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评价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杰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在中国家喻户晓。《红楼梦》以一个贵族家庭——贾府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单线式的结构,鲁迅评价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屡次被禁,但还是得到了广泛地流传。它杰出的成就,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历来以《红楼梦》为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不胜枚举。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也日见繁盛,人称“红学”,国内外均有大批学者为之苦苦探究。
作家风采
曹雪芹(1715年—1763年),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康熙年间,从曾祖父曹玺起,到祖父曹寅,父辈的曹甬和曹頫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曾为康熙的“侍读”,所以与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南巡六次,有五次住在曹家,使曹家成了江南一带显赫一时的贵族世家,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了一系列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被抄,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于是,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生活中的重大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生活艰难,一贫如洗。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另有乾隆二十九年的说法),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背景链接
出身贵族世家的曹雪芹,经历了一个封建富豪家庭由盛转衰的全部过程。少年时代繁华的生活,使他熟悉了贵族大家庭内部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人情世态,而后来生活的贫困潦倒,使他能够更清醒地、深刻地观察生活。他因经历了家世盛衰,接触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再加上进步的思想意识、良好的艺术修养、认真的创作态度,使他创作出这样一部被公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作。曹雪芹将自己家族的兴衰荣辱与其紧密相连,他把自己家族经历的事件和他脑海中的人物,一一在《红楼梦》里展现,为我们建造了一个博大精深又深沉含蓄的艺术世界。
简介赏析
《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用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悲剧串起贾府的现实生活,折射出当时的社会众生相。各条线索交错连结,浑然天成,其中主要的线索有两条。
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这是贯穿全书的线索。它以贾、林的爱情追求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主线,以贾、林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最终黛玉病逝,宝玉遁入空门,全书结束。
《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副线,揭示了这个封建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并且生动地描写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可以说《红楼梦》是这段历史的一面镜子和缩影。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反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传神地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宝玉、黛玉、宝钗、凤姐、刘姥姥等已成为不朽的典型。
精彩浏览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节选)
那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儿,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儿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是许多。宝玉正踟蹰,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来的正好,你把这些花瓣儿都扫起来,撂在那水里去罢。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了。”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儿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儿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