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1800~1891),又称老毛奇,普鲁士和德意志的总参谋长,着名的军事家。他十分重视新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强调参谋人员对完善军队指挥的重要作用,在军事理论方面颇有建树,西方军队中流行的“委托式指挥法”、“闪击战”理论,都是从他这里首开先河。
名言妙语
战争的目的就是尽快结束战争,而最快结束战争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使用最残酷的手段!
生平介绍
1800年10月26日,毛奇生于普鲁士梅克伦堡易北河畔的小城帕希姆。1811年,他被送进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军校,1817年获皇家近卫军少尉军衔,即成了丹麦的军官。
1822年3月,毛奇通过考试加入了普鲁士军籍,成为驻奥得河畔法兰克福第八近卫师的少尉军官。1年以后,他又通过考试,进入普鲁士军事学院。1828年,他发表了军事着作《论军事测绘大纲》,受到军界的重视,因而调到柏林总参谋部所属的地形测量署工作。
从这以后,毛奇尝到了研究和写作的甜头,他比以往更加关心社会政治史和军事史的研究。撰写了《论波兰的内部关系和社会状况》等论文,并开始为总参谋长起草文件。
1834年,毛奇晋升为上尉。这年11月,他到达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帮助土耳其进行军事改革,加强普鲁士在土耳其的影响。1839年6月,土耳其同埃及发生战争,遭到失败,毛奇被迫回国。
1842年,毛奇晋升为少校,在柏林第四军参谋部供职。此时大规模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和思想革命使欧洲和德国的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毛奇参加了汉堡铁路的管理,使他有机会观察铁路在战争中能起什么作用。
1845~1846年,毛奇作为普鲁士亨利亲王的副官住在罗马。他曾详细地研究过拿破仑,承认拿破仑无可比拟的军事才能。但他认为拿破仑缺少完整的战争体系,凭着个人的筹划和决心指挥作战。他更多地研究了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对重大的战争和战役都进行了深刻分析。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一个庞大而严谨的思想框架,在他脑中逐步建立。
毛奇提出军队要创立大规模的总参谋部体制。总参谋部在战争时期应当成为总司令(国王)“唯一的顾问”,由它制定战略和策略,协调军力和物力,统一军事行动的指挥。要对总参谋部军官进行教育和训练。同时,国家必须把技术革命引入战争。不仅要更新军队的装备,而且要把铁路和电报用于战争目的。他提出了所谓“普鲁士的铁路政治”,把铁路、电报乃至刚刚出现的热气球都作为战略行动的辅助手段,并把一系列科学如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地理学、测量学等用于战争。
功夫不负有心人,毛奇的政治态度、军事思想及其才能,终于赢得普鲁士最高当局的赏识。仅用7年时间,毛奇就由一名少校军官迅速升迁为陆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
着名的铁腕人物俾斯麦对毛奇非常信任和欣赏,他的军事计划正好迎合了宰相俾斯麦的政治战略——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1864年初,普鲁士与丹麦的战争爆发,毛奇作为总参谋长在统帅部指挥部队。按照他的作战计划,普鲁士军同奥地利军采取钳形攻势,很快击败丹麦。1866年初,普奥战争迫近,普鲁士国王指令,这次战争的军事命令直接由毛奇发给战地各军,而无需再通过军政部。普奥战争最后的结局是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德国北部和中部。
1870年7月19日,普法战争爆发。毛奇被任命为“国王陛下统帅部的全军总参谋长”,实际上是全权指挥。毛奇把38万军队分为3个方面军,采用“铁路进军”、协同配合、分割包围的战术,一步步将法军引诱进色当城。结果,拿破仑三世不得不率10万法军投降。1871年1月5日,毛奇下令炮击巴黎。1月28日,巴黎守军投降。
5月10日,普鲁士和法国签订《法兰克福条约》,宣告法国战败。同年,普鲁士国王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最终统一起来。6月,毛奇受封为伯爵,并晋升元帅。
普法战争结束后,毛奇又继续担任了17年的总参谋长。这期间,他主持编纂了1870~1879年战争史。同时,他还认真研究了对法国和俄国同时进行作战的问题,经过2年时间的筹划,最终选择了俄国作为第一作战对象的战略。1872年,毛奇成为上议院议员。1876年,在他的出生地举行了毛奇纪念碑揭幕典礼。
1888年8月10日,已经88岁高龄的毛奇辞掉总参谋长一职。辞职后,担任过国家保卫委员会会长,完成了长篇论文《论1870~1871年普法战争史》。此外,毛奇还经常在议会中宣扬普鲁士****精神,大声疾呼药增加军费,扩充军队,增加军备,为统一后的德国迅速走上****扩张道路摇旗呐喊。1891年4月24日,毛奇病逝于柏林。
经典战役
1867年,在毛奇的领导下,总参谋部拟定了对法战争的计划,准备使用3个军团,在边界地区歼灭法军主力,尔后直趋巴黎。7月26日,法国把7个军配置在梅斯、斯特拉斯一带的莱茵河地区,统称“莱茵军团”。
面对重兵压境,总参谋长毛奇胸有成竹,两三天内便集结兵力,作好了应战准备。47万大军在毛奇的指挥下,于8月4日兵分2路开始了全面反攻。南路军于8月5日越过国境,重创法国麦克马洪元帅军队的右翼,占领了维桑堡。接着,双方在沃尔特村发生激战,法军全线崩溃。一部分法军退守斯特拉斯堡,被普军包围,大部分法军随麦克马洪退向法国的腹地沙隆。
拿破仑三世见势不妙,即把帅印交给巴赞元帅,自己坐了一辆马车向西逃走。8月14日,普军在科尔塞利斯再败巴赞元帅的部队,迫使巴赞残部退守梅斯城。毛奇察觉巴赞打算继续西撤的意图,即派中路军越过塞尔河,插入法军后方,把巴赞的部队团团包围在梅斯城中,巴赞率18万大军曾先后两次突围均未成功。
8月23日,麦克马洪元帅率沙隆集团军(12万余人,393门火炮,76门“米特拉约兹”炮)从集结地域(兰斯城)出发,前去解救被包围在梅斯的莱茵军团,拿破仑三世也与之随行。
当毛奇获悉麦克马洪并没有向巴黎撤退,而是准备绕道色当援救梅斯的法军时,便故意散布普军坚决向巴黎挺进的消息,以麻痹麦克马洪。他命令卡尔亲王统率第一军团、第二军团的主力15万人,将梅斯团团围住,同时令第三军团、新组建的默兹军团停止进军巴黎,而是前去迎击麦克马洪部。8月28日和31日在默兹河地区麦克马洪部连遭打击。普军两路包抄,普军右翼越过麦士河,占领了通往比利时的阿登山口;左翼切断法军撤往巴黎的退路。两路会合,把麦克马洪的部队压缩在色当城,与在梅斯一样对法军形成了“瓮中捉鳖”之势。9月1日拂晓,胜券在握的毛奇邀请威廉一世、俾斯麦等人来到色当观战。毛奇在总攻前对普王说:“近卫师进攻了,我祝贺陛下取得本世纪最伟大的胜利。”20万普军发起总攻,700门大炮同时轰鸣,炮弹如雨落入城内,色当城陷入一片火海。法军抵抗不住,麦克马洪受伤。下午3时,法军在中央塔楼上举起了白旗。9月3日,拿破仑三世向巴黎发电:“军队已被击败,全体官兵和我本人都已成为俘虏。”
色当会战是普法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交战,法军死伤1.7万人,拿破仑三世连同他的39名将军和10万士兵都成了普军的俘虏。650门大炮也被普军缴获。普军伤亡的人数只有9000余人,总参谋长毛奇可谓居功至伟。
人物点评
毛奇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最伟大的军事家,以其文韬武略、赫赫战功享誉欧洲,闻名世界。他志存高远,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丰富的阅历、敏锐的军事目光使他能够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
毛奇信奉着名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是外交政策的延续,甚至是实现政治目的决定性工具。他对拿破仑的作战思想也颇有研究,从前人那里继承了战争的理论和原则,但又不拘泥于此,而是着眼于时代的需要,充分利用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的成果,创立了新的战略战术和具有现代意义的作战指挥体系,使参谋部成为军队行动的大脑,大大提高了指挥效率,将战争样式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主张战争应该先敌动员,突然袭击,分进合击,利用外线作战手段,在速战速决中取胜,奠定了领导现代大规模作战的基础,其军事理论给西方军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