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2700000025

第25章 黄檗无念禅师醒昏录(5)

[3]须要拼命舍死一番:先死后生。

[4]自生恐怖:自己心生恐怖。佛说有四大恐怖:身恐怖,心恐怖,事恐怖,无名恐怖。

[5]进功:用功。

[6]趣向:去向。

解读

禅师语录云:“贪恋佛法,知见亦名苦海。”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什么都不能贪了,坏东西贪了更坏,好东西一贪就坏,连贪恋佛法都成魔障了,何况其他。求乐得苦海,只因过了头。学佛是学一点点,修行是修一点点。一点点意趣,见性微笑。一点点领悟,受益终生。梅花开一枝,佛法就一点。唯有不贪者赏梅得诗意,学佛出真知。

十九

居士曰:此道除是不闻便罢,若一下看破了,神妙不可测。

师曰:也没有你妙处[1],且将甚么作妙,你说看。士佯笑。

师曰:病根难得尽,何怕你如何有个意思在,打搅不得平淡。

又曰:我也晓得道是讲不得的,人人是有的,只到临事时分疏不下。

师曰:你晓得个甚么?只这个晓得的,就是你病根。

又曰:我求此道,受了许多辛苦,而今才得,谁敢说我的不是?

师曰:你既有个是的,莫说许多辛苦[2]。便受百千年辛苦,何曾梦见?在此事也不是你苦中求得的。观你所说,世人都没有道,只你得了道,此是越外生出的知见,极利害,便是这个埋没你一生。

又曰:或有一人不信当下是佛,只要念佛苦修,善果圆满,方才得成,此人如何?

师曰:此便是成佛的种子[3],万无一失。曰:或有一人,立地就是一了,一切了更无纤毫疑滞,此人如何?

师曰:正在疑[4]。

居士忙然曰:如何是疑?

师曰:好个问头,只你不懂。

注释

[1]也没有你妙处:不是你想的那么美妙。

[2]莫说许多辛苦:在苦不言苦,悟苦不言苦,救苦始言苦。

[3]此便是成佛的种子:禅师指出念佛苦修确实可以成佛。方法错了不要紧,心没错。

[4]正在疑:正可怀疑。禅师指出真正了的人不说了,说了的人不是了。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你晓得个甚么,只这个‘晓得’,就是你病根。”黄檗无念禅师心事:有的事情知道了,也不能说,更不能自以为是。学佛是暗中一点头。若有人问,只说不知。不是装聋作哑,是确实不知。对天地唯能敬畏,对父母只能感恩,对朋友只能祝福。我唯一的知识是自己的无知,我唯一明白的是自己的黑。浓浓深渊,曈曈暗影,要靠自己发亮,才能走出世界。灯不说话,光来说话。佛不说话,慈悲来说话。佛法能包容愚昧,但不能包容智慧。学佛戒杂,智慧一多路就堵死。雍正皇帝当皇帝的时候在大臣的奏折上经常批一个词:知道了。后来成了居士,再后来成了和尚,他对人常说:不知道。他悟道了。知识是负担,太阳也不可能永远升腾,该落就落。学佛是一个“静观落日在光明”的过程。日落以后不是黑暗,是光明在心中。他的沉默昭示了满足。暗中得好处,胜过明地抢果子。一人一报,需要各自领受。努力自修,谦虚就是福。

二十

居士曰:当下须识本体,照察灵明,便得自在。

师曰:若当下有个照察更不自在[1]。虽然照察得明白,也是相外光影。若是自己,如何用得照察。

注释

[1]照察:照镜子端正自己,比喻正身。若当下有个照察更不自在,禅师心事说照察固然重要,但不要人为设立镜子乱照,关键在于正心。

解读

禅师语录云:“虽然照察得明白,也是相外光影。若是自己,如何用得照察。”黄檗无念禅师心事:镜子本身是不用照镜子的,不自信的人才会照镜子。如果有人自夸明白,没有镜子看看又如何。学佛第一阶段,以佛为镜,这是好的,但也没什么可以自夸的。到了学佛第二阶段,把佛轻轻推开,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不照而明,这才算是有了光。光是发光,不是反光。做光就要做光源,做人就要做真佛。

二十一

学人曰:孔圣人才是真不容己[1]。

师曰:一切人皆不容己[2],何况孔圣人。

曰:此是无根之谈。百姓争田争地,相打作闹,一忧一喜且不得,他也是不容己?

师曰:此正是他真不容己处。

注释

[1]容己:容己之私。

[2]一切人皆不容己:其实人人都想大公无私。

解读

禅师语录云:“一切人皆不容己,何况孔圣人。”“不容己”在此处是内省的意思。黄檗无念禅师心事:所有人都应该内省,何况立志做圣人者。孔圣人之所以是孔圣人,就在于他敢于内省不惧。内省出圣人。“不容己”这个词很形象地说明了内省应该彻底。心灵容不下不洁,生命容不下不纯。修行纯粹无杂念,不是圣人也成圣。

二十二

问:你和李卓老这一起人,又无传授,糊来糊涂的,是那一宗下的人?

师曰:若有传授,便是邪法。我也不是五宗[1]门下人,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皆从这一宗[2]而出。

注释

[1]五宗:指禅宗五派。菩提达摩说:“我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花开五叶”:禅宗后来发展为五个小宗派:伪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或者说禅宗从菩提达摩以后,又传承了五个祖师。

[2]这一宗:禅宗里的禅宗,心宗。并不是宗派,而是法门。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有传授,便是邪法。”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外在的传授不顶用,再传也传不到心里去,越传越多,越传越邪,越传魔性越大,只是增长知见的障碍烦恼。禅师心事:要有心传,才能得真知。要有内修,才能开本性。心传靠悟,不靠学。心传不是传,是不传之中的真传。

二十三

友人问:如何是机锋?

师曰:机锋是甚么?速道速道[1]。

友人无语。

师曰:你当面错过。

注释

[1]机锋是甚么?速道速道:禅师心事,说机锋者没有机锋,越是平常话越有机锋。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你当面错过。”这是针对友人问机锋而言。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你要的机锋已经当面错过,暗示机锋就在当面错过中。能对得上的机锋几乎没有,能醒得上的机缘也几乎没有,此事奇妙处在于错过之后的吻合,差异中的互补。一根钉子一个用固然痛快,半截钉子也能用。当面错过没关系,大家都转身必然相逢。学佛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大家配合,大家回转。互见才能见性,错过别有相逢。

二十四

问:道果有耶?果无耶?

师曰:说有说无,二俱成谤[1]。

曰:如何即得?

师曰:无求即得。

曰:如何是道之体?

师曰:满口道不着[2]。

问:四大离散时如何?

师竖起拳曰:这个不属四大。

注释

[1]说有说无,二俱成谤:说佛法有没有都是诽谤。说有但得不到,就会失望乃至因爱生恨;说没有但明明有,这是撒谎。因此佛法不可说,可悟,可行。

[2]满口道不着:再多话答不出。意思是不可答。

解读

禅师语录云:“无求即得。”黄檗无念禅师心事:求人不如求己,无求于人,自得于心。自得于心是心得。我们的内心告诉我们:得到不是加添什么,而是不失去。“无求”是不外求的意思,“即得”的“即”是马上的意思,一旦不外求,马上有收获。修行人是个问心人,凡事问自己内心的神明,万事难不倒,万事有答案。

二十五

问:古人除却咽喉唇吻,道一句来这一句[1]。如何道?

师曰:我不除却咽喉唇吻[2],你且道一句看。

学人无对。

师曰:你被语音塞却口。

注释

[1]除却咽喉唇吻,道一句来这一句:不要嘴巴,说一句是一句。意思是话从心里说。

[2]我不除却咽喉唇吻:我还是用嘴巴说。意思是心口一致。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你被语音塞口。”这句话意思是被话塞住了口。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人的话如果不是出自内心,就会自相冲突,自己听起来都刺耳,严重的可以把自己呛死。因此佛家有禁语、止语的讲究。禁语禁的是废话,止语止的是一切话。默不出声,才有所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二十六

问:如何是自性?

师曰:不说不说[1]。

曰:如何不说?

师曰:恐你不信[2]。

曰:和尚真实语谁敢不信?

师曰:你若肯信,不觅真实。

注释

[1]不说不说:禅师说了。禅师说的话就是“不说”。开示法有二:说有,说无(说不)。说有是为了标注无,说无是为了破有。

[2]恐你不信:怕你不相信。禅师的工作是引导人相信,不是指出有人不相信。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你若肯信,不觅真实。”黄檗无念禅师心事:真正有信念的人不用求证正确,不用寻找真实。意思是自己确定就可以了。修行是什么?修行是要回自己的权利,原来我们有判定一切的能力,又有一切判定的法门。只用法眼一照,迷局就清。不用请判官,自己来断案。不用照镜子,心里有明镜。所谓真实,就是真心诚意。

二十七

问:如何是下学而上达[1]?

师曰:即今要达个甚么?速达我看[2]。

学人无对。

师曰:即今达不出,如何上达。

注释

[1]下学而上达:儒家语,原意是通过学习达到上进的目的,本处借指学佛之人通过修行让佛菩萨知道。这是妄念。

[2]速达我看:快让我看。这是禅师的嘲语。禅法无定,有时冷嘲热讽,不离菩萨心肠。

解读

禅师语录云:“即今达不出,如何上达?”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学道不是一个下学上达的问题,而是拿什么来下学上达的问题。如果达不出(指不能见性),那么上下都是问题。禅师心事:没有上下左右,只有一个中。得到了中心、核心、原点,四方八位都向自己靠拢。当我们盛衰事情的目的,就所有的事情都能成。

二十八

问:见性成佛是否[1]?

师曰:是[2]。

曰:性是无形的,如何得见[3]?

师曰:性是有形的,只你不见[4]。

曰:请和尚指出我看。

师曰:我说你不见。

注释

[1]见性成佛是否:明心见性可以成佛对不对?这是提问者明知故问,设圈套为难。

[2]是:对。明知是圈套,也如实回答。禅心无畏。这是无畏施。

[3]性是无形的,如何得见:心性无形,怎么看得见?提问者希望禅师展示看不见的东西,耍弄禅师。

[4]性是有形的,只你不见:在我看来,心性是有形的(人的外在形象就是内在心性),但乱性的人得意忘形,自己看不见。

解读

禅师语录云:“我说你不见。”这是针对有人要禅师拿出佛性的证明来而说的。黄檗无念禅师心事:见性成佛是正确的,佛性也是可以看见,可以证明的,但他不是作为一个存在物而存在,也不是作为一个现象而存在,也不是作为一件事而存在,那么他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呢?因为人而存在。所谓“佛法依人”就是这个意思。人在佛就在,佛性就在人性中。当面就是佛,还需要找什么?自己就是佛,还需要问什么?眼睛看得见眼前,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睛。禅师心事:见性成佛的见不是肉眼看见,而是内心觉悟自会有所见。

二十九

问: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是性之体[1],是否?

师曰:是[2]。

曰:我也晓得性体是无善无恶的,可是否[3]?

师曰:不是。

曰:如何他的是,我的不是。

师曰:他分明对汝道,性是无善无恶的,你走在善恶上去了[4]。

注释

[1]无善无恶是性之体:没有善恶是心性的本体,本来无善恶。这是王阳明着名的四句教中的一句。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

[2]是:对。禅师承认理学家的话,心学、禅学印证。借理施教,这是方便法门。

[3]可是否:究竟是不是。这是提问者第二次问,意在反复。

[4]你走在善恶上去了:禅师暗示要慎言善恶。说善恶即有善恶,说是非即有是非。

解读

禅师语录云:“性是无善无恶的。”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人性有善恶,佛性无善恶。人性升华即为佛。“人性有善恶”,指人性有善有恶,性本善的同时性本恶,善恶同体,不能剔开,一剔开就成全恶。“佛性无善恶”,指没有是非心、功德心、只是一个真。只做真的,不做善的。其实这就是大善,只是不说、不标榜,也不争辩。你说我是善人也好,恶人也好,怪人也好,俗人也好,一概听了就是。学佛是无闻,学佛是无见。无善无恶,所以善恶都成就,这叫普度众生,没说只度众生中的善人。

三十

问:尧舜干的事业,今人如何干不来[1]?

师曰:尧舜当初恁么做,何尝要是与不是[2]。今人且不去干事,只在那分别处想是与不是。若是丈夫气概,出头一番,撩起便行,管甚好歹。恁么信得及[3],便与前圣无差别也。

注释

[1]尧舜干的事业,今人如何干不来:这是借儒家语研讨佛家话,孟子说尧舜也是人,王阳明说人人都是尧舜,提问者问为何今不如昔,意思是暗示禅师不行,修行不对。

[2]何尝要是与不是:何曾分对与不对。这是禅师的驳斥语。指出人性无对错,只有真假。人生无生死,只有聚散。

[3]恁么信得及:这样相信还来得及。恁么,这样。禅师心事:什么时候建立信仰都及时。但信仰不是等车,幸福不是藏宝,要主动配合救赎。

解读

禅师语录云:“撩起便行,管甚好歹。”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关键在行动,不要口头上下工夫。所谓“撩起”即拉起,“撩起就行”即拉起就走的意思。不是不管好歹,而是好歹过去。禅师心事:是与非,好与歹,其实人人都是本性自明的,原本不必磨来磨去,关键在于行动。坐禅不如行禅,思善不如行善,悟真不如为真。

三十一

问:狗子有佛性也无[1]?

师曰:有[2]。

曰:赵州因甚道无?

师曰:既无,谁传持到今日[3]?

曰:不晓得。

师曰:用晓得作么。

注释

[1]狗子有佛性也无:禅宗公案,赵州禅师名言。赵州和尚说狗子无佛性,意思是狗子有它的佛性,没有你理解的佛性。即自性自得、不由他说。

[2]有:有佛性。禅师故意与赵州和尚反着说,引导思考。

[3]既无,谁传持到今日:没有怎么传。意思是既然传下来了就说明了有这回事。

解读

禅师语录云:“用晓得作么?”意思是运用晓得去做吗?也就是说:好东西开生就会用。这是针对佛性的传承而言,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已经在运用了,就足以证明是有的。这就叫因用知有,大有则大用。已经在运用了,还要问有没有这个东西,这确实是有点傻。一旦确定其有,就应该大用。有是为用而存在的。学佛正是要大放光芒,任何事情运用自如都能叫神通。

三十二

问:圣人道无声无臭是性否[1]?

师曰:是。

曰:视听言动是性否?

师曰:是。

曰:这两段是同是别?

师曰:你且将一段呈出我看。

曰:对和尚的是视听言动。

师曰:这是视听言动,你唤甚么作性?学人拟议。

师厉声曰:那里有声臭来?问草木有性否?

师曰:有。

曰:性在何处?师曰:性在说话[2]。

曰:他何曾会说话?

师曰:又在说。只你不信。

曰:如何他不知痛痒?

师曰:痛痒虽有,但无分别。

注释

[1]圣人道无声无臭是性否:听不见、闻不到的是性(本性)吗?这是引用道家语。老子说道是: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2]性在说话:人之所以开口,本性使然。听言即见性。

解读

禅师语录云:“性在说话。”这是针对有人问“佛性在哪里”作的答。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人的话中有几分真实,就有几分佛法。说话不是耍心机,说话是真性情相接,真缘分相投,气息相合,共同成就。不是肉体在说话,是灵性在说话,这是真正的说话。可以确定的见性之言有:恩言,即感恩的话;赞语,即礼赞的话;诗语,即真性所感说出的诗歌。其外还有很多,总之真话是人话,好话是佛话。禅师说“性在说话”,确实如此。

三十三

问:如何是已发[1]?

师曰:古人传得的,今人参究到得的,意识知解明白得的,都是已发。

曰:如何是未发?

师曰:未发是圣人的本命元辰。不觉晚年精神疲倦,收拾不住,走透一点消息,被曾子眼明口快道个。唯至今相传都用意识,拟议将作道传,不知正是夫子败露不甘心处。若是颜子箪瓢陋巷,洒洒乐乐,无一点气息,你到何处传说他?今人只管寻觅他乐处,岂不诬谤先圣[2]?纵有一点消息,等你领会得,也是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注释

[1]已发:儒家语。孟子说人性的可贵在于未发(没发出),已发(已经发出)就小了。

同类推荐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热门推荐
  • 向巴菲特学投资

    向巴菲特学投资

    本书从宏观的视野出发,以微观的操作细节为立足点,系统地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技巧和智慧。这些理念、技巧和智慧都是他用一生的投资经历证实过的,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当代文坛点将录4

    当代文坛点将录4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 浪迹妖界

    浪迹妖界

    将世事看做游艺,把生死当做儿戏,这会是怎样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冒险呢?嬉笑打闹游妖界,龙魂奇术就侠名。不喜武功,不爱争斗,只是贪恋游玩享乐的洛溪恒偏偏卷入了万妖横行的新世界。抱着游玩的心态,遇事能避则避,该躲则躲;偏偏拥有强大的龙魂奇术,成就侠名。东碰西撞破奸谋,南征北讨立奇功。只想游历一番,却误打误撞发现了惊天阴谋;带领大军只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安全一些,南征北讨只是为了躲避强敌,误打误撞却立下大功。
  • 命中注定之孽爱

    命中注定之孽爱

    父母早逝,她被妈妈的好友收养,却遇上如恶魔般的他。一起长大,却互相看不顺眼,不料因为一场旧婚约,将两人圈绑在婚姻的牢笼里。他想尽办法让她离开:“我要和你解除婚姻!你开个条件吧!”直到她真的绝情离去,他才发现,她早已扎根在他内心深处。
  •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在爱你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在爱你

    年轻富有的林浩轩,是许多女人的梦中情人,但他本人却无视女人和爱情。一次偶遇,他看上了弟弟同学管智宸的女友顾微微,从而不能自拔并开始了百折不挠的疯狂追求……这一切激怒了管智宸,同时也让单纯的顾微微,在林浩轩的“霸气”中,对管智宸的爱更加坚定!但顾家的债务危机让林浩轩终于抓住了机会,顾微微无奈答应了林浩轩结婚的要求。这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婚姻,这只是林浩轩一厢情愿的一种方式,同一个屋檐之下,面对旧爱神伤,面对林浩轩的付出,顾微微又当何去何从呢?
  • 神界秘史

    神界秘史

    一个修真界的炮灰,因为自己的努力与巧合,靠着战争利器,征战异界,打造一个传奇。这是一个强者的国度,这是一个暗黑的世界。从另一个视角,剖析世界的格局。杀戮不是目的,征服只是手段。想实现梦想,只能不断挑战。所谓秘史,不是指男女私事。而是对表象的深一点层次的探讨。
  • 海外童话:范多尔瑟老奶奶和鹳鸟一家

    海外童话:范多尔瑟老奶奶和鹳鸟一家

    本书是刘兴诗爷爷在海外居留期间,根据所见所闻有感而发的一些文学童话作品。其中有的曾经用英文写作,翻译为荷兰文后,首先在海外发表,以后再自己翻译为中文出口转内销。每篇文末均注明写作地点和环境,有别于伪冒海外作品。其中:《谢谢您,施耐尔太太》获1998年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优秀作品奖,并列入《天使在人间》童话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及其他一些选集;《没法举行的宴会》是大陆作家的作品唯一选入台湾小学教材者;《圣诞老人之歌》选入王泉根主编《中国最美的童话》,重庆出版社;《泰莎和小金鱼》最早在荷兰发表,并加编者按,指出这是一位中国教授的作品;《星孩子》列入1983年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推荐书。
  • 初为人母百问百答

    初为人母百问百答

    《初为人母百问百答》内容包括产后的生理变化及特点、产后的康复及健美、宝宝的成长与护理、宝宝的喂养、新生宝宝的特点与护理5部分。
  • 生生世世爱:玥色倾心

    生生世世爱:玥色倾心

    “你当真这般恨我?”皇甫歆,他带着无尽的忧伤问道。尉迟玥,她没有回答,却握紧了手中的刀子狠狠的刺去……血,一滴滴的散开,空气中的血腥味让她几近疯狂,飞奔而出,大喊着:“我不是你的王妃!”他愣住,未加阻拦,胸口的痛根本无法抵过内心阵阵的抽搐,仿佛那刀不是刺在胸口而是在心上生生剜了血肉一般……而她的心也再次被扯碎,刀刺中的不是他的胸口,而是自己的心。爱情,在种种误会还没有解除时已经去了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