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2700000004

第4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3)

[2]六根: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维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两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如法华经说读诵、书写经典,六根即可清净。

解读

禅师语录云:“减到自不知处,虽有六根,置于无用之地。”禅师慈悲,开示我们佛法妙道。禅师告诉我们:人生要做减法,不能无限叠加上去,再加上去,最后一根稻草也会把人压死。人是怎样死的?往往都是死于某件“小事”,其实世上之事无大小,有一件事应有一件事的因果报应,所有的事化不开,积在心里,想想看那是何等可怕,哪怕不再有什么事,也会被自己吓死。淝水之战,苻坚要夺人家的江山,被合力打败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年后死去,他是被自己吓死的。包袱太重,自己也成了包袱。学禅求解脱。何谓解脱?就是黄檗无念禅师说的“减到自不知处”。这样以来,六根就清净了,苦就没有了。要问禅师说的“自不知处”是何处?是人心最深处的灵光,佛经谓之“灵珠”,是个比喻,就是人的自性。也就是天生性善。佛家是讲善的,讲乐的,故能成全世上一切美好心愿。

禅师开示:脱衣才能入浴,脱却烦恼才能学佛。世人错了,错在以为找佛菩萨来帮我解决烦恼,殊不知正确的应该是:你自己抛却烦恼然后来找佛菩萨。怎样见菩萨?自己成了菩萨才能见菩萨。怎样见佛?自己成了佛才能见佛。聪明人会问:我都已经成佛了还见他做什么?问得好,答案是:正是要你自性成佛。除此外一切路不通,门都没有。做减法的人得到自身。

复刘太史云峤

接来教,感谢奉行。从此外学愚讷,内非虚闲,不负高明之望也。愿公深根固蒂,莫被境风摇动。要信尊显成坏,乃是前因[1],非今生人力为也。若信得过、识得破,脚跟稳当,趁此境风大进。是非里煆炼出世英雄,岂俗士可知。

僧奔驰人境,非求名誉,只恐今生错过,万劫[2]难逢。伶俐汉脚跟须点地,脊梁硬似铁。游戏人间,幻视[3]万缘,脱去知解[4],及至作用,不落窠臼,才是观自在[5]也。

注释

[1]前因:即因果。谓因缘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前世种什么因,今生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涅盘经·遗教品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大宝积经卷第四十一》:“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泥犁经》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因果经》曰:‘欲知前世因,则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后世果,则今生所为者是。’《涅盘经》曰:‘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远离恶因。’《弥勒所问经》曰:‘一业多果,多业一果。’(一业多果是一罪数刑,多业一果是数罪一刑,从其重也。)《弥勒所问经》又谓一业渐感五果,得异熟三果,等二果。又谓十不善业道,有三种果:一果报果,二习气果,三增上果。生地狱中,是名增上果。由地狱退生人中,依杀生故有断命果,依偷盗故有资生果。乃至依邪见故痴心增上,以是一切名习气果。依彼十种不善业道。有一切外物气势,所谓土地高下雀鼠雹棘,尘土臭气多有蛇蝎,乃至如此一切苦界名增上果。

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业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导致的后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

行上品十善者生天,中品十善者做人,下品十善者做阿修罗;犯上品十恶者落地狱,中品十恶者堕饿鬼,下品十恶者沦畜道。

[2]万劫,泛指一切劫难。亦作“刧数”,亦作“刦数”,亦作“刼数”。原为佛教语。指极漫长的时间。后亦指厄运,灾难,大限。《敦煌变文集·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个个延经劫数,日日不离宝树。”古印度婆罗门教认为,世界经历若干万年后会毁灭一次,然后重新开始。这一生一灭被称为“一劫”。而在佛教教义中,劫数包括“成、住,坏,空”四劫,坏劫时会有水灾、风灾和火灾出现,导致世界毁灭。

[3]幻视:视之为虚幻。幻为何物?

(一)指假相:以佛教立场而言,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由因缘离散而灭,一切事象皆无实体性,故可称为幻。《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幻品》云:“五阴则是幻,幻则是五阴;十二衰及十八性皆是幻;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亦是幻。”现象无自性而幻现为有,故称“幻有”。此外,由幻术师(又称幻师、幻士)变化种种物,如幻化象、马等,谓之“幻化”。此为佛典中常见之譬喻。

(二)想象中的物品。印度吠檀多学派中商羯罗派的术语:商羯罗哲学主张最高的存在是“梵”。梵是单纯同一性的,因与无明结合,而显现千差万别的现象。此差别世界,就俗谛而言为实有,就真谛言即幻。约绝对性言之,既非实有亦非无,恰似魔术师所变化的幻象。即现象世界不过是梵的化现,此又称“幻现说”。

[4]知解:知识见解。知解是外部作用,是真正认识内心的障碍,因此被称为知见障、所知障。《成唯识论卷九》:“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瞋痴等诸惑为愚痴迷暗,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圆觉经卷下》:“理障,谓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者,相当于所知障。”指徒为表象所蔽,不能看到超越于具体形式以上的本质,从而妨碍所学至道妙境的达成。仿佛知见越多,越是妨碍悟道。很多东西你见到,你知道了并不表示你对问题的理解就更深刻准确,如果不保持清醒的心态,知道和见到就会成为你认识问题的障碍。有时候,我们的知识、见识、或者过往经验会成为我们了解真相的障碍。

[5]观自在:即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就经文来说,有两种解释:

一是观察自在、彻底断惑、法界即我、触目菩提的大菩萨。

二是寻声救苦的圣观自在--观世音菩萨。

所谓“观自在菩萨”,是泛指一切自观自在、观察自在的大菩萨。

菩萨贵行,所谓“六度万行”;离开行,就没有证,也没有菩萨。坐在那里不动,是不能到达彼岸的。践行般若波罗密,有深有浅,因为践行的深浅,所以从登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从等觉到妙觉,都是由践行般若波罗密的深浅度来分证的。

“观自在菩萨”就性质而言,是大菩萨。就属性而言,有悲、智二方面:

(一)在智的方面是观自在:一切诸法,万事万物,入眼了然,不会执着认同,不会形成窒碍。由万事万物的本源,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看到万事万物的最后结局,看到条件组合的万事万物当体是空。

(二)在悲的方面是应机救苦自在:一称南无观世音菩萨,马上获得解救。这是“大悲自在”。

“观自在”是菩萨的共法。观,是“觉观”。菩萨“自观自在”,卓然独立,不认同外物。既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实,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虚幻,色受想行识(五蕴)原本不存在,就只有“自在自觉”、“自觉自在”了。能够这样,自然就会超越一切痛苦、烦恼、灾难。

解读

禅师语录云:“愿公深根固蒂,莫被境风摇动。”禅师这段语录最要紧的是第一个字:“愿。”禅师这不是平常说教,而是发出大愿心。学佛之人最慎重的就是发愿之事,不能轻易发愿,发了愿就要去行愿,最终要还愿,都是圆满。此处,禅师对友人发愿,实是以禅力加持其修行,慈悲之心跃然纸上,分我之好为人之好,即使损我之好也要为人之好,这是真心为他人,普度众生的真学佛人。自性成佛,不错,成佛是自己的事,但自性在哪里?并不仅仅在于一己之身,而在山河大地,芸芸众生中。见人之善,即得自善。见人之性,即得自性。此为佛经所云“自性成佛”大义,亦是禅师语录所指。禅师发愿为友人,希望道友“深根固蒂”,意思是自性不失,自家种的菜要殷勤培养。希望道友“莫被境风摇动”,此处讲的“风”不是外在的风,外在的风再大都有限,人都是被内心的狂风吹倒的。讲来讲去还是一个“信”字,有信仰的人内心有枝烛,红通通,亮堂堂。因他静处风暴中心,就没有风。因此相信风暴会过去,就有了亮。

禅师开示:不动不得开花,孤芳自赏其实不是孤芳,而是两朵花:孤芳赏孤芳。自性坚定的人做一件有来历的事,事情就了。“深根”是多深?莲花立足淤泥之底。“固蒂”是多固?请来须臾山。桌上有张纸,风吹就飞,镇尺一压,它就不飞了。

闻公时刻不暇,常有不如意[1]事。人生世间都在事物中安身,大智慧[2]人自有出身之路,不被事扰。先识得自己,所以脱洒自由。道眼[3]未开时,被事所转,常有如意不如意的在心,总之,不识本命元辰也。

公气魄豪侠不凡,只恨不在己分中打点。若趁早回头,讨个分晓,便好游戏三界[4],就事安身。不然我是我,事是事,纵做得勋业格天,功名盖世,源头上不清彻,才力气魄只在名利窠里。临命终时,依旧黑漫漫地。

不如放下门外事,向那理会不及处猛着精彩,着力打点,着力查考。忽然英雄愤发,嚗地一声脱胎换骨[5],不求无事,分明绝矣。

注释

[1]如意:满意。本为器物名。梵语“阿那律”的意译。古之爪杖。用骨、角、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长三尺许,前端作手指形。脊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或作指划和防身用。和尚宣讲佛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2]智慧:梵语“般若”(音bo-re)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3]道眼:本处指佛眼。佛经上说有五眼。

五眼,是指从凡夫至佛位,对于事物现象终始本末的考察功能。眼睛为“智慧之门”、“灵魂之窗”,眼睛能够明辨物象、增长知识。修行的层次越高,心眼作用的范围越广。佛眼具足前面四种眼的所有功能,是智慧的全体,大圆镜智的本身,又称为大圆觉,也称为无上菩提。指五种眼力。即:(一)肉眼,为肉身所具之眼。(二)天眼,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三)慧眼,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四)法眼,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五)佛眼,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维,一切皆见。

天台宗说因位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四者,果位有佛眼。又藏“坤”、通“乾”、别“离”、圆“坎”四教于五眼之义各不相同。密教则认为五眼无优劣之分,主张前四眼之德皆与佛眼相等。此外,真言家特重佛眼,将其佛格化,称为佛眼尊。

[4]三界:三界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三个层次;又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二)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三)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

又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对治道。(一)断界,即断除九结(九种烦恼)中除贪以外之其余八种烦恼,或断除无明结。(二)离界,谓断离贪烦恼或断除爱结。(三)灭界,谓断灭有漏善及诸有为、无覆无记等烦恼。即除九种烦恼外之其余有漏法。

又指法界、心界、众生界。此系基于《华严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说而立。

[5]脱胎换骨:原是道教术语,本处借指成佛。道教谓修炼得道,脱去凡胎而成圣胎,换易凡骨而为仙骨。

解读

禅师语录云:“我是我,事是事。”禅师这句话指点迷途,值得一赞。世上人被事情伤了,被事情迷了,说到底被事情害了。佛法认为,世上的事不分好事坏事,都是因果。不分大事小事,都是业。因此人不做事还好,一做就错。但是人世间又不能不做事,明知做不得偏要去做,人的苦境自家知道。谚语云“眼望陷阱还要跳下来”。如何出“火坑?”出“火宅”?禅师此处指示我们:人事两分,人事两清,就可以飞升出火宅,跳出欲火深坑。何谓“人事两分?”即禅师所云“我是我,事是事”,不陷入事情泥潭,不走事情迷宫,重要的是,人不沦落为做事的机器,比如赚钱的工具。正因人爱物,世上物吞吐人。物欲横流,物化之心岂能不流。因此要人、事两分。我们在做人,努力做人,真诚做人,良善做人。我们也在做事,同样地,努力做事,真诚的做事,良善做事。但经过很多事情后我们认识到:事情做不完,说不清,敬神明。人是胜不过事的,事情是陷阱。因此有修为的人并非不做事,而是在正常做事中早已把事情抛开,不随他走,回到自心,生平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与人为善。这样人事两分,便得清净。然后连善恶都抛弃,只是一个混沌人,彼此不相负,就是人事两清了。

禅师开示:找一个“不做事”的人做一件大事。所谓“不做事”,指不做平添烦恼之事。所谓“大事”,指能使唤此心安定之事。世上之事,莫大于此!怎样才能心安定?与人为善可以安人之心,安人之心者自家的心也安定了。

前日未了公案,只今何如?予见公性勇猛,恐无入处。生退堕心,权露光影,令暂歇脚耳,切莫以此便休。

古宿有三种接人,下根人来,除境不除法;中根人来,境法俱夺;上根人来,全体作用,不立崖岸。除是金刚[1]牢强,铜头铁额汉,到这里便有通变的手眼。

今夏入山,大家多买柴炭,锻炼一番,阴气销尽。倘一日洗面[2]摸着鼻孔,大有得力处在。

注释

同类推荐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热门推荐
  • 掌天握地

    掌天握地

    一个少年修炼了绝迹8000年的云魔法以及土系魔法,天地魔法的修炼开始了。它能够修炼到掌天握地的地步吗?
  • 小白领的爱情奢侈品

    小白领的爱情奢侈品

    最好将爱情视为生活的一种奢侈品:有最好,没有也能活。若工作计划与男友约会冲突,取前者。因为前者不会辜负你,且越老越不会,除非你当三陪。
  • 豪门痴恋:迟来的爱情

    豪门痴恋:迟来的爱情

    (新文《替身新娘:总裁,离婚吧》已开更)她,是寄人篱下的大学生,他,是众星拱月的大少爷。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却唯有她,近水楼台身心俱伤!他们的新婚之夜,酩酊大醉的他冲她怒吼:“即使你嫁给我了,我也永远都不会爱你!即使依依不在了,她也永远活在我心中!”她强忍着泪水,将摇摇晃晃的他扶到沙发上,却被他一把推开,“从今天起,永远不要出现在我面前!”她听他的话,从来不主动出现在他的面前,却按照给爸爸临终前的承诺,每天为他做早晚饭,为他洗熨衣物,为他整理房间,直到有一天,他捏着她的下巴,厉声问她:“说!谁是你老公?我,还是李傲阳?”
  • 重生之傻女嫡妻

    重生之傻女嫡妻

    还是这么恶俗的桥段,重生。当都市白领、工作狂人一夕“失足”,魂穿异世。醒来时,她成了姜家小姐,出身望族,家世显赫。谁能告诉她,为什么姜二小姐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子?上一世,她拼命工作,却英年早逝,工作成果遭他人坐享。这一世,她游手好闲,却神情痴傻,府中众人明讽暗欺。做女强人难,做傻子还不容易,什么都不用做,不就是米虫一枚?众人八卦纷起的时候,她老神神在在的,该吃吃该喝喝。原本以为,她能完成上辈子的夙愿,做个快乐的吃货,安度一生。可是,傻子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何况她是个假货。终究躲不过那一眼情劫。…当初,她对他说,不管你做什么,成为妖魔亦或鬼神,我都会陪在你身边。他不屑一顾,滚。后来,他对她说,我想你留下来。——对不起,滚远了。——那你在原地别动,等我过来。——过来可以,用滚的。…这是一个关于追逐和错过的故事。爱情就是一场博弈,他俩各自执棋,棋盘之后,已是虚妄。
  • 说话办事的技巧

    说话办事的技巧

    人生一世,说话办事是一门必修的课程,然而,不同的人,“学习成绩”却大相径庭,正可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善于说话办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必然能够御风而行,如鱼得水、万事顺意;反之,便如船搁浅滩、步步难行。为什么有的人身负旷世才学,行走世上却步履维艰;为什么有的人资质平庸,却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说话办事的本领有多高。
  • 魅姬

    魅姬

    本是明媚的豆蔻年华,却被夫君狠心送入吴国为质。为了孩儿,她忍受了吴王兄弟俩长达十二年的凌辱,世人眼中最妖娆的魅姬,一袭霓裳惊艳秦王宫。有人说她狠毒,她却为两个绝世男人念念不忘!伊人冷艳,一世艳名岂能被寂寞生生掩埋?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萌宝闹娘

    萌宝闹娘

    某女穿越时,时光隧道互转,竟然她扔到了一个奶着孩子的,并且独守空房的女人身上。某娘:娃儿,娘给你取个好听的名字吧。萌宝:啥?某娘:听说你爹叫初一,那你就叫十五吧。萌宝:十五太难听,我要叫十六。某娘:六字你会写吗?会写吗?萌宝呆傻着一张脸摇头:可是五字我也不会写啊?某娘:不怕,娘教你。某女拉一男的,边打边大哭:哇呜呜,你这个狼心狗肺的东西,我为你生儿育女,我为你操持家务,我为你费心尽力,你竟然五年未归啊,五年呐……某男:娘子,你认错人了,我才是你相公。某女:哇,帅哥……。某男:娘子,淡定,淡定……某女:相公,这俩字怎么写……萌宝站在屋内的角落,指着爹娘大吼。萌宝:娘娘,窝里风太大,好冷。某娘:家太小,你将就一下怎么了?萌宝:家小爹爹睡外面。某男:娃,你到底是不是我亲生的啊?某娘大怒:不是你亲生的,难道是树上掉下来的吗?
  • 乱世猎人第一卷

    乱世猎人第一卷

    一位自幼与兽为伍的少年,凭其武功与智慧突起江湖,却被乱世的激流,一次次推向生死的边缘,而使他深明乱世的真谛——狩猎与被猎。凭其机缘运数,突破武学与智慧的极限,终成乱世之中真正的猎人,而使整个武林以至天下的局势运于掌中……
  • 培养青少年感受亲情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培养青少年感受亲情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品读人生的故事,便走进了有故事的人生。在现代社会如此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似乎忘记了那曾经的宁静、真情与虔诚,更忘记了品味生活的苦涩与甘甜,只是无奈地慨叹时光的匆匆流逝、生活的平淡乏味。为我们的心灵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吧!翻开本书,于每一则小故事中感受生命的真谛,于优美的文字中倾听世界美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