条件的和最严格的统一意志,以指导几百入、几千人以至几万人的共同工作。这一必要性无论从技术上、经济上或历史上看来,都是很明显的,一切想实现社会主义的人,始终承认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在共同工作的人们有很理想的自觉性和纪律性的情况下,这种服从就很象随着音乐指挥者的柔和指挥一样。如果没有很理想的自觉性和纪律性,这种服从可以通过严厉的独裁形式来实现。但是,不管怎样,为了使这种按大机器工业形式组织起来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无条件服从统一的意志是绝对必要的。”
总之,为了加强劳动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必须采用组织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有时也称为行政方法。由于每个人的觉悟程度不同,所以对于工作人员完成领导的命令和决定的情况,必须不同程度地进行监督和检查。
组织管理方法的选择以分析生产形势和行政工作经验为依据,通过管理机关的组织结构来运用这种方法。这种结构确定生产系统的各种人员的相互关系和职务。这些方法的运用不得超过现行法律所规定的范围。换句话说,国家给生产领导人员所做的各种规定反映了国家在经济上“统一意志”,并以此确定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协调关系。
组织管理方法的实质,就在于它们在一定情况下,采用同一决策来完成任务,而且这种决策具有必须执行的效力。这里没有,也不可能有选择按其它方式行动的余地,就象经济方法所特有的那种情况。换句话说,组织管理方法的特点,是必须执行有关的指令、决定和指示,而领导人员不完成这些指令和决定,就被看做是直接破坏纪律,并要受到一定的处分。
与组织管理方法不同,管理的经济方法虽然也具有必须执行的性质,但是,如果改变了运用经济方法确定的指标和客观条件,这时并不追究执行者的直接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将会有损于计划工作,其不良的后果是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暴露出来。
管理的行政方法和经济方法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把两者巧妙地、适当地结合起来,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使指令和决定具有充分的根据,可以激发执行人员的主动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争取最佳的成果。
因此,管理的组织方法和管理的经济方法,就是组织工作者(劳动集体)在管理决策的基础上协调行动,以便在解决生产问题时,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在组织管理这类方法中,可以划分为管理指挥法和组织法。前者要求领导人员发布命令和指示;后者又可分为组织设计方法和组织定额方法。组织设计方法就是确定管理结构、制订组织定额文件;组织定额方法就是确定和保持定额体系,包括技术经济、工艺、日常活动、使用和维修保养、物资供应、运输、劳动、价格计算、财务信贷等定额体系。
组织法的基础是明确规定每个领导者、执行者和管理机关的权力、义务和责任。这些内容规定在各级管理环节的职能和任务的条例和职务工作的细则中。履行这些文件中的各项要求,有助于深思熟虑地有条不紊地解决组织工作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有助于建立分工明确、行动协调一致的工作环境。在拟定这类文件时,既要考虑重视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又要按照现实的可能性不断地加以完善。条理清晰地阐明工作任务、内容及进行程序,才能全面提出各分支机构和负责人员的工作内容,避免不必要的相互重复,消除可能出现的漏洞或脱节现象,协调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共同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必须有充分根据地解决管理中的生产、经营活动问题。企业内部的计划、统计、分析工作,业务安排,对全部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及定额体系等,都是解决生产、经营活动问题的重要前提条件。
采用组织管理方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为了适应这些原则的要求,就必须仔细地确定组织结构。
各级组织机构均需具有明确的、固定的职责范围,它们的工作是互相紧密联系的,但彼此之间不应当重复。
执行人员应当完成领导人员的指示,并对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责任制原则)。
领导人员要善于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分给下属负责人员(授权原则)。领导者要直接管理下属人员,其下属人员数量,取决于管理水平、上下级关系的性质(职务领导关系或职能关系)和组织结构(职权范围原则)。领导者应对执行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
领导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只有运用好这些原则,才能顺利地完成苏共二十六大提出的任务,保证按期完成计划,并严格履行合同。“能否完成五年计划的任务,这就是评价经济管理干部的业务、政治素质的标准”。
如前所述,为了制定和实施管理决策,同样也要运用经济方法。对生产的技术经济分析工作,是经济方法的主要内容,企业运用经济方法推动工作人员实现技术经济指标所规定的要求。
列宁当年曾经指出:“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普遍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了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打算用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以及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我们原来打算(或许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要经过多年的准备工作),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系列过渡阶段。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列宁把管理的经济方法是看得非常重要的,
这些方法是经营关系中合理的经济机制。机制的具体形式,应当为企业及其所属的各单位,各个环节和劳动集体的成员创造条件,以便使其工作人员对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具有直接的兴趣。如果说,组织管理方法直接影响生产进程及其效果,那么,经济方法则是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生产效果。在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基础上,确定利润分配的制度;运用一定的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来评价企业的工作;采用基金付费制度、批发价格制度和信贷制度等。
在管理工作中运用经济方法时,要确立一定的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来评价车间和科室工作成绩。建立促进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奖励制度,其目的是使每个劳动者都关心生产效益的提高,都能参与改善经营管理工作。
借助经济方法,企业才有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工资,减少亏损和增加利润。管理的经济方法是一种具体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因此,必须在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及其在具体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方法。党和政府过去和现在一直非常重视完善经济机制。通过改进领导经济的方法,对推动完成计划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在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管理的基本方法是制订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把长期计划和日常计划结合起来了,从而使邻近时期计划相衔接,保证计划工作的连续性,并不间断地对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和物资技术设备进行供应。提高计划工作在国家经济和每个企业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是完善经济机制的重要方针之一。苏共中央在1979年3月《关于庆祝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十周年》的决议中,强调计划工作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革命和科学成就,并要求经济学家和实际工作者进一步探索计划最优化的方法,以便使计划成为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有力杠杆。
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机制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影响》的决议,把计划和管理科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个决议提出的措施,具有非常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决议认为,整个管理活动和计划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更高的最终国民经济成果,所有经营环节的工作方针,都是保证尽量最合理使用我们的全部资源和财富,并把各种科技成就和先进经验广泛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为了解决发展苏联经济的主要问题,已拟定出原则上可用于解决这类问题的几种新的办法。
第一,使五年计划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形式,成为企业、联合公司组织经营活动的基础。
企业是否愿意接受更高的计划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奖励基金定额的长期稳定性。如果这种定额指标不是一定一年,而是一定五年不变,那么,企业的积极性就会更大。修改已经核准的生产经济指标和任务会使企业对经营结果失去信心,从而力图隐瞒自己的资源潜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企业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为避免类似的现象出现,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定额,以激发企业去接受繁重年度计划任务的积极性,并争取超额完成这些任务。这样,将会促进利润的增长,工资和物质奖励基金的提高,促进生产发展和住宅建设,改善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和休息的条件。
完善经济机制的重要因素是着眼于最终国民经济的成果,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为此,就必须注意按产品品种和供货日期完成计划,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利润。以上方针的基础是采用批发价格的新程序,在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历史上,将首次实行在整个五年计划期间,保持批发价格相对稳定的政策,并单独确定最终产品的价格。实行这项政策的前提是定期调整批发价格,使之反映社会必要劳动耗费水平,并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的盈利率保持平衡。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产品成本任务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现在,计划纪律已成为突出的问题,如前所述,已经批准的指标常常发生变化的情况,会有损于执行计划的严肃性和纪律性,也会降低企业领导者完成计划任务的责任心和劳动集体的工作热情,因而,阻碍了挖掘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
在苏共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上,Л·И·勃列日涅夫向经济领导人员指出,必须重视加强完成国家计划的责任感:“党一向把计划看成是法律。……计划之所以就是法律,是因为只有遵循计划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的工作……,这一明显的真理开始被遗忘了。压低计划指标的观象普遍存在。这种做法会破坏经济秩序,会松懈干部的斗志,会使他们养成不负责的习惯……
“可见,对计划纪律,对计划本身的质量提出更严格要求的时刻已经到来了。当然,计划应当是切实可行的、比例平衡的。但是,计划必须完成,这一点同样是毫无疑问的。”
专家们的计算表明,这种要求是有充分根据的。为实现这种要求,必须坚决堵塞所有非生产性损耗的漏洞,根除不能完成计划任务的各种原因,制订各种措施,激发各个企业在完成计划指标的基础上提高生产的积极性,并取得最大的最终成果。
为取得最大的最终成果,管理系统应当以新的方式提出完善经济指标体系的课题。
如果把总产值指标作为评价企业工作的标准,那就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企业生产用料多的产品,使用贵重的原料、材料,就有利可图,应当说这是不合理的。为制止这种趋势的发展,可采用定额净产值这一指标。这项指标,只是计算企业生产本身的劳动耗量,活劳动耗量。
在工业上改为按定额净产值指标(在建筑业按投入使用的竣工项目)评价其经济活动成果,将会促使它们去提高社会生产效益:
消除整个企业生产量的实际增长速度和企业内部计划工作之间的脱节现象,
更严格地按产品品种完成生产计划;
更严格地控制工资基金开支和平均工资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比例关系;
通过节约试制新产品的劳动量,激励增加新产品的生产;
力求降低金属消耗量,因为产品用料量过大会对企业不利,而节约材料,就可以超计划地生产产品。
提高评价用于具体产品生产所需的社会必要活劳动耗量的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