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德·劳·蒙哥马利(1887~1976)英国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陆军元帅,二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他是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着名的阿拉曼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是其军事生涯的两大杰作。
名言妙语
如果脑袋里面总是纠缠一大堆琐碎事物,是不可能有清晰思路的。
一个国家的真正力量不在于武装部队,而在于民族性格,在于人民,在于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充沛的精力。
生平介绍
1887年11月17日,蒙哥马利出身于伦敦肯宁顿区一个牧师家庭。14岁时才正式上学,1907年考入桑德赫斯特英国皇家军官学校。1908年12月任英国驻印度的皇家沃里克郡团少尉排长。
1908年12月蒙哥马利被分配到皇家沃里克郡团驻印度西北边境白沙瓦的第一营服役。1914年8月,他随英国远征军到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伤愈后又重返法国前线,并担任了旅参谋长。大战结束时任师司令部中校参谋。1920年1月进入坎伯利参谋学院深造。1926年1月调回参谋学院任教官。1930年陆军部选派他担任步兵教令的重编工作。1934年任奎达参谋学院的首席教官。1937年调任第九步兵旅旅长。1938年12月任驻巴勒斯坦第八师师长,参与镇压巴勒斯坦人的武装暴动,被晋升为少将。1939年8月,回国接任以“钢铁师”着称的英国远征军第三师师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蒙哥马利率远征军第三师横渡英吉利海峡,参加了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战斗,1940年5月德军闪击西欧时,被迫随英远征军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因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表现优异,受到丘吉尔的高度重视。1941年先后任第五军、第十二军军长。12月又奉命调任对德军入侵威胁最大的英格兰东南地区担任司令官,负责选拔、调整、培养各级指挥官,严格训练部队,提高英军军事素质。
1942年7月,在北非沙漠中的英国第八集团军,被“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德国非洲军团击败,退守埃及境内的阿拉曼地区。在英军濒临崩溃之际,1942年8月蒙哥马利临危受命,接任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同年10月至11月间蒙哥马利组织向德军发动了阿拉曼战役,一举击溃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扭转了北非战局。随后又挥师乘胜追击,率领第八集团军与盟军配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全歼北非残敌。蒙哥马利由此声誉大振,被人们称之为捕捉“沙漠之狐”的猎手。阿拉曼战役后,蒙哥马利受封为爵士,并因功被提升为陆军上将,同时被授予巴斯骑士勋章。
1943年7月,他率英军在西西里登陆。9月至12月,协同美军实施意大利战役,进军意大利半岛。1944年1月调任盟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司令,参与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计划制定工作,负责指挥盟军全部地面登陆部队。1944年6月率领第二十一集团军在诺曼底登陆,取得了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胜利。此后转战西北欧,参与指挥了阿纳姆战役和阿登战役。1944年9月1日,蒙哥马利晋升为元帅。1945年3月,他指挥第二十一集团军横渡莱菌河进入德国本土,之后便日夜兼程,向波罗的海进发。5月,驻荷兰、德国西北部和丹麦的150万德军向蒙哥马利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蒙哥马利任驻德英国占领军司令和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英方代表。1946年至1948年任大英帝国总参谋长,受封阿拉曼子爵。1948年10月出任西欧联盟各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委员会常任主席。1949年4月,美国与西欧11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12国共同结成防务联盟。1951年4月2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司令部成立,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任最高司令部司令,蒙哥马利任副司令。
1958年,蒙哥马利结束了50年的军旅生涯而退休。1960~1961年他曾2次访问中国,并拜会了毛泽东主席。1961年9月访问中国时,他提出了关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3原则:“第一,大家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第二,大家都承认有2个德国——东德和西德;第三,一切地方的一切武装部队都撤退到他们自己的国土上去。”1976年3月25日,蒙哥马利病逝于伦敦汉普郡奥尔顿。享年89岁。生前着有《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通向领导的道路》、《战争史》、《从阿拉曼到桑格罗河》、《从诺曼底到波罗的海》等书。
经典战役
1942年7月1日,北非沙漠中的英国第八军团,在阿拉曼地区濒临全面溃败的局势。趾高气扬的德国装甲部队几乎已开到亚历山大和开罗的大门口。到了8月,整个北非眼看就要给**德国占领了,形势极为严峻。
8月15日,新任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来到了阿拉曼前沿阵地。迎接他的是一片混乱、士气低落、准备撤退的气氛。蒙哥马利稍事休息后,当晚便召集司令部全体人员训话,给军官们鼓气。他用坚毅的目光扫视了一下,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说道:“我们的防线就在这里——阿拉曼!如果我们失去这个阵地,我们就将失去整个北非……我们将在此继续战斗,决不能后退半步!”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决心在新任司令的指挥下同德军血战到底。
他的对手是北非德、意联军总司令隆美尔,以惯于使用坦克集群在沙漠中发动闪电式突击而闻名,人称“沙漠之狐”。
蒙哥马利刚一到任,隆美尔就指挥200辆坦克向英军发动猛烈进攻。蒙哥马利沉着应战,命令炮兵和空军猛烈轰炸正在行进中的坦克。德军装甲部队被击退了,英军士气高涨起来。阿拉曼战场出现了僵持局面。8月31日,获得了一些汽油的隆美尔迫不及待地再次向英军发动进攻。数百辆坦克隆隆地向前推进,扑向英军阵地。
蒙哥马利命令皇家空军出动。霎时间,英国机群掠过长空,对无处躲藏的德军装甲部队展开猛烈的轰炸。只见一股股夹着黄沙的烟柱腾空而起,数十辆坦克被击中着火,德、意士兵乱作一团,四处逃窜。
看到自己的部队损失惨重,隆美尔又气又恼,便下令集中兵力向战略要冲阿拉姆-海尔发岭发动进攻。这早已在蒙哥马利的预料之中。他到任后不久,就发现阿拉姆-海尔发岭是个战略要冲,便迅速抽调部队加强该山岭的防御,命令在德军可能重点进攻的各要害地段大量布雷,并集中配置火炮和坦克部队。
德国坦克群-驶进阿拉姆-海尔发岭,顿时压响大片地雷。随着“轰隆轰隆”的爆炸声,德、意军被炸得人仰马翻。接着英国炮群齐声轰鸣,又炸毁了数十辆坦克。经过6天的激战,隆美尔的攻势被彻底粉碎。德、意军伤亡4500人。英军乘胜追击,战场的形势对德、意军越来越不利。隆美尔被迫转入防御,并连连向柏林求援。但此时,希特勒正忙于攻打斯大林格勒,已经顾不上北非了。
与此同时,英军却获得了大量的支援,其中包括最新式的美制谢尔曼式坦克和自行火炮。蒙哥马利信心倍增,精心制定反攻计划,加紧进行反攻的准备工作。
10月23日晚11时40分,英军的大反攻打响了。1000多门大炮齐声怒吼,千万发炮弹如狂风暴雨般倾泻在德军前沿阵地上,摧毁了一大批德军重炮和坦克。一群群英军飞机也轮番轰炸。紧接着,800辆英军坦克向德、意阵地冲去。辽阔的沙漠里战车隆隆,炮声震天,战斗异常激烈。德军伤亡惨重。连连败退。10月28日,英军一举攻人敌军海滨阵地。11月2日,德、意军防线多处被突破,南北两翼都告急。近10万德、意军随时可能陷入英军的包围之中。
隆美尔知道大势已去,失败已成定局,若不赶快撤退,必遭全军覆灭的下场。于是,他便向希特勒发报请求下令撤退。然而到了第二天,隆美尔却收到了令他大失所望的密码电报。希特勒命他必须坚守阵地,不得后退一步。隆美尔表面上执行希特勒的命令,实际上纵容部队迅速撤退。从11月4日起,德、意军队开始全线溃败,仅仅在几天里,就后退了700英里。
阿拉曼战役以蒙哥马利统帅的第八集团军大获全胜而告结束。在这次战役中,德、意联军共损失了6万官兵、500多辆坦克和1000门大炮。此战是英国对德作战的首次决定性胜利,它使**德国丧失了对北非的控制权。
人物点评
一个半世纪以来,英国军队中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像蒙哥马利那样精通军事,战功卓着。蒙哥马利能在同辈中出类拔萃,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具有一般人难以相比的敬业精神。他一心想的就是作战、训练和胜利。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爱交际、不好女色,除了军事外,他没有别的兴趣和爱好。蒙哥马利最突出的才能在于能够从大处着眼,纵观全局。他视野开阔,反应敏捷,善于把战略需要同战术和可能归他指挥的兵力联系起来考虑问题;在困难面前,他总是临危不惧,沉着冷静,不为局部或表面现象所干扰,而对各种复杂情况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他治军严格,注重从实战出发训练部队,强调鼓舞部队士气,尽量减少人员伤亡;他坚持“均衡原则”,每次出击前必定在人力物力上做好充分准备,虽然对于战争来讲,有时延缓了进程,但却稳妥可靠。英国人为蒙哥马利这样写道:战争时坚强刚毅,挫折时顽强不屈,胜利时宽容敦厚,和平时友好亲善。当然,也有不少人提出蒙哥马利的才华和功绩被高估了,这或许与他好恶由己、我行我素的个性有着直接联系。尽管蒙哥马利有一些弱点和不足,但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不愧为威灵顿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