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专家说,如果孩子不让爸爸抱,那就说明孩子跟妈妈之间的安全感有问题。如果妈妈告诉孩子:“我跟爸爸一块抱你啊,妈妈是不会放手的。”这时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就会让爸爸抱。
具体来说,妈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拉近与男孩的距离,给他安全感。
方法一:让男孩知道妈妈和他在一起
如果男孩过于依赖妈妈,并且表现为妈妈不在就会情绪低落,那很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害怕会失去妈妈,害怕妈妈不要自己。
每次妈妈要上班时,闹闹都会黏着妈妈,不让妈妈走。妈妈给他讲道理,可是他就是连哭带闹不松开拉着妈妈的手。闹闹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安全感。对待这样的孩子,妈妈要耐心一点,要给孩子时间,一点点重建孩子的安全感,消除孩子的恐惧,并且告诉孩子:“你不会失去妈妈,妈妈会在你需要的时候陪在你身边。”这样既给了孩子安全感,又不会让孩子养成过度依赖母亲的习惯。
方法二:妈妈要宽容男孩的错误
男孩比较调皮,经常会做一些让妈妈生气的事情。面对男孩犯的错误,母亲不要采用打骂等极端的方式来教训男孩,这样只会让男孩和母亲的距离越来越远。
小东在日记写道:“只要我淘气,妈妈就会罚我站,而且一站就是老半天。有一次,我用弹弓打破了邻居的玻璃窗,妈妈更是生气,不仅狠狠地训斥我,而且没收了弹弓。于是我再也不爱妈妈了,因为我觉得她并不爱我。”
男孩天生就好动,经常会犯错,母亲一味地打骂对男孩本身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妈妈如果用宽容的心来对待男孩的错误,循循善诱,孩子不但会及时改正错误,还会从妈妈的举动中学会宽容。
方法三:接受男孩回馈的爱
男孩表达爱的方式很含蓄,有时他会画一幅画或用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但有的母亲因为忙于其他事情而无暇顾及孩子的举动,无形中就将这份爱拒之门外了。
母亲节这一天,老师给孩子们留了一个作业:回家给妈妈一个吻,或说声“妈妈,您辛苦了”,或者给妈妈倒杯水来表达对妈妈的爱。一个不善言辞的小男孩选择了给妈妈倒杯水喝。放学回到家,他早早地把饮水机打开,水开后接了满满一杯水。他怕妈妈回来他听不到,便坐在客厅里一直等妈妈。妈妈终于回来了,他赶紧把水端给妈妈:“妈妈,你喝口水吧!”但是,妈妈好像并没有在意孩子的这一举动,表情平静地对儿子说:“放那儿吧,妈妈不渴,快去写作业吧。”说完便开始忙自己的家务,小男孩非常沮丧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在生活中,母亲要细心地留意孩子的行为举止,如果有一天他突然提出要帮你打扫房间,你不要怕他会把房间弄乱而拒绝他的要求,因为这也许是孩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我国自古就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戒子”等故事,这些故事都表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妈妈的关怀和呵护,会让男孩有稳定感。妈妈要让男孩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你都会在背后支持他,这样,男孩就会勇往直前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做爸爸需要有“专门”的时间
一个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共同组成的牢固的三角形,缺一不可。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几乎都是一种“模式”:父亲在外忙事业,挣钱养家,养儿育女的任务主要是由母亲承担,做父亲的却很少介入。有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发展情况不闻不问,俨然成了孩子抚养教育的“局外人”。
事实上,男孩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父亲。父亲角色中蕴含着刚毅、果断、责任感、胸襟开阔、适应能力强等特质,这些性格特点无一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如果父亲和男孩的关系疏远,那么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欠缺,比如软弱、不大气、自卑、优柔寡断等。因为父亲和母亲对男孩用的是两种 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
比如,母亲经常把孩子抱在怀里,并和孩子温柔地对视,父亲则常让孩子骑在肩头,或者把孩子抛上抛下。孩子从母亲那里得到情感的归属,从父亲那里则品尝到刺激和冒险。当孩子经历一项挑战,母亲容易担心地嘱咐“小心点”,父亲则会说“别害怕、勇敢点!”父亲的这种态度会促使孩子勇于探索而不是畏首畏尾,同时父亲往往比母亲更加威严,更能扮演好家庭的“领导者”。
不少临床医生观察到,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发育速度都不及在正常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教育专家指出,婴幼儿时期缺乏父爱的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缓慢,情感障碍尤为突出,普遍存在焦虑多、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等问题,并伴有攻击性行为。
冯帅的爸爸是公司的业务经理,每天忙于应酬,很少有时间陪冯帅。冯帅有什么问题都找妈妈解决。在学校常有同学欺负他,他不知该怎么办,每次妈妈都是让他忍耐,冯帅很想听爸爸怎么说,可爸爸从来没有耐心听他讲学校里的事儿。冯帅很少见到爸爸,每天上学的时候爸爸还没起床,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还没回来,有时一个月才能跟爸爸在一起吃一顿饭。
最近,妈妈发现冯帅出现了很多问题:学习不够用功,精神萎靡,很少说话,也不主动和妈妈说话。妈妈询问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解释说,问题主要出在孩子爸爸身上,因为爸爸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太少,孩子才会有这样的表现。冯帅的爸爸知道后心里很愧疚。他说自己总觉得孩子还小,需要妈妈的照顾多一点,自己应该多挣点钱让孩子过得好点,现在才知道对孩子影响这么大,以后一定会多陪陪孩子的。
有的父亲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给孩子丰厚的物质条件。其实,父爱并不单单体现在物质的满足,还要有行动的参与和精神情感的关怀体贴,父亲对孩子心理行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父亲是男孩最重要的游戏伙伴,也是儿童积极情感的满足者。父亲多与孩子玩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所以,男孩更喜欢与父亲玩。
★父爱有助于男孩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主、坚强、宽厚等个性特征。男孩在与父亲相处时,会潜移默化地感受父爱,模仿、学习父亲的言谈举止。
★正常的父爱能促进男孩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男孩能模仿、学习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从而形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认同。男孩缺乏父爱或与父亲交往过少,容易有女性化的倾向。
★父爱更易促进男孩智力的发展。观察和研究证明,母爱与父爱对儿童的智力影响是有差异的。孩子从母亲那里可以更多地接受语言、日常生活和艺术性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促进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
父亲在与男孩相处和互动中,是一个很生动、很有分量的角色,他向男孩展示着一个成熟男人的风采气质,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对男孩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作为父亲,你的成功不一定要体现在事业上,培养出一个健康优秀的孩子也一种成功。
要了解你的男孩,但不要试图把他变成“透明人”
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会发现男孩有这样的变化:不爱跟父母汇报学校情况了;短消息来来往往,还莫名其妙地偷笑;带锁的日记本被他从衣柜藏到床底,就是不允许父母看。许多父母开始担心,慢慢的这种担心就转变为怀疑。于是,一些父母开始偷听孩子的电话,偷看孩子的日记,甚至雇用私人侦探“跟踪”孩子,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孩子和家长间的“家庭大战”。
某学校在对3000多名家长的调查问卷中发现:63.6%的家长想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许多孩子非常反感父母的这一做法,他们认为这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尊重。60.8%的家长认为,这样做是关心孩子——这类家长常抱怨,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可孩子似乎根本没感觉到,但是家长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这种爱孩子的方式并不是在“关心”孩子。
偷看孩子的隐私会让孩子非常反感,进而转化为强烈的逆反心理,最后孩子和父母的沟通都会出现问题,甚至很多孩子把父母当成小偷来防备。一旦这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孩子的行为就会出现偏差。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监护人,有权知道孩子的一切事情。但家长要明白,监护并非监视,不应该对孩子的精神成长包揽巨细,以爱的名义侵犯孩子隐私权的做法,是一种“糊涂的爱”。
一个男孩把自己喜欢一个女孩的事情写在了日记里。他的母亲发现后,非但没有承认自己偷看男孩日记是不对的,反而激烈地批评男孩,并威胁男孩:不跟女孩断绝关系,就将日记交给老师。男孩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了。这位母亲至少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侵犯了儿子的隐私权,未经儿子允许就看了他的日记;第二,威胁儿子。正是因为这位母亲的愚昧和无知才导致男孩离家出走。
孩子十分反对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偷听自己的电话,他们总爱把自己使用的抽屉锁上。而父母就会猜想:孩子是不是染上了坏习惯不想让我们知道?
其实,父母不用过于担心孩子的这种行为,这是孩子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一种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心理上会出现一些新变化:他对父母的依赖减少,独立意识强烈,成人化倾向明显,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他的生活领域逐渐扩大,知识信息逐渐增多,他的内心变得敏感起来,原先敞开的心扉开始渐渐关闭,有了自己的隐私。而且,即使他有不少话想说,但观点已经与父母不一致了,他与父母的心理沟通就会明显减少,转而向日记本大量倾诉内心的“秘密”。因此,他们往往会把日记本视为不许别人染指的珍宝,并用“锁”勾画出他人不可随意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警戒线”。然而,有的父母往往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千方百计地窥视、探测孩子的隐私,却不曾想到这种“爱心”会侵犯孩子的隐私权,成为阻碍其心理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事实上,父母完全可以不用偷看孩子隐私的方式去了解孩子,注重平时的交流,特别是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与隐私的基础上,与孩子平等对话、交流情感、循循善诱,和孩子建立朋友式的信任关系。这样孩子就会主动敞开心扉,把心中的秘密向你吐露,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