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贻误军机:石达开失败主要原因
据《西行漫记》,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如果当初红军渡河失败,就很可能遭到歼灭了。这种命运,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在遥远的大渡河两岸,三国的英雄和后来的许多战士都曾遭到失败。也就是在这个峡谷之中,太平天国的残部、翼王石达开领导的10万大军,在19世纪遭到曾国藩统率的清朝军队的包围,全军覆没。蒋介石总司令现在向他在四川的盟友,地方军阀刘湘和刘文辉,向进行追击的政府军将领发出电报,要他们重演一次太平天国的历史。红军在这里必然覆灭无疑。但是红军也是知道石达开的,知道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贻误军机。(马清福《毛泽东评用古代文史哲》,辽宁画报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118~119页)
“涉远祁连外,来从晋地游”
邓华将军广闻博记,才华横溢。红军东渡黄河前,毛泽东为一军团诸将领送行,随口吟诗道:“涉远祁连外,来从晋地游。”众将军不知所云,面面相觑。一将军问之,毛泽东笑而不答。邓华将军略思片刻,对曰:“主席是改用李白《渡荆门送别》诗的前两旬,为我们送行呢。”随即朗朗背诵全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吴东峰《开国将军轶事》,《解放军文艺》1998年第8期第16页)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
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多次提及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他写道:“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他又说:“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人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
毛泽东在延安他的住所,和当时在《新中华报》任编辑的左谟野作了谈话。
据左谟野回忆说:主席问我是湖南哪一县人?我说是岳阳。主席以赞美的口吻说道:啊,岳阳是一个好地方。我在大革命的时候去武汉,经过岳阳,我去游览了洞庭湖滨的岳阳楼。你们岳阳有名,同岳阳楼很有关系。因为范仲淹写过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主席问我背诵过《岳阳楼记》没有?我说:小时候读过,现在还记得一些。主席又问:岳阳楼上的几块木刻的《岳阳楼记》现在还在吗?我说还在。主席特别赞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两句,认为“先忧后乐”的思想,较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提法,境界更高了。主席从《岳阳楼记》谈到延安钟鼓楼上的书有“范韩旧治”四字的横匾。主席说:延安也是范仲淹的旧游之地。“范韩”就是范仲淹、韩琦。为了防御西夏入侵,他们曾经镇守延安。当时有一个民谣:军中有一范,敌人闻之惊破胆。许多人都知道范仲淹是一个文人,很少人知道他还是一个镇守边疆的主帅。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我说:我爱读范仲淹写的词,特别是那首“渔家傲”。主席说:那就是他在陕北戍边的时候写的,他是一个边塞词人。看来你对宋词很有兴趣。我说: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父亲在家里教我背诵过一些诗词。上了中学以后,我还是爱好中国古典诗词,自己课外阅读了一些。主席接着就谈到中国诗词的演变。他说:绝句、律诗,都是四旬或者八句,每句都是五个字或七个字。词是长短句,有各种词牌,在形式上可以说有一定程度的解放。主席还谈到词的流派,并且引用了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柳永、辛弃疾、陆游等人的作品,予以评说。可以说是一篇非常精辟的词话。我当时听得津津有味,可惜具体内容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不能复述了。(徐新民编《在毛泽东身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10页)
“关于中国古代帝王尧、舜、秦皇、汉武帝的记载使我着迷”
毛泽东1936年与斯诺谈话时回忆说:“我还记得就在这个时候我第一次听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都已死去——虽然新皇帝宣统(溥仪)已经登基两年了。说实在的,当时我还不是一个反对帝制的人;认为皇帝和大多数官吏都是诚实、善良和聪明的人。他们仅仅需要康有为帮助他们进行变革罢了。关于中国古代帝王尧、舜、秦皇、汉武帝的记载使我着迷,我读了许多有关他们的书。”(《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页)
11月,至1937年4月4日之间,毛泽东阅读了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1935年6月笔耕堂第三版)一书,除在原文边作了单线、双线、曲线、圆圈、单钩等符号外,还写了不少批注。如“韩信将兵”、“佳人却可倾国”。(《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57~58页)
“借给我一部《御批通鉴辑览》”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谈话时回忆:“我的下一个求学经历是省立第一中学。我花了一块钱报名,参加了入学考试,发榜时名列第一。这是一所很大的学校,有许多学生,毕业生更是难以计数。这里的一位国文教员对我帮助很大,我的文学爱好引起了他对我的注意。这位教员借给我一部《御批通鉴辑览》,里面有乾隆皇帝的谕旨和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