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有一条原则不变:完成该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成功的人往往能把想做的事做得最好,因为兴趣最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当然前提是他们已经把该做的事做到了极致!
1.做完该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
医院的五官科诊室里同时来了两位病人,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甲说,如果是癌,立即去旅行,并首先去拉萨……乙也如此表示。
结果出来了,甲得的是鼻癌,乙长的是鼻息肉。
甲留下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离开了医院,乙却住了下来。甲的计划是:去一趟拉萨和敦煌;从攀枝花坐船一直到长江口;到海南的三亚以椰子树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在哈尔滨过一个冬天;从大连坐船到广西的北海;登上天安门城楼;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力争亲临实地听一次《二泉映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写一本书……凡此种种,共27条。
他在这生命的清单后面这样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不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还剩下的这27个梦想。
当年,甲就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去了拉萨和敦煌。第二年,他又以惊人的毅力和韧性通过了成人考试,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这期间,他登上过天安门城楼,去了内蒙古大草原,还在一户牧民家里住了一个星期。现在这位“病人”正在实现他出一本书的夙愿。
有一天,乙在报上看到甲写的一篇有关生命的散文,于是打电话去问甲的病情。甲说:“我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的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去实现的梦想。现在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乙没有回答。因为在医院时说的去拉萨和敦煌的事,他早已因患的不是癌症而放到脑后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患有一种癌症,那就是不可抗拒的死亡。我们之所以没有像那位患鼻癌的人一样,列出一张生命的清单,抛开一切多余的东西,去实现梦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还会活得更久。然而,也许正是这个量上的差别,使我们的生命有了质的不同;有些人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些人把梦想带进了坟墓。但是,想做的事不能随心所欲,应该做的事完成了才能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机会成熟后做自己想做且喜欢做的事,会使人升华到另外一个境界。
2.朝着喜欢的方向走
每个人都必须当机立断,做完该做的事后再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知道自己已经走错方向时,就要及时地掉转头,朝正确的方向走,才会达到理想的目的地。如果明知错了还要继续走,最终会一败涂地。
每天有许多事可做,但有一条原则不能变,那就是一定要做你最喜欢做的事。
很多人在寻找工作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是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有一位机械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想转行,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因为他已经学了二十几年的机械,如果突然换一份其他工作,会感到很不适应,尽管不喜欢,却无法抛开累积20多年的机械专业知识。
他想改变,但又甩不掉过去的包袱,自然无法突破。
这是个矛盾,既然知道自己再继续做下去也不会有兴趣,就应该果断地做出决定:转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毕竟是令人兴奋的,也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最终取得卓越成就。
要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要让自己更有自信,要让自己做事更有成效,我们就必须做出更好的决定,采取更好的行动。
很多年前,一位名人讲过一句话:“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有所成就。”
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实是很困难的。大多数的人,多半都在做他们讨厌的工作,却又必须逼迫自己把事情做到最好。
他们经常失去动力,时常遇到事业的瓶颈而没有办法突破,他们不断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却还是照着一般的生活方式在进行,凡事没有进展,原地踏步,这些当然不是他们想要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当中却很少有人试着去改变自己的状况。其实,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只需要把自己认为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条件列出来就一目了然了。
一位颇有名气的心理学专家,在叙说自己最终寻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工作的经历时这样说:
运动和数学一直是罗克很喜欢做的两件事。
从小到大,罗克一直是运动健将,不仅担任过体育股长和篮球、乒乓球队长,也是校田径队的杰出运动员,罗克曾经想过要如何把兴趣发展成职业,也曾经梦想成为一名好的网球手。
罗克不断地问自己:这些真的是罗克自己想要的吗?罗克愿意把运动当成自己一辈子的终生事业吗?
后来罗克告诉自己:靠体力过生活,并不是罗克真正喜欢过的生活,虽然罗克非常喜欢运动。
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罗克的数学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他也曾经想过要当一位数学教授。
决定要做这件事之前,罗克列出一张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条件表,他告诉自己:
①时间一定是由他自己掌握。
②要能不断地接触人,因为他喜欢人群。
③必定对社会有所贡献。
④可以环游世界。
⑤必须能够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⑥必须能够不断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可以跟一些成功的朋友交往。
⑦收入的状况可以由他的努力来控制。
罗克发现,当一位数学教授,并不能达到他理想的工作条件,于是,他又开始寻找另一个可以当成他终生事业的工作。
17岁的时候,罗克接触了汽车销售业,因为他很喜欢车,他想自己应该可以做得不错。真正进入了这个行业之后,他发现这个行业有非常大的特色,但是他的个性似乎并不适合,于是,他又转行了。
从16岁到21岁,罗克陆陆续续换了18种不同的工作,可是每次换工作之前,他从来都没有仔细想过:“我到底要的是什么?”直到他把那些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条件列出来。
后来罗克发现,自己有一个特点,就是从小到大一直很热心,很喜欢帮助别人,同学数学不会,他很喜欢辅导他;别人篮球打得不好,他会自告奋勇过去教他。
因为罗克相信,只要自己可以,别人一定也做得到。
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罗克参加了一个激发心灵潜力的课程,给了他非常大的震撼。
罗克发现,自己上了那么多的课程,学习了那么多的资讯,却没有任何一个课程比得上他的老师安东尼·罗宾在短短的课时当中所分享给他的那么多。
罗克想,假如他以后也能做别人所做的事情,把一些真正对人们有帮助的资讯,不管用何种渠道,书籍也好,录音带也好,或是录像带也好,都能够分享给想要获得这些资讯的人,那该有多好!罗克发现,这个工作完全符合他所列出来的各种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条件,当他了解到这些以后,他知道,这就是他毕业所寻找的方向。
罗克曾经听他的老师这样说过:“世界上的每一项工作都很好,但是,没有任何一项工作,比他目前所做的更有意义。”因为,他可以藉由帮助别人来帮助自己。
这句话让罗克决定一辈子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经过了七八年的坚持,他终于在这个行业崭露头角,让许多的人得到非常具体的帮助。
不管是在心灵的重整,或是自信心的培养,或是业绩上的突破,或是管理思想的一些转变,它们都有非常显著的改变。
以前,罗克一直把赚钱当成非常重要的目标,后来他才发现,赚钱并不是全部,也不是绝对。
赚钱固然重要,但是,罗克现在一心一意只想把所有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提高工作品质,如何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服务,来帮助更多的人以及想要更上一层楼的伙伴们。
每当罗克发现,一个人不再自我成长,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时候,他就为他感到非常可悲。
因为,连世界最顶尖的人,都还是那么谦虚、那么努力地想成长,他们已经是全世界最棒的,却还在不断地学习如何再进步。世界顶尖的人士,一定有他们拯救自己的方法和道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他们是如何让自己更上一层楼?他们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在他们还没有成功之前,他们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和努力?当他们面临失败和巨大挑战的时候,又是如何坚持到底的?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