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洞内的景象因时而异:春来珠光宝气,夏至冰塔林立,秋季碧水轻流,冬时暖气融融。结冰时间一般在七八月开始溶化,有人做过测试,化冰时洞温度为二十一度,山麓温度为三十度。三伏盛夏,进入冰洞,俨如登上了嫦娥蟾宫。刚才还是汗流浃背,马上就有了彻骨寒意,得赶紧加穿衣服,适应气候了才能慢慢观赏。只见头上悬着各式各样的冰灯,脚下踩着滚瓜溜圆的冰球,四壁耸立着奇形怪状的冰柱,深处飘逸着时隐时现的冰流。那些冰灯,无不灵巧辉煌;那些冰球,无不通体透明,漫地滚动;那些冰柱,无不攀龙附凤,熠熠生辉;那些冰流,无不从天而降,气势逼人。
在冰洞里,一切似乎全是白银打造而成,所有景观似乎都是翡翠装点,满目是玉树琼花,遍地皆锦鳞秀甲。那些银器,工艺精巧,无与伦比;那些翡翠色泽纯正,沁人心脾;那些玉树,参差挺拔,交相辉映;那些锦鳞,生动活泼奔腾逶迤。
对冰洞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说炎帝神农氏教百姓们学会了狩猎,学会了农耕,生产力迅速提高,收获的食物渐渐有了剩余。但又出了新的难题,就是怎样才能保证食物冬天不冻、夏天不腐?百姓们又求助神农老祖,希望能有一座冬暖夏凉的库房。老祖是南方之帝,只能主管夏,不过与主管冬的北方黑帝交情甚厚,于是便找黑帝商量,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法,就是选定一处岩洞,私下命臣属交换了在洞中值班的时间。从此,冰洞夏季归黑帝掌管,冬季归炎帝掌管,因而与外界就截然相反了。
当然,传说故事不足为信,以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冰洞的奇特现象极可能与洞体结构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冰洞山高达两千多米,冰洞深藏在天坑底部,洞体全是坚实的岩石,洞道又呈正东西走向。石体具有吸热快、散热也快的特点。冬季,地心温度高于地表,寒风有天坑遮挡,难以吹进洞内,来自地底的暖气流同外界的冷气流在洞口处相遇,于是便形成了水珠。夏季情况相反,外界的暖气流从天坑底部涌人洞内,遇上了来自地心的冷空气,温度骤降,就可能结水成冰。
“雪的故乡”喜马拉雅山之谜
“喜马拉雅”一词来自梵文,原意为“雪的故乡”。它全长2400千米,宽200至300千米,主脊山峰平均海拔达6000米,是地球上最高而又最年轻的山系。
高耸挺拔的喜马拉雅山脉东西横亘,逶迤绵延,呈一向南凸出的大弧形矗立在青藏高原的南缘。喜马拉雅山系由许多平行的山脉组成,自南而北依次可分为山麓、小喜马拉雅山和大喜马拉雅山三个带。大喜马拉雅山宽50至90千米,地势最高,是整个山系的主脉。
位于中尼边境中部的喜马拉雅山,雪峰林立,有数十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在这一地区,海拔8000米以上的极高峰也比较集中,仅在我国境内的就有5座,即珠穆朗玛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和希夏邦马峰。它们和境外的干城章嘉峰、马纳斯仟峰、道拉吉里峰及安那鲁纳尔峰等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共同组成整个喜马拉雅山系的最高地段。
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北翼自然条件差异显着,动物和植物的种类组成截然不同。这种悬殊的自然景观十分奇特,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为例:中喜马拉雅山的南翼山高谷深,具有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特点。在短短几十千米的水平距离内,相对高差达6米至7000米,垂直自然带十分明显。
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及山麓地带是以婆罗双树为主的季雨林带。海拔1000米至2500米的地方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与我国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类似,主要有栲、石栎、青冈、桢楠、木荷、樟、木兰等常绿树种。林木苍郁,有多种附生植物及藤本植物杂生其间。森林中常可见到长尾叶猴、小熊猫、绿喉太阳鸟等,表现出热带、亚热带生物区的特点。
海拔2100米至3100米的地方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主要由云南铁杉、高山栎和乔松等耐冷湿、耐干旱的树种组成。植物组成具有过渡特征,随季节变化而作垂直的迁移。海拔3100米至3900米的地方为以喜马拉雅冷杉为主的山地暗针叶林带。森林郁闭阴湿,地面石块及树木上长满苔藓,长松萝悬挂摇曳,形成黄绿色的“树胡子”。林麝和黑熊等适于这种环境,喜食附生在冷杉上的长松萝。冷杉林以上为糙皮桦林组成的矮曲林,形成森林的上限。
森林上限以上,海拔3900米至4700米的地方为灌丛带。阴坡是各类杜鹃组成的稠密灌丛,阳坡则是匍匐生长的暗绿色圆盘状的圆柏灌丛。海拔4700米至5200米的地方为小蒿草、寥及细柄茅等组成的高山草甸带。再往上则为高寒冻风化带及其上的永久冰雪带。
中喜马拉雅山北翼高原上气候比较干旱,没有山地森林分布。在海拔1米至5000米的范围内生长着以紫花针茅、西藏蒿和固沙草等为主的草原植被,组成高山草原带。这里的动物多为高原上广布的种类,如藏原羚、野驴、高山田鼠、藏仓鼠、高原山鹑、褶背地鸦等。海拔5000米至6000米的地方为以小蒿草、黑穗苔草等为主的髙寒草甸以及座垫植被带。主要动物有喜马拉雅旱獭、岩羚羊和藏仓鼠等。海拔5600米至雪线(6米)间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地面一片石海,只有地衣等低等植物,形成黄、橙、绿、红、黑、白等各种色彩,组成独具格酬案。
喜马拉雅山脉的东、中、西各段也有明显差异。东段比南北翼山地的差异较小;西段较干旱,分布着山地灌丛草原和荒漠;中段地势高耸,南北翼山地形成鲜明对照。
喜马拉雅山的顶峰终年白雪皑皑,在红日映照下,更显得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一旦漫天风雪来临,它就被裹上一层乳白色的轻纱,犹如从茫茫太空中飘来的一座玉宇。
千百年来,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人们,利用河流切穿山脉的山口地带,南北穿行。喜马拉雅山区的农业开发历史约有600多年。
采藏族和其他民族在河谷阶地和缓坡上开垦耕地,修筑梯田,他们把耕地分成“巴莎”(上等地)、“夏莎”(中等地)和“切莎”(下等地)等类别,开挖渠道,引雪水灌溉,种植青稞、燕麦、玉米等作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高山冰雪消融引起的河流水量的变化,来判断气候的变化。他们看山影,观候鸟,观察报春花发芽、生叶和开花等物候现象,来掌握播种时节,安排田间管理。这些丰富的经验,对于发展喜马拉雅山区的农牧业有很实用的价值。
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的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为群峰之首。最先发现和熟悉这一世界最高峰的是我国的藏族同胞和尼泊尔人民。在西藏的历史记载和传说中,也流传着不少关于珠穆朗玛峰的故事。据西藏佛经记载,藏王下命令把这个地区作为供养百鸟的地方,当地的喇嘛教则把所有的鸟视为神。尼泊尔人民称它为“萨加玛塔”,这是一个梵语复词:“萨加”意为“天”,“玛塔”意为“头”或“山峰”,两个词合在一起便是“高达天庭的山峰”或“摩天岭”之意。18世纪初,中国测量人员测定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并把它载人1719年夺铜版印制的《皇舆全览图》。
为了攀登珠穆朗玛峰,从1921年到1938年,英国人在北坡进行过多次尝试,但都没有成功。1953年5月29日,人们首次从南坡登顶征服了世界最高峰,其中一个是尼泊尔谢尔巴族人,另一个为新西兰人。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队王富洲等三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在世界登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琅琊山之谜
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约五公里处。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手书的《醉翁亭记》开头吟道:“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指的就是这里。凭着欧阳修的传世名篇,琅琊山声名鹊起。
琅琊山水之美,美就美在欧阳修所说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琅琊山独特的自然风光,自古名扬天下,这里交通方便,社会经济条件好,当地人非常热情好客。历代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如东晋王司马睿;明太祖朱元璋、明嘉靖皇帝;唐代的李德裕、韦应物、李幼卿;宋代的王禹俘、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东坡、辛稼轩,明代的宋谦、王守仁、文征明,清代的王士祯、余国权、王赐魁等都曾观光于此。
几百年来,中国社会几经变革,而琅琊山的风光却还是依然美丽如初。神奇的大自然如何造就出这些奇特的山峦和优美的林壑呢?
风景区内主要的山峰有摩陀岭、凤凰山、大丰山、小丰山、琅琊山、赵家山等。其中尤以小丰山为最高,海拔三百二十五米,风景秀丽壮观。山与山之间的沟谷延深交错,形成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幽深地貌。
千百万年来,由于造山运动的影响,使琅琊山地区形成了许多壮观的低山、深谷、幽洞、名泉和宽广的水面。据史料记载,早在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大约距今六亿年至四亿年间,琅琊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距今四亿年前,随着地壳的运动,琅琊山逐渐上升成为陆地。以后到中生代三、叠纪期间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了褶皱及断裂构造。可能在那个时候琅琊山就呈现出现在的地貌轮廓,出现了许多低山、深谷、幽洞、名泉和宽广的水面。
琅琊山的主体岩石以火成岩为主,由于主体的熔岩出露面积较大,呈现出许多裸露的不同形态的岩沟槽、石芽、石笋,还有隐蔽的溶洞,形成了壮美的£岩石构造景观。较为着名的有琅琊洞、归云洞、桃花洞、怀仙洞、雪鸿洞、熙阳洞、秋山洞、重熙洞、花山洞等。这些洞穴,形态各异,有的门窄而洞广;有的奇险而深邃;有的似流云飞瀑;有的如仙人下凡……进人洞内可见碑碣满前,字迹斑斑,使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有飘然欲仙之感。
俗话说:“山无水不活。”这些名泉、雅池和宽阔的湖面,匀称地点缀于琅琊山风景区内,为琅琊山森林公园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在琅琊山地表的冲沟中,常有泉水溪溪,清澈透明,甘甜爽口。较为着名的有紫薇泉、让泉、濯缨泉、醴泉、蒙泉、涵泉、琥珀泉、抱璞泉、游泉、玻璃泉等。身在此山中,亦皆潺潺有声,淙淙作响,犹如弦音出韵,楚楚动听。
这里还有许多供人观赏的池塘,如华法池、白龙池、放生池、明月池、统军池等,面积不大,形状各异。确有“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景象。这里还有许多宽阔的湖面。较大的有位于琅琊山西北部的城西湖,水面面积为十一点五八平方公里。山南侧有红花湖和东部的凤凰湖,深秀湖则位于醉翁亭与琅琊寺之间。
琅琊山最着名的人文景观是醉翁亭。醉翁亭位于琅琊山东麓,是我国的四大名亭之一。醉翁亭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正因为它是北宋年间遗存下来的文物古迹。据记载,公元1045年冬10月至1048年春3月,欧阳修由河北路都转运按察使被贬为滁州知州时,山僧智仙同情欧阳修四十岁自称“醉翁”,遂以此名建亭,日:“醉翁亭”。欧阳修写有《醉翁亭记》一文传世,因其音韵铿锵,脍炙人口,历经九百年辗转吟诵,由此而使醉翁亭名声便传遍南北,孺妇皆知。
谁是羌塘无人区的主人
“羌塘”,藏语意为“北方空地”。由于海拔高度髙,生态环境特殊,人迹罕至,被人们称之为“无人区”。羌塘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北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以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人们想象中的“无人区”应该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四季飘雪花,夏天穿棉袄”,空旷、幽僻、荒寂,是恐怖的神秘世界。然而事实与想象总是大相径庭,实际上是美丽富饶而又充满生机的,是高原野生动物的乐园。
羌塘地势平缓开阔,湖泊棋布,每年六至八月间,茵茵绿草,点缀鲜花,湖水清澈,天水一色,鸟兽喧嚣。在这片乐土上,到底居住着多少种子植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鱼类呢?在目前的条件下,人们还不曾完全统计出来。
羌塘的地质年龄很年轻。它的形成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迭纪末昆仑山脉的隆起,从那时起,羌塘地区才逐步脱离特提斯海,直至晚白垩纪全部成陆。以后新生代,特别是上新世以后,随着喜马拉雅运动发生整体大幅度抬升,最终奠定了羌塘的地质基础和地貌雏形。现代的羌塘高原在北、西、南三面分别为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及青唐古山脉所环绕,是一个半封闭高原。四周山脊的海拔高度在五千五百至七千米,北部与新疆交界的木孜塔格峰、海拔高度为七千七百二十三米,山峰附近广泛发育现代大陆性冰川。区内大部‘分面积在海拔五千米左右,山体断续分布,相对高差一般在二百至五百米之间。地势起伏,山势低矮浑圆,具有开阔坦荡,起伏平缓,湖泊棋布的高原湖盆地貌。
这里总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由于地处亚热带的纬度和青藏髙原腹地,因而空气稀薄、干燥少尘,云量稀少,日照百分率大,太阳辐射强烈。因地势高,四周为自由大气所包围,在冷平流影响下,大量热量以湍流、对流的形式逸散,因而地表大气所获得的能量有百分之九十八点六随即丧失,形成该地区少有的特殊温差大的气候。年降水量约一百五十至二百毫米,其中百分之八十七以上集中在六至九月份,多为冰雪,少暴雨。年平均气温约一1T~4。最暖月平均气温5一20最冷月平均气温一10T一12无霜期很短,一般仅有几十天。据古生物化石与孢粉分析证实,羌塘地区在更新世中期尚是温带森林草原,只是在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青藏高原急剧隆起过程中才使原来的森林草原退出该地,许多植物逐渐适应了高寒生态环境成为该地区的代表种。
由于高原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大面积的雪灾和风灾比较少,即使灾情发生时,这里的野生动物总能找到抵御灾害的方式,雪山之水为野生动物提供着不竭的水源,辽阔的草原虽然单位面积生物量低,但面积广大,野生动物的食物仍较充足,此外,高原低温寒冷,制约着许多种病菌的繁殖蔓延,野生动物的发病率较低。这广阔的荒野成了适应于高寒、干旱动物不受人类惊扰的自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