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1600000004

第4章 情与爱(3)

与母亲同行

要论文化程度,母亲属全家最低。我们兄妹三人,都有大专以上学历,父亲是政府部门出了名的“秀才”,只有母亲是初中文化程度。

母亲出身贫苦,自幼丧父,勉强念完高小,就在一家纺纱厂当了童工,三年的“包身工”岁月,是母亲的一部苦难的经典“小说”。从我童年时起,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了。

母亲年轻时长得美,十九岁时拍的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母亲,浓密卷曲的黑发,白净秀丽的容貌,忧郁的眼神,酷似山口百惠。她是一位能干的纺织女工,年年都往家里带回她被评为局级、公司级、厂级先进工作者的奖状,这些奖状一直到她退休才得以终止。

母亲从来没有时间给我们念书或辅导功课,她和父亲似乎有着默契的分工,我们的精神成长归父亲,物质生活要归母亲。母亲长年累月“倒三班”,八个小时出满勤上满点,再蹬车半小时回到家。可我从来看不到母亲疲惫不堪的样子,她总是推着顺路捎回来瓜果蔬菜的自行车,笑意盈盈喊着我们的名字,叫我们帮她卸东西,然后坐下来,喝杯水,就再起身,挽起袖子问我们:“想吃什么?”

这句口头语一直保留到母亲的外孙都念了中学,我只要一进家,母亲仍然满脸慈笑:“想吃什么?”

母亲一生都在劳作,上班,下班,做家务,服侍老人、丈夫,照料子女几乎占据了她整个生命。我们兄妹结婚前,母亲从来不看报,她头一沾枕头,很快就睡着了,她的每一天都被家务缠身,等她当了祖母和外婆,她又为我们义务“打工”好多年。不承想,在她渐近六十四岁高龄时,竟迈进了天津师范大学的老年大学中文系,起因是我。从我从事写作以来,父母就成了我最忠实的读者。从我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向来不在乎文字的母亲,就对报纸杂志“一见钟情”了。她搜集保存我写的每一篇作品,无论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她都“情有独钟”。

母亲笑说:“是偏心,明知别人写得比自己女儿要好看多了,还是觉得女儿写得好,谁让这个作家是自己的女儿啊。”就在她读有我作品发表的那些刊物或报纸时,客观上也读了那些比我写得好的文章,久而久之,母亲喜欢上了阅读,发现了家庭之外的那个世界的精彩缤纷。

以至于有一天,母亲幽幽地对我说:“妈妈从小就爱读书,在学校老师都夸奖我聪明,什么功课一学就会。解放后,妈妈上业余中学,数理化成绩全班总是考第一。”

我顿时对母亲肃然起敬,她的数学头脑,我们都没继承,都和父亲一样偏文弱理,一沾数学就犯迷糊。母亲的读书心愿,被生计被婚姻被子女耽误了半个世纪。

母亲对写作一窍不通,但母亲知道写作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女儿当作家是她这个母亲的事情,她会将滚烫的母爱封在最感人的细节里送给我。

有一天,我回家看母亲,父亲午睡后去上班,母亲坐在写字台前,正在剪报。温暖的阳光照在母亲苍白且有皱纹的脸上,她戴着花镜,剪得那样认真仔细。母亲抬头看着我说:“你写作我帮不了你,我就帮你积累材料吧,兴许有用上的时候,你看我已经剪了几大本了。”我的心陡然一热,眼圈发潮,我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母爱。

母亲在老年大学风雨无阻,一上就是四个春夏秋冬,她说:“女儿既然三十岁时才写作,妈妈就能六十多岁上大学,人生永远是需要榜样的,我的榜样就是你!”

母亲就是以这样爱的方式,给我动力,也给我压力。物质上她对我一无所求,精神上她却要和我共享成果。经过四年多系统深造,母亲的文化底蕴已今非昔比,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几乎读了个遍,古典诗词能背上几十首,让我望尘莫及。最让我敬佩不已的是,母亲四年多来,写的学习笔记、心得、日记就有厚厚的十几本。她写的文章在天津几家报纸上发表。

母亲,我爱你,永远永远!

1998年12月

走啊走

我如今最常梦见的是母亲走路的样子,轻盈,矫健。梦醒时分,一缕缕苦涩涌上心头,失眠到天明。现实中的母亲,被时间的黑客摧残得叫人心碎:左半身偏瘫,目光呆滞,嘴角不时地流着口水;大小便失禁;神思混乱,言语诡异,她把一个女人全部的衰老和病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谁能相信母亲曾是怎样一个容貌美丽,疾步如风的女子?谁能相信一个鲜活生命会如此凋败?!母亲的人生是行走的一生,从妙龄少女到暮霭老妪,她的行走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她是大时代里的一个小人物,极平凡,但不乏令人唏嘘的故事。

母亲十五岁时走出了家门。她疾步走在1945年的天津街头,身着素色布旗袍,梳乌黑短发,一派文静清秀。好多人以为她是教会女中的学生,但母亲没有那样的好命。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的缘故,母亲不满十五岁就考进了当时天津最大的私营纺织厂——恒源纺织厂当了一名童工。

母亲曾撰写文章,回忆童工生活:“旧社会的童工,在资本家眼里就是奴隶。每天要干十二个小时的活,非人的劳动强度;一日三餐皆是发了霉的玉米面窝头、咸菜、清水汤,一年到头不变花样,饿得饥肠辘辘;宿舍是十几米的屋子,安排住二十四个女工,头顶头脚对脚;平日不许回家,每两周才能出厂一次,但必须‘三道关卡’地搜身检查……童工姐妹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没上过学,进厂前,她们对未来都怀有美好的希望,企盼早日出师,挣钱养家。残酷的现实,让希望破灭了,宿舍里再也听不到她们的欢声笑语,不少人低头哭泣,想家想娘,打算辞工……”两个礼拜回家一次,母亲像一只出了笼子的小鸟。二十多里的回家路,走着回去竟不觉着累。

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中,母亲和她的童工姐妹们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个个喜极而泣。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厂里组织年轻女工们夜里几十里地急行军,天亮时才走到东郊区张贵庄机场,天津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庆典会场所在地。母亲的双脚都打泡了,可她不觉得疼,不觉得累。亲眼目睹了时任天津市市长黄敬讲话,第一次见到大人物,使母亲异常兴奋和喜悦。这件光荣往事,母亲一生念念不忘。解放后,纺织工人的地位和生活发生巨变。工作时间八小时,提高工资,改善伙食,业余时间上夜校,扫盲学文化。恰是十九岁“青春万岁!”的母亲充满干劲,成了全厂闻名的“五朵金花”之一,不仅指漂亮,而且是生产能手的意思。

那时起,母亲结束了徒步上班的历史。她买了第一辆自行车,每天骑车上下班,羡杀胡同里的家庭妇女们。五十年代初的天津街头,骑车上班的女人并不多,并且当时的恒源纱厂女工的工资高,生活着装时髦,是大街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自行车让母亲如生双翼。她对工作的挚爱,在成年之后的我看来,可谓匪夷所思。我们兄妹都是生在厂保健站。母亲怀孕到分娩,除公休日,一天都没离开岗位,差一点就把“我们仨”生在机器旁。我们仨婴儿时就被母亲断了奶。“三班倒”的母亲不能回家喂奶,所以我们哥仨从没尝过母乳是啥滋味儿。

在孩子的童年光影里,父母俨如老电影里的主角,画面虽斑驳,却不可磨灭。我从记事起,就觉得母亲和周围阿姨不一样。她很少在家,从没见过她看报纸喝茶的悠闲样子。总是风风火火,赶着去上班。下班也要开会学习,回家很晚。

我几岁时,家里住在河北区靠近海河边的一个大院里。母亲上下班要过摆渡,我和哥哥常去摆渡口等她回家。想妈妈倒是其次,她装饭盒的书包里的小零食最让我觊觎。宽宽的河面上,摆渡颤颤悠悠地过来了,母亲扶着自行车站在上面,清瘦苍白,乌黑额发凭风吹拂,看上去楚楚动人。

那年月的小孩,根本见不着麦当劳可乐薯条之类的洋食品,能吃上母亲买的山楂片、柿饼子、动物小饼干、江米条这类小零食,我们乐不可支。由于母亲在国营工厂上班,我们的物质生活与同龄人相比,算得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挨过饿,没穿过补丁衣服,没拖欠过学杂费,在当年算得上好日子了。这都是母亲的功劳。假如单靠父亲一人工资,也许我们就在贫困线上挣扎了。

当年“吃补助”家庭,现称“低保户”。我记得,那种家庭其实很尴尬。偶尔吃一顿红烧肉都会有人打小报告给街道,吃补助家庭的孩子穿得破烂,遭人白眼耻笑;穿得齐整一样遭人谩骂和攻击,总之是难以做人。

但只从物质生活层面,考量母亲的“行走价值”,就显得狭隘了。母亲对工厂的感情不仅仅是“铁饭碗”,而且是赋予她精神和思想的“空间站”。“集体荣耀”“国家需要”等正大字眼,是母亲一生敬畏和追寻的目标。我后来和母亲调侃:“战争年代,您应该去当女兵,冲锋陷阵!”母亲叹息道:“你以为我不愿意?我年轻的理想,一是当女兵;二是上大学,当女科学家,不结婚!”

毋庸置疑,母亲的骨子里是向往“大年代”“大风云”“大活动”的。六十年代,每到“五一”“国庆”,单位都要组织庆祝游行,母亲每次都像年轻人一样,跟着队伍走很远的路,劳累饥渴,全不在话下。

我少年时,厂里发给家属洗澡票,我第一次进车间找母亲,车间巨大的轰隆声,以及闷热潮湿,让我既震撼,又惊惧。没想到母亲在这种环境里,一分钟也不能坐下,同时照看着好几台机器,手脚不停地忙碌。身穿白围裙戴白帽子的母亲,在我眼里像白衣天使一般美丽动人。上夜班是纺织工人的最大黑暗。不少职工因此转行或调走。母亲有过多次调动的念头,但领导不放她。她是厂里“劳模”,就该给年轻人树立榜样。所谓的荣誉,让母亲付出巨大代价。二十多年,狂风暴雨,风雪交加,只要该上班了,母亲就如听到集合号的士兵,奔向厂里。夜班时到后半夜,母亲困得睁不开眼,走着就能睡着,她就唱歌来驱逐睡魔。

常常是我们一觉醒来,母亲下班回来了,一宿未合眼,她的眼圈发青,脸色蜡黄。桌子上摆着她从食堂里买回来的热豆浆,油条,红豆馅蒸饼。当时我们就知道饿,就知道母爱本该如此,很少真正去体贴母亲的辛劳和疲惫。

“文革”中造反派煽动“停产闹革命”,不少人跟着瞎起哄,母亲坚持在车间织布。她对我们说:“工人不织布,就跟农民不种粮一样,你们也一样,要好好念书!”七十年代,厂里组织野营拉练,母亲主动请缨,时年四十三岁的母亲,穿上洗得发白的绿军装、绿胶鞋,一派英姿飒爽。在父亲、哥哥、我和妹妹的一片惊诧目光中,绝尘而去。

1975年,母亲结束了三十年的挡车工生涯。有人给母亲算了一笔账,母亲当了三十年的挡车工,相当于围绕着地球走了十几圈。余后几年,厂领导调她到厂后勤负责仓库保管。那是母亲工作最愉悦的几年,上正常班,再不上“三班倒”了,母亲如释重负。仓库工作巨细琐碎,她拿出挡车工的好传统、硬功夫,不久就把杂乱无章的仓库整理得井井有条。领导和同事好评如潮,母亲感到莫大欣慰。

八十年代,母亲终于退休了。她来不及体味空虚失落,“我们仨”便相继生了“他们仨”,母亲荣升“姥姥”和“奶奶”了。母亲年轻时没怎么带过“我们仨”,可对“他们仨”,倾尽舐犊之情。她累并快乐着!时间如梭,“他们仨”渐渐长大了。母亲发现他们的腿从她的车后座上拖到了地面,时时百感交集。又过些年,“他们仨”都离开了她。大的出国留学,小的随父母进京定居;孙女也进了大学校园,与奶奶“常相思,不相守”。

我们仨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一地鸡毛”的小家庭,前途未卜的小事业,镇日奔忙,顾不上“常回家看看”。对父母的照料,敷衍了事。父母进入晚年后,身体和精气慢慢呈现出暮秋之气。我也担忧,但又自私地想,二老现在可别倒下!我眼下可没时间天天守着你们,侍候你们。我可不甘心“人到中年”事业停滞。

命运之神没有让我的自私得逞。母亲年过花甲之后,数病缠身。但她从来不“嘘乎”自己,很少打电话叫我们陪她上医院。我以为是寂寞导致母亲的身体欠佳,于是帮母亲联系了老年大学,希望她老有所学。我这招真灵,老年大学让母亲如沐春风。自此,老年大学成了母亲的精神圣地。她的学习热情之高,令我们瞠目结舌。她逢课必上,逢作业必写,逢老师必崇拜,逢活动必参加。每到新学期,原来的老同桌,一次比一次少。有见上帝的,有卧床不起的。母亲没被死亡情绪感染,依旧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最后成了老年大学的“传奇”。母亲从六十四岁上到八十岁,春花秋月十六载,不是传奇是什么?!

后来,母亲还加入了老年文学社。并一度对《红楼梦》痴迷不悔。高小文化的母亲,不但没看过《红楼梦》,也没读过一本小说,竟以红学研究者姿态,整天戴着老花镜考证“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我的亲娘啊!

母亲家里堆满了文学书籍杂志,她每天扎在书堆里乐不知返。一辈子勤快的她,突然变懒了,家务活儿懒得干,一日三餐都推给老父亲。后来一见我,就跟我探讨小说怎么写。我和父亲哭笑不得,说她野心真大!写这篇文章时,我特意到父母家找出几篇母亲那时写的文章,竟读得泪眼婆娑,后悔当时对母亲的写作总是贬损嘲笑,很少静心拜读。真后悔呀!

我这时才发现,母亲的文章其实写得很是大气流畅,文学感觉非同一般,假如母亲赶上好年代,出生在好人家,母亲会是一个出色的女作家。当纺织女工真是委屈她了!

母亲的性格使然,让她对自身变化有些迟钝,甚至无知。高血压二百,还乐呵呵地去老年大学。她喜欢阅读名人故事和格言,《艺术人生》采访电影老艺术家的节目,她最喜欢看。老演员谢芳说:“我哭着来,笑着走!”母亲常把这句话挂嘴边。我们都觉得那时的母亲言语很做作,不是励志,就是格言。以前的淳朴,越来越少了。

当悲剧无法逆转的时候,我们回忆母亲病倒之前的种种反常,不觉恍然大悟,母亲的脑梗早就露出端倪了,可我们都没有察觉,没引起重视。而且还烦她,抱怨她行为吊诡,有强迫症。她的作品一旦新鲜出炉,就拿到外面复印,然后邮寄到外地亲戚家,强迫别人“阅读”。我们仨一回家,必要拜读她的大作,不看不行!

同类推荐
  • 林徽因诗传

    林徽因诗传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围绕在她身边的,是当时最浪漫的诗人徐志摩,最优秀的建筑家梁思成,最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沈从文、胡适、费正清。 她的一生是掌声与鲜花包围的一生。《林徽因诗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撷取她诗歌的片段,以诗观情,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多彩生活。诗歌的简练与散文的优美相融合,力图为读者还原一位真实的绝代佳人。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近代文学发展概论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近代文学发展概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书文化九讲

    书文化九讲

    来新夏“纵横三学”:历史学、文献目录学、方志学。90岁高龄的他,读书笔耕不辍。《书文化九讲》虽然只有15万字,却是资料丰富,内容翔实,信息量极大。前“四讲”讲述书籍的发展和演变,第五、六讲讲述书籍的“藏”与“传”,第七、八、九三讲分别介绍古代的重要书籍,全书有百余幅关于书的珍贵图片。
  •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是警世大言,给一个时代提供了一种道德方向,伦理精神,带有启示性。书里面充满一种庄严感和良知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一本书,充满了智慧,充满了问题,提供了很多很可靠的答案。 财富对每个人都极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财富和如何对待财富将是一个与人的生命同等深奥和深刻的问题。《财富如水》为我们透析了这样一个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因而读它有无限益处。这部书看起来不厚,但每一篇东西都充满经典。
热门推荐
  • 明史三记之马背王朝

    明史三记之马背王朝

    公元一六五八年,明代最后一个小皇帝,南明小朝廷由广西贵州退入云南,在吴三桂,卓布泰的围追下,逃往滇西边境,晋王李定国在贡山伏兵,不料大理寺卿卢桂生告密,李定国大败,高文贵等四将战死。永历帝退入缅甸,后被缅方执拿,送给吴三桂。公元一六六二年四月被吴三桂杀于昆明。时晋王李定国,巩昌郡王白文选仍率部转战滇西,闻永历死讯,李定国病故,白文选降清。李定国部将杨容将蜀王刘文秀所献的十六万两黄金藏在道人山,欲图东山再起。多年后吴三桂反清,杨容下山投吴三桂......寻朱明后人。南明王朝始建于广东,流转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一直在马背上流亡,至永历帝死,前后近二十余年,史称“马背王朝。”
  • 任正非正传

    任正非正传

    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多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1987年,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任正非正传》是一本展现任正非及华为历史的画卷,主要以任正非的人生经历为主题,以华为的发展历程为辅线,详细介绍了任正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把华为从边陲小镇的小公司培育成了叱咤全球的跨国巨头的。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任正非,一个受人尊敬的神秘而低调的人所做的伟大的事业
  • 精细化管理一本通

    精细化管理一本通

    作者从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料管理、设备管理、现场管理五个层面逐级展开,为国内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生产、销售、研发、项目、采购等部门的质量管理提供了精细化的解决方案,是一部使精细化管理得以有效落实的工具书。本书不仅适合企业高层管理者使用,还可作为企业培训师、咨询师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 赖上血族王子殿下

    赖上血族王子殿下

    输血给了吸血鬼,小绵羊遇上大灰狼?你吸血就光吸血吧,吃干抹净算是怎么回事?最可恶的是下了床以后居然还整整衣服:我这么高贵的人,就不用对你负责了。她气得差点厥过去,本来平凡的她有颗高贵的心:你是始祖你是王子就高人一等了?姐不稀罕!转念一想,强大高贵英俊潇洒,不要白不要,以后不管你去哪,都赖着你!可是为什么后来,越来越觉得她中计了呢?欢迎加入读者群441044993~~~
  • 绮梦契丹(完结)

    绮梦契丹(完结)

    她是玉婉清雅的大宋公主,他是冷漠蛊惑的契丹王爷。政治与战争的阴影下,由于一纸婚约他们成了政治婚姻下的牺牲品。她背负着国仇家恨,对他的仇视是化不开的纠结。他深爱着她,但她的敌意让他不得不隐藏他心底的炽热。她坚韧、善良、淡雅、清丽,他执着、霸道、俊美、神勇,他的心永远系着她的一蹙一笑,她的眼神中永远是迷茫。命运的捉弄,生活的波折,身世的疑团都让他们疲惫不堪。她会爱上他吗?他的“爱”字何时才能说出口?命运的齿轮依旧辗转,他们的结局是喜,是悲,还是一场人间闹剧……这是小桥的处*女*作。希望大家支持!终于完结了,谢谢各位对桥桥的厚爱与支持!!!!
  • 家常肉小炒

    家常肉小炒

    《美食天下(第1辑):家常肉小炒》由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专业委员会推荐,《美食天下(第1辑):家常肉小炒》名厨不传的地道好吃肉秘诀,招招好学易做,道道色昧俱佳,让您轻轻松松在家做美味!从“家常”“基础”人手,从原料和原料加工说起,最家常的菜式、最基础的做法一一详解。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毒非良妻

    无毒非良妻

    穿越成爹不疼、母不亲的庶出呆子四小姐,三个嫡姐轮翻欺,那就陪你们玩一玩,给你茶里加点料,让你吐一吐、拉一拉,还能帮你排毒。定了亲,嫡母还欲将她配小厮,没事,最多来个狸猫换太子,把你心爱的女儿嫁过去。呆子又如何?她还不是做生意、开店铺,过得风生水起?谁说呆子配瘸子就一定是笑话?他们偏要甜甜蜜蜜,腻死你!
  • 七战拾遗

    七战拾遗

    不生不死,怎样的悲凉?幼年有机缘,有天资,获得了太多的荣耀,然而人心难测,面对血海深仇,他变了。离开熟悉的大陆,一步步艰难的行走,跌跌撞撞,却始终不能停下,他有太多的执念。然而。当他接触到更强的层次,一个巨大的疑惑浮现。那些至强着为什么甘愿不生不死的活着?他们不敢生,用尽办法隐藏自己,封印镇压自己。他们不敢死,那样就会变成罪人。到底是怎样的悲楚。五行练体第一步。修灵第二步。修魂第三步。而之后登临道之极境的七境。心中一丝清明,抛却凡尘往事,对吗?心魔?不,那不是阻挡我摒弃执念的理由。打碎它,还我本来面目!
  • 但愿从未让你知道,我曾那么爱你

    但愿从未让你知道,我曾那么爱你

    如果眼睛会说话,它说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一次车祸,让他的左眼失去了光明。一副眼角膜,让她的右眼得以重现光明。爱不必从心开始,用眼睛更能把爱看清。他因为失去左眼而自卑得把自己的心冰封,不想让任何人接近。她因为得到了右眼而对生活开始更加向往,对重新得来的生活她既感恩又珍惜。他们的相遇没有港式巧合,只是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