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了灵活性的重要性。他说:“……灵活地使用兵力,是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根据游击战争的特性,兵力的使用必须按照任务和敌情、地形、居民等条件作灵活的变动,主要的方法是分散使用、集中使用和转移兵力。游击战争的领导者对于使用游击队,好像渔人打网一样,要散得开,又要收得拢。当渔人把网散开时,要看清水的深浅、流的速度和那里有无障碍,游击队分散使用时,也须注意不要因情况不明,行动错误而受损失。“可见,游击队员作战最忌墨守成规,要像渔人撒网,该散则散,该拢则拢。同样,商业中的营销活动,面对形形色色的对手和不断变化的因素,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学会各种各样的灵活变通。
1.红色经典:以变应变,灵活机变的地雷战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海阳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地雷是当时最重要的作战武器。抗战时期,海阳地雷大显神威,共毙伤敌人1025人,不仅在海阳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胶东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
海阳地雷战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海阳民兵运用灵活的地雷战,配合八路军作战,变化多样,巧妙地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生死争夺,使日军防不胜防,闻雷丧胆,海阳民兵因此而名声大震。
起初,民兵普遍采用“等敌雷”、“送雷上门”和“不见兔子不放鹰”等多种形式的地雷游击战策略,杀死敌人无数。日寇出动扫荡,屡遭杀伤。敌人吃尽苦头,便挖空心思对付地雷战。中共海阳县委和县武装部,根据“敌变我变”的原则,发动全县民兵开动脑筋,发挥才智,采取对策,进行斗争,爆炸员们想出“将计就计,出其不意,炸其不备”的办法。敌人行军时,先派尖兵侦察,发现可疑之处,用石灰画上圈,后面的人马便绕转而过。民兵们发现后,便在敌人须走之路画上圈,以假乱真。在伪造的圈的周围埋上地雷。敌人看见圈后向左右闪躲,正好踏上地雷。再者,敌人用望远镜观察前方,发现破绽,立即起雷。民兵又研制了“头发丝雷”,把头发系在雷弦上,使望远镜发现不了,坦然前进,踏雷挨炸。敌人无可奈何,从青岛调来工兵,用探雷器探测,地雷大受破坏。民兵们又昼夜研制出“子母连环雷”,工兵起出的是假雷,向上一搬,底下的真雷立即爆炸,工兵便粉身碎骨,其他工兵心惊胆战,不再起雷。敌人掌握了民兵们怕雨水使地雷受潮,下雨时将雷起出的规律,便在雨后出动扫荡。民兵们将计就计,埋雷时用油纸、麦糠等防潮物品将雷护严,雷嘴上扣瓷碗防潮。1945年6月23日,雨过之后,敌人到赵疃骚扰,陷人地雷阵,伤亡18人。
爆炸队员们随着形势的发展,由埋雷阻敌、御敌,改为主动攻敌。设法埋雷于敌据点内外,使其触雷。赵疃、文山后、西小滩、瑞宇、纪家店、小纪、叶家、大山所、东山等村民兵,多次送雷上门,屡创奇迹,闹得敌人风声鹤唳,坐立不宁。
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地雷战的灵活变通战术,让敌人抓不到头脑,出其不意地赢得了每次游击战的胜利,在抗曰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2.巧妙变通,小霸王“霸”市场
游击队作战中指挥员考虑问题要兼顾利害,更强调指挥军队如果不知机变,是不能发挥其战斗力的。这些真知灼见,是每一个营销人员都必须深思的。营销成功与否,往往在于其决策者的灵活变通。
营销成功者并不是用了什么特殊手段,只不过是他们比常人多想一点点,可是就这一点足以使前者功名尽占,后者则一败涂地,这听起来有点玄,其实细想想,这并不过分。因为营销成功者用的并不是见不得人的手段。有时他们只不过比别人会变通而已,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段永平就是这样的营销髙手。
我们说商品是市场的硬件,凡能够站得住脚的商品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满足了人的需要。商品与需要之间存在两种关系:一方面,市场需要可以引导经营者生产出新商品,也就是说,需求决定商品;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超前性的商品往往又能够引发新需求,商品引导需求,这一点只有少数卓越的企业家才能发现其中的商业机遇。
“小霸王”学习机的前身是单纯的游戏机,它的诞生其实是源于一场危机和挑战,最令人叹服的地方就是在于其经营者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趋利避害,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把机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利用新产品创造新需要。整个过程闪耀着段永平的经营智慧。
段永平是“小霸王”的厂长,该厂前身叫中山市日华电子厂,1989年由段永平接手,由生产大型游戏机转向生产家用电视游戏机,一下子使该厂起死回生;又是他给游戏机命名“小霸王”,创出一个响当当的名牌;还是他创造性地第一个使用了“有声商标”,
“小霸王其乐无穷”的独特声音从此回荡在消费者耳边。
1993年,段永平和“小霸王”游戏机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段永平注意到,报纸上开始出现游戏机对少年儿童有负作用的评述;容易上瘾,长时间精力集中造成视力减弱……有的家长开始投书报社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因为沉湎于玩游戏机而学习成绩下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市场反馈信息给段永平敲响了警钟,引起他的思考。最后他决定,产品必须趋利避害,必须更新一种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时不我待,段永平立即从全国各地招聘来数百名电子机械、计算机专业人才,成立产品开发部,加班加点研制新产品。1993年5月,第一台小霸王电脑学习机问世,第一代产品型号是SB218。
学习机的原理与游戏机一样,但增加了一个计算机键盘和一张电脑学习卡。“小霸王”当年仅花了20万元就买下了王永民的汉字输入法“五笔字型”,装在新学习机上。
小霸王真正算是彻头彻尾“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了。学习机拥有以下功能:键盘练习、打字游戏、音乐欣赏、中英文编辑、BASIC语言。家长们的后顾之忧被解除了。
小霸王学习机的口号是:包你3天会打字。
小霸王学习机投人市场生逢其时,正赶上中国出现学电脑的热潮,从而使它走出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1992年产值1亿元,1993年达到2亿元,1994年产值4亿元,1995年产值达到8亿元,产值犹如变戏法似的成倍增长。
一场挑战变成一个机遇,一个机遇变成一种巨大的生产力;此中关键在于瞄准需求开发新产品,以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市场的竞争法则就是这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段永平不为市场反馈的信息所动,固守游戏机不动,恐怕到现在巳被淘汰出局了。但段永平毕竟会变通,这就是他的“非常手段”。这种手段在关键时刻改变了他的命运方向,使他与淘汰出局分道扬镳,彻头彻尾地保持着成功大企业家的本色。
中国有句俗语叫: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地雷战都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演变出“头发丝雷”、“子母连环雷”、“飞行地雷”等不同的雷来对付敌人,这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营销更是如此。
每个人都知道李威牛仔裤,是的,这种具有历史性的裤子是由李威·施特带斯发明的,他开始不过是到美国淘金者中的一个普通人。后来,他就成为一个地道的小商贩了,因为他发现淘金赚不到多少钱。
一次,有位来小店的淘金工人对李威说:“你的帆布很适合我们用。如果你用帆布做成裤子,更适合我们淘金工人用。我们现在穿的工装裤都是棉布做的,很快就磨破了。用帆布做成裤子一定很结实,又耐磨,又耐穿……”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句话就把李威点醒了,他连忙取出一块帆布,领着这位淘金工人来到了裁缝店,让裁缝用帆布为这个工人赶制了一条短裤——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帆布工装裤。
就是这种工装裤后来演变成一种世界性的服装——李威牛仔裤。那位矿工拿着帆布短裤高高兴兴地走了。
李威已经考虑成熟了:立即改做工装裤!
许许多多的发明都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真像诗人说的:“妙语本天成。”
这许许多多的偶然,对无心者来说,犹如一阵凉风吹过,转眼就不见了。而对于有心人来说,这就是无价之宝,他们常常会抓住这一瞬间“电光”,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热核爆炸”。成功人士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紧紧抓住很多偶然的东西,做出惊人的成就。
李威就是这样:帆布短裤一生产出来,就受到那些淘金工人的热烈欢迎!
这种裤子的特点是坚固、耐久、穿着舒适……
大量的订货单雪片似的飞来,李威一举成名。
1853年,李威成立了“李威帆布式装裤公司”,大批量生产帆布工装裤,专以淘金者和牛仔为销售对象。
顾客的要求就像上帝的旨意,否则,就会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市场中失去优势,甚至一败涂地。
李威对此是心知肚明的。从帆布工装裤上市的第一天起,他就没有停止过对自己产品进行的思考,哪怕是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他还是不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产生更新的创意。
他亲自到淘金现场,细心观察矿工的生活和工作特点,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更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了让矿工免受蚊叮虫咬,他将短裤改为长裤;为了便于矿工把样品矿石放进裤袋时不会裂开,他将原来的线缝改为用金属扣钉牢;为了让矿工们更方便装东西,他又在裤子的不同部位多加两个口袋等。
通过这些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李威的裤子越来越得到矿工的欢迎,生意更加兴隆了。
后来,李威发现,法国生产的哔叽布具有与帆布同等耐磨力,但是比帆布柔软多了,并且更美观大方,于是决定用这种新式面料替代帆布。不久,他又将这种裤子改缝得较紧身些,使人穿上显得挺拔洒脱。这一系列的改进,更加受到矿工们的欢迎。经过不断的革新改进,牛仔裤的特有式样形成了,“李威裤”的称呼也渐渐改为“牛仔裤”这个独具魅力的名称。
李威本是众多淘金者中的一员,但他看到淘金的人太多,如此激烈的竞争,成功者肯定是少数,不如在这些人身上打主意赚点钱。这正应了那句话,全世界犹太人最聪明、最会做生意。东方不亮西方亮,淘金不成,可以“分金”,这样的手段的确高明。
3.独辟蹊径,上海滩上展风光
人争我弃,人弃我取,是一种特殊的战略战术,可用于游击战争中,亦可用于营销活动中。军事上属奇兵奇计,营销中,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战场上可用,在商场上也可用。
被誉为“上海滩奇迹之王”的周云光以善于抓住不是机会的机会来创造奇迹而闻名于上海。如果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那么周云光就是这乐园中最为风光的几位人物之一。
周云光的银行是在非常险恶动荡的环境中建立的。银行诞生不久,便面临外商银行和钱庄两大国际和国内金融集团的夹击。当时的上海租界内外,外国银行林立,美国的花旗、汇兴,法国的东方汇理,英国的汇丰、麦加利,日本的三井、住友、三菱,比利时的化比、中法实业,德国的德华,俄国的道胜,荷兰的安达等银行,都是实力异常雄厚的金融财团。外商银行依靠强劲的实力,根本看不起中国的银行,周云光的上海银行更是没有被放在眼中。不少人都认为上海银行的倒闭是迟早的事情。
开办伊始,周云光经常能听到一些嘲笑说:“中国的银行是不可能办好的。”而此时,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远的不说,仅上海钱庄中就涌现出了诸如齐丰、同康、源康、庆富等实力超群的大钱庄,它们不仅具有票据交换机构,还可以依此制定拆息,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必须要托钱庄来办理。而且,几大银行之间也达成了默契,相互间都有成文的君子协定。
实际上,在复杂交错的金融市场上,钱庄俨然以仅次于外商银行的老二自居。华资商业银行,实际上是在外商银行和钱庄的夹缝中讨饭吃。周云光明白上海银行既无强大政治势力,又无雄厚经济基础。因此,对于这家“小小银行”来说,首要的任务是站稳脚跟。而要想站稳脚跟,必须从服务质量和内部经营上下功夫。周云光知道这才是银行生命的源泉。
善于观察的周云光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外商银行和钱i注重吸纳大户存款,而对小额存款颇为轻视,所以,他就以此为突破口,特别看重小额存款,把它作为上海银行能否成功的关键。他十分强调服务社会,主张“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厌细微,我宁繁琐”的经营方针。
正因如此,他经营的上海银行特别标出“储蓄”字样,非常明显地表示该行“以提倡储蓄发展商业为本”。为了吸引小额存款,周云光别出心裁首先提出“一元开户”,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元钱,就可以在上海银行开户。“一元开户”是针对上海的广大市民阶层专门设立的,因此,在当时中国金融界是前所未闻的新鲜事,这件事在上海金融界一时引为笑谈,认为有失一个银行的身份。
甚至,就连老百姓也难以相信,当时,有一个顾客听说后决定亲自去试一试,他拿上150元钱,要求办理150个户头的存折。上海银行当即满足了他的要求,很快为他开立了150个户头。消息传出,许多小有积蓄的人纷纷登门,一下子便打开了储蓄业务的局面。
由于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和经济利益,“一元开户”很快受到城市中下层市民的普遍欢迎,那些低收人的教师、公职人员、家庭主妇、自由职业者以及部分小商人和手工业主,争先恐后,纷纷将平时劳动收人及个人所得存人上海银行。这项在创办初期遭到银行业同行们讥笑的创举,一时间大获成功,风靡整个上海滩。以至于后来竟被上海各大银行相仿效,就连像中国银行这样官办的国家银行也放下了面子,积极提倡这种业务。
“一元开户”的成功使周云光在创造了一个神话的同时,迅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人物。人们由衷地佩服周云光的精明和眼光。在“一元开户”打开储蓄局面后,周云光并没有满足,他又乘胜追击,采取了上门服务的办法,亲自率领银行员工到各大专院校开办学生储蓄、教育储蓄。
由于上海银行登门服务,手续简便,态度热情,深受师生欢迎。周云光进而在一些重点院校设立固定营业机构,进而为学校代发教职工薪金,促进了储蓄业务的拓展。接着,周云光乘胜追击,又发明出在工人居住区开办职工储蓄这一高招,同时他还在市民中办理定活两便、零存整取、礼券储蓄、存本取息等各种新型储蓄。这些方便顾客的措施在上海滩无疑是空前的,在当时极富开创性。周云光不畏艰险,敢拼敢闯,在中国金融史上导演了一幕幕令人回味无穷的经营神话。