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45700000004

第4章 受命“管天”的一代宗师竺可桢(2)

1938年11月19日,根据竺可桢的提议,浙江大学校务会议确定以“求是”为校训。竺可桢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把“求是”解释为“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根据自己的处世经验,提出“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作为“求是”的行动准则。“求是”,实际上成为办好浙江大学的思想路线,对塑造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起到了主导作用,也是指导浙江大学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思想保证。

竺可桢领导浙江大学取得成功,还在于他时时处处起着示范作用。学校迁到江西泰和暂时落脚后,他立即又往西寻觅下一步学校安顿、发展的地方,岂料短短时间内,他的发妻和爱子因先后染上痢疾而病故。这对竺可桢家庭生活来说是个严重的打击。但丧妻失子之痛并没有动摇竺可桢办好大学的决心,在处理完丧事后,又继续为公务而奔波。他对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充满了爱心,凡是家庭有了困难或发生变故的,他都亲自过问处理,因此,深得全校同仁和学生的爱戴。有了这么一位具有凝聚力的校长,全校的决策,都能实现令行禁止。

浙大西迁5000里,其行进方向,与前不久红军长征路线大体相同,后人因而也有称其为“文军长征”的。这支文化队伍,对于有利于民族文化保护和社会发展的事,都会尽力而为。在撤离杭州的时候,竺可桢克服了很大困难,把杭州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共三万六千余册,转辗运到贵阳,抗战胜利后,又搬回杭州,保住了这份国宝。学校在江西泰和暂留时,竺可桢发动师生在做好教学工作之余,帮助地方上修筑防洪堤,兴办垦殖场和学校,为当地人民做了好事,撒下了科学和文化的种子。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最后胜利。随着蒋介石挑起内战,全国各个大学为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风起云涌。浙江大学于1947年10月,终于爆发了学生于子三被捕且被杀害在监狱里的悲剧。这个事实进一步促使竺可桢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真实面目,同时也破灭了希望政府支持教育、科学事业的幻想。他根据“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行动准则,毅然站在学生一边,谴责当局迫害学生的***暴行。在当时政治形势下,竺可桢感到要继续办好学校实在力不从心;同时他又向往他的科研事业。在人民解放军隆隆的炮火声中,他决意向当时政府辞去校长的职务,离开了他潜心操劳13年之久的浙江大学,去迎接新中国的黎明。

竺可桢于1949年4月离开杭州赴上海后,迎来了上海的解放。当他在6、7月内几次听到周恩来、陈毅的讲话以后,不但领略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更体会到党对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视和对中国知识分子寄予的厚望。他在5月27日,即上海解放后第三天的日记中曾写到“解放军之来,人民如大旱之望云霓,希望能苦干到底,不要如国民党之腐败。科学对于建设极为重要,希望共产党能重视之。”这一段话,充分表现了竺可桢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态度和一个科学家的责任心。1949年7月,竺可桢到北京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会后,他率队到东北参观,所见所闻,更使他信心倍增,从而决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鉴于竺可桢的学术水平、政治态度以及在国内学术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经1949年10月16日举行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讨论决定,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按照当时中国科学院领导班子的实际情况,自然科学方面的实际责任,按专业分工,比较多的便自然落在竺可桢以及稍后被任命的吴有训副院长的肩上。

从1949年11月1日建院起到1956年,是中国科学院初兴时期,也是竺可桢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中国科学院党组意图,对中国科学院全面建设贡献比较大的时期。

建院之初,竺可桢兼任计划局局长,副局长是钱三强。摆在他们面前的最紧迫任务就是要尽快在前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旧有机构的基础上组建新的研究机构,为发展新中国科学事业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接收旧机构的工作先从北京做起,由中国科学院通知在北京的原北平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所以及静生生物调查所,明确正式归属关系,然后由竺可桢或陶孟和陪同郭沫若分别到各研究所和全体研究人员见面并征求意见。与此同时,竺可桢又相继访问了清华、北大、燕京诸校,广泛征求他们关于办好中国科学院的意见,了解有关科学领域在学术上有造诣的科学家人选。如果其中有的人选还在国外,则商定争取归来的具体办法。这项工作告一段落以后,竺可桢与陶孟和又同赴南京、上海,继续进行调查,为最后确定中国科学院下属第一批研究所的建制做了大量的工作。

针对当时一些研究所研究课题有重复,有的派系纷繁,成见较深的实际情况,竺可桢和许多科学家促膝长谈,互通心声。他以诚待人又坚持原则的工作作风曾感动了不少人。竺可桢在调整工作中提出三项原则:其一是把调查的重点放在性质上有重复的研究所,明确如何归并的具体方针;其二是强调科学院科研工作的计划性和集体性;其三是突出重点,予以特别支持。

在确定研究机构改组方案的过程中,反映出竺可桢顾全大局的高尚品格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前中央研究院的气象研究所,是竺可桢自1928年起苦心经营发展起来的研究所,不仅对我国近代气象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国际上也有较高学术地位,成为旧中国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成立后,竺可桢完全可以使这个研究所保留下来,但是他没有这么做。根据当时科学的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实际的需要和所内一些科学家的愿望,他主张扩大成立为地球物理研究所,把气象学研究只作为其中一个研究室来设置。后来的发展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没有削弱气象学的研究,还由于密切了大气物理学和其他固体地球科学的联系,使大气物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竺可桢在领导中国科学院发展新中国科学研究事业时,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中国科学院在发挥自身优势时,必须加强和高等院校及各产业部门的联系。1949年12月19日召开科学院办公会议时,竺可桢提议成立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或称部院委员会,以协商院外各部门之间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它的任务是在有关政府部门派员参加的情况下,找出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一部分由科学院负责去做;另一部分则可交与合适的部门去做,以免造成研究工作的重复。竺可桢又于1949年12月23日代表中国科学院参加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会上发言表示,中国科学院希望与教育部门加强联系,建议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到高等院校去兼课,把最新研究工作成果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竺可桢的这些主张对于密切中国科学院与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的联系曾起到积极作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央军委气象局(今国家气象局的前身)的密切合作就是一个范例。这两个单位,前者侧重理论研究,人才济济;后者是中国气象事业的主管部门。当时地球物理研究所派出陶诗言、顾震潮等高级研究人员,和气象局共同建立了联合分析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分析中心,对奠定和发展我国气象预报事业起到了很大作用。

竺可桢历来重视人才。建院初期,他从多方面着手,为中国科学院凝聚研究力量。

首先,院计划局对全国自然科学方面人才进行了调查。根据各方面专家的推荐,当时有相当学术成就的自然科学家为865人,其中174人还在国外。经竺可桢和其他院领导共同努力,争取了一批具有相当学术成就的科学家先后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他们中间有童第周、曾呈奎、贝时璋、庄孝僡、蔡邦华、戴芳澜、汤佩松、殷宏章、潘菽、裴文中、王淦昌、汪德昭、庄长恭、王葆仁、虞宏正、叶渚沛、尹赞勋、黄秉维等。就象当年在浙江大学努力延聘有学术威望的教授一样,竺可桢为了敦请这些科学家来院工作,曾倾注了不少心血。当时有些科学家在大学里工作,他曾和教育部领导反复协商,大力争取。有的成功了,教育部门同意调出,如童第周、曾呈奎等;有的被教育部婉拒,没有调进科学院工作,但一直和竺可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苏步青等。为了争取尹赞勋来科学院,他曾几次拜访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最后终获同意。当汪德昭、叶渚沛等从国外归来时,竺可桢自费设宴为他们接风,向他们介绍新中国的情况和中国科学院的性质、任务,动员他们到中国科学院参加研究工作。

为了充实新中国科研人员力量,竺可桢还亲自出面发出函电,邀请在海外他的故交或学生中有成就的学者回国参加建设。在他号召下,有的很快即踏上归途。成为中国科学院研究力量的骨干,例如姚錱、施履吉等。

为了弥补科学院研究力量的不足,竺可桢倡导高等院校的教授来研究所兼职,担任专门委员会的委员,在研究方向任务和人员培养方面帮助科学院工作。他还认真组织实施科学院和高校共同组建研究机构,例如在北京大学建立植物生理研究室,请当时的北大教授汤佩松主持;通过侯光炯教授,在西南农学院设立西南土壤研究室等,对推动基础研究起一定作用。

竺可桢更对年青科技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很大心血。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主张多派青年科技人员到苏联深造,或随专家一起赴苏联及东欧国家考察、进修。他本人出访苏联和东欧国家时,总是向我大使馆详细询问中国科学院派去留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与他们会见,或进行个别谈话,或举行座谈会,或要他们陪伴参观,担任翻译,从中对留学生的业务水平进行考察。曾担任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的谢自楚,就是在当时竺可桢访苏时的建议和鼓励下,选择了冰川研究专业,后来成长为我国较早从事冰川研究的年青学者之一。

对于刚分配来科学院的大学毕业生,竺可桢总是要与他们见面,向他们作建国前后的对比,展望中国科学事业的未来,介绍中国科学院的情况,对年轻人提出殷切希望。1954年8月,当年第一批大学毕业生80余人来科学院报到,竺可桢和他们作了近三小时的谈话;同年还有第二批大学毕业生83人,因交通被洪水所阻,延期到北京。报到后,竺可桢又与他们作了同样的讲话。就如同30年代浙江大学新生入学时,竺可桢校长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国家前途和青年人的任务的教育一样,让大学毕业生一踏进新中国的科学大门,就立即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根据当时政务院关于中国科学院应该计划与指导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中国科学院十分注意地方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新学科研究机构的设立。前者是为了更好地为当地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兴学科的发展。竺可桢为促进这两方面工作不遗余力。

西北地区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一左右,地下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经济建设潜在力量很大的地区。竺可桢曾于1954年去黄河流域亲自考察一个多月,实地调查了水土流失的严重情况。这次考察对竺可桢震动很大,他亲眼看到黄河中游不少地区滥垦滥伐,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他认为,水土保持工作应该是“面”的问题,而不是线或点的问题。人类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有鉴于此,中国科学院必须把黄河全面开发及根治黄河问题作为一个长期的重点工作。这也是较早建立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的一个原因。竺可桢于1953年12月、1954年6月,两次前往西安,与西北地区行政领导商议西北分院建院方案,决定在陕西武功首先建立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即今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前身),以适应治黄河的需要,接着于1954年在沈阳又成立林业土壤研究所。以后,在竺可桢的提议和指导下,在兰州又设立了一系列的研究所,使兰州成为我国重要的地学研究中心之一。其中有些研究工作,如沙漠、冰川研究,后来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竺可桢密切注视着国际上当代科学发展的动向。建国初期,他深感到旧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落后。他经过一番努力,得到教育部门的支持,首先将山东大学的童第周、曾呈奎教授调来中国科学院,由他们会同原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张玺共同主持成立海洋生物研究室,在此基础上很快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所,为发展我国海洋科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64年国家决定成立国家海洋局,统一管理海洋资源调查和开发研究工作,竺可桢对此举十分支持,从全局出发,同意将当时原属中国科学院的一部分海洋研究力量划归新建的国家海洋管理部门;但是他又考虑到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科学院的性质、任务不尽相同,不同意将中国科学院所有海洋研究机构统统划归国家海洋局的主张。为了坚持海洋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不被削弱,他直接向当时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同志陈述意见,中国科学院的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因而得以保留。

为了使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边缘地区建设,中国科学院于1951年5月派出了西藏科学工作队。经竺可桢精心组织,选派了以地质学家李璞为队长,大地测量学家方俊为副队长,共有48人参加的考察队伍,进行了地质、地理、生物、农业、社会、历史、语言、文艺和医药等内容的考察。这是西藏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的多学科科学考察。在取得了初步成果后,于1952年6月又派出土壤学家李连捷率领的农业科学家共11人再次进藏。此外,根据国家在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发展橡胶种植的要求,竺可桢组织了由多学科科研人员组成的考察队参加调查,这些调查标志我国早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的开始。

同类推荐
  • 诸葛亮十讲

    诸葛亮十讲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最为出彩的,就是“三顾茅庐”时的“隆中对”。在后世的评价中,“隆中对”被认为是诸葛亮的天才之作,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战略。那么,这个计划究竟是对是错,其实施情况又如何呢?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智者之一,他在世的时候,蜀汉政权视他为顶梁柱,所有的军政大权都由他掌控。可是,如果他不在了,又将如何维持政权的稳定呢?诸葛亮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不过,他在接班人的选择问题上,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人才匮乏,次中选“优”。
  • 遇见一些人,流泪

    遇见一些人,流泪

    世界上最触动人心的东西,其实是人的命运。可以说,这是一本人物小记,也可以说,它是一本心情手记。翻读它,就像触摸人物柔软的命运。不管是李叔同,还是三毛,还是诗人普拉斯,画家潘玉良,歌手科恩……他们的生命是多么伤感,孤独是多么深刻,情感是多么脆弱。他们的爱与恨,和他们的作品一样,让人爱怜,让人惊叹。爱情会崩溃,寂寞会唱歌,人生会告别。遇见了20个人,遇见了他们的脆弱与眼泪……
  • 中国历史名人之三

    中国历史名人之三

    综观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历史,历时虽较两汉为短,但剧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朝代更替,则非两汉可比。此期间不管是从政治、军事以至科学技术、文学等领域,都出现了值得称道的人物,相信读者从本卷中就可以认识这些在历史上光耀一时的名人。
  •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

    修订老版讹误106处!一字未删,原貌呈现手稿!唐浩明独家作序认可版本!阅读收藏最佳版本!政商必读!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之一,中纪委“读书推荐”栏目推荐学习。柳传志、宗庆后、白岩松鼎力推荐!历史小说巅峰之作,关于曾国藩最权威、最好看、最畅销的读本。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唯一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卷本《曾国藩》编校而成,全新修订原貌呈现。
热门推荐
  • 生活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生活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生活中人们经常碰到各种各样非常小的“难题”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既影响了心态也影响了我们应该享受的快乐。其实这些问题只要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略微思考一下,生活中许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生活高手》从理财,购物,生活中的诀窍,生活中的禁忌,休闲娱乐,家庭烹饪等诸多方面编写了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些实际性的办事窍门,望能给读者帮助和启发。
  • 妖帝,本后要定你了

    妖帝,本后要定你了

    黑白无常勾错了魂,一朝穿越,摇身一变成被打入冷宫的软弱皇后,纯粹个受欺负的万年“受”。笑话,从来只有我宰人的份,别人想宰我?看看你有没有那个命来了。招惹姐?让你尝尝什么叫做生不如死。拼腹黑?姐可不知道你有没有命玩到最后。拼权势?皇太后的令牌挂在腰身,丫的玩死你。皇上,皇上又怎么样,姐照样虐,可是为什么自己总是被他吃得死死的……他,轩辕宫澈,傲天王朝最为年轻有为的皇帝,他腹黑狡诈,吃人不吐骨,冷漠加身,懒散的外表是他的伪装色,让无数敌人闻风丧胆,引得无数女子疯狂无比。而他曾经不屑的皇后,此时已经生出了利牙,张牙舞爪到他的身上,十足引起了他的“兴趣”。他逗她,宠她,欺负她,当“兴趣”逐渐发展到足以使他冰冷为之融化,腹黑帝王将要如何将邪魅妖后追到手中?---------精彩片段-------------片段一:“皇上,皇后说想要吃双龙鱼,说滋润补身。”“油炸了,问她要不要清淡的。”“皇上,皇后说想要那幅春霜秋月图,说好画要配好火。”“烧了,问她要多大的火。”“皇上,皇后说她想要那无极宫阁,让宫主做她的男宠。”“无极宫阁可以,男宠,她有我了,竟然还敢找别的男人,把那宫主阉了。”呆在皇上身旁的某男顿时口吐白沫不醒人事,天啊,不带这样玩人的,我还没娶老婆呢。片段二:“皇上,知道你与黄瓜的区别么?”秦雨轩不知所谓地拔着老虎的须子,脸上挂着一抹精光的笑意,内心无限YY中。“朕是不知道朕与黄瓜的区别,但朕想,皇后你一定会知道吧。”轩辕宫澈邪魅地在秦雨轩耳旁吹着热气,一双手不安分地在身上骚动着。华丽丽地一个飞踢下面,好吧被挡了,再来一个,两只脚被抓住了,然后某女就被丢到床上,一片和谐的场面春光上演。好吧,腹黑自己拼不过他,也只能认命做个皇上的独宠皇后了。
  • 傻子段二牛

    傻子段二牛

    无为,原名赵亮。甘肃平凉人,定居广西北海。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周家情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 吴版倚天之长相守

    吴版倚天之长相守

    自小我就爱倚天屠龙记里赵敏与张无忌的爱情,那时只觉女子当做赵敏,而一生良人应寻无忌。长大后看了原著,陆陆续续看了九版倚天,终是只爱这一版。夜深人静,感念无忌敏敏的爱情,亦为儿时懵懂不知愁的痴意作个纪念,写下这个同人后续,愿与一起喜欢的吴迷一起分享。那时的无忌,给了我对于爱情最初最美好的向往。今亦是。
  • 古代妻之豪门盛婚

    古代妻之豪门盛婚

    某天侯府千金冷书凝被渣女推入水中,可没淹死,反而整个人都掉到了现代!!刚开始,是这样的。冷书凝道男女授受不亲,风少连个小手都没的牵。冷书凝道孤男寡女不得共处一室,风少只得孤零零睡客房。冷书凝道礼尚往来,有位公子送了她一辆四轮车,她要回什么礼物好呢?当夜,风少已经让某位公子消失在人间,包括那辆车。可后来,却是这样的。冷书凝发现现代男女平等,风子凌改正道:“男女不平等,我听你的。”冷书凝发现现代可以谈恋爱,风子凌改正道:“可以谈,只能和我。”原来现代成亲了还可以离婚啊!风子凌连忙扑上去一把抱住,继续改正道:“别人可以,我两不行。”冷书凝从古代掉到了现代,一下就掉到了风子凌的心里。宠上天,爱到死,一生一次的恋爱,一生一个的爱人。只是这心脏病真不是个玩意儿!得赶快治!不然又要在床上晕过去了。。。【简介略无能,美人们可以点进去看看~么么哒】
  • 名门第一少奶奶

    名门第一少奶奶

    网络火速裸画惊爆视频,让她红了,也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梦。父亲出事,老公带着闺蜜归来,对她说:“念锦,我爱的是她,离婚吧!”他的抛弃,让她成了W市商界的一场笑柄!万念俱灰酒醉之时,她准备从高高十八层楼跃下结束自己年轻生命,一个俊美如斯的男人闯入了她的生命。对她说:“自杀,是懦弱的行为。”“嫁给我。我帮你报复她们。”“理由?”“我也看他们不顺眼。”她冷冷地讥诮地凝望着那双毫无焦距的漂亮瞳仁。“就凭你也配?”“你等着。”男人哑然一笑,绝愤而去。几天后,当她送着一大叠的资料叩响了某高级领导办公室的门,这才知道,原来,秦少天,东方集团未来的接班人。男人强大的背景让她落荒而逃,而他却抓住了她一双素手,坚定地道:“如今,我还有没有看他们不顺眼的能力。”“我不能生孩子。”“无所谓,我们可以效仿西方公民。或者试管婴儿也行。”“好。”就这样,她选择了一段无爱的婚姻。他是商场巨鳄,他是权势滔天W市未来第一把手,然而,本就水火不容的他们,偏偏嗜好都相同,甚至连喜欢女人品味都一样。他把她伤得体无完肤,他却将她捧若掌心,视若珍宝……两个男人,商场政界,勾心斗角,最终胜败难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操纵所有事阴谋者浮出水面,原来,一切不过是一场诱人的局而已。*“老婆,那枚怎么样?”男人修长的指节指向柜台里最耀眼,最昂贵的钻石戒指。“小姐,你老公真是有眼光,这是限量版的。”服务员小姐笑吟吟地说。“很贵的!”“没事,不要为你老公我省钱。”男人宠溺着亲了她一口,笑说。当服务员小姐拿出那枚戒指戴在她指节上时,回首,她清楚看到了背后那一对挑选戒指男女。面色难看,羞愤到真想找一个地洞钻进去。*某高级宴会,她穿着漂亮的晚礼服,美若天仙依偎在男人怀中。“老公,宝宝又踢我了。”“要是小子,出来后,我就揍他。”男人亲昵在她耳边笑语。不远处,前夫拥着娇妻,听着她们的对话,脸色倏地变得铁青,满脸惊诧,真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她不是得了不孕症吗?怎么会有孩子?他说:“念念,管家说你想过那种世外桃源生活,所以,我为你修建了一座‘锦园’,今后,我们的孩子将会在这座园子茁壮成长,我会宠你及孩子们,生生世世。”他说:“念念,管家说你喜欢看烟花,我买一些供你观赏。”他口中的一些烟火却足够在天空中绽放一夜。
  • 汉武挥鞭

    汉武挥鞭

    国际佣兵,京城大学机械和化工双料硕士,脑海里带着京城图书馆的书库,穿越成为幼年汉武帝。1.发展不出体系工业?那就带去体系完整的书库,3119万册够不够?2.没有人才?办上几十年书院够不够?3.儒家意识形态无法撼动?汉初的儒生帽子都被当尿壶,还不乖乖创立新儒学?4.粮食制约人口规模?不会去找土豆,地瓜和玉米?占城稻都能找到,还怕没杂交水稻?5.天灾不断?汉朝抓来战俘是要当奴隶的,修水利,养牲口。6.匈奴的马快追不上?打下大宛你想要多少汗血马?7.交通不便?新中国修桥铺路才用了多少年?8.信息不畅?大汉弄个电报不过分吧?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销售不要太老实

    销售不要太老实

    本书的目的在于:提醒那些每日奔波劳累的销售员们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失败之处,主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本书的终极目的就是—— 不要再活得如此艰难! 为什么老实的销售员总是上演失败?他们自己也纳闷:不是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吗?我努力耕耘了,可为什么总是收获甚微呢?本书是一本老实人的开心锁,一面聪明人的反思镜,翻开本书,改变就已经开始。
  • 混沌逆天诀

    混沌逆天诀

    盘古开天地,混沌化五行,天地法则定,虚无道执行;极品小子张浩天的YY之旅。一道金光入体,开启他那逆天的修炼悟性,修行路上众女相伴,豪侠追随,神挡杀神,佛挡弑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