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因为人的认识只不过是客观世界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又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无法达到绝对正确和准确的程度,因此,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包括对客观规律的掌握,必然落后于客观世界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成功就将永远是滞后的、局部的和暂时的,而失败则将是注定的、必然的和彻底的——比如,太阳系和银河系的最终毁灭,世界的不可穷尽的了解等等。
考虑到整个人类都必然面临的这一现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对我们自身所遭遇的一切失败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如果说,从宏观上,我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大都是失败,从而使我们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心灰意懒,那么,一旦进入微观世界,就是再冷血的人也将欢欣鼓舞、信心大增、精神焕发。
首先看看我们周围的空气吧。在显微镜下,那些原在我们肉眼看来堪称一尘不染的空间,竟然如同一个冷兵器时代的血腥战场:这里有互相厮咬的猛兽;有摩拳擦掌的狂徒;各种携带毒气的病菌横冲直撞,而那些受伤的病毒在临死前还在咬牙切齿地散发着毒气;还有大如车轮小如鹅卵的尘埃,轻若鸿毛重于泰山的污垢,以及那些连显微镜都无法捕捉到,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存在着并且无时不在虎视眈眈的宇宙射线等等,它们都在窥视着我们以求一逞。
然而,我们却巍然不动。
再来看看我们的身体。平日,我们只能从表面上的若干迹象发现或感受到外界一些敌对势力对我们的进攻和伤害,比如伤口的红肿、溃疡乃至腐烂等等,现在我们可以饱览我们身体的防御系统英勇抵抗、奋勇反击的全过程了——那真是一场可歌可泣的壮举,它们的义无反顾,它们的精诚团结,它们的前仆后继,将使我们在激动感慨之余,自愧弗如——因为它们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从来不曾考虑到什么个人得失、名利地位,包括最重要的生和死!
最重要的是,我们胜利了,而且还在不断取得胜利。
我们应当为之骄傲。
因为,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不显山不露水默默无闻但却是坚实的胜利,我们才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基础,因而也就有了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主心骨。
气可鼓,不可泄。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即使我们在宏观世界里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再大的失败,我们在微观世界中,也仍然是一个胜利者——除非我们丢失了生命。
有人将成功分为“广泛的成功”和“狭隘的成功”两种,前者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比如从小到大的成长,学生时代对知识(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汲取,家庭的组成和幸福,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战胜疾病等等,这些成功是生命的主旋律,也是狭隘成功的基础;后者一般指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活动,也就是需要别人或社会来评判和认定的活动,比如各种头衔的取得,有关社会地位的确认,重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等等,这些成功因为受制于诸多因素,尤其是“天时”、“地利”、“人和”几方面,很难由我们的主观努力所决定和取舍,因而它的成功几率往往是飘忽不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泛的成功是我们活着的前提、活着的基础,而狭隘的成功则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我们之前的许多人,一辈子都在为功名利禄而拼搏,然而成功者少,失败者多。清代有一位秀才,从小立志“学而优则仕”。但是,他的运气却不怎么好,直到60多岁才终于金榜题名,如愿以偿,而此时的他已经是年过花甲,两鬓染霜了,唏嘘之余,他写了两句诗曰:
高官中了又何如,
中了高官又如何?
如果我们认清了上述两种成功的基本性质和意义,那么,对于我们在狭隘成功努力上的失败,我们就能坦然以待,泰然处之了。
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建议大家都学一点儿哲学,至少懂得一点儿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常识和辩证关系。
有这样一段轶闻:
著名哲学家泰利士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爱好者。一天晚上,他去参加一个聚会,途中随意抬头仰望星空,却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一个新挖出来的土坑,弄得浑身上下全是泥水,胳膊也蹭破了皮。消息传开,不少人都嘲笑他只知道天上发生的事,却看不见自己脚下的东西。黑格尔说:只有那些一生下来就躺在泥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永远不会掉到坑里去。
墨西哥的《成绩》周刊曾经登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作“什么是失败?”
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失败者,它只意味着我们尚未取得成功。
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一无所有,它只意味着我们得到教训。
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愚昧,它只意味着我们的智慧有待提高。
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声誉下降,它只意味着我们面临新的挑战。
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它只意味着我们应该注意办事方式。
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愚蠢,它只意味着我们还不够完美。
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一切,它只意味着我们可以重新开始。
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退却,它只意味着我们要有更顽强的毅力。
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达不到目标,它只意味着我们将用更多时间去实现目标。
早几年,曾经读过这么一篇故事,说的是好莱坞一位女明星一次失窃,小偷将她多年购置的珠宝首饰全部搜掠一空。女明星心痛至极,放声大哭。这时,一位导演对她说:索菲亚,请记住一点,永远也不要为那些不会为你哭泣的东西哭泣。
没过多久,警察将案子破了,小偷偷去的东西自然也相继全部归还失主。但经过有关专家鉴定,女明星收藏的那些宝贝,竟全都是赝品。
这位导演无疑也是一位哲学家。
在许多时候,外国人比我们直爽,也比我们执著。我们真需要向他们学习一些东西。
失败后应该做的第一件事:让自己直爽一些、执著一些。
8.学习是一生应该做的事
无论你想怎样安排做事的顺序,学习都是一生中最应该做的事,而且会伴随你的一生!
人如果停止学习,就会退步。从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来说,一旦停止学习,事业也就到头了。
知识、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让人目不暇接,要使自己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要不断地学习。
人的潜能是很大的,成功没有止境,学习也是没有止境的。
只有学习才是人生终生的事业。
学会学习,你就会有成功的一生。
成功无止境,成功需要终生学习,尤其是信息革命时代,每一个欲成功的人都应该认识到,学习将成为终生的需要。
过去一个人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就可以终生享用,现在就不行了。今天还在应用的某项技术,明天可能就已经过时了。其实,中国古代哲人荀子早就说过:“学不可以已。”
我们今天还谈不上到头不到头的问题。我们多数人还在如何适应生存、如何才能发展自己的问题上思考着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停止学习,你就要落伍,就要被时代淘汰,你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自我实现。
1994年,杨澜从一个学生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把一个有着良好家教和较高文化素养的青春少女的形象和富有女性细腻情感的职业妇女的形象统一在一起,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既高雅又本色,既轻松又令人回味的主持风格。
在完成了《正大综艺》200期制作之后,杨澜跨越太平洋去了美国,攻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硕士学位。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杨澜已经取得了成功,已经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她完全可以在她的地位上享受她已经获得的荣誉。但是,越是有功底的人越能体会到功底和学识的重要,越能产生在功底和学识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渴望,所以杨澜离开了众人羡慕的主持人位置,去美国读书,又成了一名学生。
当杨澜再一次出现在媒体上时,她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境界提升了,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人的潜能是很大的,成功没有止境,学习也是没有止境的。
不断地学习,你就会有不断的进步。
有些人浅尝辄止,满足于一时的成功。他们虽然值得庆贺,但不值得人敬佩。只有那些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的人才值得我们敬仰。
过去,我们也爱说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很快的,一个人一旦停止了学习,他就会成为社会的落伍者,他将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斯托·卫尔原来想做一个营造工程师,并且一直在这方面学习专业知识,武装自己。但是,在美国经济大恐慌时期,他找不到他的就业市场,也就是说,他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他无法实现原来的梦想。
他重新估量了自己的能力,决定改行学习法律。他又一次回到了学校,去学将来可以当法人律师的特别课程。很快,他学完了必修课程,通过了法庭考试,很快就执业营运了。
斯托·卫尔回学校上课的时候,已经年逾不惑,并且成家立业。更加令人感动的是,他不回避困难,而是仔细挑选了最强的院校去选修高度专业化的课程,一般法学系学生需要4年才能上完的课程,他只花了两年就读完了。
很多人会找借口说:“我已经太老了,学不懂了。”或者说:“我有一大家子人等着我去养活,哪有时间去学习?”这实际上是人性中不可救药的弱点。人都有这个弱点,就是得过且过,苟且偷安,贪图享受,安于现状。
其实,人生有很多个层次,要想达到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人就必须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努力;满足现状,就等于自己宣告自己生命的结束。
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
学会学习,你就会有收获的一生。
学会学习,你就会有成功的一生。
学会学习,你的一生就有了意义。
只有学习才是人终生的事业。
学无止境,学习是做好其他事必备的工具,也是一生中最应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事情!
9.不走寻常路,做该做之事
人生就像一场战斗,要想在社会这个大战场上做好事,就必须要有高人一筹和与众不同的策略。人们往往分不清应该做什么和想要做什么,也许你换个思维去做事,会发现真正应该做的都做得很成功。
一位年轻人乘火车去某地。火车行驶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山野之中,人们一个个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前面一个拐弯处,火车减速,一座简陋的平房缓缓地进入他的视野。也就在这时,几乎所有乘客都睁大眼睛“欣赏”起寂寞旅途中这特别的风景。有的乘客开始窃窃议论起这座房子,年轻人的心为之一动。返回时,他中途下了车,不辞劳苦地找到了那座房子。主人告诉他,每天火车都要从门前“隆隆”驶过,噪音实在使他们受不了,房主早想以低价卖掉房屋,但多年来一直无人问津。于是,年轻人用3万元买下了那座平房,他觉得这座房子正好处在转弯处,火车一经过这里时都会减速,疲惫的乘客一看到这座房子精神就会为之一振,用来做广告是再好不过的了。很快,他开始和一些大公司联系,推荐房屋正面是一面极好的“广告墙”。后来,可口可乐公司看中了这个广告媒体,签定了3年租期,共支付给年轻人18万元租金。
这就是创新,跳出惯有的思维习惯,想别人所不想,干别人所不干。这个世界上,创新就是成功之门。
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本身或自己的能力产生“自我设限”的信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过去曾经失败过,因而对于未来也不敢寄望会有成功的一日,也有可能是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目标,对于愿望能否实现心存疑虑。长久下来他们便开始学得务实,而终于平庸。
打破常规思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
日本的松下公司准备从新招的3名员工中选出一位做市场策划,对他们进行例行上岗前的考核。公司将他们从东京送往广岛,让他们在那里生活一天,按最低标准给他们每人一天的生活费用2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60元),最后看他们谁剩回的钱最多。其实就是考核他们谁更会赚钱,谁赚钱的本领更高明。
第一位先生,他用500日元买了一个黑色墨镜,用剩下的钱买了一把二手吉他,来到广岛最繁华的地段——新干线售票大厅外的广场上,演起了“瞎子卖艺”,半天下来,他的大琴盒里已经是装满钞票了。
第二位先生,他用500日元做了一个大箱子,上面写着:“将核武器赶出地球——纪念广岛灾难40周年暨为加快广岛建设大募捐”,也放在这繁华的广场上。然后用剩下的钱雇了两名中学生做现场宣传讲演。还不到中午,他的大募捐箱就满了。
第三位先生,中午找了一个小餐馆,要了一杯清酒、一份生鱼片、一碗米饭,好好地吃了一顿。然后钻进汽车里美美地睡了一觉。
一天下来,前两位生意都不错。可是傍晚时分,一位佩戴胸卡和袖标,腰挎“手枪”的城市稽查人员来了,把前两位的非法收入都收缴了。当他们回到东京公司时,那个稽查人员正在恭候,深深地鞠躬说:不好意思,请多关照。是的,他就是那个在饭馆里吃饭、在汽车里睡大觉的第三位先生。这场考核,第三位钱来得最轻松,自然被录取了。
故事中的第一位先生,他做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第二位先生的思维虽然稍微有了点儿变化,但仍没有打破常规,而第三位先生,却用打破常规的创意走了个捷径,取得了最大的收获。
打破思维定势,不走寻常路,是智慧的开端和源泉,也是科学发展的垫脚石。试想如果伽利略和每个人一样,将钟摆的来回摆动视为“平常小事”,那他怎能最终研究出单摆规律?如果牛顿将苹果落地视作“理所当然”,那么他怎能发现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而如果玻尔、爱因斯坦他们慑于牛顿经典力学的权威,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又怎么能被创立呢?由此足以证明,打破思维定势对于事物或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要打破思维定势,就要有勇敢的精神、创新的精神。要敢于向书本和权威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向为捍卫真理而英勇献身的布鲁诺学习——在宗教主宰了人们思想的那个年代,他却能毫不畏惧地否定“上帝”论,提出宇宙无限的思想。这是一种怎样的胆识啊!
打破思维定势,不只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应该切实地落实到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的精神。
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去做事情,去思考做事的问题,才能有更多的创新,有更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